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過多
[概述]
月經量較正常明顯增多, 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稱為 “月經過多”。 亦稱“經水過多”. .
本病可與周期異常同時發生,如月經先期量多或月經后期量多,尤以前者為多見。
[歷史沿革]
月經過多一病.首見于《金匱要略方論。婦人來病脈癥并治第二十四》,該篇溫經湯方下即有: “亦主婦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月水來過多”的記載,但無專論月經過多的篇章。漢以后金元以前的醫籍多將經量的乍多乍少,周期的或先或后.統稱為: “月水不調”。如隋代的《諸病源候論.月水不調候》中即有: “若寒溫乖適,經脈則虛……寒則血結,溫則血消,故月水乍多乍少,為不調也。”其后宋代的《圣濟總錄》亦載: “月水不調者,經血或多或少,或清或濁……蓋由失于調養而沖任虛損,天癸之氣,乖于常度。”金.劉河間始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婦人胎產論》中提出“經水過多”的病名。如說:。婦人經水過多.別無余證,四物加黃芩、白術各一兩。經水暴多,四物四兩加黃芩、黃連各一兩。”以上醫家對月經的病機多以陽盛實熱立論, 治法重在清熱涼血,直折陽邪,并輔以養血調經,是這一時期的特點。元代朱丹溪除血熱外.又提出“痰多”和“氣虛”亦是月經過多的病機。他在《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中說: “痰多占住血海地位,因而下多者……用南星、蒼術、川芎、香附作丸子服之。”。肥人不及曰數而多者,痰多血虛有熱,亦用前丸,藥中更加黃連、白術,丸服。”此外,丹溪還有治婦人氣弱不足攝血.月經來時多的驗案。這些論述和經驗豐富了本病的病因病機及治法。明清醫家在此基礎上又提出虛熱、虛寒、血虛等病機。明代王肯堂在《證治準繩.女科.調經門》中說:“經水過多,為虛熱,為氣虛不能攝血”清代《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則更從經色的深淺.經質的稀稠以及有無兼病來鑒別虛實寒熱。如說:“經水過多,清稀淺紅.乃氣虛不能攝血也,若稠粘深紅,則為熱盛有余。或經之前后兼赤白帶,而時下臭穢,乃濕熱腐化也,形清腥穢,乃濕瘀寒虛所化也。”其他如象《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過多》提出的: “經水過多,行后復行,是血虛而不歸經”。沈金鰲《婦科玉尺.月經》中的:“經水過多不止,平日肥壯,不發熱者,體虛寒也。”也從自己的經驗提出新的認識。以上各家從不同的角度論述了月經過多的病因、病理、’辨證、治法,反映出歷代醫家通過實踐不斷發展了本病的理論研究和豐富了治療經驗,為今天學習和研究本病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可供深入探討。
[病因病機]
本病的病因病機.據歷代醫籍所載,有氣虛、血虛、實熱、虛熱、痰濕等。但臨床常見的以氣虛、實熱、虛熱為多,此外尚有因瘀血為患的,亦不少見。
一.氣虛 脾主中氣而統血。如因體質素弱,或思慮過多.或飲食失節,或疲勞過度、或大病久病.損傷中氣,經行之際其氣益虛,不能統血固沖,使脈中之血隨紅而外溢,以致經量增多。如病程過長,失血難于恢復,使氣血俱虧,則可導致心脾兩虛。若遷延史久,或平素腎氣不足, 以致脾損及腎,脾腎氣虛,血失統攝,又失溫煦,則可轉為虛寒。
二、實熱 體質素盛,陽旺內熱,或過食辛燥動火.或肝郁化熱,或外感熱邪等,熱入血分,擾及沖任,乘經行之際,迫血妄行,遂使經量增多。即《傷寒明理論.熱入血室第四十五》所謂。“沖之得熱,血必妄行”者是也。
三、虛熱 體質瘦弱,陰分素虧.或熱病后傷陰;或在高熱環境工作,熱甚傷津:或情志內傷、陰津暗耗,或房室不節損傷腎精等,使陰液虧耗, 陰虛則無以制陽.;陽亢火動.擾于沖任,迫血妄行,遂使經量增多。
四,血瘀 素多抑郁.使氣滯血結,或經期、產后,感受寒、熱邪氣(月經墊不潔、房室不慎、手術不當或消毒不嚴),血為寒凝或熱結.瘀阻沖任,使新血不得循經而妄行.以致經量增多。即《褚氏遺書.精血》所謂: “舊血不去、新血誤行。者是也。 :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
(一)臨床表現 本病以經量明顯增多,但在一定時間內能自然停止者為臨床特點。也可伴見周期提前退后或經期延長,惟仍有一定規律。經色可見淡紅,深紅或紫紅;經質可見稠粘、稀薄,或有塊;有些患者還可伴見下腹疼痛或痛經。
(二)檢查 全身檢查:特別注意有無其他出血性疾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癥及白血病等), 內分泌腺疾患(腎上腺及甲狀腺等),營養不良等。婦科檢查:注意生殖系統的病變,特別是與妊娠有關的情況。
化驗室檢查:血常規檢查,包括血小板計數、出血,凝血時間,注意有無血液病和貧血.,對婦檢正常者應作陰道細胞涂片、宮頸粘液等連續觀察,同時作基礎體溫記錄,以便了解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響情況。
二、鑒別診斷
本病以月經量過多,而周期有一定規律為特征,一般不難診斷。如伴見經期延長半月不止,或周期延后月余而驟然經量增多者.應注意與崩漏鑒別(鑒別內容見崩漏節)。
[辨證論治]
本病辨證重在從經色的紅、紫、淡、黯、經質的稠粘、清稀,有塊無塊等,結合脈證,辨其寒熱虛實。治法應視經期與平時而定。經期失血過多,往往影響健康,尤以在連續幾個周期經量甚多者,常氣血虧虛,不易恢復,故應以攝血止血為主,平時據病性的虛實寒熱,采用益氣、清熱、養陰、活血行滯等法以治本,但不宜過用溫燥動血之品,反使血量增多。
一、氣虛型 ’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月經量多,色淡紅或正常,質清稀,或血塊與淡紅血水并見。
2.全身癥狀:面色咣白,氣短懶言,肢軟無力,或動則汗出,或小腹空墜。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3.證候分析:中氣虛弱,統攝無權、沖任不固,血失約制隨經外溢因而經量增多。氣虛不能運化水谷之精微以入心化赤故經色淡而質清稀。離經之血不能及時排出凝結成塊,其不凝者則色更淡、質更清,故血塊與淡紅血水并見。中陽不布, 則面咣白.肢軟無力。氣虛失于升舉,則氣短懶言,小腹空墜。氣虛衛氣不固,汗孔開合失司,則動則汗出。氣虛不能鼓動血脈,故脈細弱。
(二)治療
1.治則:補氣升陽,攝血固沖。
2.方藥:可選用舉元煎、歸脾湯、壽脾煎等方。
(1)舉元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
人參 炙黃芪 炒升麻 炙甘草 炒白術
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癥。如兼陽氣虛寒者,加肉桂、附子、干姜;如兼滑脫者,加烏梅二個或文蛤七至八分。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炙黃芪補氣升陽,炙甘草益氣補中,炒白術補脾益氣.佐黃芪固表止汗,炒升麻助黃芪舉陷升陽。全方補氣升陽,固脫攝血之效.故治以上諸證。氣虛月經過多,亦由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當用益氣攝血之法,故宜本方主之。若值經期血量甚多者加阿膠,焦艾葉、炮姜炭,烏賦骨等固澀止血。失血傷津.兼見口干思飲者加麥冬、五味子生津止渴。兼見經期延長十余日不止者加炒蒲黃,茜草炭、益母草活血止血。
(2)濟生歸脾湯:(方見月經先期)
本方補益心脾,固氣攝血,能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而致經血妄行者,故可用于氣虛月經過多,兼見怔忡,心悸,健忘等證。
3.壽脾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熱陣》):又名攝營煎。宜于脾虛不能攝血,兼見肢冷畏寒,腰酸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脈沉細等虛寒證候者。
白術 當歸 山藥 炙甘草 酸棗仁 制遠志 炮姜 炒蓮子肉 人參
原治脾虛不能攝血……大便脫血不止或婦人無火崩淋等證。
本方人參益元氣,補脾攝血;白術補脾益氣;山藥補脾益氣兼益腎氣:蓮子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炙甘草益氣補中;棗仁、遠志寧心安神;當歸補血調經;炮姜溫經止血。全方重在益氣補脾攝血,兼能益腎養心安神,故宜于脾虛不能攝血,脈證無火之大便脫血及婦女無火崩淋等證。此處用于有脾氣虛弱,不能攝血的主證.又兼見肢冷畏寒,腰腹冷痛,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脈沉細等脾腎兩虧, 陽虛內寒月經過多證,取其益氣補脾攝血之力。用時再加鹿角霜、補骨脂、益智仁,炒艾葉以溫腎陽.固沖任,止血止瀉,縮小便.共收溫補脾腎、攝血固沖之效。
二、血熱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來甚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稠粘有光澤, 間有血塊,或小腹作脹,血流出自覺有熱感。
2。全身癥狀:可見唇干紅、 口渴、心煩,小溲短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3。證候分析:熱盛于里,或熱邪內侵,伏于沖任,經行之際熱搏于血,迫血妄溢,故使經來甚多;熱為陽邪,血為熱灼,故經色鮮紅或深紅,質稠而光澤,血流出時有熱感。熱壅氣滯,經血行而不暢.故間有血塊,其腹必脹;若離之血因過多不能及時排出而凝結,亦可間有血塊,但非血瘀所致,小腹必無脹席。熱邪乘心則煩:熱傷津液則唇干紅。 口渴、溲短、便燥,舌質紅,苔黃,為熱盛于里之象;脈滑數為熱搏于血之征。
(二)治療
1.治則:清熱涼血,止血固沖。
2.方藥:可用約營煎、舒郁清肝飲、解毒四物湯。
(1)約營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寒陣》):
生地 芍藥 甘草 續斷 地榆 黃芩 槐花 荊芥穗(炒焦) 烏梅(二個)
原治血熱便血。如下焦火盛者可加梔子、黃連、龍膽草之屬。氣虛者可加人參。白術。氣陷者加升麻、防風。
方中生地清熱涼血止血,宜于血熱妄行之各種出血,槐花,地榆涼血止血;黃芩清熱瀉火.解毒止血;烏梅收斂止血;荊芥炭寧血止血;續斷苦溫,補肝腎,佐諸藥以防傷陽兼能止血。全方清熱涼血止血,直折熱邪。不僅宜于血熱便血之證,凡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便血、 月經過多、崩漏等均可加減使用。方中續斷補肝腎、固沖任,更適用于月經過多者。
前證病程較長或失血過多, 雖有以上血熱主證,又伴見氣短懶言、倦怠無力.飲食不思,乃失血傷氣之征,上方加路黨參(甚者可用紅參)、白術以益氣。口渴甚者加玄參、麥冬以生津止渴。
(2)舒郁清肝飲(《中醫婦科治療學.妊娠疾病.激經,胎漏》):宜于肝郁血熱.有血熱主證,兼見兩脅脹痛、 口苦、脈弦數而滑者。
生地 柴胡 白芍 茯苓 白術 山梔仁 黃芩
原治妊娠胎漏, 口苦咽干脅脹,心煩不寐,手足心發燒,舌紅苔微黃,脈弦數而滑,證屬肝郁血熱者。
本方柴胡舒肝解郁;芍藥柔肝養血斂陰;山梔仁清肝瀉火涼血;黃芩清熱瀉火止血;生地清熱養陰涼血止血;白術、茯苓補脾和中.乃為實脾之意。全方有舒郁清肝之效,而無當歸,丹皮等行血活血有礙胎元之品,故主妊娠肝郁血熱而致胎漏下血之證。肝郁化熱月經多,其病機與胎漏相同.患者雖無胎孕,但失血量多,亦忌行血動血之藥,故宜用此方施治。如在經期下血甚多者.應加重止血之品,如地榆、大小薊等共奏解郁清肝涼血止血之效,如有乳房脹痛者加鮮桔葉、桔核。
(3)解毒四物湯(《醫學入門.通用古方詩括》):宜于外感熱邪化火成毒,經量多,色黯紅,臭穢有塊,小腹硬痛拒按,身熱惡寒者。 :
黃芩 黃連 黃柏 梔子 當歸 生干地黃 白芍藥 川芎
原治婦人經脈不住,或如豆汁,五色相雜,面色萎黃,臍腹刺痛,寒熱往來,崩漏不止等證。
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梔子泄火解毒燥濕.直折熱邪;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并制三黃之苦寒,其用量宜重;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白芍藥斂陰緩急止痛。全方有清熱泄火涼血解毒、化瘀止血之效,故主濕熱下迫,面黃腹痛之崩漏。此處用以治外感熱邪,化火成毒之月經過多亦取清熱泄火,涼血解毒,化瘀止血之功。如發熱惡寒,腹痛甚者加紅藤、敗醬、桃仁:冬瓜仁,解毒活血。腹滿便燥者加大黃以通腑瀉熱。
三、虛熱型
(一)辨證 ’
1.婦科證候特點:經行量多、色深紅,質稠。或伴周期提前,或八九日始止。
2.全身癥狀:可見顴紅潮熱,骨蒸盜汗,咽干口燥,或頭暈耳鳴,或心煩不寐。舌質紅、苔少.或無苔,或花剝苔。脈細數。
3.證候分析:陰虛水虧以致陽亢火動,火熱內熾.擾及沖任,乘經行之際迫血妄溢,遂經量增多,或伴周期提前,或經行八九日始止。血為火灼.故經色深紅而質稠。陰虛不能守陽, 陽氣外泄,故顴紅,潮熱盜汗;虛熱乘心則心煩不寐,傷津則咽干口燥.苔少或無苔。舌紅,脈細數乃陰虛內熱之征。
(二)治療
1.治則:滋陰清熱,固沖止血。
2.方藥:可選用加減一陰煎、保陰煎等。
(1)加減一陰煎(方見月經后期)加北沙參、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
方中加減一陰煎滋陰清熱壯水制水以清虛熱;北沙參養陰生津;五味子補腎養心,滋陰斂汗;女貞子滋肝腎之陰;旱蓮草益陰涼血止血。
如正值經期加炒槐花、大小薊、海螵蛸、茜草炭清熱固經止血。并見肢軟神疲.少氣懶言,或小腹空墜者為失血傷氣,氣陰兩虛之象,上方加路黨參、升麻。
本病與月經后期病機同屬陰虛血熱。但前者為陽亢火動,灼血傷津,水虧血少,表現為經期延后,經量減少,病屬沖任不足。故用加減一陰煎加北沙參、當歸、丹皮、黃柏,意在滋陰清熱、益沖補血以調經。本病為陽亢火動,迫血下行,病屬沖任不固。但由于陰虛血熱相同,故仍可用加減一陰煎為基礎方,加北沙參、五味子、女貞子、旱蓮草以益陰生津固沖止血。相同的病機,不同的病證,可用同一方藥加減化裁,是臨床常用的治法。
(2)保陰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寒陣》):宜用于虛熱月經過多,熱偏甚者。
生地 熟地 芍藥 山藥 川續斷 黃芩 黃柏 生甘草
原治帶濁遺淋.色赤帶血.脈滑多熱,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經期太早等陰虛內熱動血證。
本方生地養陰涼血止血;熟地滋腎水益真陰;白芍配地黃養血斂陰;山藥益腎固精;續斷補肝腎固沖止血:黃柏制相火,退虛熱;黃芩清熱泄火止血;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壯水滋陰,泄火止血,故宜于陰虛內熱動血之各種出血證。用以治陰虛血熱之月經先期.月經過多等亦頗相宜。其加減法可參考加減一陰煎。
木方與加減一陰煎皆為滋陰清熱之劑,而加減一陰煎重在壯水宜于陰虛較甚者,保陰煎則養陰清熱并重,宜于熱較甚者。
四,血瘀型
(一)辨證
1.婦科證候特點:經行量多,色紫黑,有血塊或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
2.全身癥狀:可無明顯的證候,或身有瘀點、斑,或舌質紫黯,或舌有瘀點.脈細澀。
3.證候分析:氣滯血瘀.或寒凝、熱結,瘀血阻于沖任,新血不能循經,乘經行之際而妄溢,故經量甚多。瘀血凝結,則色黯有塊;阻滯胞中則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則瘀滯稍通,故塊去痛減;瘀血停于肌腠,則身有瘀點、瘀斑。瘀積于舌,則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血阻脈,血流不暢,故脈細澀。
(二)治療 .
1.治則:活血化瘀.安沖止血。
2。方藥:可選用失笑散、丹參澤蘭飲、少腹逐瘀湯等加減。
(1)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婦人諸疾》):又名斷弓弦散。適用于血瘀月經過多有以上主證者。 .
蒲黃 五靈脂各等分,為末,先用醋二錢,調熬成膏,再用水煎,食前熱服原治心腹痛欲死,百藥不效。
方中五靈脂通利血脈,散瘀上痛;蒲黃止血活血。二藥合用,能活血行瘀.散結止痛,故主以上心腹疼痛諸證。其中蒲黃又有良好的止血作用,能廣泛用于各種出血證,故本方亦可用于瘀血月經過多可加血余炭、茜草炭、益母草化瘀止血,烏賊骨安沖止血。如經色紫紅,血塊有光澤,或流出有熱感.為熱結血瘀.加丹皮、赤芍、大小薊.炒槐花清熱涼血、化瘀止血。兼見舌紅無苔,或口干咽燥等陰虛津虧證候者可加沙參,麥冬、五味子、旱蓮草以養陰生津止血。失血過多,兼見氣短,乏力,怔忡,為失血傷氣,加黨參、白術、升麻以益氣。
(2)丹參澤蘭飲(《中醫婦科治療學.產后疾病、產后血崩》);適用于以上血瘀諸證,小腹脹甚于痛,氣滯而血瘀者。
丹參 香附 延胡 焦艾 澤蘭 赤芍 楂炭 炒黑豆
原治產后數日,惡露增多并有血塊.面色黯黑胸腹脹滿.小腹脹甚于痛,拒按,舌黯而潤.脈象沉弦者。
方中丹參活血祛瘀,消癥散結;澤蘭、赤芍活血祛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延胡行氣活血止痛;炒山楂、炒黑豆活血止血;炒艾葉溫經止血止痛。全方能活血消瘀,理氣行滯+故主氣滯血瘀之產后血崩。因氣滯而致血瘀月經過多者,其病機與之相同,亦宜用本方施治。
3.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說》):宜于寒凝血瘀,月經過多.小腹冷痛者。
小茴香千 干姜 元胡 沒藥 當歸 川芎 官桂 赤芍 蒲黃 靈脂
原治少腹積塊疼痛.或有積塊而不疼痛.或疼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血見時先腰痰少腹脹,或經血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紅兼白帶。
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溫經散寒,通達下焦;元胡、沒藥行氣活血、散瘀止痛;蒲黃,靈脂活血祛瘀,散結止痛;當歸、川芎為血中之氣藥,配赤芍活血行氣.散滯調經。本方有溫經散寒、活血祛瘀止痛之效,故主以上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脹滿、積塊、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等證。亦宜于月經過多,證屬寒凝血瘀者,用時可加焦艾,補骨脂以溫沖止血。
[預后]
本病常因失血過多引起氣血俱虛.嚴重影響健康.故應針對病因采取積極治療,如病程過長,可發展為崩漏,而反復發作,則預后較差。
[結語]
月經過多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它以經量明顯增多.而周期、行經期仍有一定規律為臨床特征。由于短期失血過多,往往未能恢復而月經又潮,致使氣血虧虛,嚴重影響患者健康,故應及時治療。本病的發病機理,或因中氣虛弱,血失統攝;或因熱搏于血,迫血妄行;或因瘀血阻滯,血不歸經。治法,行經期以止血為主.但不宜過用寒涼;以免凝滯氣血。平時按虛、實、寒、熱以治本,但不可過用溫燥之品.以免動血耗血.如因中氣虛弱者補氣升陽攝血,實熱動血者清熱涼血止血,陰虛陽亢動血者滋陰清熱止血,瘀血阻滯者活血化瘀止血。使氣血安和,陰平陽秘為要。
月經過多在中醫婦科學中是一個病癥,在西醫婦科學則僅僅是一個癥狀,可出現于生殖系統炎癥、生殖系統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等病中.還可以出現于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病、白血病等)、其他內分泌腺(腎上腺、甲狀腺等等)疾病。因此.在診治月經過多時,除辨證施治外.還應重視辨病.從而選擇最佳的治法方藥。對必需采取手術的,應及早進行手術治療,以免延誤。
[文獻摘錄]
《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經水去多不能住者以三補丸加莎草根、龜板、金毛狗脊。。
“經水過多,四物去熟地加生地,或只加黃芩、 白術。”
《萬氏女科.經水多少》:“經水來太多者,不問肥瘦,皆屬熱也,四物加芩連湯主之.....兼服三補丸。”
《醫學入門.婦人門。經候》:“來多或日多五六日以上者. 內熱血散也,四物湯加蒼術。瘦人有火者,固經丸、肥人多痰者,清海蒼沙丸。”
《傅青主女科》:“婦人有經水過多,行后復行,面色萎黃,身體倦怠,而困乏愈甚者,人以為血熱有余之故,誰知是血虛而不歸經乎2……血不歸經,雖衰而經亦不少,……惟經多是血之虛,故再行而不勝其困乏.血損精散,骨中髓空.所以不能色華于面也。治法宜大補血而引之歸經。”
《婦科玉尺》:“經水過多不止,平日肥壯,不發熱者.體虛寒也。”
“經水過多不止,平時瘦弱.常發熱者,由火旺也”。
“婦人四十九歲.經當止,今每月卻行過多.及五旬外,月事比少時更多者,血熱或血不歸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