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麻黃6g 杏仁6g 薏苡仁9g 炙
甘草6g
上4味以水600ral,煮取200ml,分溫兩次服。
(功效)輕清宣泄,解表祛濕。
(主治)風濕證。癥見一身盡疼痛,無汗,微惡風寒,發熱
日晡較甚,舌苔白膩,脈浮數。
(臨證加減)
1.急性風濕熱:本方加老鸛草、秦艽、威靈仙等,以增強
祛風濕、強筋骨之力。
2.急性腎小球腎炎:日晡發熱,水腫不甚者合小柴胡湯加
茯苓、黃藤、地骨皮,以清化濕熱。
3.風濕痹證初起:若頸項強者加葛根、當歸、桂枝;足膝
腫痛者加防己、細辛、桑枝等。
4.麻杏苡甘湯加味治療痹證:治療基本方為麻黃、杏仁、
薏苡仁、甘草、姜黃、海桐皮。頸項強者加葛根;足膝腫痛者加
防己、牛膝,關節赤腫掀熱劇痛者加石膏、生地、桂枝;關節漫
腫痛者加白術、茯苓;皮膚見紅斑結節者加丹皮、赤芍。仲國醫
藥學報,1990,(3):25]
5.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扁平疣:基本方為麻黃8g,杏
仁10g,薏苡仁60g,甘草8g。每月1劑,水煎服。氣虛加黃
芪;血虛加當歸;脾虛加白術、陳皮;疣面硬結者加僵蠶。效果
較好。[陜西中醫,1981,(1,:6]
6。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治療銀屑病:病情均為尋常型。藥
用麻黃3—10g,炒杏仁10g,生薏苡仁30—90g,炙甘草10g,
荊芥6g,當歸6g,土茯苓30g。服藥最短者一個月,最長者達
工0個月有余。療效:痊愈。[山西中醫,1989,《s,:253
7.麻黃、杏仁、薏苡仁、桑白皮、桔梗、甘草,水煎服。
治風寒壅肺而腋痛,名麻黃杏子湯。[脈因證治]
防己黃芪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防己12g 甘草6g 白術9g 生
黃芪15g 生姜3g 紅棗2枚
上6味,以水800ml,煎取300ml,溫服,服后取微汗。
(功效)益氣固表,祛風除濕. .
(主治)
主證:風濕、風水證。癥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短少,舌
淡苔白,脈象浮。
副證:口干飲少,神疲,肢軟乏力。
(臨證加減]
1.本方證如兼腹痛加芍藥以緩急止痛;若有喘息者加麻黃、
杏仁以平喘;氣上沖者加桂枝以降沖逆;下焦有寒者加細辛、桑
枝以溫經散寒;若水濕偏盛,身形腫者加茯苓、豬苓、桂枝以通
經利水;身疼痛者加附子、秦艽以溫經散寒止痛。
2.治腎炎、全身水腫時,加豬苓、澤瀉或合五苓散或五皮
飲,以增強利水之力。
3.慢性腎盂腎炎,濕郁化熱,小溲黃,苔黃,尿量減少者,
加大黃粉、瞿麥、黃柏、川萆薢等,以增泄熱之力。
4.加味防己黃芪湯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纖維化:兩組
各30例,均用能量合劑、肌苷、維生素C,加工0%葡萄糖液
1000ml,靜滴,每日工次。本組藥用黃芪、丹參、白術、防己
各15g,益母草、茵陳、虎杖、桃仁、厚樸、生姜、甘草、大棗
各lOg.每日l劑,水煎服,30日為1個療程。治療1—3個療
程.[實用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1995,(4,:ss]
5.加減防己黃芪湯治療晚期血吸蟲病腹水:藥用防己、黃
芪、白術、豬苓、茯苓、澤瀉、車前子、赤小豆、川椒目、生姜
皮。每日1劑,水煎服。該方對血象、肝功能改善似無作用,而
對癥狀改善、黃疸消退等有一定效果。[浙江中醫雜志,1960,c3,:116]
6.防己黃芪湯治療狐臭:藥用防己、黃芪各30g。炒白術
15g,甘草6g,生姜9g,大棗20g。每日1劑,水煎服。水濕盛
加茅術、車前草、茯苓皮;有肥胖病加茵陳、焦山楂。本組患
者,療程最短2月,最長6。5月,平均3.5月。[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1985,(3):34]
7.防己黃芪湯加味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藥用生黃芪30一
60g,黨參15"~30g,生白術15~18g,金櫻子15---18g,黃精工2
~18g,防己12-18g,山藥30--45g,芡實30g,生姜3片,大
棗6枚,炙甘草3—5g。隨證加減。結果:全部臨床治愈。[河北
中醫,1985,(2),22]
8.防己黃芪湯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基本方用防己15g,
黃芪15g,白術12g,甘草lOg。急性風濕熱或風濕性關節炎急
性發作,關節變形,紅腫熱痛者加銀花、野菊花、雷公藤、薏苡
仁、丹皮、秦艽;惡寒怕冷,關節疼痛較劇者加細辛、桂枝、附
子、川烏、草烏、烏梢蛇、白芍;濕熱互結,關節腫痛,麻木不
仁者加尋骨風、海風藤、烏梢蛇、炒薏苡仁、銀花、蒲公英;風
濕在表明顯者加桂枝、防風、羌活、獨活、忍冬藤;風濕在里明
顯者加生地、丹皮、虎杖;血虛者加當歸、熟地;病久痛甚者加
全蝎、炙蜈蚣、烏梢蛇;頭部癥狀重者加羌活、川芎、藁本、細
辛;上肢癥狀重者加桂枝、片姜黃;腰部癥狀重者加川斷、杜
仲、狗脊;下肢癥狀重者加木瓜、威靈仙、牛膝。[浙江中醫雜志,
1989,(2):591
9.本方加木瓜、蒼術、薏苡仁、獨活。治風濕一身盡痛者,
名加味防己湯。
10.本方去黃芪,加茯苓、桂心、生姜、烏頭、人參.治歷
節風,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己湯。[千金要方]
桂枝附子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桂枝12g 生姜9g 制附子9g
炙甘草6g 大棗lOg
上5味,以水600ml,煮取200ml,去滓,分3次溫服.
(功效}溫經散寒,祛風勝濕。 ,
(主治)風濕痹證,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
浮虛而澀者。
(臨證加減)
1.桂枝附子湯加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基本方為熟附子、細
辛、全蝎、片姜黃各6g,桂枝、木防己各9g,大蜈蚣工條,鹿角
霜、淫羊藿各12g,晚蠶砂15g。疼痛以上肢關節為主加羌活、防
風;下肢關節為主加獨活、牛膝;腰背為主加杜仲、桑寄生。每
日1劑,水煎服,30日為1個療程。[山西中醫,1993,cs,:21]
2.桂枝附子湯及甘草附子湯等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方
分別治療,共47例,總有效率為47%,其中用桂枝附子湯加味
治療11例,有效率為55%。
3.桂枝附子湯加味治療擅尿病神經病變:經用桂枝附子湯
加味治療后,顯效工7例,好轉30例,改善3例,總有效率
100%。[日本.漢方研究,1981,cs,:212]
4.桂枝附子湯治療內科急癥:用桂枝附子湯加減治療寒凝
血瘀、砂石瘀阻之石淋;胸陽不振,心脈痹阻之真心痛;脾腎陽
虛,水濕浸漬之水腫等,獲得滿意療效。[湖南中醫雜志,1988,ts,:
22~23]
5.桂枝附子湯重用輕投治療低血壓:桂枝附子湯本為張仲
景治療“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
不渴,脈浮虛而澀者”而設。根據異病同治的原理,取其辛溫益
陽通絡之功,變煎煮為泡飲,治療低血壓癥,屢建奇效。[浙江中
醫雜志,1991,(5):200]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
(又名:白術附子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制附子4。5g 白術6g 生姜3g
炙甘草3g 大棗6枚
上5味,以水300ml,煮取lOOml,去滓,分3次溫服。
(功效]溫經散寒,健脾利濕。
(主治)風濕相搏于肌肉之間且濕重者。癥見身體疼痛,不
能自轉側,不嘔不渴,大便硬,小便自利,脈浮細而軟。
(臨證加減)
1.桂枝附子湯和去桂加白術湯方證質疑:桂枝附子湯和去
桂加白術湯均出自《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原文曰:“傷寒八
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
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
主之。”一般認為桂枝附子湯證為表陽虛,風濕痹著肌表,風邪
偏盛;去桂加白術湯為濕邪偏勝。其大便堅,小便自利乃風去濕
存,濕留皮中,或濕重困脾,脾運不健,津液不能還于胃中所
致,故用白術燥濕健脾,逐皮中之濕。又其因表陽已虛,不宜用
桂枝湯發汗傷津,故于方中去桂枝。本人認為未見濕邪為病有大
便堅,小便自利的論述。張仲景論述濕痹時指出“濕痹之候,小
便不利,大便反快”,甘草附子湯證中亦有小便不利之說,證明
原文中前句應有“大便不堅,小便不利”之癥,只是被張仲景慣
用的省文法省略了.其次,桂枝附子湯中應有白術。去桂加白術
湯不應去桂,而應去術。其大便堅,小便自利,乃示人病輕濕
微,風邪偏盛之辭,原書因傳抄有誤極有可能。后世注家不敢擅
改經文,只有隨文演義,憑方藥論病機。 [中醫藥研究雜志,1986,
(3):15,17]
2.試論張仲景處方用藥特點及其科學性:本文從四方面探
討《傷寒雜病論》所載314首方劑的處方用藥特點及其科學性。
(1)貴在用藥精專; 《傷寒論》113方,用藥不過87種;
《金匱要略》201方,亦不過147種。一味藥組方者有2工方,兩
味藥組方者46方,兩書五味藥以內者有219首,占總數的
70%,而十味組方者僅9首,僅占2。8%
(2)巧于配伍變化:方藥加減變化絲絲人扣,以桂枝湯、白
虎湯等類方之加減法為例。
(3)妙在方藥劑量:經方劑量比例大多恰巧,如輕易改之, .
輕則主次顛倒,藥效轉換,療疾無功;重則毒副作用陡增,使人
.傷身殞命。以名老中醫岳美中、王文鼎之驗案為例。
(4)工于煎服法度:先煎后下同煮,錯落有致;烊化兌沖水
漬,異法方宜;溫服冷服,常變結合;頓服分服,間隔得體。[國
甘草附子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工炙甘草6g 附子6g 白術6g 桂
枝12g
上4味,以水600ml,煮取300ml,去滓,溫服lOOml,日3
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50ml。恐lOOml
多者,服60--0ml為妙。
(功效)溫經散寒,祛風除濕,通痹止痛。
(主治)
主證:骨節痛煩,掣痛屈伸不利,痛處拒按,汗出惡風,短
氣,小便不利,苔白,脈沉細,或弦細無力。
副證:身微腫。
(臨證加減)
1.本方加松節、五加皮、威靈仙、生薏苡仁治風濕性關
節炎。
2.本方去附子加川烏、草烏、蒼術、當歸、牛膝、秦艽、
威靈仙治腰痛(風濕性)。
3.本方加老鸛草、雞血藤治急性風濕性關節炎。
4.本方去白術、加蒼術、防風、梔子、吳茱萸治關節腫痛.
5.甘草附子湯治療活動性風濕病:以甘草附子湯原方治療。
急性期重用桂枝;慢性期重用熟附子;合并全身水腫者,甘草減
量,重用白術、附子。每日工劑,亦可制成糖漿服用。伴有皮下
結節者,經治25天未見減輕,原方去甘草加海藻12g,可消退。
[山東醫刊,1965,(u):32]
6。甘草、麻黃、桂枝,水煎服。治寒濕腹脹,身重身冷無
汗者,名甘草麻掛湯。
白虎加人參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知母6g 生石膏30g 甘草6g
粳米一匙人參9g ’
上味,以水1000ml,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lOOmJ,日3次。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養陰。
(主治}
主證:中暑,身熱,汗出,惡心,尿赤;白虎湯證而又有煩
渴,飲水不解,脈芤者.
副證:或時進惡風,或舌燥而背微惡寒。
(臨證加減)
L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山藥代粳米,取山藥既能
補脾陰,又可防石膏過寒而傷中氣。在本方中,有時以野黨參代
人參,或元參代知母,或生地代知母,此皆師其法而變化其方之
用也。
2.白虎湯及白虎加人參湯臨床運用體會:認為白虎湯之使
用機會為“表邪已解,內熱已熾,而里實未結者”。一般以煩熱、
汗出、口渴、脈洪大滑數有力作為用方根據。但如內熱郁積過
劇,則反出現手足厥冷,然試觸胸腹仍必灼熱,試診兩脈仍必滑
利,更參之以面紅目赤,口干舌燥,煩熱欲飲等癥,熱厥之診斷
可無疑問時,仍以白虎湯治之;如僅為內熱而厥冷時,應以煩
熱、汗出、口渴、脈洪大滑而有力等為用本方指征;內熱郁積過
甚,出現神昏、譫語、遺尿等神經系統癥狀,而無腹滿痛,燥結
不大便的承氣湯證者,亦可應用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之使用機
會與白虎湯相比,為汗出過多,渴飲更劇。表邪不解,為白虎所
忌,但臨床上有輕度的惡風或惡寒與煩熱、汗出、口渴、脈滑同
時存在時,仍可用白虎湯。另外,有的消渴證患者體溫正常,或
僅有熱感,無大熱、大汗等癥狀,也無典型的洪大滑數脈象,這
時根據患者異常口干、強烈的渴感和大量飲水等證候,應用白虎
加人參湯治療。[中醫雜志。1964,tllL 22]
一物瓜蒂湯
(又名:瓜蒂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瓜蒂2~5g
上判,以水100ml,煮取50ml,去滓,頓服之。
(功效}清熱解暑,行水散濕。
(主治}傷暑,癥見身熱身重,周身疼痛,脈象微弱。
(臨證加減) 一
工.瓜蒂湯臨床配伍應用:瓜蒂味苦,性升催吐,對痰涎宿
食,填塞上脘,胸中痞硬,煩躁不安等證,用之得當,有立竿見
影之效。痰濕重者,可加白礬;痰涎壅盛者,酌加菖蒲、郁金、半
夏;風痰盛者,可加防風、藜蘆.
2.瓜蒂散治療急性黃疸型病毒性肝炎高膽紅素血癥:用瓜
蒂散吹鼻治療。認為瓜蒂散吹鼻,系以其有效成分作用于局部神
經和血管分布極為豐富的鼻前庭,血管反射性舒張,滲透性增
加,使機體過多的膽紅素移出體外而達到治療效果。
3.瓜蒂湯治療熱病發黃之注意:《千金翼方》用瓜蒂一味為
吹鼻中治熱病發黃等,都說明其有治黃之功。但筆者臨床觀察,
久用嘻鼻,常引起鼻炎,用時尤當細心。[張仲景藥法研究北京:科
技文獻出版社,1984:lZ43
4.瓜蒂提取物葫蘆素BE片治療中、晚期原發性肝癌的療
效無論是改善癥狀、縮小瘤體,還是延長生存期等均優于化療
組。[中華消化雜志,1982,(d):2513
5.瓜蒂2枚,焙干存性內服治療乳癖。[中醫雜志,1950,c12,:
8183
6.甜瓜蒂(曝極干):治風涎暴作,氣塞倒臥。不限多少為
細末.量疾,每用一、二錢匕,膩粉一錢匕,以水半合同調勻,
灌之。服之良久,涎自出,或涎未出,含砂糖一塊,下咽,涎即
出.[本章行義]
7.瓜蒂炒黃末:治諸風腸痰,諸痼涎涌,量人以酸蓋水一
盞調下,取吐。[治法機要]
8.瓜蒂散:瓜蒂7枚炒黃碾散。治牙齒痛,以麝香相和,
新綿裹、病牙處咬之。
9.瓜蒂膏:陳瓜蒂一分,搗羅為末,以羊脂和,以少許敷
鼻肉上,日三用之。[太平圣惠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