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 腎 病
IgA腎病是指腎活檢免疫病理檢查在腎小球系膜區有IgA免疫復合物為主的顆粒樣沉積,同時有系膜細胞增生,基質增多,系膜區電子致密物沉積,臨床上以血尿為主要表現的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因為1968年法國學者Berger首次報告,故又稱為“Berger病”。現已公認IgA腎病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原發性腎小球腎炎,也是導致終末期腎衰常見的原因之一。其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區和種族差異,白種人和黃種人的發病率明顯高于黑種人,歐美國家的發病率約在工O%左右,而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發病率可以高達30%一40%,進入腎功能不全者可達20%一30%。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80%發生在16—35歲。臨床以反復發作性的肉眼血尿、持續性鏡下血尿和/或蛋白尿、腰痛等為主要特征。由于本病發病原因和病理機制迄今還不明了,現代醫學仍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和控制措施,因此,人們寄希望于中醫藥,通過運用現代科研方法,發揮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優勢,以期尋求治療IgA,腎病的有效方法。
中醫學可根據IgA腎病的臨床特性,將IgA腎病歸屬于尿血、血淋之中。《內經》中有“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為心下崩,數溲血也”記載。張仲景也指出:“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泌不通”,“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均認為尿血的病機與下焦的熱盛有關。唐宋時期認識尿血的病機突出了虛證的重要性,如房勞、虛損、虛熱等。清代醫家則重辨證論治,如《血證論》對尿血的辨治則以虛實為綱,內外因為目,“外因乃太陽、陽明傳經之熱結于下焦”,“內因乃心經遺熱于小腸,肝經遺熱于血室,”“尿血治心肝而不愈者,當兼治其肺,肺為水之上源,金清則水清,水寧則血寧,蓋此證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提出止血、消瘀、寧血、補血為治療血證的四大綱要。現代則認為本病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可按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進展期進行分期分階段辨證論治,充分體現出中醫藥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的優勢。
[病因病理]
(一)中醫學認識
IgA腎病的病因概而言之主要有外邪侵襲,素體陰虛、氣虛或氣陰兩虛,勞累過度,飲食不節,情志失調以及治療不當等。其中,感受外邪,特別是風濕熱毒是本病的主要外因;腎元虧虛,腎體受傷則是發病的主要內因;而勞累過度,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汗出當風,冒雨涉水等則常為本病發病誘因。如《太平圣惠方》曰:“虛勞之人,陰陽不和,因生客熱,則血滲于脬,血得溫則妄行,故因熱而流散,致滲于脬而尿血也。”本病常因外感風熱、濕熱或風寒,寒濕人里化熱,或咽炎乳蛾瘡毒等邪毒,或濕熱下受,或情志失調等而急性發作。通常起病較急,尤以風熱濕毒為甚。但是,也有些患者隱匿起病,大多在體檢時才被發現。IgA腎病的病位常以腎為病變中心,并可涉及肺、脾、肝等。其病性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主要是陰虛和氣陰兩虛;標實則為外感、濕熱、瘀血等。急性發作期多以邪實為主,慢性進展期則以正虛或虛實夾雜為主。其病勢多為風、熱、濕、毒等外邪侵襲,由外及里,從上而下,或濕熱下受,波及于腎,終致腎體受損。劉宏偉等通過對IRA腎病中醫辨證規律的研究,發現本病的本虛之中其病機轉化,多呈現陰虛一氣陰兩虛一陰陽兩虛轉化的過程。而且,常因外感勞累、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等誘因而呈急性發作,使病情進一步加重。葉任高則認為,該病多為正虛邪戀,正虛為主,腎氣虧虛,腎體受傷是發病的主要內因,而過度勞累、飲食不節、汗出當風等則為本病的發病誘因。一般而言,正虛為陰虛、氣陰兩虛,邪戀為外感、濕熱、瘀血等,尤其重視瘀血的致病特點。病機轉化是陰虛、氣陰兩虛和陰陽兩虛,在外感、勞累、飲食不當等因素的誘發下,使病情加重。
(二)西醫學認識
1.病因病理 IgA腎病多在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后發病,故認為其病因多與呼吸、消化系統感染有關,但至今致病抗原尚未找出。大致認為與粘膜免疫有關。免疫病理檢查顯示單純IgA或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腎小球系膜區彌漫沉積,其特征一般呈塊狀或分散的粗大顆粒分布,有的病例尚可見小血管壁也有IgA沉積。G沉積物的分布常與IgA相同。亦大多并有IgG沉積,但未見IgD和IgE的沉積。在光鏡下,多數以彌漫性系膜增生病變為典型改變,包括系膜細胞的增生和系膜基質的增加。Masson三色染色常可在系膜區發現有嗜復紅物質沉積,常為塊狀分布于副系膜區。1982年WHO正式將IgA腎病的腎損害分為5級: 工級:光鏡大多數腎小球正常,少數部位有輕度系膜增生伴(不伴)細胞增生。稱輕微改變,無小管和間質損害。Ⅱ級:少于50%的腎小球有系膜增生,罕有硬化、粘連和小新月體,稱不嚴重的變化,無小管和間質損害。Ⅲ級:局灶節段乃至彌漫腎小球系膜增生伴細胞增生,偶有粘連和小新月體。稱局灶節段性腎小球腎炎。偶有局灶間質水腫和輕度浸潤。Ⅳ級:全部腎小球示明顯的彌漫性系膜增生,經常可見到荒廢的腎小球。少于50%的腎小球有粘連和新月體。稱彌漫性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有明顯的小管萎縮和間質炎癥。V級:與Ⅳ級相似但更嚴重,節段和(或)球性硬化、玻璃樣變、球囊粘連。50%以上的腎小球有新月體,稱之為彌漫硬化性腎小球腎炎。小管和間質的損害較Ⅳ級更嚴重。
腎組織病變的嚴重程度與預后有關,所以腎活檢是很好的判斷預后的指標。尿常規檢查發現的無癥狀鏡下血尿和蛋白尿,腎活檢常屬工或Ⅱ級。發作性肉眼血尿者常為工一Ⅲ級。有腎病綜合征表現及高血壓者常為Ⅳ一V級。
2.發病機制 IgA腎病的確切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清楚。多種因素與發病有關。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是IgA腎病為免疫復合物引起的腎小球疾病。由于病毒、細菌及某些食物成分(如谷蛋白)等可疑抗原的作用,粘膜水平抗原清除缺陷,肝臟等對免疫復合物清除功能受損,IgA產生調節缺陷,形成大分子IgA免疫復合物的聚集物,沉積于腎小球系膜區,經過細胞因子的參與,如白細胞介素一1(IL一1)、白細胞介素一6(IL一6)等,激活炎癥介質,產生氧自由基,造成腎小球的損傷而致病。另外,有人報道血液動力學的異常、凝血纖溶狀態以及遺傳因素等,在IgA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亦起一定的作用。
(三)中西醫結合研究
目前中西醫結合研究IgA腎病尚處在萌芽時期,還沒有一套系統的理論和方法。在腎臟病理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結合點上,出現了較好的苗頭。由于IgA腎病是一種必須經過腎穿刺活檢進行免疫病理檢查才能確診的腎小球疾病,臨床有時無癥可見,無證可辨,中醫學屬于“潛證”范圍,所以提出了辨病(腎臟病理)與辨證相結合的方法。如陳以平認為系膜細胞增生性腎炎多屬外感初起、風濕熱毒浸淫,宜清熱解毒為主,局灶節段性腎小球硬化多夾虛夾瘀,重在活血化瘀。結合臨床癥狀分析,對病程較長,持續鏡下血尿或兼有蛋白尿者,以氣虛夾瘀型多見。謝天忠將IgA腎病的病理過程初步分為初期、穩定期、后期和復發期,認為初期病在脾胃,后期和復發期病在肝腎,并分型論治,取得良好效果。劉宏偉則認為將本病按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進展期兩期進行分期分階段的辨證分型較為合理,如果IgA腎病發展至腎功能衰竭,自當按慢性腎衰進行辨證論治。
[臨床表現]
1。發作性肉眼血尿 此為明確診斷做腎活檢的最常見的臨床表現。通常于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等)、急性胃腸炎、骨髓炎、腹膜炎、帶狀皰疹等感染后,偶于疫苗注射后或劇烈運動時幾乎同步出現。有人稱之為咽炎同步血尿。肉眼血尿持續數小時到數天,通常少于3天。有時可伴有輕微全身癥狀,如肌肉痛、尿痛及腰背痛、低熱。尿細胞形態以變形性為主,提示腎小球源性血尿,但有時也見到混合性血尿。多見于青少年。肉眼血尿發作后,尿紅細胞可消失,亦可轉為持續性鏡下血尿。肉眼血尿有反復發作的特點。
2.鏡下血尿伴/不伴無癥狀性蛋白尿 多半在對學生的過篩檢查和參軍、婚前體檢等常規健康檢查時發現。深圳地區由于提高了群體性體檢率,常常在單位群體體檢中發現有不少的患者,然后動員做腎活檢確診。為兒童和青年人IgA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
3.蛋白尿 IgA腎病患者多數表現為輕度蛋白尿,24小時尿蛋白定量<1g。少數病人(10%一24%)出現大量蛋白尿甚至腎病綜合征。光鏡下多表現為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而出現腎功能不全、高血壓和貧血等癥狀有隨腎臟病理改變加重而增多的傾向。
4.其他 近年來逐漸認識到,IgA腎病患者除上述典型臨床表現外,尚可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急進性腎炎綜合征(新月體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以及其他表現如突發腰痛、腹痛劇烈伴血尿,因此,本病可呈多種多樣的臨床表現。
[并發癥]
由于IgA腎病大多數為隱匿性起病過程,表現為臨床癥狀輕微,多呈隱匿性腎炎過程,所以,IgA腎病只在少數病例中出現急性腎小管壞死等并發癥,其原因是在急進性腎炎過程中,嚴重血尿可因血紅蛋白對腎小管的毒性及阻塞腎小管而出現,但很少見。
[輔助檢查]
除腎活檢免疫病理和光鏡、電子顯微鏡檢查進行確診外,其他免疫學和腎功能檢查有助于IgA腎病的診斷。
1.血清免疫學檢查 部分IgA腎病患者血清IgA水平增高。但必須在發病時及時化驗,因為它可能僅在粘膜感染后一過性升高。也有學者主張多次反復查血清IgA,可提高血清IgA增加的檢測比例。
IgA腎病患者血中IgA免疫復合物(IgA—IC)滴度高,而IgG免疫復合物少見。前者在疾病急性發作或緩解時均存在,后者僅于疾病復發時存在。血清IgA類風濕因子(IgA-RF)、血清IgA一纖連蛋白聚合物(IgA—FN)含量增高,且隨病情變化而變化。在提示IgA腎病比血清IgA水平升高敏感。有少數學者報道,IgA腎病患者血清和血漿中有冷球蛋白和冷纖維蛋白原。這些患者多有長期在冷環境下工作的病史。另有學者報道,在系膜增生性腎炎(包括IgA腎病)患者尿中白細胞介素一6(IL-6)活性增加,且與系膜細胞增生程度呈正相關,可考慮用尿中IL一6活性測定監測系膜增生性腎炎的進展情況。測定尿中血小板因子4(vf4)濃度可作為鑒別IgA腎病與薄基底膜腎病的手段。
2.腎功能 IgA腎病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腎功能減退。主要表現為肌酐清除率的降低,血尿素氮
和肌酐的逐漸增高。血pb一微球蛋白增高,常發生在有腎小球硬化者,為預后不良的指征。
[診斷要點]
(1)青年男性多見,隱性起病。持續發現的鏡下血尿伴有或不伴輕度蛋白尿。
(2)伴隨各種感染,幾乎同步出現的發作性血尿。
(3)腎穿刺活檢免疫熒光顯示單純IgA或以IgA為主的免疫球蛋白在腎小球系膜區的沉積。
[鑒別診斷]
1.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 與IgA腎病同樣易發生于青年男性,于上呼吸道感染(或急性扁桃體炎)后出現血尿,可有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甚至腎功能損害。兩者不同之處在于IRA腎病于上呼吸道感染后間隔很短(1—3天)即出現血尿,部分患者血清IgA水平增高。而急性腎炎多在鏈球菌感染后2周左右出現急性腎炎綜合征的臨床癥狀,血清(:3下降,IgA水平正常可助鑒別。兩者的預后不同,大部分急性腎炎患者可于病后數月恢復正常,而IgA腎病患者常常有血尿反復發作。少數IgA腎病患者臨床表現為急性腎炎綜合征,與急性腎炎鑒別困難,應靠腎活檢病理檢查加以鑒別。
2.非IgA系膜增生性腎炎 該病在我國發病率高,約1/3的患者表現為單純血尿。臨床上很難與Ign腎病鑒別,須靠腎活檢免疫病理檢查鑒別。 ..
3.薄基底膜增生性腎炎 薄基底膜腎病主要臨床表現為反復血尿,約1/2病例有家族史。臨床過程為良性過程。尿P乙水平可助與IgA腎病鑒別。須靠腎活檢電鏡檢查與IgA腎病鑒別。
4.與繼發性IgA沉積為主的腎小球疾病相鑒別
(1)過敏性紫癜腎炎 患者可以表現為鏡下血尿甚至肉眼血尿,腎活檢可有與原發性IgA腎病同樣的廣泛系膜區Ign沉積。但紫癜腎患者有典型的皮膚紫癜、腹痛、關節疼痛表現。也有人提出IgA腎病是過敏性紫癜的單一癥狀型(只有腎臟表現),但也有異議。 .
(2)其他 慢性酒精性肝病、強直性脊柱炎、Reiter’S綜合征、銀屑病、狼瘡性腎炎等,雖然腎臟免疫病理可顯示系膜區有IgA沉積,但各有臨床特點,不難與IgA腎病鑒別。
[防治方法]
一、一般措施
(1)適當休息,避免劇烈運動。但病情穩定時,適當的鍛煉是必要的。
(2)增加抗病能力,避免受涼,減少感染的機會,一旦出現各種感染,應及時應用強有力的抗生素以及早控制感染。對反復肉眼血尿發作者,可以消除慢性感染灶如做扁桃體切除;采取家庭調查形式,建立家族史檔案;注意個人衛生。
二、飲食調護
飲食以清淡為主,宜多吃水果、蔬菜及優質高蛋白食物,禁辛辣、肥甘厚味,以及霉制品、腌制食品,忌酒。可使用下列食療方選擇食之。
1.白茅根湯 取新鮮白茅根100g,鮮路邊荊50g,鮮瘦肉50g,水1000ml,文火煲湯4—6小時,飯后食之,每日分2次服。本食療方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于單純鏡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反復發作者。 .
2。蟲草烏雞湯 冬蟲夏草10g,烏雞1只,鵪鶉蛋10個,燉食之,每周1—2次。本方益氣補腎、扶正固本,久服可強身健體,增強抗病能力,減少感染的機會,減少IgA腎病癥狀和血尿發作的次數。
三、辨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據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據庫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療效評定”再次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一)辨證要點
1.辨有無外感 IgA腎病如屬急性發作階段,常由感受風熱之邪所致,屬慢性遷延階段,則陰虛火旺或氣滯血瘀多見。 .
2。辨有無熱象 IgA腎病屬陰虛有熱者以血尿為主較多,而無熱象則以蛋白尿為主較多。
(二)辨證分期分型論治
IgA腎病臨床可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進展期。急性發作期多以外感風熱濕毒之邪起病,慢性進展期又可分為以血尿為主和以蛋白尿為主者進行分型論治。
1.急性發作期
(1)外感風熱,熱傷血絡
主癥:惡寒輕發熱重,咽干咽痛,咳嗽,痰粘不易咯出,腰酸腰痛,尿赤或肉眼血尿,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雙扁桃體腫大,血常規白細胞、中性粒細胞增高。
治法:疏風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銀翹散合小薊飲子加減。銀花、魚腥草、藕節、白茅根各30g,連翹、小薊、生地、菊花各15g,竹葉、淡豆豉、荊芥、牛蒡子各10g,桔梗5g。方中銀翹、竹葉、桔梗、荊芥解表宣熱,魚腥草、菊花、牛蒡子清熱解毒利咽,生地、小薊、藕節、白茅根涼血止血。兼濕熱留戀、小便時有灼痛加石葦15g,木通、黃柏各10g;有慢性咽炎,兼陰虛者加沙參、玄參、麥冬、五味子以滋陰生津。中性粒細胞明顯增高者,加用蒲公英、紫花地丁以加重清熱解毒之功。
(2)下焦(胃腸)濕熱
主癥:脘腹脹悶,納呆,發熱,口苦,腰酸腰痛,尿赤或血尿,、伴尿頻不爽或尿急尿痛,舌質紅,苔黃厚或膩,脈濡數或滑數。尿常規或沉渣鏡檢可見白細胞、紅細胞和/或蛋白。
治法:健脾化濕,清熱涼血。
方藥:藿香正氣散合小薊飲子加減。藿香、佩蘭、半夏各10g,白蔻仁(后下)5g,茯苓、生蒲黃、蒼術、白術、生地、篇蓄各15g,薏苡仁、車前子各30g,小薊20g,川黃連3g。方中藿香、佩蘭、白蔻仁、半夏芳香化濕,理氣和中;蒼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薏苡仁、車前子淡滲利濕,使濕濁之邪從小便而出;生地、小薊、生蒲黃、川黃連清熱涼血止血。全方共奏健脾化濕、理氣和中、宣暢氣機、清熱涼血之效,使之上通下達,清濁分明,諸癥自愈。因濕為陰邪,熱為陽邪,陰陽相搏,易致離經之血瘀阻,故常加桃仁、紅花、益母草、丹參等活血化瘀藥。
2.慢性進展期 中學醫認為,“久病必虛”,“久病必瘀”。IgA腎病的慢性進展期,臨床多虛多瘀之證,以血尿為主者多表現為陰虛血瘀或氣陰兩虛;以蛋白尿為主者多表現為氣虛血瘀或脾腎氣虛。但二者不可截然分開,常常互相滲透,故不宜分類辨治。一般認為,此期的臨床癥狀中,陰虛證和血瘀證均貫穿疾病始終。按葉任高教授的分類方法,參考當前各醫家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大致可分為陰虛內熱型、氣陰兩虛型、脾腎氣虛型和瘀血內阻型等4型。 .
(1)陰虛內熱
主癥:尿血鮮紅,或顯微鏡下血尿,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酸腿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方藥:知柏地黃湯合二至丸加味。知母、黃柏、丹皮、山萸肉、茯苓、澤瀉各10g,生地、白茅根各30g,小薊、女貞子、蒲黃炭、地骨皮各15g,旱蓮草6g。方中知母、黃柏、茯苓、澤瀉清熱利濕;女貞子、旱蓮草、生地、山萸肉.、地骨皮滋陰清熱,滋養腎陰;小薊、白茅根、丹皮、蒲黃炭涼血止血。若尿血不止者,可加重小薊劑量至30g,另加茜草、生側柏葉、馬鞭草、益母草等活血涼血藥。濕熱偏甚者加石葦、白花蛇舌草等。
(2)氣陰兩虛
主癥:血尿時輕時重,平時以少量鏡下血尿為主,稍有勞累即見肉眼血尿,氣短乏力,手足心熱,口干咽燥,納差食少,舌紅苔薄白,脈沉細或細數。
治法:益氣養陰,攝血止血。
方藥:大補元煎加減。太子參、山藥、枸杞子各15g,生地、地骨皮、當歸、丹皮、地榆各12g。
方中太子參、山藥益氣健脾,生地、枸杞、地骨皮滋陰補腎、清虛熱,當歸補血和血,丹皮、地榆涼血.止血。以氣虛為主,乏力,納差,面色萎黃者加四君子湯健脾益氣。陰虛為主者加熟地、黃精、首烏等滋陰補腎之品。
(3)脾腎氣虛
主癥:血尿色淡紅,常以鏡下血尿和/咸蛋白尿為主,腰酸腿軟,耳鳴頭暈,食欲不振,面色萎黃,腹脹便溏,神疲體倦,少氣懶言,舌淡胖有齒痕,苔白,脈沉緩。 .
治法:健脾補腎,益氣攝血。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芡實各30g,黨參、淮山藥、枸杞子、菟絲子、桑寄生、茜草、金櫻子各15g,當歸、白術各10g,甘草5g。方中黃芪、黨參、白術、淮山藥、甘草健脾益氣;枸杞子、菟絲子、桑寄生滋陰補腎,配伍黃芪則補益腎氣;茜草、當歸活血止血;芡實和金櫻子收斂固澀,有消除尿蛋白的作用。若氣虛衛外不固,反復感冒加玉屏風散益氣固表;氣血兩虧有貧血者加阿膠烊化兌服以補益氣血。
(4)瘀血內阻
主癥:長期慢性鏡下血尿,腰痛固定不移或刺痛,面色晦暗,唇色青紫或暗,肢麻,痛經、閉經,經行不暢,經色紫暗,經血有塊或尿中帶血塊,舌淡紅或暗紅或青紫,舌有瘀點、瘀斑,脈沉澀。
治法:活血化瘀,行血止血。
方藥:加味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川芎、赤芍各15g,丹參、益母草各30g,澤蘭、牛膝、白術、茯苓、防己各10g,三七、甘草各5g。方中多為活血化瘀之劑,取“久漏宜通”之義,瘀血阻滯脈絡以致血不循經而外溢,只有祛除瘀血,方能引血歸經。故治療IgA腎病不能見血止血,而應當用活血祛瘀藥使血尿逐漸消失,即所謂“祛瘀生新,氣行路通”,“蓄血去,瘀熱清,諸癥自平”。葉任高教授認為臨床凡見以下指征者即可用活血化瘀藥:①長期慢性鏡下血尿,使用常規辨證論治效果不佳者;②確有瘀血征象者,如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瘀點,肌膚甲錯等癥;③尿中有血凝塊,或尿FDP升高者;④病史中有過量使用止血固澀之品而尿改變長久不愈者。若兼夾全身水腫等水濕內停癥狀者,宜加車前子、冬瓜皮、大腹皮等利水消腫之劑。
以上各證型方藥,均可水煎服,加水約200~300ml,煎取100ml,每日1劑,分2次服。療程以病情緩解為度。
由于IgA腎病發現時間不長,中醫學對本病的認識尚較淺薄,目前對該病的辨證論治規律還沒有定論,辨證分型也存在很大差異,有的將本病分為2—3型,也有學者分為5—6型,甚至11型。但總的趨勢是以正虛邪實為綱進行分型。
陳以平將IgA腎病分為氣虛夾瘀和陰虛夾瘀兩型論治。鄒燕勤等則按治法分為疏風清熱、清心導赤、清泄肝火、清熱涼血、健脾清利、補氣養陰、補氣活血、養陰活血、補腎解毒、補腎益精等u法。劉宏偉按分期分為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進展期兩期辨證治療,如急性發作期可分為熱毒擾腎、下焦濕熱兩型,慢性進展期按正虛不同可分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氣虛不攝3型。另外,由于在慢性進展期的某一階段,也可以出現以邪實為主,故可按邪實的不同分為氣滯水停、瘀血內阻、濕熱內蘊3型。時振聲按以血尿為主和以蛋白尿為主分類辨證治療,以血尿為主者可分為:①熱傷血絡型,治以清熱涼血法,方用銀蒲玄麥甘菊湯加減;②腎陰不足型,治以滋陰益腎法,方選知柏地黃湯或自擬滋腎化瘀清利湯;③脾氣虛弱型,治以益氣健脾法,方選補中益氣湯合香砂六君子湯加減;④瘀血內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法,方選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或桂枝茯苓丸加減。以蛋白尿為主者可分為:03脾氣虛損型,治以健,脾益氣法,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②脾腎氣虛型,治以健脾固腎法,方選參苓白術散或參芪五子衍宗丸加減;③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養陰法,方選參芪地黃湯或大補元煎加減;④三焦氣滯型,治以宣暢三焦法,方選導水茯苓湯加減;⑤瘀血內阻型,治以活血化瘀法,方選當歸芍藥散加減;⑥濕熱內蘊型,治以清利濕熱法,方選三仁湯加減。葉任高則從虛論治,提出陰虛內熱、氣陰兩虛、脾腎氣虛、肝腎陰虛4型,各型中必有夾瘀之特征,宜配合活血化瘀治療。
以上各位學者之觀點,均各有其特點。綜合起來分析,為更好地適應于臨床,我們歸納為分期分型辨證論治,以期達到綱舉目張、條理清晰、臨床應用方便的目的。
四、專病專方 、
1。滋腎寧血飲 旱蓮草、太子參、白茅根、仙鶴草、益母草、丹參各30g,生地20g,女貞子、丹皮、山萸肉、淮山藥各15g,兼咽痛熱毒者,加銀花、公英、大青葉;血熱尿血明顯者,加小薊、茜草根、紫草;陰虛內熱者,加知母、黃柏、地骨皮;瘀血明顯者,加赤芍、紅花、蒲黃;氣虛易感者,加北芪、白術、防風。上藥加水500ml,煎取汁200ml。每Et 1劑分2次服,療程3—12個月。服藥期間注意休息,避免過勞或激烈運動,預防外感,忌食辛辣燥熱之品。
2。IgA腎病工號(蛋白尿型) 黃芪20g,黨參、白花蛇舌草各15g,云茯苓、白術、菟絲子、淮山藥、枸杞子各12g,白扁豆10g,益母草15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療程2—3月。
3.IgA腎病Ⅱ號(血尿型) 生地、龜板各20g,女貞子、云茯苓、丹參、山萸肉、川斷、狗脊、五味子、側柏葉各12g,大薊、白茅根各15g,上藥加水500ml,文火煎取汁300ml,每日1劑,分2次服,2—3月為1療程。
4.腎寧合劑 由金銀花、連翹、地榆炭、大薊、小薊、白茅根、炒蒲黃、赤芍、黃芪、黨參、女貞子、旱蓮草、棕櫚炭等組成,每瓶100ml,每毫升含生藥3。2g。每次El服30ml,每天3次。該藥治療IgA腎病35例,單純血尿14例,血尿兼蛋白尿21例,血IgA升高21例;II級8例,Ⅲ級22例,
Ⅳ級3例,V級2例。結果完全緩解16例,基本緩解10例,好轉8例,總有效34例(97.1%),明顯高于強的松等西藥對照組(40%的有效率)。
5.固本清瘀湯 首烏、生地、丹參、地榆、貓爪草各20g,黃芪、益母草、白茅根各30g,黃柏、知母各10g。兼腎陽虛者去知母、黃柏加巴戟天、菟絲子各10g;尿蛋白持續不退者加桑螵蛸以斂陰固腎;伴有高血壓者合二至丸以滋水涵木。上藥加水500ml,煎取汁200ml,每日1劑分2次服,15天為1療程。治療IgA腎病30例,總有效率86.6%。
五、中藥成藥
由于對IgA腎病的中醫藥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由國家批準的新藥中尚缺乏專治IgA腎病的中藥成藥。但各地正在研制專治IgA腎病的中藥成藥。如時振聲等研制的“滋腎止血片”(由女貞子、旱蓮草、白茅根、石韋、白花蛇舌草、益母草等組成),通過對實驗性IgA腎病大鼠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證實該藥具有調節腎小球損傷、降低紅細胞及尿蛋白、改善腎功能、減少基質的沉積、減輕腎小球硬化、調節免疫能力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顯著抑制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的沉積、減輕腎小球系膜細胞增多及基質增生有關。
六、針灸及其他治法
目前尚未見用針灸及其他中醫方法治療IgA腎病的報道。
七、西醫藥治療
IgA腎病是一組臨床與病理表現均十分不同的疾病,故應針對不同的臨床一病理癥候群給予不同治療。近年來,不少研究顯示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可使IgA腎病患者的尿蛋白減少,今后可繼續觀察以進一步證實。
1.單純性血尿 無論伴有或不伴無癥狀性蛋白尿,西醫無需特殊治療。以保養為主,勿感冒、勞累,勿用傷腎藥物。如有反復發作的慢性扁桃體炎,可在急性期過去后行扁桃體摘除術,以此減少肉眼血尿的發作。此類IgA腎病患者多數預后良好,血尿雖時輕時重,但腎功能始終正常。
2.腎病綜合征 與其他原發性腎小球疾病所致的腎病綜合征的治療原則相同,以糖皮質激素、細胞毒類藥物為主,難治時可試用四聯療法(強的松、硫唑嘌呤、潘生丁、中藥)。糖皮質激素對腎臟病理改變輕微的大量蛋白尿及腎病綜合征患者有效率可達70%。張曉鋒等報道四聯療法治療IgA腎病30例,總有效率達86.67%。環孢素A雖可以使尿蛋白暫時減少,但停藥后又增加,且可造成肝腎功能損害、高血壓及高尿酸血癥等副作用,故應慎用。
3.急進性腎炎 臨床上呈急進性腎炎表現的IgA腎病病理檢查多揭示為新月體腎炎。有廣泛腎小球新月體形成,治療原則同急進性腎炎,可以用甲基強的松龍沖擊療法,環磷酰胺和強化血漿置換進行治療。必要時配合血液凈化療法,以緩解病情,達到保存生命、保護腎功能的目的。此類IgA腎病預后差,極難緩解,最后常需透析維持生命。
4.慢性腎炎 1991年Woo等報道用環磷酰胺(6個月)、潘生丁(36個月)、小劑量華法令(36個月)聯合治療系膜增生性IgA腎炎患者。治療結束時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腎功能穩定,尿蛋白量少。部分患者(13/27)再繼續用潘生丁和華法令治療,余14例停止治療,5年后再比較。繼續治療組無l例進入終末期腎功能衰竭,4例有腎功能減退,停止治療組7例進入終末期腎衰,1例有,腎功能減退。他們認為,IgA腎炎患者比其他型腎小球腎炎患者PL明顯升高,增強了血小板的活性,使血小板聚集并增加了腎小球內的血栓形成,致腎小球內壓力高,造成高濾過促進腎小球硬化。而潘生丁和華法令可改善腎小球硬化的發展和延緩終末期腎功能的發生。
八、中西醫結合治療
中西醫結合治療IgA腎病,不是說將中藥和西藥混合運用于病人的治療中即是中西醫結合治療,而是通過中醫藥理論與西醫病理、生理、藥理等的相關性研究,尋找其變化規律,探討出一條新的治療方法。有關IgA腎病的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研究思路,中醫辨證規律的探討以及中西藥有機結合治療IgA腎病的療效機制研究目前正在進行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1.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研究思路 IgA腎病是現代醫學免疫病理診斷,因此對本病的中醫學認識也必須建立在西醫辨病的基礎上,所以,許多醫家通過腎穿刺活檢病理與中醫辨證分型的相關性研究,探討IgA腎病的中醫辨證規律。劉宏偉通過對108例IgA腎病患者中醫辨證的相關性研究,提示本病多屬本虛標實之證。在本虛之中,多與陰虛、氣陰兩虛密切相關;在標實之中,多與濕熱、瘀血、外感密切。這一研究為LgA病治療理法方藥的確定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依據,而且該研究還提示,隨著系膜病變的加重,中醫證型有從陰虛向氣陰兩虛轉化的趨勢,為證實本病的證候轉化提供了客觀依據。這一認識已逐漸被國內醫家認同。這一研究思路為中醫藥治療IgA腎病提供了良好的開端。
2。中醫辨證規律與IgA.if-病 由于以往診斷不夠明確和對IgA腎病的認識水平有限,加之IgA腎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疾病的自然病程變化很大。因此,中醫對IgA腎病的辨證分型迄今尚未統一。如有的醫家按虛實夾雜分為氣虛夾瘀和陰虛夾瘀兩型;有的按正虛分為氣陽虛、陰虛、氣陰兩虛3型;有的甚至按治法分為疏風清熱、清心導赤等11法。從而為臨床推廣運用帶來了不便。目前,多數學者認為,IgA腎病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而且IgA腎病本身即為慢性持續性疾病,據報道,IgA腎病的組織學損傷常難以自動消退,故今后應加強IgA腎病的辨證分型研究。根據臨床經驗,較為合理的辨證是應按急性發作期和慢性進展期進行分期分型辨證論治。當然,在IgA腎病發展至腎衰竭后,自當按慢性腎衰辨證論治。
3.中西醫有機結合治療IgA腎病療效機制的基礎研究 IgA腎病動物模型的建立,為深入研究IgA腎病的發病機制以及探討藥物的作用機制奠定了實驗基礎。自1979年第1個IgA腎病動物模型問世以來,已陸續報道了多種誘發方法。近年來,我國也開展了IgA腎病動物模型的研制。如劉志紅等用葡萄球菌腸毒素B給SD大鼠靜脈注射,誘發IgA腎病模型獲得成功;莫容等用右旋糖酐作為抗原,試用國產昆明種小鼠成功地復制了IgA腎病的動物模型,并利用這些模型探討了雷公藤、薄蓋靈芝、川芎嗪等藥物的治療作用。劉宏偉等從胃腸粘膜免疫著手,以口服牛血清白蛋白和葡萄球菌腸毒素B感染復合造模的方法,建立了小鼠、大鼠實驗性IgA腎病模型,并探討了復方滋腎止血片的治療作用以及作用機制。當然,目前IgA腎病的動物模型尚存在著一些問題,特別是與人類IgA腎病尚有一定的差距,有待今后進一步開發研究,以便研制出與人類更接近的IgA腎病模型,從而使中西醫的治療作用更有說服力。
[研究述評] 、
中醫藥治療IgA腎病的時間還不長,從理論臨床和實驗方面仍處于起始階段,因而還存在著許多問題。有人提出以下3個方面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1),gA腎病中醫辨證分型標準的規范化。盡管中醫薊治療IgA腎病研究的時間短,但起步要高。所以,建議內科腎病專業委員會盡快組織有關專家共同商榷,提出規范化的辨證分型標準,在全國范圍內試用,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
(2)有效藥物的篩選。目前大多數醫家仍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用藥習慣選方用藥,雖然有些方劑介紹的有效率達80%一90%,但重復率低,難以推廣應用。可喜的是關于IgA腎病的中醫治療法則,如滋腎益腎、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利濕等漸已基本確立。因此,今后應加強有效方藥的篩選,盡快開發出有效新藥。
(3)關于動物實驗的研究。動物實驗模型的建立為臨床研究用藥提供了諸多便利,而且為探討治療藥物的作用機制創造了條件。今后應進一步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特別是研制出符合中醫辨證的IgA腎病模型,以利于治療IgA腎病中藥新藥的開發。。
目前,西醫尚缺乏治療IgA腎病的有效藥物和方法,中醫運用辨證論治規律治療IgA腎病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故在治療IgA腎病的手段和療效方面,中醫有明顯的優勢。但IgA腎病的診斷,仍需要通過腎活檢免疫病理檢查才能確診,因而提出了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是治療本病的關鍵。
由于IgA腎病臨床常呈隱匿性起病過程,病情逐漸進展時臨床癥狀不一定很典型,病情轉化不是機械地由氣虛到氣陰兩虛到陰陽兩虛的演變過程,隨著對該病辨證規律探討的深入,有必要在宏觀辨證的基礎上,充實微觀辨證的內容,以便做到辨證更準確,療效更確切。如系膜區免疫復合物的沉積多少,是IgA的單一沉積還是伴隨有其他免疫球蛋白或補體的沉積,某些炎癥細胞因子、增殖因子、凋亡細胞等的基因表達,這些與中醫辨證分型有沒有內在的聯系,對辨證論治能否提供有益的幫助,均是今后研究中醫藥治療IgA腎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