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醫經驗集卷五
周文泉
精于辨證、治養結合的老年病專家周文泉
張昱崔玲整理
編者按:周文泉,吉林省吉林市人,1963年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工作期間又深得四川名老中醫唐陽春等及北京著名醫學家郭士魁和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院士的言傳身教,頗得薪傳。其臨床、科研、教學成績卓著,曾分別獲部、院級科技成果獎10項,主編學術專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周氏現國家中醫老年病醫療中心主任,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科技獎勵委員會學科評審組特邀評審員,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博士生導師等職務。
周氏長期從事中醫和中西醫結合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對腎病、心血管疾病、清代宮廷醫學、老年醫學及養生康復醫學有精湛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臨床醫療注重臟腑辨證和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提倡中西互參;其用藥力求精專,調治有度,知常達變,治養結合,療效卓著。本文著重介紹周氏的學術思想和治療冠心病、高血壓病、血管性癡呆、老年病的臨床經驗及臨證驗案四則,頗能啟迪后學,值得學習和借鑒。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禮記·學記》
周文泉于1940年9月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63年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醫療系。在5年的學習期間,立志遠大,勤奮刻苦,除了掌握教科書上的內容外,業余時間幾乎全部是在書館中度過的,閱讀了大量的中醫古代文獻,寫下了百余萬字的讀書筆記,為將來步入中醫學這個廣闊的天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后分配到重慶市中醫研究所工作,從此,作為一名醫生,緊張而忙碌地工作在臨床第一線。為了開展中醫急癥和腎病的研究,收治了大量的急危重病人,雖然十分辛苦勞累,但卻提高了業務水平,練就了一身扎實的臨床基本功,并在四川名老中醫唐陽春、龔志賢、熊寥笙三位老先生的言傳身教下,醫術日見長進。70年代調入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與我國著名醫學家郭士魁老先生一起工作,聆聽教誨,頗得薪傳。在著名中西醫結合專家陳可冀教授的領導下先后在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老年病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在30余年勤懇忘我的工作中,臨床、科研、教學成績卓著,受到國家的表彰。現為國第五卷471家中醫老年病醫療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此外,還擔任國家衛生部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中藥品種保護審評委員會委員,國家醫學考試中心中醫藥醫師考試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科委科技獎勵委員會學科審評組特邀評審員,中國藥膳研究會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養生學及康復醫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虛證與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老年醫學及清宮醫案研究室主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及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研究院臨床醫學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中醫藥年鑒》及《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編委等職務。
周氏長期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先后對腎病、心血管病、清代宮廷醫學、老年醫學(延緩衰老、老年高脂血癥、老年高血壓病、老年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癥、老年癡呆、震顫麻痹等)及養生康復醫學進行了研究,有著精湛的學術造詣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是當代知名的中醫專家。他學識淵博,躬行實踐,扶掖后學,醫德高尚。臨證時,既堅持中醫的辨證施治,又勇于吸收和借鑒現代醫學的方法和理論,力求對疾病做出符合實際的全面診斷,從而更有助于正確遣藥組方,提高療效。對于老年病,他十分重視根據老年人的生理特點,用藥必周密籌慮,不僅要求祛邪而不傷正,還要做到治養結合,寓防于治,防治結合。
周氏認為,科學研究就是探索未知世界,是永無止境的。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是他的人生座右銘。他先后主持國家級和部級課題等10余項,均任課題負責人。已完成并通過科研成果鑒定10項,分別獲部、研究院科研成果獎,其中1項成果獲國家銀牌獎和國際尤里卡獎。目前主持的課題有:國家科委“九五”攻關課題“中藥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的臨床與實驗研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課題“益智膠囊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國中醫研究院課題“還聰丹治療老年血管性癡呆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等。
在繁忙的診務之余,周氏仍擠出時間,筆耕不輟。多年來在國家各類醫學雜志上已發表學術文章130余篇,主編《中國傳統老年醫學文獻精華》、《中國養生學精萃》、《中國傳統養生術》、《老年病學臨床研究》、《實用中醫臨床手冊》、《實用急癥臨床手冊》等,參加編著了《實用中醫內科學》、《傳統老年醫學》、《傳統養生康復醫學》、《實用中醫保健學》、《實用中成藥》、《清宮醫案研究》、《慈禧光緒醫方選議》、《實用中醫藥膳治療學》等20余部醫學專著。
學術精華
一、注重臟腑辨證,治病求本在臨證中,周氏始終提倡以臟腑辨證為綱,堅持對任何疾病以臟腑理論進行辨析。首先應立足于整體辨證。因人是一個有機體,臟腑相關,互相生克制化,任何一種疾病的產生都不是單一的,都與臟腑密切相關。因此,周氏于臨床時,擅于透過疾病的某些表現,抓住臟腑病變的本質,并善于對某一局部病變進行整體臟腑辨治。如其治療心絞痛,不局限于治心,而將其與肝、腎、脾、肺結合起來,分別進行辨證施治,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治療其他疾病,如失眠、耳鳴、皮膚科的帶狀泡疹、老年腰腿痛等,他不僅采用局部對癥治療,而且進行整體辨證,從臟腑第五卷472失調找病因,從臟腑相關找出路,以調整臟腑而取效。在治療中,他有時采用直接論治或間接論治,有時上病治下或下病治上,有時內病外治或外病內治,有時局部論治或整體論治,因其治療范圍廣,方法靈活而療效頗佳。
其次,注意辨證論治的全面性。周氏認為“辨證論治”和“審證求因”的根本目的在于探求病之本,即病機。任何疾病在其發展過程中,都會出現一些癥狀和體征,這些反映于外的癥狀和體征,都屬于疾病的現象,臨證時要全面分析綜合判斷,去偽存真,以抓住疾病的本質所在,進行理法方藥的辨治。因此,對于決定和反映證候本質的因素,如病因、病位、病性及正邪關系,應當詳加辨析。
辨病因,就是認識引起疾病的原因。任何疾病都是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致病因素分為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及疫戾之邪;內傷病因,包括七情、飲食、勞倦所傷以及痰瘀、蟲積、外傷及胎傳病因等。由于病因不同,導致疾病的性質亦有所不同。如“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直,皆屬于風”、“不得臥,臥則喘,是水氣所客也”,皆屬辨病因。
辨病位,就是病生何處。病位是指疾病損傷所及的部位,有局部病變,有全身病變。就整體而言,病在皮膚、毛竅、肌肉、經絡等為病在外屬表,在臟腑、骨髓等組織器官為病在內屬里。
病在表者,病位淺,病勢輕;病在里者,病位深,病勢重。
辨病性,就是辨認疾病的性質。張景岳云:“萬事皆有本,而治本之法,尤惟求本為首務,所謂本者,惟一而無兩也。蓋或因外感者,本于表;或因內傷者,本于里;或病熱者,本于火也;或病冷者,本于寒也;邪有余者,本于實也;正不足者,本于虛也。……萬病之本,只此表里寒熱虛實六字而已。”在復雜多變的疾病中,如能抓住疾病的性質,則病本可求。
辨邪正關系。邪正關系是指疾病進程中,機體的正氣與致病邪氣之間相互斗爭所發生的盛衰病理變化。在疾病過程中,邪正斗爭的消長盛衰,也會影響疾病的轉歸。正盛邪退,則疾病趨向于好轉而至痊愈;邪盛正衰,則疾病趨向于惡化,甚至死亡。
再次,在臟腑辨證中重視脾腎的調治。周氏認為,脾胃為倉廩之官,水谷之海,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體生長發育,維持生命的一切精微物質都依靠脾胃的供給。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為水火之宅。腎之真陰真陽對機體臟腑陰陽起著滋養、濡潤和溫煦、推動的作用。因此,在疾病過程中,既要重視補脾胃,也要重視補脾腎,或脾腎雙補,使人體先后天之本旺盛,則有助于疾病的恢復。有鑒于此,周氏用四君、六君、平胃、左歸、右歸等方最多最精,游刃有余。春夏養陽,常用香砂六君、八珍、十全大補湯以養秋冬脾胃之陽,用八味丸、右歸丸等方以溫腎陽。秋冬養陰,常用養胃湯、麥門冬湯等方以養脾胃之陰,用六味地黃湯、左歸丸以養肝腎之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