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先期
月經提前7天以上連續兩個月經周期以上者,稱月經先期,又稱“經行先期”、“經水先期”、“月經提前”、“月經超前”、“經早”、“經水不及期”等。
早在《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中即有“經一月再見”的錄載,仲景主以調營血破瘀滯的土瓜根散治之,開創了論治月經先期之先河。而“先期”之名,則首見于宋代陳自明撰著的《婦人大全良方》,并率先提出:“陽太過則先期而至”的病機認識(《調經門.王子亨方論》)。《普濟本事方》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述“陽氣乘陰則血流散溢……故令乍多而在月前”。后世醫家亦多宗“先期屬熱”之說,如元代朱丹溪有“經水不及期而來者,血熱也”的見解,趙養葵亦有“經水如不及期而來者有火也”之論。奠立了本病“血熱”的病因病機觀。
明代醫家對本病的認識有了長足的進步,《萬氏女科》率先將“不及期而先行”、“經過期后行”、“一月而經再行”、“數月而經一行”等劃分成不同病證逐一論治,突破了既往將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少合稱“月經不調”的慣例,有利于對各病證進行細微、深入的研討。 《景岳全書》不僅明確劃分“血熱有火者”、“微火陰虛而經早者”等血熱虛實之異,同時提出了“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若脈證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的氣虛不攝病機,從而形成了月經先期“血熱”、“氣虛”的主體病因病機說。
《證治準繩.女科》云:“經不及期有瘀血者矣……欲知瘀血有無,須以小腹滿痛與不滿痛別之”,《傅青主女科》云:“夫同是先期而來,何以分虛實之異?……先期者火氣之沖,多寡者水氣之驗。故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有余也;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不足也”。其所指出凡血熱者輔以量之多少辨虛實的經驗之論,均可資辨證參考。
西醫婦科學所稱之黃體不健疾病(LPD),可因黃體萎縮過早而呈現月經周期提前的表現,中醫婦科學歸屬月經先期論治。基于此,數年來中醫婦科學術界已有學者從臨床與實驗研究人手,開展對月經先期患者黃體功能的觀察、檢測,并進行病因病機學和治則的研討,以期深化對月經先期實質的認識。
尤昭玲等據“舌為心之苗,苔乃胃氣所生”這一中醫傳統理論的提示,進行了女性性周期不同時相中的舌粘膜細胞化學變化的動態研究,發現“舌苔細胞的化學變化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變化,與體內激素水平變化同步,同陰道脫落細胞一樣,可以反映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 “健康育齡婦女,月經周期中舌苔LDH(乳酸脫氫酶)、MDH(蘋果酸脫氫酶)、G-f-PDH(葡萄糖一6一磷酸脫氫酶)的活性從月經期逐漸上升,至排卵期達到高峰,排卵后逐漸下降,于月經前期達低值”。而“月經先期患者性周期中舌苔細胞LDH、G-6一PDH的活性,于月經期后逐漸下降,增生期中期又逐漸回升,至排卵期達高峰,排卵后稍下降而月經前期又有回升的趨勢,呈現為DH、G-6一PDH在增生期的滑坡與MDH的反拋物線狀曲線改變”。研究者認為“這種改變是評價黃體功能不全的重要指標”,而“3種酶在月經先期患者中表現出的變化曲線特征,似可作為月經先期患者舌診微觀化的一個指標”。
如何健全黃體功能,孫寧詮采用補腎為主,辨證分為腎陰虛、腎陽虛、脾腎兩虛、腎虛肝郁4型,同時借鑒多人根據“天人相應”、“生物鐘”等學說進行的大量研究所獲月經4期變化是腎陰腎陽轉化的結果這一結論,在補腎為主的基礎上,結合中藥調整月經周期療法而論治黃體功能不健。
張華嚴等對53例黃體期功能不足者,采用補腎法治療三個月經周期,同時觀察與檢測患者治療前后血清FSH、LH、E,\P(孕激素)、PRL及BB7變化和子宮內膜檢查,結果顯示“LH、PRL較治療前下降(P<0.05),P的水平明顯上升(戶<O.01),內膜時相得到改善”,初步證明“該補腎法使性腺軸趨于正常,卵泡發育得到促進,從而改善了黃體功能”。
北京中醫醫院、北京市中醫研究所則采用疏肝調肝法,選用坤寶Ⅲ號(柴胡、白芍、郁金、橘葉、黃芩、炒梔子、絲瓜絡等)治療黃體功能不健,并通過實驗檢測,認為該方有顯著改善BBT,降低PRL,調整Z2的作用趨勢。
劉敏如在指導博士研究生所進行的黃體不健疾病(LPD)的中醫病機學研究中,基于“月經周期之所呈現月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4個時期,乃是腎氣消長、氣血盈虧變化節律的體現”,其中經間期至經前期處于“沖任血旺氣盛,陰生陽動,氤氳精泄,血海充盈”的狀態,若此期精血虛少,沖任失養,可發生經、孕諸疾的見解,提出“精血虛少是LPD的主要病機,補腎填精是其基本治則”的學術觀點,并通過內服“補腎填精”方藥進行臨床試驗,結果表明黃體不健患者治療后月經周期縮短的臨床主癥及BB了維持天數、排卵前后高低溫度差和子宮內膜分泌機能不足現象,均有了較顯著改善,血清P、L含量有一定提高。所進行的動物實驗亦發現:該補腎填精方藥,能升高實驗兔下丘腦去甲腎上腺素水平,降低多巴胺和5一羥色胺水平,能增加卵巢大卵泡數量,促進子宮腺體及血管增生、增加子宮內膜ER數量,并能增加子宮組織0一E。P含量。
可以認為:對黃體不健疾病進行中醫學機理及論治的研究,并注重將之與月經先期病證作有機聯系,不僅能豐富發展中醫學對月經先期的病機、論治內容,而且有利于本病臨床療效的提高。
[病因病機]
景岳云:“血動之由……惟火惟氣耳”,經血內動不及期而潮,亦多由氣虛和血熱所致。然氣虛又有體質素弱或飲食失節或勞倦或思慮過度以致脾虛氣弱,或青年腎氣未充,或絕經前腎氣漸衰,或多產房勞損傷或大病久病窮而及腎,腎氣不固之異。血熱亦有素體陽盛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或過服、誤服辛熱暖宮藥物或外感熱邪或抑郁恚怒木火妄動等歸屬陽盛血熱及素體陰虛或失血傷陰或精血虧耗,終致陰虛內熱之分。此外,尚有經期產后,余血未盡或為寒熱所傷或因氣郁血滯,瘀血阻滯沖任,新血妄走而見經水先期而潮者。
腎脾為母子之臟,無論.腎病及脾或脾病及腎均呈脾腎同病之機;月經提前,常伴經血量多,若此者可繼發氣隨血耗、陰隨血傷而變生氣虛、陰虛甚或氣陰兩虛諸候;經血失約也可呈現經水淋漓至期難盡,三者并見有發展為崩漏之慮。
黃體不健所致先期者,基于“健全的黃體功能與卵泡發育狀態有關,卵泡充分成熟,適時排卵與黃素化是導致健全黃體功能的重要因素”, “卵泡發育不良是導致LPD的一個重要原因”的見解,和“卵乃女性生殖之精”、“腎藏精主生殖”、“經水出諸腎”等
中醫學生殖生理認識觀,可以認為黃體不健常與腎虛精血不足有關。同時,采用補腎藥物調整恢復女性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一子宮生殖軸的多項研究,也為本觀點提供了佐證。
[診斷與鑒別]
一、診斷要點
(一)臨床表現
月經提前來潮,周期不足21天,且連續出現兩個月經周期以上,即可診斷月經先期。
(二)黃體不健所致月經先期當具備如下特征:
1.病史 已婚育齡婦女常見有早期流產或習慣性流產以及不孕史。
2.檢查 BB7呈雙相型曲線,高溫相期持續時間短,約9—11天;或后期持續天數正常,高低溫度差<O.3℃,孕酮分泌量偏低,于BBT上升后6—9天內檢測血清P值低于25nmol/L(8ng/m1)。
3.子宮內膜活檢 經潮12~24小時內,宮內膜組織活檢示黃體分泌功能不足,呈分泌早中期、分泌中期或分泌中晚期現象。
二、鑒別
1.經間期出血 如.臨床表現為“月經”提前,每十多天一潮,應注意與經間期出血鑒別。方法是詢問、觀察患者出血持續時間及出血量。先期者,血量雖多少不定,其出血持續時間多在3—7天內。經間期出血常呈現出血時間短,血量偏少;BB7測定有助于診斷與鑒別。 ‘
2.崩漏 若見周期提前,血量時多時少且出血時間長,又當與崩漏相鑒別。崩漏屬月經周期、經期、經量三者同時發生紊亂的月經病證,臨床表現為陰道出血量多勢急或淋漓不斷,連月甚至數月不凈,或見停經數月又暴下或淋漓的。
[辨病論治]
一、辨病要點
臨床實踐中,部分月經先期患者,僅見月經周期提前,余無他證可供中醫辨證,病史資料亦難于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素體狀況未見異常。此時,就應注意把握本病主體病機的普遍性規律,辨病論治,遣方用藥。
二、治療方法
1.養陰益氣湯(《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泡參、丹參、地骨皮、白芍、黃柏、麥冬、五味子。
功效:養陰益氣,清熱涼血。
此方原治月經先期氣虛偏熱者。因血熱所致先期多伴經血量多,且易繼發氣隨血耗。陰隨血傷的機變,本方不僅清熱涼血,又針對血熱的主體病機,用泡參伍麥冬、五味子含生脈散氣陰雙補之意。方藥精當,多面兼顧,是以宜于月經先期無它證可辨者服之。
2.何子淮驗方(《全國名醫婦科驗方集錦》)
組成:桑葉15g,生地15g,地骨皮15g,槐米12g,丹皮lOg,玄參12g,生白芍12g。.炒玉竹15g,紫草根15g。
功效。養陰清熱涼曲.。
此方原治月經超前,量多色鮮者。以其具養陰清熱涼血,“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而血海自固”之功,于血熱致月經先期的主要病機相宜,故選用于此。
因黃體不健表現為月經先期者,月經提前是標證,是現象;黃體不健是根本,是本質。只有改善、健全黃體功能,方能治愈疾病。因而結合上述有關健全黃體功能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成果,“辨病施治”,實為治療本類型月經先期患者的有效途徑之一。茲舉孫寧詮補腎調周法,以資臨證參考。
經后期(周期第4一u天),滋腎調氣血。基本方用藥:女貞子、旱蓮草、當歸、丹參、制香附、木香、烏藥、澤瀉。
經間期(排卵前3天一后3天),溫陽通絡,行氣活血。基本方用藥:桂枝、肉桂、葛根、紅花、當歸、丹參、制香附、木香、烏藥、澤瀉。
經前期(周期第17—28天),滋腎溫腎,氣血雙調。基本方用藥:仙靈脾、仙茅、女貞子、旱蓮草、當歸、丹參、制香附、木香、烏藥、澤瀉。
月經期(行經期l一4天),行氣活血調經。基本方用藥:桃仁、紅花、川牛膝、蘇梗、當歸、丹參、制香附、木香、烏藥、澤瀉。
每期均輔以隨證加減,用于黃體不健。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應重視經血的色、質。一般而言,先期而量多,色淡紅,質清稀者,屬虛;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粘者,屬熱,此大概也。在此基礎上,又須詳查其脈證,若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之候,辨為氣虛失攝;兼見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淡、脈沉細者,歸屬腎虛不固;經血深紅或紫紅,質稠粘,心煩口渴,大便干結,小便黃熱,舌質紅,苔黃,脈數者,病因陽盛血熱,擾動血海,沖任失固所致;以此類推,逐層分析。同時,患者的病史、產史資料及素體狀況,亦是辨證的重要依據之一,如對素性抑郁、憂慮者,當注意是否肝氣郁滯或肝郁脾虛;孕產頻多或房勞過度所傷者,多屬腎虛,即其例也。
二、治療原則
治療月經先期,補虛、清熱是其常法,而補虛又有健脾益氣、補腎固沖之異;清熱則首當“察其陰氣之虛實”,或清熱涼血或滋陰清熱;少數因血瘀而致者,當活血化瘀。為調整月經周期使之復常,又須重視經間期調治。基于黃體不健所致月經先期臨床并非
鮮見的實際情況,診治月經先期,特別是病史資料中有早期流產或習慣性流產或不孕史的患者,尤須借助相關檢查,了解黃體功能,注意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方為不誤。
三、分證論治
(一)血熱證
1.陽盛血熱證
(1)臨床見證:月經提前,量多或正常,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粘,流出時有熱感。或伴發熱頭痛,流濁涕,舌尖紅,脈浮;或兼面紅唇赤,口渴心煩,小便短黃,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數或滑數。
(2)辨證依據:
①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粘,有熱感。
②面紅唇赤,心煩便結,舌紅苔黃,脈數。
③素體陽盛或嗜食辛辣或有常服溫熱藥物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清熱涼血,止血調經。
①清經散(《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先期》)
組成: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茯苓、黃柏。
本方主治月經先期量多者,為清熱之劑。方中涼血瀉火多用退虛熱之品,且佐養陰,意在使熱去而陰不傷,血安沖任固則經自調。對于“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之女體又見實熱型先期量多,傅氏組方可謂匠心慎密也。外感熱邪為患,加金銀花、連翹、桑葉、魚腥草疏風清熱。因偏嗜或藥物釀生血熱者,配制大黃、知母、竹葉清胃泄熱。經血量多,宜去茯苓之滲利,加炒地榆、炒槐花、茜草、馬齒莧清熱涼血止血。經血質稠而有塊,小腹灼熱或疼痛不適,為熱灼致瘀,酌加丹參、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
②先期湯(《證治準繩.女科》)
組成:當歸、白芍、黃柏、知母、黃芩、黃連、川芎、生地、阿膠、艾葉、香附、炙甘草。
本方主治經水先期而來。方以芩連四物湯為基礎組合而成,既能涼血清熱以控制月經先期,又不寒涼凝滯影響經血外泄,可謂有祛邪安正之長,無遺正拾標之弊。經行量多之際,宜去當歸、川r芎而用之。
③清經顆粒(四川恩威中醫藥研究所)
功效:清熱涼血,滋腎養陰,調經止血。
主治:月經先期。
用法:每次1包,沖服,1日2次。經凈后開始服藥,15天為一療程,連用兩個療程。
2。肝郁血熱證
(1)臨床見證:月經提前,量或多或少,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排出不暢,或有血塊,煩躁易怒,或胸脅脹悶不舒,或乳房、小腹脹痛,或口苦咽干,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
(2)辨證依據:
①經色深紅或紫紅,質稠,或有血塊。
②煩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舌紅苔黃,脈弦數。
③或有情志(如郁怒)內傷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疏肝清熱,涼血調經。
①丹梔逍遙散(《薛氏醫案。內科摘要》)
組成:丹皮、梔子、當歸、白芍、柴胡、白術、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本方原治肝脾血虛發熱,或潮熱晡熱,或自汗盜汗,或頭痛目澀,或怔忡不寧,或頰赤口干,或月經不潮,或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墜,水道澀痛,或腫痛出膿,內熱作渴等癥。本方為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丹皮、梔子所成,乃疏肝解郁、養血健脾、兼清血熱之劑。諸藥合用,使肝郁得解,血虛得養,脾虛得補,郁熱得除,故主肝脾血虛發熱等證。以其全方具疏肝清熱、健脾和營之功,亦宜于肝郁血熱、沖任不固而致月經先期者服之。見土為木克之象,重用苓、術或酌加陳皮、砂仁,甚而神疲體倦者,須配黨參、黃芪。
②清肝達郁湯(《重訂通俗傷寒論.六經方藥》)
組成:柴胡、菊花、梔子、丹皮、當歸、白芍、橘葉、橘白、薄荷、炙甘草。本方乃俞根初從加味逍遙散加減而成。何秀山按:以丹溪逍遙散法為君,然氣郁者多從熱化,丹溪所謂氣有余便是火也,故又以梔子、丹皮、滁菊清泄肝火為臣,佐以青橘葉清芬疏氣以助柴胡、薄荷之達郁。此為清肝泄火,達郁宣氣之良方,于肝郁血熱者服之甚為切貼。
量少而自覺經行不暢,加紅澤蘭、丹參、益母草活血行滯。量多者,宜去當歸加黃芩、茜草、大薊、小薊清熱涼血止血。胸脅、乳房、少腹脹痛,可酌加制香附、郁金、炒川棟、延胡索行氣止痛。
3。陰虛血熱證
(1)臨床見證:月經提前。量少或量多,經色鮮紅、質稠,顴紅、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心煩不寐,咽干口燥,舌質紅苔少,脈細數。
本證多見于青春期陰血不充、腎精未實者,或更年期素體陰虛之婦女,亦可見于以上血熱各型熱傷陰津或失血傷陰發展而來者。
(2)辨證依據:
①經血量少或量多,色鮮紅,質稠。
②顴紅潮熱,咽干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③素體陰虛或失血傷陰或久病、多產暗耗營陰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滋陰清熱調經。
①兩地湯(《傅青主女科。調經。經水先期》)
組成:生地、地骨皮、玄參、麥冬、阿膠、白芍。
原治月經先期、量少屬火熱而水不足者。全方重在滋陰壯水,水足則火自平,陰復而陽自秘,其病自愈。
②清化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因證》)
組成:丹皮、茯苓、黃芩、生地、麥冬、芍藥、石斛。
本方原治婦人產后,因火發熱及血熱妄行,陰虧諸火不清等證。全方共奏清熱瀉火、涼血養陰之功,是以亦宜于陰虛內熱,擾動血海的月經先期之證。
③陰虛內熱方(《男女科病千首妙方》)
組成:白芍15g,生地20g,小薊20g,旱蓮草lOg,女貞子lOg,茜草lOg,槐花lOg,生蒲黃lOg,丹皮lOg,丹參lOg,生牡蠣30g。
全方有滋陰清熱,固沖止血諸功,滋而不滯,清而不涼,于陰虛血熱所致先期而見量多者服之尤宜。
虛熱甚,顴紅潮熱,咽干口燥,手足心熱明顯者,酌加知母、黃柏、白薇。兼見頭暈、耳鳴、沖熱等證,兩地湯加龜甲、牡蠣、夏枯草、菊花治之;若經血量多,配女貞子、旱蓮草、烏梅炭滋陰止血。青春期患者,宜加菟絲子、制首烏、山茱萸滋腎益陰。 屆更年期,酌配黨參、山藥、白術。因少女重腎、老年重脾故也。
(二)氣虛證
1.脾氣虛弱證
(1)臨床見證:月經周期提前,經量或多或少,血色淡紅,質清稀;神疲乏力,倦怠嗜臥,氣短懶言,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脘悶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2)辨證依據:
①經血色淡紅,質清稀。
②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小腹空墜,舌質淡,脈細弱。
③思慮勞倦太過或有飲食不節病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補脾益氣,攝血調經。
①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
組成:人參、黃芪、甘草、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術。
東垣謂:補中益氣湯全方甘溫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瀉其水,故主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之證。基于本方功能補脾益氣、升陽舉陷,使氣升則血升,而獲攝血之效,故于脾虛失攝,沖任不固之月經先期者,亦恰切相宜。有中藥藥理研究資料報道,補中益氣湯對在體子宮或離體子宮及周圍組織有選擇性興奮作用,方中加入益母草、枳殼等藥物時,作用更為突出,其對子宮的興奮作用不受阿托品的影響,說明直接作用于子宮。因而本方有益于氣虛所致先期量多者獲止血之功。
②歸脾湯(《濟生方.健忘》)
組成:人參、白術、黃芪、茯神、龍眼肉、當歸、酸棗仁、遠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棗。
本方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全方健脾益氣,養心寧神,用于心脾兩虛之月經先期者,可獲“心脾平和則經候如期”之功。
③安沖調經湯(《劉奉五婦科經驗》)
組成:山藥、白術、炙甘草、石蓮、川續斷、熟地、椿根白皮、生牡蠣、烏賊骨。
本方原治脾腎不足,夾有虛熱所引起的月經先期,月經頻至,或輕度子宮出血。方中山藥、白術、炙甘草補脾;川續斷、熟地補腎滋腎;石蓮、椿根白皮、生牡蠣、烏賊骨清熱固澀。“全方子補脾腎,補而不躁”,使“脾氣充則能統血,腎氣足則能閉藏,清
補兼施,標本兼顧,氣血調和而經水自安”。脾腎兩虛月經先期量多者,服此為宜。
若脾虛失攝經血量多,補中益氣湯去當歸之“走而不守,辛溫助動”,加炮姜炭、烏賊骨、牡蠣固澀血。腰膝酸軟、夜尿頻多,配用菟絲子、杜仲、烏藥、益智仁。氣虛失運,血行遲滯以致經行不暢或血中見有小塊,酌加紅澤蘭、益母草、王不留行以行滯
調經。先期而量多,不僅耗氣更易傷血,癥兼面色咣白或萎黃,頭暈眼花者均宜加制首烏、枸杞子、阿膠等以補血養營。
2.腎氣不固證
(1)臨床見證:月經提前,經量或多或少,舌黯淡,質清稀,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色淡,苔白潤,脈沉細。
本證常見于初潮不久的少女或將近絕經期婦女。由于青春期腎氣未盛,絕經前腎氣漸衰,腎虛封藏失職,沖任不固,月經先期而潮。腎脾乃先后天之臟,母子攸關且血氣相依,失血者每耗其氣,因而腎氣不固所致月經先期量多,易見腎脾氣虛而伴神疲乏力、體倦氣短之候,或氣損及陽兼腎陽不足之征。
(2)辨證依據:
①經色黯淡,質清稀。
②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舌淡苔白潤,脈沉細。
③稟賦不足,或有房勞多產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補益腎氣,固沖調經。
①歸腎丸(《景岳全書.新方八陣。補陣》)
組成:熟地、山藥、山茱萸、茯苓、當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
本方原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酸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衰等證,有陰陽雙補之功。景岳謂為左歸、右歸二丸之次者也。由于本方平補腎陰腎陽,亦宜于腎氣不固月經先期者。
經色黯淡、質清稀,肢冷畏寒者,宜加鹿角膠、淫羊藿、仙茅,溫腎助陽,益精養血。量多加補骨脂、續斷、焦艾葉,補腎溫經,固沖止血。神疲乏力,體倦氣短,加黨參、黃芪、白術。夜尿頻多配服縮泉丸(《婦人良方》)。
②龜鹿補沖湯(《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黨參、黃芪、鹿角膠、艾葉、龜甲、白芍、炮姜、烏賊骨、炙甘草。
本方原治勞傷沖任的驟然下血,先紅后淡,面色蒼白,氣短神疲,舌淡苔薄,脈大而虛。方中鹿角膠、艾葉補腎益精,溫經止血;龜甲、白芍滋腎斂陰,益陰以守陽;黨參、黃芪、炙甘草健脾益氣;炮姜、烏賊骨固沖止血,故也宜于脾腎兩虛之月經先期量多者服之。
(三)血瘀證
(1)臨床見證:月經周期提前,經量少而淋漓不暢,色黯有塊,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全身常無明顯癥狀。有的可見皮下瘀斑,或舌質黯紅,舌邊有瘀點,脈澀或弦澀。或小腹冷痛不喜揉按、肢冷畏寒,或胸脅脹滿、小腹脹痛。
瘀阻沖任,新血不安離經下走,遂使月經先期而行。瘀阻沖任,未傷臟腑,是以身無他癥。若因經期、產后感寒,寒凝致瘀者,可伴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熱痛緩或肢冷畏寒。氣滯血瘀,常兼胸脅脹滿,乳房或小腹脹痛之候,或詢及素性抑郁情懷不遂病史。熱邪灼傷,質稠而瘀者,又可見面赤唇紅、小腹灼熱、經血紫紅、舌紅等證。
(2)辨證依據:
①經血量少,淋漓不暢,色黯有塊。
②小腹疼痛拒按,血塊排出后疼痛減輕。
③或舌質黯紅,舌邊有瘀點,或脈澀。
④情懷不遂,憂郁過度,或經期、產后感寒飲冷史。
(3)治法與方藥:
治法:活血化瘀調經。
①桃紅四物湯(《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
組成:當歸、熟地、白芍、川芎、桃仁、紅花。
本方原治月經先期,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者。方中四物湯養血活血,補而不滯,桃仁、紅花活血祛瘀。瘀血行、新血安則沖任固而經自調。
②通瘀煎(《景岳全書.新方八陣.因陣》)
組成:歸尾、山楂、香附、紅花、烏藥、青皮、木香、澤瀉。
本方原治婦人氣滯血積,經脈不利,痛極拒按,及產后瘀血實痛,并男婦血逆血厥等證。用藥共奏理氣行滯,活血祛瘀之功,故氣滯血瘀所致月經先期者,服此為宜。
瘀阻沖任血氣不通的小腹疼痛,加蒲黃、五靈脂化瘀止痛。小腹冷痛,不喜揉按,得熱痛緩或肢冷畏寒者,宜用肉桂、小茴香、細辛、烏藥,溫經散寒,暖宮止痛。如血量多,酌加茜草、大小薊、益母草化瘀止血。血瘀而致月經先期,活血化瘀不宜選用峻猛攻逐之品,恐傷沖任,反致血海蓄溢紊亂;化瘀之劑亦不可過用,待月經色質正常,腹痛緩解,即勿再服。若瘀化而經仍未調,當審因求治以善其后。
[其他療法]
一、針灸療法
(一)針法
1.取穴:曲池、中極、血海、水泉。
刺法:以瀉為主,不宜灸。
方義:曲池為手陽明經合穴、血海乃足太陰脾經腧穴,二穴相配有清泄血熱的作用。中極乃任脈經穴,又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有調理沖任、清泄下焦郁熱的作用。水泉為腎經腧穴,有益陰清熱、調理經血的作用(取壯水以制火之意)。諸穴相伍,血熱得清,沖任得調,周期自可復常。適用于陽盛血熱證。肝郁血熱證可配行間、地機,以瀉為主。
2。足三里、三陰交、氣海、關元、脾俞。針刺行補法,并施灸。適用于脾氣虛弱證。
3.腎俞、關元、中極、陰谷、太溪。針刺行補法,可灸。適用于腎氣不固證。
4.氣海、三陰交、地機、氣沖、沖門、隱白。針刺行瀉法,可灸。適用于血瘀證。氣滯血瘀者,加太沖、期門。因寒凝致瘀,重用灸法。
5.耳針 卵巢、腎、內分泌、子宮。
6.頭針 雙側生殖區。適用于脾氣虛弱及腎氣不固證。
(二)灸法
1.溫針瀉法 關元、血海、三陰交。三穴用2—2.5寸毫針行提插、捻轉、呼吸3種手法的復式瀉法后,于針柄上置艾條半寸許,點燃后急吹其火,令其速燃熄滅,待針體稍涼,即可加施開閹補瀉之瀉法,搖大其孔,不閉其穴。行間穴可同前法,復溜穴行迎隨補法后,在針柄上置寸許艾條,點燃后自燃勿吹,待其自滅。
2.隔物灸 切鮮姜一片約2mm厚,將如綠豆大小艾炷置于姜片上,共同放在上述諸穴上,點著火后急吹之,令其快速燃燒,取其清熱辛散之意。適用于血熱證。
3.艾條灸或艾炷灸 令患者先仰臥,灸氣海、關元、足三里。艾炷以黃豆粒大小為宜,以穴位局部皮膚潮紅為度,每穴可灸5—10壯。再換俯臥位,灸脾俞穴。此穴可灸10一15壯,艾炷同前大小或稍大些均可。
4.艾條灸 患者按醫囑可以在經行前5日即開始用上述穴位,每穴15分鐘左右,方法同上。
5.溫針補法 氣海、關元穴行呼吸補法后再用艾條寸許放在針柄上慢慢燒灼,每穴可以加灸2—3次。適用于氣虛證。
二、推拿療法
基本操作:
1.患者俯臥,醫者用雙手拇指捏按患者的腎俞穴1分鐘,先左后右,使之有沉脹感。
2.醫者用雙手按壓患者的命門穴2分鐘,使之有沉脹感,并向小腹傳導。
3.雙手順勢下移,至八鰺穴處,用中等力度揉按八穋穴2分鐘。
4.患者仰臥,醫者用手揉按氣海穴,反復數次。
5.患者取坐位,醫者用拇指按揉法,分別在雙足三里、三陰交穴處揉按1分鐘,以有酸脹感為宜。
隨證加減:
1.加取膈俞、脾俞、大腸俞、關元、肓俞、氣沖,施以揉按小腹涼血法。即患者仰臥,醫者用單掌揉按小腹,繼以雙拇指揉按臍下沖任脈路線,再以拇指揉按關元、肓俞,并以雙拇指同時壓氣沖,反復3—5遍,最后揉按大腿內側敏感點數次。適用于血
熱證。 。
2.加取肺俞、肝俞、膈俞、次穋、中脘、氣海等穴,施以推揉背腰養血法。即患者俯臥,醫者以兩掌分推其背腰部,繼以掌根按揉脊柱兩側(重點在肝俞至大腸俞及腰骶部),再以拇指按壓肝俞、三焦俞、腎俞、次棹等穴,手掌揉推八餒部位。適用于脾氣虛弱證。
三、貼敷療法
1.太乙膏 大黃128g,玄參、生地、當歸、赤芍、白芷、肉桂各64g,以小磨麻油1000g熬,黃丹448g收膏,貼關元處。每日1次,月經前后10天用,3個月為一療程。適用于血熱型月經先期。
2.乳香、沒藥、白芍、牛膝、丹參、山楂、廣木香、紅花各15g,冰片工g。除冰片外,余藥烘干,研為細末,過篩,再將冰片末調入重研一遍,裝瓶備用。用時取藥末20g,以生姜汁或黃酒適量,調為稠膏,敷神闕穴及子宮穴,上置塑料薄膜,紗布覆蓋,膠布固定,2日換藥一次,連用至月經干凈,3個月一療程。適用于血瘀型月經先期。
四、飲食療法
1.芹菜30g,薺菜90g。將芹菜、薺菜揀洗干凈,切成條狀,清水下鍋燒開后倒人,煮沸后撈起,拌適量豬油、精鹽、味精服食。一般服7—10劑。適用于陽盛血熱證。
2.烏骨雞工只,當歸、黃芪、茯苓各9g。將雞洗凈,把藥放人雞腹內用線縫合。放砂鍋內煮爛,去藥渣。調味后食肉喝湯,分2次服完,月經前每天1劑,連服3—5劑。適用于脾氣虛弱證。
3.參芪大棗瘦肉湯 黃芪20g,黨參20g,大棗8枚,豬瘦肉適量,加適量水煎湯,吃參、棗、肉喝湯。適用于脾氣虛弱證。
4.韭菜炒羊肝 韭菜150g,羊肝200g。韭菜切段,羊肝切片,放鐵鍋內急火炒熟后,佐膳食用。月經前連服5—6劑。適用于腎氣不固證。
5.益母草、陳皮煮雞蛋 益母草50g,陳皮lOg,雞蛋2只。加適量水共煮,蛋熟后去殼。再煮片刻,飲湯吃蛋。適用于血瘀證。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平素特別是經期、產后須注意適寒溫,避免外邪中人,勿妄作勞,免遭勞則氣耗、勞倦傷脾之災,保持心情舒暢,維護血氣安和,重視節制生育和節欲以蓄精葆血。總之,注重攝生即有利于減少或避免月經先期的發生。
二、調護
月經先期又見量多者,經行之際勿操勞過度,以免加劇出血,亦不宜過食辛辣香燥,以免擾動陰血。對于情志所傷者,給予必要的關懷、體諒、安慰和鼓勵,同時注意經期勿為情志重傷。經期用藥,注意清熱不宜過于苦寒,化瘀不可過用攻逐,以免凝血、滯血或耗血、動血之弊。
[療效判定]
治愈:治療后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消失,停藥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
顯效:治療后月經周期、經量、經色、經質恢復正常,其他癥狀減輕或消失。
有效:治療后月經周期恢復至21—35天,經量、經色、經質基本正常,其他癥狀減輕。
無效:治療后月經周期、經量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