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臨證指南81-95 81.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證 寒濕痹痛案 劉渡舟醫案:韓x x,男,37歲。患關節疼痛已有數年,周身關節酸楚疼痛,尤其以兩膝關節為甚,屈伸不利,行走困難。每逢天氣陰雨,疼痛加劇。舌質淡嫩而胖,脈弦遲。大便反而干燥難解。此屬寒濕邪氣外著內困,脾虛不能健運之證。 附子15克 白術15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6克 大棗12枚 六劑。服藥后,周身發癢,如蟲行皮中狀,兩膝關節出汗而粘涼,大便由難轉易。改用腎著湯,服二劑后下肢疼痛止。最后用丸藥調理,逐漸平安。 【解說】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是桂枝附子湯的變方。桂枝附子湯即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它與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不同的是,桂枝附子湯重用桂、附,意在溫經散寒除濕,專治風寒濕三氣困阻肌表,郁遏陽氣的“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證。如果濕邪內困脾氣,脾不健運,津液不能還于胃中而反大便硬,則去桂枝而加白術以健脾運濕。因為桂枝走表,與附子合用能耗散津液,而白術與附子合用,則既能行皮內而逐水氣,又能健脾氣而行津液。這些細微的機理,正是仲景用藥配方精妙之處。本案所治,形象地再現了仲景方藥的無比正確性。服藥后周身如蟲行皮中狀而癢,即《傷寒論》所謂的“其人身如痹”,這是正氣得藥力資助,與邪氣相爭,濕氣欲出之象。服藥完畢兩膝汗粘冷,反映了寒濕邪氣由皮內而出,邪退正復,其病向愈。 82.竹葉石膏湯證 乳癰術后高熱案 劉渡舟醫案:楊x x,女,23歲。急性乳腺炎手術后,高熱39℃ 遍用各種抗菌素無效。兼見口腔粘膜層布滿霉菌。伴有心煩,嘔吐不能食,二便自調,精神尚佳。脈數而無力,舌面因涂龍膽紫無法辨認。術后耗氣傷陰,虛熱內擾陽明而胃氣上逆。治當清熱滋液,和胃扶虛。 生石膏30克 竹葉10克 麥冬20克 黨參10克 半夏10克 粳米一撮 炙甘草10克.前后共服八劑,熱退身涼,嘔止胃開而愈。 乳癰術后高熱案 劉渡舟醫案:張x x,女,25歲。乳腺炎術后發熱在38.5℃-39.5℃ 之間。經用抗菌素無效,又用“安乃近”發汗以退熱,屢退屢升,幾經周折,患者疲憊不堪。更見嘔吐不能飲食,心煩口干,頭暈而肢顫。舌質紅,苔薄黃。此乃氣陰兩傷,氣逆嘔吐,必須清熱扶虛,氣陰兩顧,方為合拍。 生石膏30克 竹葉10克 麥冬24克 黨參10克 半夏6克 粳米一撮 炙甘草10克.服藥四劑,熱退而安。過二周后,又出現往來寒熱,口苦喜嘔,心煩口渴,脈弦苔滑等證,此為外感邪氣內并少陽,用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桔便,一劑而愈。 乳癰案 劉渡舟醫案:陳x x,女,25歲。新產后十六天,高熱38.3℃,不惡寒,右乳內上方紅腫疼痛不敢觸碰。伴口苦咽干而喜飲,納呆,大便干結,四五天一次,小便黃赤短澀。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辨為陽明、少陽郁熱內結,急當清熱開結而兩解陽明少陽之邪。 生石膏20克 竹葉,麥冬各10克 炙甘草6克 粳米一撮,柴胡6克 黃芩,銀花,連翹,丹皮,白芍,花粉,知母,夏枯草各10克 生牡蠣15克 。患者持方而歸,未及時取藥,當日下午體溫驟升至39.5℃ 并出現神昏譫語。其母又求治于西醫,被告知西藥影響母乳而不利于嬰兒。在沒辦法的情況下,只好購取中藥煎服。沒想到服一劑后,當夜則汗出而熱退,三劑服盡,右乳紅腫疼痛大減,大便通暢,納食增進。患者大喜,復診時告知乳汁不夠流暢,口干欲飲,舌質淡,脈弦無力,仍用竹葉石膏湯益氣養陰為主,兼用銀花、連翹,白芷,青皮,夏枯草,當歸等清熱散結,進退十余劑而愈。 產后眩暈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女,28歲。產后患眩暈證,發則氣逆嘔吐。經多方治療,效果不顯,病程已二月。血壓14. 7-21.3kPa (110-160mmHg ), 伴口干喉癢,心煩,夜臥不寧,納差,二便尚可,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 生石膏30克 竹葉12克 麥冬35克 半夏10克 太子參12克 粳米一撮 炙甘草6克 石決明30克 白芍20克 六劑.服藥后眩暈大減,嘔止食增,精神轉佳。上方去石決明加龍骨,牡蠣各15克 續服五劑而安。 【解說】竹葉石膏湯由白虎加人參湯去知母,加麥冬,半夏,竹葉而成。因此可以看作是白虎加人參湯的一個變方。但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在于陽明熱邪為主,所以用知母配石膏以清熱為主;而竹葉石膏湯證則重在氣陰兩虛為主,所以易知母為麥冬,加竹葉配石膏以益氣養陰為治。妙在加半夏于大群辛涼藥中,降逆止嘔又能拮抗寒冷之藥傷胃。因此,前者用于熱邪甚而傷氣陰,后者用于余熱未盡而氣陰已傷。 仲景用竹葉石膏湯治療熱病后期,氣陰兩虛,胃氣上逆所致的虛贏少氣,氣逆欲吐,不欲飲食等,病機仍未離于陽明,所以,臨床上用以治療陽明經所主的乳腺病變,如急性化膿性乳腺炎,或自行潰破,或手術排膿后,證見高熱,心煩,神倦,不思飲食,惡心欲吐,舌紅,脈數等,常能取得良好效果。 83.牡垢澤瀉散證 水腫案 劉渡舟醫案:趙x x,男,55歲。患者周身腫脹,尤以腰以下為甚,小便短少不利,延綿半年,屢治不效。病初時,因咳嗽而后出現腫脹,目瞼腫如臥蠶,面色黧黑而亮,腹脹大,下肢腫,按之凹陷成坑,大便干。舌苔黃白相雜而膩,脈弦滑。此證肺先受邪,治節無權而三焦不利,水道不得暢通,故而腫脹。若按“開鬼門”, “潔凈府”之法治療,宣上以疏通水道則病當早愈。但前醫犯“實實”之戒,反用溫補脾腎之法,使邪氣膠固。當今之計,仍須宣肺利氣,行水消腫,使氣焦得通,小便得利則可。 牡蠣12克 澤瀉12克 花粉10克 海藻10克 杏仁10克 白蔻仁6克 苡米12克 厚樸10克 滑石12克 海金沙10克。服藥一劑后,患者意欲大便,但所下不多,卻突然遍身漐然汗出,頓覺周身輕松,如釋重負。第二日,腫脹開始消減,服三劑藥后,其病竟霍然而愈。 【解說】《傷寒論》說:“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說明了本方是專為腰以下水腫而設。但本方藥力峻猛,若非邪氣盛實者,應當慎用。張仲景在方后注說“小便利,止后服”, 說明此方不宜久服。本案所治水氣之邪較重,而有潔凈府之,不料藥后反而見汗出。這是因為始病在肺,治節不行,只焦不利,水道不通則為腫脹。牡蠣澤瀉散疏通三焦以利水行,加杏仁,蔻仁,苡米利肺氣,以行治節。藥后肺氣得利,下合于大腸則內竅開,故欲大便;三焦通暢,外合于皮毛腠理則外竅開,所以水氣之邪得以從汗而解。氣布津行,腫脹必消。 84.百合地黃湯證 百合病案 劉渡舟醫案:趙x x,女,42歲。因患病而停止工作已半年多,證見心中燥熱而煩,手足心熱,口苦而干但不欲飲。小腹發冷,或下肢覺涼,或晨起半身麻木,體乏肢軟,月經量較多,大小便基本正常。先服溫經湯,反增煩躁,夜寐不安。其人多言善語,精神呈亢奮狀態,如有神靈所作。脈細數,舌苔中黃。生地16克 百合12克。 服藥三劑后,效出意外,燥熱得安,其余各癥亦有所改善。又服三劑,躁熱亢奮現象已得控制,夜能安寐,從而他癥亦消,病人喜不自禁。最后用百合地黃湯加柴胡、黃芩各10克調理,而恢復了正常工作。 【解說】百合地黃湯能養心血,滋肺陰,涼血清熱,是治療“百合病”的主方。結合百合病的病機為邪熱在于心肺。心肺有熱,則耗傷氣血,氣血內傷,不能奉養心神,則心不能為神明之主,所以見證皆如神明所作。百合地黃湯治百合病,用之則效。《醫宗金鑒》曾經說過:“傷寒大病之后,余熱未解,百脈未和,或平素多思不斷,情志不遂,或偶觸驚疑,卒臨景遇,因而形神俱病,故有如是之現證也”。印之于臨床實踐,其說確為中肯。 85. 防己黃芪湯證 浮腫案 劉渡舟醫案:李x x,女,32歲。周身浮腫已一年多,兩腿按之凹陷成坑。小便不利,食欲不振,神疲體乏。望其面色黃白虛浮。舌質淡而體胖,脈沉緩無力。初用五苓散加蒼術,附子,服二劑后略有所效,改用防己黃芪湯治療。 黃芪30克 防已10克 白術60克 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 澤瀉15克 茯苓15克 肉桂6克 車前子18克 大棗7枚 用六大碗水,煎藥成二大碗,分溫4次服完。再煎時,用三大碗水,煎成二碗,分溫3次服,二劑藥后,小便暢利而腫消。 【解說】在《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中,防己黃芪湯是用來治療衛虛的風水證。“風水”的病機關鍵在于脾氣內虛,不能運化水濕,水邪外潰皮內而為腫。本案由于腫勢較嚴重,所以合用《石室秘錄》中的“分水丹”法,使方藥構成三補一瀉之法,并且制大其劑,使其迅速奏效。除了治療風水證以外,防己黃芪湯的幾種加減方法在臨床上也很有講究:如脾胃虛弱,血脈不和所致的腹痛,加芍藥;水濕傷肺作喘加麻黃,水寒上沖加桂枝;以及下有陳寒積冷時加細辛等等,皆不可忽略。 葦莖湯證 痰濕胸痛案 劉渡舟醫案:某男,頸之兩旁弊悶作疼,掣及前胸與兩臂,疼痛或有劇時。脈沉弦,舌尖瘀斑。西醫診斷為冠心病,中醫辨證屬心肺兩臟氣血瘀滯,痹而不通。苡米30克 冬瓜仁30克 蘆根30克 桃仁12克 浙貝15克 射干10克 郁金15克。服三劑后,疼痛減半。上方又加桔梗,枳殼各10克 丹參18克 再服三劑而痛止。 痰濕胸痛案 劉渡舟醫案:于x x,男。46歲。患喘咳病,喘平而仍咳,胸痛胸滿,惡心欲嘔,飲食不香。六脈弦滑,舌苔厚膩,痰濕上閉,肺氣不利。 苡米10克 冬瓜仁30克 蘆根30克 桃仁12克 杏仁12克 貝母10克 郁金10克 菖蒲10克 陳皮10克 佩蘭10克 通草10克。三劑而安。 濕熱痰咳案 劉渡舟醫案:王x x,男,37歲。患咳嗽,吐黃粘稠痰已三月,偶見胸痛。舌體胖大苔白,脈弦滑。濕熱蘊結胸肺,日久阻絡。 苡米30克 冬瓜仁30克 蘆根30克 桃仁10克 杏仁10克 桔梗10克 馬兜玲10克 枳殼6克 滑石12克 通草3克。服六劑咳止。 【解說】葦莖湯為治療肺癰“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而立。方中葦莖能清肺泄熱,利肺滑痰;配冬瓜仁滌痰散結,配苡米能利濕排濁。桃仁活血祛瘀,通經絡之閉阻,且能瀉血分熱毒。全方具有瀉熱散結,滌痰行瘀之功。臨床經驗證明,凡病在上焦心肺胸中,屬于痰濕或濕熱上痹,阻閉脈絡,以胸中滿悶疼痛為主證,服之有特效。一般重用蘆根,冬瓜仁及苡米,如疼痛較重者,加郁金,射干,貝母理氣開痹;或咳吐濁痰,泛惡欲吐者,加杏仁,枳殼,桔梗上宣肺氣;加通草,滑石則下行濕濁。 86.旋復花湯證 脅痛案 劉渡舟醫案:白x x,男,27歲。左脅疼痛以夜間發作為主,伴見心下痞,噯氣,患疾已2年,自稱每每以手自擊其脅可使疼痛減緩。舌質絳而苔白,脈弦緩。此證名為“肝著”,非旋復花湯不能治。 旋復花15克 紅花6克 桃仁6克 青蔥管10克 紫降香6克 片姜黃10克 當歸尾10克 柏子仁10克 服藥三劑,脅痛若失。因其大便不爽,上方加糖瓜蔞30克 。 【解說】旋復花湯由旋復花,蔥白,新絳三物組成,功能舒肝利肺,下氣散結,活血化瘀。主治肝失疏泄,氣血郁滯而留著于肝絡所致的“肝著”證。“肝著”的證候特點是胸脅痞悶或脹痛不休,而其臨床辨證的著眼處則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本案即是抓住這一特點加以施治。新絳藥店不售,因此常以紅花,茜草等代替。本案加降香行氣以助旋復花之力;加紅花,桃仁,當歸尾,片姜黃活血化瘀以代新絳之用;加柏子仁養血柔肝以緩肝之急。合而觀之,似比旋復花湯為重。 87.甘姜苓術湯證 腎著病案 劉渡舟醫案:劉氏之妻,37歲。患腰部酸楚疼痛,白帶淋漓,味臭難聞。脈沉緩無力,尺部脈更弱,舌體胖大而嫩。其人形體雖肥但氣怯乏力。此乃寒濕下困腎陽,即《金匱要略》所謂的“腎著”病。干姜12克 茯苓18克 白術12克 炙甘草6克 杜仲10克 續斷10克。三劑而愈。 帶下案 劉渡舟醫案:李x x,女,23歲。患帶下如崩,淚淚然不可止。病已半月,腰酸腿沉,體疲不堪,面色淡白無華。舌質淡,脈沉。其人久處寒濕陰冷之地,以致脾虛不運,濕濁下注。干姜10克 茯苓15克 白術30克 黨參10克 黃芪10克 車前子10克 炒樗根白皮15克。共服五劑,帶止而安。 腰腿疼痛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女,26歲。患右側腰臀及大腿酸重疼痛,而且帶下極多。脈沉遲,舌質淡嫩而苔白,此寒濕下注腰腎,脾陽不能溫焙之證。干姜12克 茯苓16克 白術12克 炙甘草6克 杜仲10克 續斷10克。四劑后,腰腿疼痛止,帶下減七八。后以腎氣丸鞏固。 【解說】甘姜苓術湯是治療“腎著”病的主方,所以又稱腎著湯。《金匱要略》對腎著病的特點描述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注家皆以為腰腹寒冷如坐溶溶水泉之中。但根據臨床觀察和治療經驗,“如坐水中”一句注家認為應另有所指。即女子則見帶下多,在男子則見陰部潮濕,不論帶下或陰部潮濕,皆為水類,因其處在下身,而又特別多,非一般所能比,所以仲景以肖妙之語形容為“如坐水中”。這對于臨床治病很有指導意義,臨床所見腎著病以婦女為多見,但亦有見于男子。曾治一男子,腰膝酸軟無力,陰囊潮濕如水漬,每日三換其內褲,因投以腎著湯而愈。 腎著病的病機是脾腎陽虛而寒濕下著于腰腎,其辨證關鍵要抓住二點:一是“腰以下冷痛”,如腰膝酸軟,冷痛無力等;二是“如坐水中”,即婦女之帶下或男子之陰濕甚重。參合舌質淡嫩,苔白,脈沉遲等特點,往往準確無誤。 88.酸棗仁湯證 失眠案 劉渡舟醫案:齊x x,男,18歲。二年前在學校與同學爭吵之后,精神受到刺激,從而哭笑無常,打罵不分親疏,被診為精神分裂癥而住院治療二個多月。近半年來,自覺頭暈昏沉,心煩不得眠,獨居室內而惡見他人。脈弦細,舌質淡紅苔白。證屬肝郁血虛,肝失條達而燥熱內生。酸棗仁30克 川芎12克 知母12克 茯苓15克 炙甘草10克 珍珠母30克 夜交藤15克。服藥七劑后,頭暈減,夜寐安。上方去珍珠母,夜交藤,又進十二劑,基本恢復正常,主動要求返校讀書。 【解說】本案病證始于情志所傷,肝郁為患。肝有郁結,則氣不調暢,氣不行則郁而為火,火能耗血,所以日久肝血為其所傷。肝血不足,不能柔養肝體,則使肝氣更郁。這就是所謂的肝郁能致血虛,血虛又能導致肝郁的病理過程。酸棗仁湯能養肝血,柔肝氣,專門治療肝郁血虛所致的神魂不安證,所以服用后效如俘鼓。 89.射干麻黃湯證 喘咳案 劉渡舟醫案:王x x,男,47歲。久患喘促,冬季寒冷時發作尤為嚴重。每晨起漱口時常嘔吐痰涎盈碗,清稀如雞子白,夜臥時則喉中漉漉作響,口干,兩眼周圍出現黑圈,舌質淡胖,苔白潤,脈沉弦而滑。 射干10克 麻黃10克 紫苑10克 款冬花10克 半夏15克 生姜15克 干姜3克 五味子4.5克 細辛4.5克 炙甘草3克 大棗7枚 服一劑喘咳減輕,嘔吐止。將方中干姜加至6克 又服二劑而安。 喘咳案 劉渡舟醫案:周x x,男,47歲。咳喘多年,至深秋及冬令之時始作。發作時咳吐白色泡沫痰,喉中氣鳴作響,甚則不能平臥,面色黑,舌苔白滑,脈沉弦。射干10克 麻黃10克 紫苑6克 款冬花6克 半夏12克 生姜12克 五味子3克 細辛6克 大棗7枚 服六劑,咳喘大減。改服小青龍湯三劑,藥后周身微似汗出,氣機暢調,諸癥悉除。 【解說】射干麻黃湯善治水寒上閉之喘咳,是治療寒飲郁肺,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的主方。本方與小青龍湯,皆為治療寒飲咳喘而設,用藥同有麻黃,細辛,五味子,半夏,從臨床上觀察,這二個方證都可見到咳逆倚息不得臥,咳唾清稀泡沫樣痰,而有水斑,舌苔白潤或水滑等。這為正確地掌握其不同的臨床運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那么,應如何區別這二個方證的不同之處呢?首先,從病機角度看,小青龍湯證是外寒內飲俱重,而射干麻黃湯則以內有寒飲為重;前者以水飲為主,故能隨氣機之升降而變動不居,后者以痰飲為主,故能郁閉肺氣,阻塞氣道。其次,從癥候表現來看,小青龍湯證可有明顯的風寒表證,如發熱,惡寒,身疼痛等;而射干麻黃湯則以喉中水鳴聲為特征性表現。最后,從方藥組成上,前者加桂枝以助表,用干姜以化寒飲;后者用射干以開閉利氣,加紫苑,款冬花以化痰利喉。盡管有如此種種不同,但在臨床運用時還可互相取法,比如王氏案因寒飲內盛而加干姜;周氏案經治后喉中不響而改用小青龍湯。 大黃牡丹湯證 痛經案 劉渡舟醫案:肖x x,女,20歲。右少腹疼痛,按之有塊,每逢經期更甚。大便干,小便赤,脈滑數有力,舌苔黃白雜膩。 大黃12克 丹皮12克 桃仁9克 冬瓜仁30克 苡米9克 赤芍9克 枳實9克。服三劑,塊消痛止。 腸痛案 劉渡舟醫案:徐x x,男,44歲。先作痔瘡手術,后又用藥物灌腸,因而引發右少腹疼痛,痛勢劇烈,上抵脅胃,摸之有一索狀物。大便下利,每日五、六次,糞如爛肉挾有粘液,但泄而不爽,飲食日減,體疲乏力。舌質絳,苔黃,脈弦滑。 大黃12克 丹皮12克 桃仁12克 冬瓜仁30克 苡米30克 柴胡12克 青皮6克 陳皮6克 敗醬草10克。三劑后,瀉出穢物甚多,隨之而疼痛大減。轉用桂枝茯苓丸加柴胡,大黃等,前后二十余劑而安。 【解說】大黃牡丹湯是治療腸癰的一張名方,仲景謂“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 “膿已成,不可下也”。但本方具有瀉熱逐瘀,涼血消腫,推陳致新的作用,所以,無論有膿無膿,凡腸癰熱毒實者,都可以用本方加減治療。 90.澤瀉湯證(劉渡舟醫案) 眩暈案一:劉渡舟醫案:王x x,女,18歲。頭暈眩冒,神疲不振,伴見帶下極多。舌體胖大,脈沉而弦。心下有支飲,阻遏陽氣不升。處方:澤瀉24克 白術10克。服三劑而安。 眩暈案二:劉渡舟醫案:魏x x,男,60歲。頭目眩暈,耳鳴,舌體胖大,脈弦。飲氣為病。處方:澤瀉24克 白術10克。五劑后,眩鳴減去七、八,轉服苓桂術甘湯而收功。 眩暈案三:劉渡舟醫案:朱x x,男,52歲。患眩暈,兩目懶睜,雙手顫抖,終日昏昏若處云霧之中。其人舌體碩大異常,苔白滑根部膩,脈弦大無力。處方:澤瀉24克 白術10克。煎藥成,溫分3次服。初服無反應,再服后不久,周身似有汗出,眩暈頓覺減輕,自覺兩目有神。三服盡,續得小汗,從此頭目清爽,后以五苓散,苓桂術甘湯配合服用十余劑而愈。 眩暈案四:劉渡舟醫案:李x x,男,45歲。患眩暈數年,大凡平肝潛陽,滋陰降火,疏風散寒,補脾升清,安神定志等方藥遍服而無效。詢知眩暈甚時胸悶汪惡,四肢略顫,舌苔水滑,脈沉弦而滑,此病屬飲家,澤瀉湯主之。澤瀉24克 白術10克。服二劑已頗見功效。因其惡心欲吐,而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化飲和中。又服二劑,眩暈基本已消。轉服溫膽湯善后。 頭痛案:劉渡舟醫案:董x x,女,32歲。頭痛而沉重,如戴鐵盔,舌體肥大,脈沉緩。澤瀉18克 白術9克 天麻9克。服四劑頭痛止。 脅痛案:劉渡舟醫案:王x x,男,35歲。患慢性肝炎數年,右脅經常性疼痛。伴有頭暈目眩而下肢浮腫,舌體肥胖,脈弦大無力。此為肝失疏泄,脾濕內盛,清陽不升所致。澤瀉24克 白術12克 川楝10克 延胡10克。三劑,服藥后小便暢利,腫消暈止,脅痛亦安, 脅痛案:劉渡舟醫案:常x x,女,48歲。證見脅痛,頭暈而顏面浮腫,舌苔水滑,脈弦略沉。西醫診斷為脂肪肝。澤瀉15克 白術15克 川楝10克 延胡10克 守方服十余劑,腫消暈止,脅痛明顯減輕。 【解說】澤瀉湯見于《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篇》,治療“心下有支飲,其人苦眩冒”,“支飲”證屬四飲中的一種,臨床表現比較復雜,治法也比較多。除澤瀉湯證外,還有木防已湯治療膈間支飲,厚樸大黃湯治療“支飲胸瞞”,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支飲不得息”等等。單就澤瀉湯而言,是治療支飲上犯頭目而出現眩暈,臨朱療效的確很好,但是,《金匱要略》對本證的記述過于簡單,臨床上較難掌握。根據臨床經驗,特作如下補充。“苦眩冒”一證是指頭目眩暈之苦,有莫能言狀之意。它不同于普通的頭目眩暈,終日昏昏若處云霧之中,或頭沉如戴鐵盔等。其次,望舌對診斷本證有特殊意義。一般來說,水飲之舌質必淡,舌苔水滑或白滑。但澤瀉湯證的舌體往往是特別的肥大而異乎尋常,占滿口腔使人望之駭然。澤瀉湯臨床治療還不止眩暈一證,還可治療飲邪上冒所致的頭痛,頭沉,耳鳴,鼻塞等。 清人林豐禮曾說:“心者陽中之陽,頭者諸陽之會。人之有陽氣,猶天之有日也,天以日而光明,猶人之陽氣會于頭,而目能明視也。夫心下有支飲,則飲邪上蒙于心,心陽被遏,不能上會于巔,故有頭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澤瀉湯。蓋澤瀉氣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陰之氣,而能制水;一莖直上,能從下而上,同氣相求,領水飲之氣從下走。然猶恐水氣下而復上,故用白術之甘溫,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猶治水者必筑堤防也”。這段話生動地反映了澤瀉湯的病機與治療意義。 既然水飲為病,為什么不用苓桂術甘湯溫藥以化飲?這是因為澤瀉湯藥少力專,能單刀直人而使飲去。如果用苓桂術甘湯,則嫌其甘緩而戀濕。但服澤瀉湯后,水飲之邪已減,則苓桂術甘湯甘溫之法,也不能全廢。 梅核氣案 劉渡舟醫案:張x x,女,41歲。自覺咽喉部位有異物梗阻難忍,欲吞不下,欲吐不出,堵塞憋悶,或伴胸滿,時時噯氣,諸癥以午后為甚。左脈沉右脈弦滑。此屬痰凝氣郁,肺氣不利之證。半夏15克 厚樸15克 生姜10克 茯苓15克 紫蘇10克 桂枝9克。 服藥五劑后,異物梗阻感減輕,因其舌質紅絳而減去桂枝,加竹茹12克 竹葉6克。燈芯草1克,又服五劑而愈。 【解說】半夏厚樸湯主治婦女“咽中如有炙臠”,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堵塞憋悶,難以忍受,又稱為“梅核氣”。本方解郁化痰,理氣開結,確為治療本病的良方。案中加用桂枝,有下氣降逆散結的作用。據《神農本草經》記載,桂枝有三氣之功,一、能補中益氣;二、能降逆下氣;三、能散結行氣。具體地說,例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中桂枝能溫補心氣;桂枝湯,小建中湯中的桂枝能和脾胃以健中氣;而桂枝加桂湯,苓桂術甘湯等方中桂枝又能降逆下氣平沖;而桃核承氣湯中桂枝則能散結行氣以治蓄血,臨床實踐證明,用半夏厚樸湯治療痰氣交郁的梅核氣,如不能取效時,加上桂枝每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本案中加桂枝,取其散結氣,降逆氣之功。 91. 桂枝茯苓丸證 月經淋漓案 劉渡舟醫案:宋x x, 女,30歲。患月經淋漓不斷,少腹脹痛不堪,婦科診斷為“功能性子宮出血”。脈沉滑,舌苔薄白。此瘀血積在胞宮,阻閉經脈,新血不得歸經。桂枝6克 茯苓12克 桃仁6克 紅花6克 川芎6克 當歸10克 赤芍10克 生地10克 三劑. 囑告病家,服藥后當下血塊,血來反多,此乃瘀血去而新血方能歸經之佳象。不幾日,果然經血自止。 痛經案 劉渡舟醫案:思x x,女,27歲。月經前后不定期,每逢月經來潮,腹痛如錐刺,腰痛如折。舌質紫暗。此氣血失和,宜通而忌補。 桂枝10克 茯苓24克 桃仁12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三劑而痛止。 【解說】桂枝茯苓丸是仲景治療婦女妊娠而有瘀積的方劑,具有活血化瘀,散結消癥的作用,所以治妊娠癥積,要用蜜制為丸,每服一丸。如改為湯劑,用來治療婦女經血失調,內有瘀血阻絡,而以少腹刺痛為主證者,臨床每獲良效。若將本方與當歸芍藥散交替服用,治療婦女子宮肌瘤,堅持服用,也能獲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92.當歸芍藥散證 腰痛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 女,29歲。腰痛如折,帶下來多,頭暈而氣短,月經衍期量少。脈弦滑按之無力,舌苔白。此肝脾失調,氣血不利,內傷沖任之證。當歸10克 白芍16克 川芎6克 澤瀉10克 茯苓12克 白術20克.服藥五劑后,腰痛減輕,仍守上方服用,共進十四劑而痛止,帶下消失。 浮腫案 劉渡舟醫案:高x x,女,42歲。身腫面浮,帶下多,左側少腹疼痛,經期更甚。自覺陰道內灼熱,體倦乏力。脈沉滑而大,舌苔白膩。此乃脾濕太盛而肝不疏泄氣血凝滯之證。當歸10克 白芍18克 川芎15克 茯苓12克 澤瀉12克 白術12克 川楝6克 延胡6克 服二劑腫消腹痛減,帶下減少。上方加香附,郁金各6克 再服二劑,大便排出紅色粘凍物不少,腹中頓覺寬松,又加桃仁6克 服三劑,適逢月經來潮而諸癥不見發作,從此告愈。 不孕案 劉渡舟醫案:劉x x,女,30歲。經期腹痛,白帶多。結婚8年未孕。舌苔黃。肝脾失和,濕阻沖任。 處方:當歸12克 白芍20克 川芎9克 白術30克 茯苓20克 澤瀉12克 黃柏3克。服藥十二劑后,腹痛止,帶下減。上方去黃柏,續十二劑。病人攜藥回家,半年后來信致謝,已懷身孕。 【解說】當歸芍藥散是仲景治療婦人病的一張名方。方中芍藥,當歸,川芎養血和血以調肝;茯苓,澤瀉,白術利水滲濕以健脾。具有調和肝脾,和血利濕之功。婦女以氣血為本,所以病變往往以氣血失調為主。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肝為藏血調氣之臟,肝脾一旦失調,則氣血為病,由此而生。或肝氣不柔,橫犯脾土而致脾濕不運;或脾濕內盛。壅遏木氣而使肝失條達。肝脾失和,氣血逆亂,則使婦人患經帶之證。所以,大凡婦人病變,或帶下,或月經不調,或痛經,或不孕等,都可用此方為主進行治療。血瘀加桃仁;氣郁加郁金、香附;帶下多則重用白術;腰腹疼痛嚴重則多用芍藥;加柴胡疏肝已具消遙散之規模,但不能加熟地,因其呆滯而破壞全方之妙用。 肝寒嘔惡案 劉渡舟醫案:靳x x,女,28歲。患干嘔惡心,時吐苦水,以晨起為甚已3年,月經前期,伴腰腹疼痛發涼,白帶多。舌苔滑。 吳茱萸7克 當歸10克 白芍15克 桂枝10克 川芎6克 丹皮6克 生姜12克 半夏12克 阿膠10克 黨參9克 麥冬15克 炙甘草9克。服六劑后,除帶下略多外,余癥悉消。轉用溫膽湯化痰濕以止帶下,又服六劑而安。 月經淋漓案 劉渡舟醫案:盧x x,女,40歲。月經淋漓不絕,偶停而又復來,血中多挾瘀塊。少腹冷痛,腰腿酸楚。或發寒熱,兩顴潮紅,手心熱,唇口干燥。脈沉弦無力,舌苔白而略膩。寒凝血海,沖任陰陽失調,先以溫經湯暖胞宮,散寒邪,和氣血。 吳茱萸6克 川芎15克 當歸10克 白芍10克 黨參10克 桂枝10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 丹皮10克 阿膠10克 麥冬18克 炙甘草15克 服六劑后,經淋己止,少腹冷痛減輕。但帶下仍多。此脾濕下注,谷精流失,改服當歸芍藥散調養肝脾,六劑而帶下止。 【解說】溫經湯集溫、潤藥物于一體,能陰陽兼顧,有二方面治療作用:一是溫經散寒,屬氣煦為陽的一面;二是滋陰養血,屬血濡為陰的一面。能使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者行而下者斷,務使氣血溫和,沖任得養,肝膽得潤為制方之宗旨。所以,本方治療婦女沖任虛損,月經不調,或經多不斷,或崩中下血,以及半產漏下,瘀血停留,少腹急痛,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證,都有較好的療效。根據臨床經驗,凡用溫經湯,必須重用麥冬以滋肺胃之津液,又能通心脈而養營血,同時,還能監制吳茱萸,桂枝等溫燥而避免耗陰,可以減少服藥后引起的頭暈,咽干,心煩等副作用。 氣脹案 劉渡舟醫案:董××,女,49歲。周身皮膚腫脹,隨按隨起而無凹陷。腹部脹滿尤為明顯。更有奇者,肚臍周圍出現如栗子大小包塊十余個,按之軟,隨按而沒,抬手叉起。腹部皮膚發涼,間或噯氣上逆,面色黧黑不澤。脈沉無力,舌苔白。該證病名為“氣分”,屬寒邪內搏氣機所致。桂枝9克 生姜15克 大棗10枚 炙甘草6克 麻黃6克 細辛4.5克 附子9克 川椒3克 服三劑后腹中氣動有聲,矢氣甚頻,膚脹隨之消減,臍周之包亦消。但腹中脹滿尚未盡愈,改方用李東垣寒脹中滿分消湯三劑而愈。 血痹 劉渡舟醫案:融×x,男,6,歲。患頭暈病史三年之久,近來自覺左太陽穴處如蟲蟻爬行狀,左側肢體麻木不仁。經多方醫治無效。脈浮大無力,舌苔薄白。生黃芪40克 桂枝12克 生姜12克 白芍12克 大棗7枚 六劑 服藥后頭暈咀顯好轉,太陽穴處蟲蟻爬行感消失,肢體麻木亦減輕。乃改用黃芪為50克,另加當歸10克,再進六劑后,諸癥全部消失。三個月后追訪,沒見反復。 血痹 劉渡舟醫案:李×,男,49歲。一年多前,患者開始發現四肢感覺逐漸遲鈍,慢慢發展為肌膚麻木不仁,肢體強直,屈伸不利,行步不穩,頭重腳輕如踏棉花,伴見腰痛,腹部拘緊如有束帶。經CT檢查,發現C2—C6椎管狹窄,確診為脊髓型頸椎病,建議用手術治療。由于患者有所顧慮而轉請中醫治療。舌苔白略膩,脈來澀遲。辨為氣虛血滯,“血痹”之證。 生黃芪40克 桂枝10克 白芍10克 生姜15克 大棗l2枚 上方服二劑后,各種癥狀均有減輕。原方加大劑量,改黃芪為50克,桂枝12克,加牛膝10克,又進六劑后,患者兩腿已能行走,不用他人攙扶而來就診。在上方基礎上加木瓜lO克,另開澤瀉15克,白術10克,以利水濕之邪,二方交替服用共約四卜余劑一上述癥狀全部消退,恢復正常工作。半年后來信致謝,病情一直沒有復發。 【解說】“血痹”病是一種以肌膚麻木不仁為主耍臨床表現的病證,其病機在于營衛不足,氣血陰陽俱弱,由于外受風寒邪氣而使陽氣痹阻,血行不暢所以被稱為血痹。該患者的脈象以虛澀微緊或浮夫無力為主。治療應采用調補營衛,益氣和血的方法,張仲景也黃芪桂枝五物湯為其治療的主方。該方有三個特點:其一,以桂枝湯為主調和營衛并能解肌祛風。其二,加黃芪重在益氣,取意于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痹通。臨床上有時加當歸同用,目的是為了加強益氣活血的作用。由于黃芪甘溫,補衛氣而行于表,所以桂枝湯中去炙甘草。其三.桂枝湯中倍用生姜,取其外散走表,載芪、桂之力而行于外,也是臨床取效的關鍵,不可忽視。 93.附一:苓掛杏苡湯證 苓桂術甘湯去白術、甘草,加杏仁、苡米,名曰苓桂杏苡湯。主治水氣兼挾痰濕,水濕相因為患,證見咳嗽多痰,胸滿,不欲飲食,周身酸楚.頭重如裹,小便不利等。曾治李某,年逾八旬,生活尚能自理。入冬以來,常覺胸滿,咳嗽吐白痰,周身酸懶,不欲行動。不思肥甘之物而欲素食。舌質淡苔白膩,脈弦緩無力,即用苓桂杏苡湯治療,六劑后諸證均明好轉,轉用異功散善后。 94. 附二:苓桂芥甘湯證 苓桂術甘湯去白術,加白芥子疏肝利氣,名曰苓桂芥甘湯。主治水氣兼挾肝氣上逆。曾治曹某,女,43歲。胸脅發滿,入夜為甚,頭暈目眩,心悸氣短,暖氣頻作,心煩易怒。來月經時。小腹作脹,面色黧黑,舌苔水滑,脈沉弦。用苓梓芥甘湯加香附,六劑后胸脅不滿,暖氣不作,其余各癥也明濕減輕。轉用小劑桂枝茯苓丸作湯劑,又加香附、郁金等藥調治而獲痊愈。 95. 附三:苓桂茜紅湯證 苓桂術甘湯去白術、甘草,加茜草、紅花,名日苓桂茜紅湯。主治水氣兼挾瘀血阻痹胸中。曾治太原曹××,素有冠心痛史,近來頭暈,胸悶疼痛,控及后背,舌邊有瘀斑,苔水滑,脈弦。乃用苓桂茜紅湯,諸癥平息而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