肥胖癥 可另查肥胖
(概述)
肥胖癥是營養過剩引起的一種營養紊亂性疾病,它的特點是機體脂肪含量過多而致體重過高。如果小兒體重過高而脂肪含量并不過多,則不能診斷為肥胖癥。一般認為體重超過按身長計算的標準體重20%者即可稱為肥胖癥。肥胖潛伏著許多疾病的危險,如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冠心病、呼吸通氣不良、骨關節炎等。同時,肥胖兒童還存在應激反應低下,抗感染能力降低,不能耐受麻醉和外科手術等。肥胖癥的治療和預防均需長期堅持。本病仍是目前兒科較為棘手的問題之一。國內發病率在兒童為6%一9。5%,近年來,由于營養條件改善,以及各種營養保健食品面世,兒童單純性肥胖癥日益增多。
中醫沒有肥胖癥這一病名,但對肥胖癥早已論述,《靈樞.衛氣失常》:“人有脂,有膏,有肉”。這里的脂膏形體則指肥胖,并認為脂質來源于津液。《景岳全書》說:“津液和合為膏,以填補于骨空之中,為腦、為髓、為精、為血。”清代《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說:“中焦之氣,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則皮肉膏肥,余于內則膏盲豐滿。”指 出肥胖癥的發生與食物攝入過量有關。
現代對小兒肥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提出預防肥胖癥要從妊娠、嬰兒期開始,對中醫辨證進行了深入研究,臨床治療方法多樣化,研制出一批療效好、副作用小的中草藥減肥藥品,易為小兒接受的減肥食品及外用保健品也不斷問世。這些臨床研究成果增加了肥胖癥的治療手段,提高了療效。
在實驗研究方面,進行了減肥藥對小白鼠有抑制體重增長,對高脂血癥動物有降低其膽固醇及甘油三脂作用的實驗。也有針刺降低其外周血5一羥色胺水平,針灸促進脂肪代謝,使產熱增加,消耗積存脂肪等作用方面的研究。
此外,全國肥胖研究學術會議到1994年已召開過4次,使肥胖癥的研究更加廣泛深入。
(病因病理)
一、病因
引起小兒肥胖的病因有外感因素、食傷因素、正虛因素。
1.外感因素 外感濕邪,入里內蘊于脾,復因脾虛,濕自內生,外內相合,化為痰濁,壅于肌膚,發為肥胖。
2.食傷因素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素問.通評虛實論》:“肥貴人則高粱之疾也”,肥甘損傷脾氣,脾弱胃強,胃強則消谷善肌,攝食過多,脾虛則內濕不運,日久軀脂滿盈,發為肥胖。
3.正虛因素 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兩虛,水濕不運,內停化痰,壅滯于中,先天遺傳的影響,父母肥胖者,子女亦多肥胖。
素體陰虛,發熱病后耗傷陰津,肝陰不足,肝失所養,或肝陽亢盛,灼津為痰,壅于肌膚為肥胖。
二、病理
1.病位在于脾胃肝腎 小兒肥胖癥的發生無論是什么原因,均以痰濕,脂膏積于體內致病。脂膏來源于食物之中,屬津液之一,正常情況下,經過脾胃的吸收運化、肺的輸布、肝的疏泄、腎的氣化,保持動態平衡,營養著全身,若脾胃肝腎功能失調、津液及膏脂的生成、輸布、利用失常,則水濕、脂膏停于體內,外而四肢百骸,內而臟腑經絡,無處不有,積于血中則血脂增高,停于皮下則肥胖。由此可見,肥胖癥的病變臟腑主要與脾胃肝腎有關,少數與肺有關。
2.病理因素濕痰瘀滯 肥胖的發生與濕痰有密切關系,無論是稟賦不足,脾腎兩虛,或肥甘傷脾,或外濕入里內蘊,均使痰濕內生。脾喜燥惡濕,痰濕困阻中焦,運化失司。壅于肌膚則生肥胖。濕痰日久入絡,使血行澀滯,氣滯血瘀,脂質轉化失常,變癥叢生。
3.病機屬性本虛標實 肥胖癥的體質特點為“肥人形盛氣衰”、“肥人氣虛有痰”,屬本虛標實,臟腑虛弱,津液失常為本,痰濕、脂膏積于體內為標。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小兒脾常不足,腎常虛,多食肥甘、少動等誘因,致使精微不歸常化,水濕內停,聚濕生痰,痰從脂化,釀成脂膏積于體內則為肥胖虛浮之標實證,脾腎氣虛,常感疲乏無力,肢體困倦,腹滿氣短之本虛證。
4。病情演變可分輕重 小兒肥胖癥由于致病原因不同,病程長短不一,以及治療效果和飲食習慣的差異,其病情演變有輕重之分。由于過食肥甘,活動過少,或感受外濕所致者,病程短,癥狀輕,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者為輕癥。小兒肥胖癥以輕癥居多。
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兩虛或肝腎陰虛,父母體胖遺傳,自幼肥胖者,久病不愈,痰濕內停、體重超過50%者為重度肥胖,日久入絡,阻滯經脈,使血行滯澀,脂質轉化失常,清從濁化,脂膏內聚,浸淫脈絡,阻滯氣血,損傷五臟,則變證叢生,出現胸痹、眩暈諸癥。若得不到及時處理,常會陰陽離決,引起死亡。兒童肥胖癥雖重癥相對較少,但久病及成年后則存在由輕轉重的趨勢。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參考1991年上海召開的全國第3屆肥胖病研究學術會議制定的小兒肥胖癥診斷標準第3次試行稿。
1.有食物攝入量過多史,人工喂養過量、過早(生后1—2個月內),添加淀粉食物是嬰兒肥胖的促進因素,主食及肉食過高,活動少,喜甜食及油脂類食品,少見于年長兒及青少年。
2.四肢肥胖,以上臂及股部為明顯,并在腹部、乳部、肩部脂肪積聚,體重超過標準體重20%者輕度肥胖,超過30%一50%者為中度肥胖,超過50%以上者為重度肥胖,超過正常10%一20%為超重。
3.男性學齡兒童體積指數(BMI--體重ks÷身高m)超過18,女性學齡兒童超過17.5,可定為肥胖,低于15均可定為消瘦。
4.肥胖兒身高增長一般較非肥胖兒稍快,骨齡正常或超過實際年齡,性成熟正常或提前。年長兒易患股骨頭滑脫和Blunt病。嚴重肥胖兒還可表現有睡眠窒息發作,白天發困,甚至心衰。
5.實驗室檢查 血漿胰島素基礎水平高于正常,糖耐量常降低,血糖傾向增高,血總脂、膽固醇、甘油三脂及游離脂肪酸均常增高。
二、鑒別診斷
1.單純性肥胖 體格發育良好,生長亦較迅速,骨齡增長稍快,脂肪堆積在面頰、下頜、胸腹部及臂部,口、眼、鼻相對顯小,外生殖器相對較小,四肢肥胖以上臂及大腿明顯,手背厚,手指長而尖。小兒此型最多見。
2.間腦性肥胖 可為間腦器質性病變的結果,因腦炎、結核性腦炎、腦積水、腦腫瘤等,病變侵犯和壓迫下丘腦而引起食欲亢進或糖代謝障礙亦可造成肥胖,食欲波動,睡眠節律反常,體溫、血壓、脈搏易變,應結合X線顱骨片、腦電圖CT及下丘腦一垂體功能檢查,確定病變在下丘腦或垂體。
3.柯興綜合征 因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產生過量皮質醇所引起,脂肪呈向心性分布,面頰肥胖呈滿月臉,肩背呈水牛背,軀干明顯而四肢脂肪分布較少。皮膚豐滿,面紅潤,有粉刺,年長兒童腹壁及大腿皮膚有紫條紋。毛發多,有胡須及陰毛。血壓增高,腎上腺腫瘤在腹部可捫及腫塊,可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刺激試驗及地塞米松抑制試驗鑒別腎上腺皮質增生及腫瘤。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辨識常證 肥胖癥在小兒有脾虛濕阻、胃熱濕阻、脾腎兩虛、陰虛內熱之分,辨證可從病因、全身癥狀兩方面入手。若由飲食無度,過食肥甘,損傷脾胃,或脾胃氣虛,運化失司,水濕內停,聚濕生痰成肥胖者,常兼有脾氣虛的見證,如乏力肢體困重、納呆、腹滿、尿少、舌紅淡胖、脈緩等.如濕阻不化,郁久化熱,或脾胃陰虛,燥熱內盛,則消谷善饑,口渴喜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若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兩虛,脂質不能轉化利用,則肥胖伴有腰腿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緩無力。若肝腎陰虛,虛熱內生,則肥胖伴有頭脹頭痛,五心煩熱,頭暈眼花,舌紅少苔,脈弦細等。
2.辨別輕重 肥胖輕癥,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除肥胖外全身癥狀輕。重癥則體重超過50%以上,且伴有明顯脾胃肝腎失調,氣虛痰濕阻滯,日久入絡,阻滯經脈,脂膏轉化失常,損傷五臟,變證叢生,睡眠窒息發作,白天發困,氣短、發紺、心悸,出現中風、胸痹等癥,甚至危及小兒生命。
二、治療原則
由于本病病理是正虛邪實,即以脾虛、脾腎兩虛為本,痰、熱、濕、膏、脂為標,辨證有虛實之分,但多虛實兼夾,本虛標實,故治療以健運脾陽,消導利水為主要法則。由于國際上制定了統一的減肥規則,即減食而不厭食,減肥而不腹瀉,減體重而不減力,故中醫界也傾向于不用通腑和逐水治療肥胖癥。單純中藥治療效果欠佳者,可配合針灸,按摩等方法綜合應用。還必須適當控制進食量,特別是高脂肪及糖類食物,堅持鍛煉,對治療至關重要。
三、分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 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1.脾虛濕阻
證候表現 虛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舌質淡紅,苔薄膩,脈沉緩。
辨證要點 本證特點為虛實夾雜,若虛胖浮腫,疲乏無力,脈沉緩著者,則以脾虛為主;若肢體困重,腹脹甚,苔膩著者,是以濕阻為主.
治法主方 健脾益氣,化濕消腫。平胃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蒼術、川樸、陳皮、干姜、炙甘草、白術、茯苓、山楂。若氣短乏力等氣虛甚者,加黃芪、黨參。
2.胃熱濕阻
證候表現 肥胖壅腫,頭脹眩暈,消谷善饑,肢重困楚,怠惰懶動,口渴喜飲,舌紅苔膩微黃,脈滑小數。
辨證要點 本證消谷善饑,恣食肥膩甘甜為胃熱不化,痰濕阻滯故形體壅腫,肢困怠惰,苔膩,脈滑為本證特點,臨證以實證征象為主,無明顯虛象。
治法主方 清胃瀉熱,除濕消腫。瀉黃散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防風、藿香,梔子、石膏(先煎)、薏苡仁、澤瀉、荷葉(后下)、夏枯草(后下)、厚樸。便秘加草決明;口渴多飲加麥冬、天花粉、石斛、黃連。
3。脾腎兩虛
證候表現 肥胖虛浮,疲乏無力,腰酸腿軟,畏寒肢冷,舌淡紅,苔白,脈沉緩無力.
辨證要點 先天稟賦父母肥胖之體,脾腎兩虛為本證特點。虛浮肥胖外,若疲乏無力甚,則以脾虛為主,若腰酸腿軟。畏寒肢冷,夜尿多者以腎陽虛為主。
治法主方 補脾固腎,溫陽化濕。六君子湯合五子衍宗丸。
方藥運用 常用藥:陳皮、半夏、茯苓、黨參、炙甘草、白術、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包煎)、仙茅。兼有形寒肢冷加肉桂(沖服)、制附片(先煎),腰膝酸軟甚者加杜仲、牛膝、女貞子。肥胖浮腫較重而且有氣短氣虛甚者,重加黃芪。
4.陰虛內熱
證候表現 肥胖,頭昏眼花,頭脹頭痛,腰痛酸軟,五心煩熱,低熱,舌尖紅,苔薄,脈細數微弦。
辨證要點 肝腎陰虧的虛證,除肥胖外,主要以頭脹痛、五心煩熱,低熱盜汗,舌邊尖紅少苔、脈弦細數為本證特點。
治法主方 滋陰養血,減肥降脂.杞菊地黃丸加味。
方藥運用 常用藥:枸杞、菊花(后下)、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制首烏。若頭暈頭痛甚兼急躁易怒等肝火旺者,加煅龜版、川楝子。兼有心胸悶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等瘀血癥者,加丹參、檀香、紅花、桃仁.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防風通圣丸 用于胃熱濕阻證。
2.七消丸 用于陰虛內熱證。
二、單方驗方
1.法半夏、陳皮、茯苓、炒薏苡仁、大腹皮各lOg,水煎服。用于脾虛濕阻證。
2.赤小豆、生山楂、大棗各lOg,水煎服。用于脾虛濕阻證。
3。黑白丑、炒草決明、澤瀉、白術、山楂,制首烏,水煎服。用于脾腎兩虛證。
三、藥物外治
減肥降脂益壽帶 咸陽中醫藥研究所研制,.茵陳、艾葉、丹參、廣木香、枳殼、荷葉、二丑、草決明、澤瀉等組成。晝夜佩戴于臍部,2個月換1次。
四、食療方藥
1。帶皮鮮冬瓜lOOg,粳米、薏苡仁各30g,煮粥.每El工次.用于濕濁內阻證。
2.薏苡仁30g,水煎服。用于肥胖浮腫者。
3。枸杞子30g,代茶沖服。用于虛胖者。
4.赤小豆長期食用.用于脾虛濕阻證。
5.白茯苓、,百合各15g,粳米80g煮粥。每日1次。用于脾腎兩虛證。
6.炒萊菔子lOg,研細末,粳米60g,共煮粥。每日1次。用于痰濕阻滯證。
五、針灸療法
1。體針
脾虛濕阻 取內關,水分、天樞、關元、豐隆、三陰交、列缺穴。
胃熱濕阻 取曲池、支溝、四滿、三陰交、內庭、腹結穴。
脾腎兩虛 取內關、足三里、天樞、曲池、豐隆、梁丘、支溝。可以取四穴,快速進針,捻轉提插,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中等刺激,或留針20分鐘,脾腎兩虛用補法。每日1次,10次1個療程。
2.耳穴埋針 取穴:口、脾、肺、心、抻門、內分泌。備用穴:.耳迷根、交感、大腸、耳廓按常規消毒,以小號止血鉗夾持撳針準確刺入耳穴,用小方形膠布固定,每次1側,左右交替,3—4天換針工次,10次1個療程。
3。耳穴壓丸 取穴:脾、肺。備用穴:神門、交感。耳穴按常規消毒;王不留行籽高壓滅菌,陰干,用膠布貼壓所選耳穴上,并予以按壓,囑其家長于每餐飯前代為按壓穴位5分鐘,按壓時局部以有痛感為佳。每7天更換1次,4次為1個療程。
4。隔姜灸 取穴:陽池、三焦俞。備用穴:地機、命門、三陰交、大椎。每次取兩穴用隔姜灸法,艾炷高lcm,柱底直徑0.8cm,鮮姜片厚2mm,待患兒感到施灸局部灼熱難耐,易炷再灸。每穴灸3—4次;每日1次,30天為1個療程。
5。皮膚針 取穴:膀胱經背俞穴,中下腹兩側脾經、胃經、帶脈的腹前部位。常規消毒,用七星針作輕度叩刺,在每條經脈區間往返叩打3遍,以局部出現紅暈為度。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六、推拿療法
循肺、胃、脾經走向推拿,點中府、云門,提胃、腹結、氣海穴.再推拿膀胱經,點睥俞、胃俞、腎俞。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防止小兒肥胖癥,母親是關鍵人物。母親懷孕前便應培養良好膳食習慣,以減少肥胖兒的出生。
2.鼓勵母乳喂養,防止過早采用淀粉食物喂養嬰兒,兒童采用平衡膳食,定期監測小兒生長發育狀況,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3。鼓勵小兒多運動。
二、護理
1.不要經常指責患兒進食習慣,以免發生對抗心理.
2.飲食以低脂、低糖、低熱量食物為主,多食蔬菜,適量增加麥麩等粗纖維食物,多用素油,少吃動物脂肪、限制零食、干果。
3.對嚴重肥胖而并發氣促、低氧血癥等,應注意給予及時處理。
(文獻選錄)
《靈樞。衛氣失常>):“人有肥、有膏、有肉”。“胭肉堅,皮滿者,肥。“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必先別其類型,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后調之。”
《醫學實在易.卷之四》:“素稟之盛,由于先天。……然素盛之人,外邪難入而亦難出,不可不知,防風通圣散,‘表里俱病者宜之……大抵素稟之盛,從無所苦,惟是濕痰頗多,以一味丸,制蒼術常服,即是欲病延年之劑,又二陳湯加減最宜,火盛者,吞乾坤得一丸。”(乾坤得:末制大黃為丸。)
《石室秘錄》;“肥人多痰,乃氣虛也,虛則氣不能運行,故痰生之。”
(現代研究}
一、藥效學研究
肥胖癥的藥效學研究,主要觀察中藥對動物體重及體內脂肪的影響。金惠銘等給12只大鼠胃內注射降脂減肥藥(其有效成分為精制大黃),每次0.25g/100gbw,每日2次,6天后發現與對照組比,用藥組體重增加不明顯(P>0.05),飼料攝入量減少,胃排空時間明顯延長(P<0.05),腸內容物移動速度明顯加快(P<0.05),腹壁脂肪細胞大小不勻,細胞內脂肪染色較淺,提示降脂減肥藥的療效與上述改變密切相關。劉佳佳等報告30%輕減2號(草決明、荷葉等)對小白鼠有抑制體重增長作用,且與劑量有關,10%煎劑組對體重雖有抑制,但統計學處理不明顯,輕減2號對高血脂癥動物有降低其膽固醇及甘油三脂作用。焦東海等實驗證明,大黃灌胃兩周后,大鼠體重明顯減輕,與攝食減少、排便增多有關,大鼠體內脂肪分布也有變化,腹壁脂肪厚度不變,但腹腔內脂肪沉積明顯減少。心肝腎臟重量無明顯變化,腹腔內脂肪細胞輪廓模糊,染色變淺,邊界不清,有局灶性溶解現象發生。表明可能有溶解或抑制脂肪細胞內脂肪合成作用。
二、臨床研究
陳敏先將337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分3組,甲組以降脂減肥片(以大黃為主),乙組以王不留行貼壓,丙組空白對照,結果7日內減肥均值分別是1.98kg、1.119kg、1.05kg,腹圍縮小分別是9。88cm、6.18cm、4。96cm,降脂減肥片組效果優于其他兩組。解放軍305醫院千蓮弼對500例肥胖的青少年用防風通圣散、防己黃芪湯,取得較好效果。張淑宇采用飲食控制、心理治療與行為矯正、運動、中藥等綜合減肥措施,利用暑期夏令營形式治療505名中、重度8—16歲小JLI]E胖,10天治療班體重減輕3—10kg。李春生等用消補減肥片(黃芪、白術、蛇床子、姜黃、香附、大黃等)與防風通圣散及月見草油膠丸對照,治療單純性肥胖124例,其中9—14歲10例。結果表明:減肥片的療效和降低體重指數的效果顯著,優于另外兩種對照藥,該藥不僅能降低單純肥胖的實際體重,減少體內脂肪貯存,使血中甘油三脂水平向正常方向逆轉,還能改善肥胖相關癥狀積分值,該藥服后對食欲和體力無明顯影響,反見大便次數較服藥前略多。此外,該藥還能促進體外培養肝細胞的有絲分裂,推測在延緩衰老和提高代謝率方面有一定實用價值。閆兆君用四通減肥丸(升麻、檳榔各30g,姜黃18g,淫羊藿、炒蒼術各10g,澤瀉12g,澤蘭24g,共研末,水泛為丸。每次6g,1日3次,飯前30分鐘口服,每3周停藥3日,3個月1個療程)治療32例兒童單純性肥胖癥,總有效率96.88%。時毓民等將49例小兒肥胖癥分為3組觀察,西藥組以芬氟拉明10mg,每日2次,飯前30分鐘服,漸加至10mg,每日3次,10歲以上服至20mg,每日3次,療程平均3.3個月;中藥組服精制大黃片(上海中藥一廠出品),每片0。25g,含生藥lg,7歲以下每次l片,每日3次,7歲以上每次2片,每日3次;中西藥組用精制大黃片加芬氟拉明,方法同前。中藥及中西藥組療程平均為2。75個月.結果中西藥組優于單純西藥及中藥組。
三、針灸研究
1.針刺可改善糖代謝異常 針刺可使甘油三酯、膽固醇回降,針刺前血漿環腺苷酸(cAMP)水平低于正常水平,針刺后cAMP回升,cAMP通過激活蛋白酶進而激活脂肪酶,從而促進脂肪分解。肥胖患者植物神經平衡指數(Y)低于正常人,植物神經外周介質去甲腎上腺素(NA)、多巴胺(DA)明顯低于正常值,而血乙酰膽堿酯酶(AcbE)、唾液淀粉酶(S—Am)活性明顯高于正常人,說明患者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副交感神經功能亢進,針刺后Y值回升,NA、DA明顯升高,而且S—Am、AcbE活性下降。對內分泌影響 針刺可增強患者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皮質和交感一腎上腺體質兩個系統的機能,促進體脂動員與分解,氧化產熱,消耗多余的體脂,獲減肥效應.
2.對消化功能影響 劉氏觀察79例胃熱型肥胖患者針灸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SPG)、胰淀粉酶(B—Am)、木糖排泄率的變化,結果針灸可降低患者SPG、B—Am水平,減低木糖排泄率。唐氏觀察了肥胖者體表胃電圖的變化,提示針灸可以延遲餐后胃排空,二項工作表明針灸可以抑制患者亢進的消化吸收。觀察44例肥胖癥患者針灸前后血漿5一羥色胺(5一HT)和組織胺水平,5-HT和組織胺可刺激胃酸分泌,5一HT還可刺激平滑肌收縮。因此,5-HT和組胺水平下降可抑制患者亢進的消化機能。另外通過對34例單純肥胖患者測定血漿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在針灸前后的變化,發現針灸可提高PGE。水平,PGE2的增加可以抑制胃酸的分泌,抑制結腸節段性收縮,促進腹瀉。總之,針灸能抑制肥胖患者亢進的食欲,同時也抑制了亢進的胃腸消化吸收機能,從而減少能量的攝入,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能量代謝,增加能量消耗,促進體脂的動員及分解。
四、國外中醫藥降脂減肥研究進展
1.單味藥降脂 人參、黃芩、絞股蘭、牛膝、柴胡、米糠、大蒜、韋氏大風子、囊狀紫檀、靈芝、山楂、虎杖、降真香、貝葉多孔菌、山桃(朝鮮民間用藥)、蚯蚓、綠茶具有降脂作用。
2。中藥方劑的降脂作用 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八味地黃丸、桂枝茯苓丸、三黃瀉心湯、桃仁承氣湯、鉤藤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防風通圣散對高脂血癥的血清脂質、脂蛋白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3。印度學者將訶子、毛訶子、蓽茇、蒺藜、干姜、黑胡椒、香附、蓖麻子、菖蒲、莪術、姜黃、肉桂等制成不同片劑,治療肥胖癥,在體重減少的同時,血清7C、TG亦明顯減少。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以天然植物為原料的中藥減肥藥比化學合成藥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國外服用中藥減肥藥已經成新熱點。
錢愛云探討了小兒單純肥胖預防對策,認為應從新生兒期開始進行,預防主要為科學飲食、合理喂養與營養,并加以行為矯正、心理修復、運動鍛煉、保持良好習慣。張淑英提出要在妊娠期預防肥胖癥及巨大兒。
綜合上述,目前對小兒單純性肥胖癥尚無中醫辨證的統一診斷和治療標準,臨床研究缺乏嚴格科學設計。因此應加強藥物作用的機理研究,研制出療效好、副作用小的減肥中成藥,研制有效、價廉、能被廣大肥胖小兒接受的減肥食品及外用保健品,以提高防治小兒單純肥胖癥方法的科學性。
可另查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