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路志正經驗集13

名老中醫經驗集-路志正(13)

時間:2010-07-30 10:19點擊: 2222
 
壬申歲運之年,為少陽相火司天,厥陰風木在泉。丁壬化木,屬木運太過,脾土不及之歲。
 
況少陽與厥陰經脈相絡屬,互為表里,同氣相求,且又兼“同天符”之年。風木與相火相煽,熱蒸濕騰,濕蘊化熱。但脾陽素虛,濕熱之勢亦微,而內仍呈以“寒濕”為主之候。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言“風熱參布,云霧沸騰,太陰橫流,寒乃時至”,其民病“寒中”,“內為泄滿”。宿有“泄瀉”之疾者,逢木運太過兼同天符之年,脾土受抑愈甚,腹瀉自然加重。情志抑郁,久則化熱,膽失定謐,故心煩眠少;心主血脈,舌為心之苗,氣滯血瘀則舌質暗晦;面色黃而透青紫之氣者,為肝木橫克脾土之征。
 
河間云:“氣有余便是火”。據此,當清泄風木、調暢氣機為治。但患者泄瀉經久,其本已虛,雖值運年濕熱淫溢,然“壯火食氣”,熱則氣耗陽微而陰盛,因之,不且用辛涼或苦寒之品。
 
依據《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氣溫氣熱,治以濕熱,強其內守,必同其氣,可使平也”的理論,以疏肝和絡,調氣暢中法。方用四逆散與新絳湯意化裁治之。
 
藥用:橘葉10克、柴胡12克、桃杏仁各9克、炒枳殼10克、青皮9克、郁金10克、金錢草12克、醋莪術6克、赤芍10克、旋復花(布包)9克、甘草3克。
 
第一卷615方中橘葉、柴胡、金錢草為君,橘葉、柴胡入厥陰、少陽,調暢氣機,達木培土,使太陰運化有權;金錢草味淡性平,走厥陰、少陽、太陰,清利三經濕熱,令三焦行其決瀆之積。青皮、赤芍、枳殼、旋復花、桃杏仁為臣,和絡行氣化瘀,蕩腑通幽,開肺氣利大腸,達到通因通用的目的。郁金、醋莪術為佐,活血通脈、下氣寬中、開胃消積。甘草味甘性平,調和諸藥,柔肝緩急為使。諸藥合用,清而不寒,疏而不峻,肅而不伐,木氣得平,達到土運自復之功。
 
6月24日二診。
 
進藥四劑,泄瀉大減,納谷見增,惟睡眠少如故。脈來右弦細,左弦細數,舌象同前。左脈數者,為郁熱未盡之象。效不更方,加黃連3克,以清心經郁火,使熱去神藏則睡眠自安。
 
6月30日三診。
 
服藥六劑,肝木調暢,濕熱亦杳。大便雖已成形,但仍發軟。脈沉滑、舌質淡、苔白,是脾虛挾濕之候,再以健脾益氣,行氣利濕之劑,五帖而愈。
 
本例脈證與歲運相參,方藥與病因病機相合,組方嚴謹,遣藥精當,共奏行氣祛濕,化瘀消痰之功。方中未用一味止瀉藥物,而收到止瀉捷效。
 
四、嘔吐日久治用濡潤許某,女,27歲,近兩月來惡心、嘔吐、量不多、納少,惡食油膩,精神委頓,肢倦乏力,兩脅脹痛不適,時咳逆上氣,便溏。因其愛人患有肝炎,自疑相染,于1978年1月3日到首都醫院就診,經查:皮膚鞏膜無黃染,心肺正常。腹平軟,肝肋緣下可觸及,脾未觸及,肝功正常,HBSAg(-),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未見異常。服西藥月余未效,亦經中醫診治,服香砂六君子湯等溫中散寒之劑,亦未見好轉。遂于1978年2月8日轉我院就診。
 
患者除上述諸癥外,面色萎黃,詢知發病于產后五個月,系由情懷抑郁,飲食不慎而起。舌質紅,尖有潰瘍,苔薄白,脈弱細而滑。審證切脈,認為此乃肺胃陰虛,肝木橫逆,克脾犯肺,胃失和降所致。擬先清肅和降以制肝,和胃化痰以治標。方以溫膽湯合蘇葉黃連湯意化裁:蘇葉(后下)4.5克、尾連2.5克、炒枳殼9克、杷葉9克、半夏9克、茯苓15克、生甘草3克、竹茹9克。
 
藥進六劑,嘔吐止,飲食少進。惟舌紅苔少,時有咳逆,肺胃陰虛之象畢露,遂即轉入甘平濡潤柔肝和胃之治。仿沙參麥冬飲合一貫煎意化裁加炮姜一味以反佐之。藥用:沙參12克、麥冬9克、川楝子9克、石斛9克、竹茹12克、山藥15克、枸杞子9克、茯苓12克、炮姜3克,10劑。
 
三診時舌質轉潤,苔見薄白,脈亦緩和,諸癥均減,精神漸充,納谷日增。遂以參苓白術散意增損,以善后調理。
 
嘔吐一證,多責之于胃,胃氣上逆為其主要病機。《黃帝內經·舉痛論·至真要大論》等篇中有不少關于嘔吐之論述。漢·張仲景《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對嘔吐之病因、病機、證治論述更為詳盡。然觀其方,大都為寒、熱、痰、飲、宿食之嘔吐而設,僅大半夏湯一方,以人參、白蜜配半夏治胃反嘔吐,全方甘緩濡潤,養陰通胃降逆。但后世用之并非普遍。蓋胃為陽明燥土,喜柔潤,得陰則安,燥則氣逆。清·葉天士創“腑宜通即是補,濡潤胃下行”之論;吳鞠通提出“諸氣郁,諸痿喘嘔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湯主之”之說,以補先賢之未逮。
 
第一卷616此患者病起于產后五月,正哺乳之際,氣陰被耗,加之情志不暢,肝郁氣滯,郁久化火更加傷陰。肝旺氣逆,犯胃灼肺,是故嘔逆頻作。前醫以其便溏肢倦而誤為脾胃虛寒,投與溫中散寒,和胃降逆之劑,遂致陰津愈耗,虛火亦熾,不僅無功,嘔逆反增。今先以薛生白蘇葉黃連湯合溫膽湯調和肺胃,清膽(同樣清肝)除熱,妙在以枇杷葉肅肺,肺金清而肝木自涵,氣逆平而嘔自止。嘔止之后,則以一貫煎合沙參麥冬飲化裁而治其本,故三診而獲效。
 
五、陰虛挾濕胃痛在臨床工作中,對于陰虛胃痛挾濕的患者,處方遣藥頗感棘手,滋陰慮助濕,滲濕恐傷陰,且針對脘悶癥狀多用理氣藥物;而理氣的藥物又多香燥傷陰。如何恰當地解決這些矛盾,確是個關鍵問題。
 
患者王某某,男,年過半百。幾年來胃脘部一直脹悶,伴有隱痛不適,中下腹發涼、便溏、得暖不解。服用西藥健胃之品,并經中醫診治,先后服用香砂六君子湯、理中湯,旋復代赭石湯、黃連湯等方劑,非但不效,癥狀反而加重。遂來我院就診。
 
除上述諸癥外,且胃脘時有灼熱感,噯氣,矢氣頻作,便溏量多,中下腹部發冷,舌質紅少苔,脈沉弦小滑。從證候上看,脘悶腹脹、隱痛、噯氣、矢氣頻作,為脾胃升降失調,濕阻氣滯之征;便溏量多,中下腹發涼,似屬脾腎陽虛無疑,但無四末不溫、惡寒、肢倦等癥,反而得暖不解,胃脘部時有灼熱感,加之舌光紅少苔,脈來沉弦小滑,實系陰虛挾濕之候。治宜理氣和胃,佐養胃陰法。藥用:太子參9克、玉竹9克、山藥9克、厚樸花9克、藿梗(后下)9克、炒枳殼9克、半夏6克、腹皮子各6克、茯苓12克、草蔻仁(后下)6克、甘草3克,三劑。
 
藥后腹脹消失,大便正常,腹部發涼亦瘥。但胃脘隱痛、噯氣如故,舌質仍光紅而無苔,口干,口渴,脈弦細小數。濕邪雖除,而胃陰不足之象畢露。遂以滋養胃陰,兼理氣止痛法。藥用:太子參9克、沙參9克、炒枳殼9克、佛香9克、紫丹參9克、檀香6克、草蔻仁(后下)4.5克、白芍9克、瓦楞粉(包煎)15克、玉竹12克、石斛9克。
 
先后以本方加減八劑。藥后胃脘疼痛已瘥,灼熱感亦減,口干、口渴已微。惟仍覺脘部痞悶,舌苔薄白,脈來弦細,為胃陰得復,氣機未調之征兆。遂以上方加大藥量,研末為丸,緩緩圖治,以資鞏固。藥用:太子參30克、山藥30克、炒白術30克、茯苓30克、北沙參30克、丹參60克、白芍12克、梭羅子12克、炒扁豆15克、檀香12克、麥冬15克、焦三仙各12克、瓦楞子15克、桂枝18克、枳殼(炒)15克、草蔻仁15克、九香蟲15克、甘松18克、佛香18克、川楝子18克、醋元胡18克。
 
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六克,日二服,每服一丸,白開水送下。
 
對此患者追訪四年,自從瘥后,胃痛未再復發,飲食正常,體質健壯,整日工作。
 
本案辨證要點在于胃脘隱痛有灼熱感,舌光無苔,得暖不解,為陰虛之候;腹脹便溏量多,中下腹發涼,是脾虛濕感之象。前醫以溫中燥濕、益氣健脾、調中降逆等法治療,不僅無功,反而有溫燥劫陰,降逆耗氣之弊。
 
初診時以太子參、玉竹、山藥益氣養陰;用藿香、厚樸、半夏、茯苓、枳殼等藥調氣除濕。藥第一卷617僅3劑而腹脹消,便溏除。二診時口干、口渴、舌光紅無苔等胃陰虛之證始為突出。吳鞠通曾言“復胃陰者,莫如甘寒”。故變佐法為主法,以滋養胃陰之益胃湯合丹參飲之意化裁,而見顯效。后以丸藥滋養胃陰健脾除濕收功。治療本證,祛濕之時,宜遠辛熱香燥,以防劫陰耗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心脾胃辯證歌訣(全)
心脾胃辯證歌訣
慢性胃炎的證治
醫學入門1(17)_
漫畫醫案 | 路志正治療嘔吐案
名老中醫經驗集2-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商城县| 湟源县| 泾源县| 旅游| 富阳市| 永修县| 五寨县| 漠河县| 绥滨县| 阿合奇县| 新疆| 闽清县| 和田市| 岢岚县| 化州市| 黑山县| 台山市| 根河市| 洞头县| 漯河市| 鄯善县| 高邑县| 绥宁县| 碌曲县| 姜堰市| 凤冈县| 峡江县| 绥阳县| 夹江县| 深水埗区| 伊金霍洛旗| 连城县| 六枝特区| 浑源县| 铜陵市| 远安县| 佛山市| 普宁市| 临桂县| 雷波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