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法在癌瘤治療中的運用
正確的應用扶正法,對提高人體抗癌能力抑制其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意義。
一、扶正法簡介:屬于補法范圍,但不限于補法,它的作用在于調整與平衡人體內陰陽、氣血、經絡、臟腑的生理功能。并不是一般的支持療法,它在于調動人體內的在抗癌能力,為消除癌腫瘤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必須注意:扶正法應根據患者實際需要,不能一律對待,更不能以“越補越好,補藥無錯”為藉口。如陽虛則補陽,陰枯則滋陰,應根據正邪(癌)雙方力量的斗爭形勢和人體的體質差異、臨床表現決定先攻后補、先補后攻、攻補兼施,多補少攻,多攻少補的程序,實際上是正虛邪實的患者為常見,如用之不當,扶正反而助邪(助癌的發(fā)展)攻邪易傷正(最明顯的例子如切除術、化療、放療最宜傷正,大量用以毒攻毒的斑蝥片、蟾蜍粉..亦要傷脾胃,白細胞下降),做到扶正而不傷正,關鍵在于醫(yī)師知己知彼的功夫如何。
二、治癌的幾種扶正方法:①益氣健脾法-治氣虛的基本方法,只要臨床表現神疲力乏,面色晃白,氣短自汗,脈若無力,舌質淡胖,苔薄白就可以用諸參、苓、術、山藥、大棗、甘草、芪、桂、苡仁、杞、歸、地、草。例如上海中醫(yī)學院曾收治一個確診為肺癌的病人,開設辨證為肺陰虛,用養(yǎng)陰清肺的沙參、天冬、麥冬,配一些抗癌常用的中草藥,治后病情穩(wěn)定。但不久病人發(fā)生大咯血,雖使用大量涼血止血的中藥和西藥止血,結果無顯效。于是進一步辨證為“氣血血脫,氣陰兩傷”,氣虛為突出,采取補氣攝血法,即重用人參配以麥冬、
五味子、黃芪、血余炭、阿膠,服后咯血漸止,病勢得以好轉。又如曾收一確診為直腸癌的病人,神疲乏力,大便溏薄,每日大便14 次,用槐花散加抗癌中藥苡仁、山藥、半枝蓮之類, 側重除濕之抗癌方,忽視了脾虛中氣下陷,沒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故無效。后在方中加用參、術、升麻、補骨脂以溫脾腎升陽益氣,連服12 劑,大便成形,一月后肛內排出一腫塊, 經病理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Ⅱ級。又治一肝癌病人,肝大,腹膨脹癃,尿少納差,精疲力
衰,腹圍91 公分,甲胎查為陽性,抽腹水二次皆為血性,開始用大量中西藥利水,二月無效。
后進一步辨證分析,認為屬于氣虛,絕非單用利水藥卡伊解決。改為健脾益氣法,方用參、術、陳、天冬、蛇舌草、龍葵、石打穿、二芽、車前子,服后胃納首先轉佳,精神好轉,三月后尿正常,腹圍由91 公分降到74 公分,腹水消盡,出院隨訪良好,已恢復體力勞動。由此可見抗癌治療中使用扶正法仍然要對癥下藥。一般來說晚期癌腫病人,較長時期服用少量參、茸、靈芝、蜂王漿、蛤粉,還少丹,龜靈集..往往可以延長生存期,增加抗癌能力。
在使用手術化療、放療后,更需服用上述扶正藥物。西藥的酵母片、維生素、保肝藥類“轉移因子”,肝精針,胎盤制劑,靈芝片,輸血,輸液,輸氧,同樣可以作為輔正法對癥選用。
②溫腎壯陽法:適用于腎陽虛與脾腎不足之癥,臨床癥狀為:畏寒肢冷,腰腹酸軟,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短而喘,面色蒼白,小便清長,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苔潤滑,脈沉無力, 常用藥有桂、附、鹿膠、靈芝、仙靈脾、仙茅、鎖陽、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佐以吳茱萸、菟絲子、鱉甲。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在總結使用補陽法時認為: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這種陰陽互根論實有指導意義。例如上海中醫(yī)學院曾收治一晚期乳房癌病人,左乳房腫塊7×6 厘米,呈橘皮樣,堅硬,伴有左側鎖骨上淋巴結和左腋下淋巴結轉移。胸片見左側胸腔大量積液,活檢病理證實為未分化癌。入院時面浮肢腫乏力,臥床不起,氣急,小便少,脈細舌紅苔薄。中醫(yī)辨證:氣陰兩虛,用黨參、沙參、天冬、大棗等益氣養(yǎng)陰,佐以活血去瘀,消腫散結之劑后,浮腫大減,胃納轉佳,精神振作,氣急漸平, 二月后檢查,腫塊由7×6 厘米縮小為5×4 厘米,胸片檢查,胸水減少。五月后又見惡心嘔吐,痰涎氣急,乏力,面浮肢腫,左乳房腫塊增大,胸片復查,胸水增多。經辨證已有氣陰
兩虛轉為脾腎兩虛,處方改為益腎健脾,溫陽利水為主,用苓、桂、參、草、棗、川椒、防己、苡仁、葶藶、蛇舌草、仙靈脾,四月后乳房癌用轉移淋巴結均消失。又拍片復查,左側胸水減少,已無自覺癥狀。③滋陰補血法:適用于頭暈目眩、心悸怔忡、面色萎黃,唇、指甲蒼白,腰酸無力,脈細,舌淡白等兼癥,常用藥為地、歸、膠、芍、龜、鱉。首烏、枸杞、龍眼、紫河車、大棗、花生衣、血藤。也可以補氣健脾藥同用。例如收治一原發(fā)性肝癌病人在用中草藥時,間用化療5-7#250cc,幾次后白血球明顯下降,幾個月來白血球一直在2100 -250,曾用B6、B12,沙肝醇虎杖等藥均無效。以后上海中醫(yī)學院在用中草藥抗癌的同時加入益氣健脾,養(yǎng)血止血的黨參、陜棗、花生衣、仙鶴草,二周后,白血球回升至4150-4800, 肝腫縮小,經掃描復查,肝區(qū)占位性病變縮小后無病變。現已經16 個月,恢復工作已五個月了,完全健康。又左乳房腺癌手術后局部復發(fā),患者入院時消瘦,頭暈乏力,左胸壁有一3 ×3 厘米腫塊,呈橘皮樣,質硬而固定,疼甚。中醫(yī)辨證:氣血兩虧為主要矛盾,用益氣補
血軟堅散結法,方以歸、地、芪、丹參、蜂房、橘葉、八月扎、蛇舌草、瓜殼、夏枯草、牡蠣、鹿角霜、紫石英、小金丹。兩三個月減輕,形體漸胖,癌縮小。兩年后乳癌全部消失, 已恢復工作。④養(yǎng)陰生津法:多用于陰虛生內熱之癥,可見手足心熱,午后潮熱,消瘦,盜汗,口燥咽干,心煩失眠,大便艱,舌質紅,少苔,或舌光無苔,脈細數無力。常用藥為:
知、地、沙參、玄參、石斛、龜板、鱉甲、黃精、玉竹、花粉。上海中醫(yī)學院在治肺癌屬陰虛患者即以養(yǎng)陰清肺藥加入抗癌中草藥,效好。通過一百零八例肺癌治療觀察近期療效達到56.5%,而在單用抗癌中草藥未加養(yǎng)陰清肺藥治療的18 例中只有3 例近期有效。其中一肺癌病人經胸片及痰液涂片檢查為鱗細胞癌,癥見咳嗽氣急,痰血,胸痛頭暈,心悸舌紅,苔薄脈弦細。中醫(yī)辨證為陰虛痰熱經用北沙參、玄參、天麥冬加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藥物治療后咳嗽痰血、氣急癥狀均減輕。兩月后胸片復查,肺腫塊稍見縮小,繼續(xù)治療兩月,胸痛氣急消失,咳頓減,只偶爾痰血少許,胸片復查腫塊縮小一半以上。迄今已一年零兩月,情況良好。還有一肺癌患者,右肺上有一拳頭大腫塊,經用(南沙參、北沙參、天冬、麥冬、廣百部、蕺菜、山海螺、苡仁、夏枯草、銀花、葶藶、干蟾皮、苦參、牡蠣、天地、蛇舌草、白毛藤)服半年后,癌塊漸消,二年后全消。今已四年六個月仍健在。又收治一鼻咽癌,一年前曾用放射治療痊愈。今年四月鼻出血,經查發(fā)現右鼻腔頂部有新生物,表面粗糙,活檢病
理證實為右鼻未分化癌,癥見衄血,口干、失眠、脈細弦、舌光紅,無津。中醫(yī)辨證為陰虛內熱。經用生地、玄參、花粉、加抗癌中草藥(農吉利、三尖衫、山豆根、天冬、苡仁)治療后,血減,鼻塞好轉,后又放射治療,療程結束后,檢查右鼻腔咽部仍有不規(guī)則的乳頭狀新生物,及糜爛性分泌物。患者又轉來中醫(yī)治療,癥見口干,脈細、舌光紅,又用石斛增液湯軟堅丸,與抗癌中草藥治療。二月后復查,鼻咽部新生物已消。我們體會到由于放射療法出現陰傷時應用養(yǎng)陰生津中藥常可減輕,收到顯效。
上述四類以氣陰兩虛最為多見,由于人體的陰陽互根,氣血同源,往往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必須經常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千篇一律采取“十全大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