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經絡
下面我們講第四章,經絡。第四章經絡,闡述經絡學說的一些基本理論,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經絡學》、臨床課的《針灸學》,老師會進一步去論述,同學們在那里會進一步去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當中,僅僅要求同學們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最基本原理而已。至于說經脈和絡脈具體的、詳細的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及其表現的病理變化,都將在《針灸學》里面繼續講述。在《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當中,不作為重點學習的內容。
首先講一講本章的目的要求:1.掌握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2.掌握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分布規律、表里關系,以及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次序。3.掌握十二經脈的大致循行規律。4.掌握奇經八脈的生理特點、循行及其生理功能。5.熟悉經絡的生理功能。6.了解經絡學說的應用。我們在導論里已經講到,中醫學的理論體系,是以臟腑經絡的生理病理為核心的。在講授臟象學說的時候,涉及到了經絡的概念。又講到經絡學說和臟象學說一起構成了中醫學的人體結構學理論。因此,什么叫做經絡學說呢?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氣血相互關系的理論,是中醫學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學說的形成,就方法學而言,它與臟象學說完全相同。它既以形態學為基礎,又不以形態學為基礎。它不以形態學為基礎,著重從人的生命表征、生理功能來考察,與臟象學相比,顯得更加突出。這是第一點。請同學們記住什么叫做經絡學說。第二、經絡學說從古到今,都是中醫理論研究當中一個重大的課題。同學們會問,經絡到底是什么?自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全國的學術界,不僅僅是中醫界,還包括其它的學術界,從不同的學科來探討經絡的本質,對經絡學說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到今天為止,提出經絡本質的學說不外以下三種學說:(第)一、神經說。人們通過動物實驗或者臨床研究發現,經絡的循行,它的功能和某些中樞神經系統和植物神經系統有關,它的循行某些時候在某些部分表現出來的路線和神經的分布大體相當,因此根據這些實驗材料,人們得出了它和神經有關(的結論)。這是第一個學說,經絡本質是什么?是神經,神經系統。第二、體液說。經絡的循行和分布以及經絡的功能類似淋巴、內分泌,也有大量的實驗數據和臨床數據做依據,根據所觀察的現象得出來說經絡系統是體液。在神經學說、體液學說基礎上,研究者認為,單純從神經和體液,難以完整解釋經絡的循行分布和生理功能。所以提出來神經—體液說。目前學術界已共識,經絡的本質的第一個學說,大家提出來就(是)神經—體液說。這是第三個。第四、能量說。就是生物物理學界從電生理、從生物的聲學,利用這些學科的技術和手段來研究經絡,包括動物實驗和臨床研究。在生物電的脈沖上提供一些數據來證明經絡和生物電有關系。這個成果體現在,現在有一本重要的著作,就是中科院生物研究所的祝祖讓教授——《經絡的生物物理學》,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這本書。其次,用聲學,用聲學從聲波的傳導,來看和經絡循行的關系。數十年研究的結果,把它們歸納起來,大致是以上這幾種學說。至今,部分地或者很少一部分能說明十二經脈的某一經的某一點和神經、和體液、和能量有關,都不能夠完整地闡述經絡學說的循行和生理功能,僅是給我們來進一步認識經絡學說的本質提供了一些實驗數據而已。當前,國家作為一個重大的課題,從“七五”、“八五”、“九五”,現在是“十五”都作為一個重大課題出現的。將來同學們在高年級的時候,有興趣者可以參與這樣的科學研究,這也是中醫學在現代化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課題。經絡學說的研究,不僅僅是中國,全世界都在研究,發達國家早就開始研究了。我們借助于現代科學各種學科的技術和手段,目前學術界主要是指數十年來參與經絡學說現代研究的學者,正在認真去總結四十多年經絡學說研究的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成功在什么地方,還有哪些經驗教訓,正在進一步探索經絡學說,“十五”期間,就今后的研究的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也希望同學們有興趣者在高年級的時候,能夠參與這個討論,跟老師進一步進入這個課題,通過這個課題研究,進一步加深對中醫理論的學習。在沒有講經絡學說里面(的內容),(先)簡要地、概括地介紹了一下經絡學說到目前為止,數十年研究的結果和得出的結論,初步結論。研究經絡學說的難度要比研究臟象學說更為難。所以中醫學經絡學說研究立足于臨床研究,就看運用經絡學說,運用針刺按摩的說法,以經絡學說為原理,為理論依據,它表現的手段,主要表現為針刺和按摩,著重從針刺和按摩對目前疾病,各種疾病,不同的疾病,哪些具有與中藥相對更具自身的特點和優勢的,從這個理論著手來研究針刺和按摩對這些疾病的效果。然后探討它的機制,從實踐入手來研究經絡的本質。
第一節 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
一、經絡的概念
咱們講第一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一、經絡的概念。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先記定義,什么叫經絡?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合稱。在此基礎上,(要明白)什么叫做經脈?什么叫做絡脈?看這個表。經脈,有路徑的含義。在經絡系統中,經絡系統的主干謂之經脈。它的特點,大體都循行于人體的深部,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線。何謂絡脈?絡,有網絡的意思,是指經脈系統當中的細小分支。它們的分布特點,絡脈與經脈相比,經脈多在人體的深部,而絡脈多在人體的淺表部。就循行路徑而言,經脈為經絡系統的主干,多為縱行,“直者為經”;而絡脈,縱橫交錯,網絡全身,古書叫它“橫者為絡”。簡單地(說),絡和經相比較而言,直者為經,橫者為絡。根據經絡學說的理論,我們把直和橫的內涵全部概括起來,那么絡脈不僅僅是簡單的橫,這個橫包括縱橫交錯,網絡全身,有網絡的意思。而經脈,主要的傾向,就是縱行。這是第一個問題,講什么叫做經絡?什么叫做經脈?什么叫絡脈?經脈和絡脈它們的含義、分布、循行,從總體上來(說)有什么聯系,有什么區別。
在此基礎上,現代中醫理論對經絡做如下的表述,定義。要求同學們在從構成來說,作為一個發生定義,那么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從這個角度來定義的。然后理解經脈和絡脈的區別和它們之間的關系。我們現在講的經絡的含義,第一個要素從構成來說,第二個要素,從它的功能來定義它。這個就是現代中醫理論對經絡的定義。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這是從它們的構成來定義,構成經絡內涵的第一個內涵,第一個要素。第二、從它所執行的功能來看,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人體功能的一種特殊的網絡系統。這個定義,它包括的內涵,(一)經絡是由什么構成的?是經脈和絡脈構成的。(二)它是一個網絡系統,它是一個系統。前面講臟象學說的時候講臟象是一個系統,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系統。而經絡學說,講經絡是一個系統,注意,它是一個網絡系統,強調重點(是)“網絡”這兩個字,它是一個系統。那么它是一個什么樣的系統呢?是從它功能而言的。第一個功能,運行氣血,運行作用。我們前面講氣、血、精、津液在體內的循行,執行運行氣、血、精、津液的,從經絡學說而言,是通過經絡來執行的。人體所有的營養物質、生命物質,都是通過經絡運行到全身,為各臟腑執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提供營養物質的。就這個意義講,它是運行氣血(的)這樣一個網絡系統。(第)二(個功能),聯絡作用。它能夠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也就是說聯絡溝通作用,起調節人體上下內外,使人體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的作用)。我們在講中醫學的整體觀念的時候,從中醫學的氣、陰陽、五行學說,強調了論證它的整體觀念在于:氣是世界萬物的本原,人和天地同為一氣,它們是一個整體;人體是一個陰平陽秘的統一整體,外界環境也是陰陽和合的一個整體,人與外界環境,陰陽要處于和合狀態,從陰陽是宇宙的總規律的角度,論證了人的整體觀念。講五行學說,是五行,以五行的屬性將天地自然和人體按照人體屬性一分為五,在此基礎上,按照五行生克制化和五行互藏的原理,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我們在講臟象學說的時候,強調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系統的整體,強調了五臟整體觀。又進一步論證了,通過五臟的系統進一步來具體論證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在此,在經絡學說這一章,從經絡學說入手,從把經絡作為一個網絡系統而言,通過它聯絡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論證了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學說來論證,旨在說明人體是一個統一整體。這是第二個作用。第三個作用,有調節作用。經絡有調節人體自身的陰陽,和強調人與外界環境陰陽平衡的作用。具備這樣三項作用的系統,就說(是)經絡系統,而且這個經絡(系統),它為什么說是一種特殊的系統呢?特殊(是指)它區別于臟象(而言)。重在強調“網絡”,注意,特殊,網絡。記住經絡的含義的時候,要從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定義經絡,(第一)從它們的結構組成來定義,第二從它們的功能,記住網絡系統,這就是關鍵詞,記住,經絡是網絡系統,然后再往回想,它的定語,什么樣的網絡系統,按它的功能來定義,運行氣血,就是運行生命物質。聯絡機體,就是將人體構成一個統一整體,它發揮這個作用。三、強調人體的內外的平衡,陰陽的平衡。它具有這樣的作用,根據這兩個要素:組成、功能,完整地定義經絡的含義。
二、經絡系統
第二、經絡系統。要求同學必須記住經絡系統包括哪些內容?大致可以分經脈系統和絡脈系統。按照我們上面講的,經脈系統和絡脈系統,先這樣記。那么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包括奇經八脈,包括十二經別,也包括十二經筋,也包括十二皮部。有的學者,有的教科書把它們作為附屬部分來處理的。經絡系統以經脈和絡脈為主體,經筋、經別、皮部都作為主體的附屬部分出現的。這是一種分類方法。十二經脈,后面我們再講,要記住手分三陰三陽,足分三陰三陽,分別記住它們的名稱。十二經脈的特點,下一節我們進一步講。第一、它是人體生命物質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第二個特點,它與人體的臟腑有直接的絡屬關系。就是臟腑經絡形成一個整體,它們直接互相聯系,這樣的關系。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就是沖任督帶、蹺維各二加在一起(共)八個脈。它的特征,將來我還進一步講,總的來說,它有什么作用?有聯絡、調節十二經脈的作用。就是它輔助十二經脈,對十二經脈有調節作用。為什么有調節作用?我們在下一節繼續講。(經絡系統的)主體(是)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在十二經脈還有經別,就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從十二經脈主干中分出的,稱為經別。它的作用,加強十二經脈間的聯系。記到這個程度就可以,掌握這個程度就可以了。然后記住這個概念:什么叫經別。什么叫經筋,這個概念是最難記的。經筋定義它是一個體系,它是什么樣的體系呢?是十二經脈之氣,又從氣來論述它了,經脈之氣,我們前面講肺主一身之氣的時候講過,講氣、血、精、津液還講過,說真氣通過臟腑之氣、經絡之氣而體現出來,執行它們的生理功能,體現在經絡的叫經絡之氣,體現于十二經脈叫十二經脈之氣。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散、絡”于筋肉、關節的體系,稱之為十二經筋。這個概念大家要特殊記憶。那么體系,什么樣的體系呢?聯絡肌肉、關節的體系。那么聯絡肌肉、關節的體系有什么特征嗎?怎么形成的?就是十二經脈之氣有結、有聚、有散、有絡,通過“結、聚、散、絡”,將肌肉、關節聯系到一起,這樣一個體系,叫做十二經筋。這個概念同學們要特殊記憶,這是必須掌握的。除了掌握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之外,十二經筋的定義這是最難記憶的。那么十二經筋有什么作用呢?它有聯綴四肢百骸,主要聯系關節,有主司關節運動的作用,就是與運動有關。經筋,我們前面講筋具有連接關節、主司運動的作用。這從經絡學說來講,是經筋在發揮作用。再記一個概念,叫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的定義,它的外延叫部位。什么部位?就是體表部位。十二皮部,就是體表部位。什么樣的體表部位呢?是將十二經脈的功能活動反映于體表的部位。換言之,按照十二經脈的循行及其反映出來的功能,都反映于體表,按照它的循行路線,及其在循行過程中反映出來的功能,大致將人體的體表劃分為十二個部位,把這個體表的部位,因為劃分為十二、所以稱之為十二皮部。
經絡系統的構成,首先記住分經脈系統和絡脈系統。絡脈有別絡、孫絡和浮絡。那么別絡,是由十二經脈、任脈和督脈分出的。十二經脈加上任脈和督脈,就是十四、另外還有脾的大絡,加在一起叫十五絡脈。而孫絡,是細小的絡脈。浮絡,浮現于體表的絡脈。要求同學們僅僅掌握什么叫絡脈?一、記住經脈的概念,二、記住絡脈的概念,再特殊記憶它的定義,它的概念,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這就是我們《中醫基礎理論》課程對同學們在經絡系統要求掌握的基本概念。就從系統組成來說,對經絡系統組成而言,要求必須掌握的基本概念。這節課就到這里。
第37 講 十二經脈(一):走向交接規律、分布規律、表里關系同學們好,現在開始上課。
上一節我們講了經絡系統這一章的第一節──經絡的概念和經絡系統的組成。經絡的概念,我們定義這個概念的時候從兩個要素來進行定義:一、從經絡的構成,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合稱;二、從經絡作為一個系統它的功能進行定義,經絡是一個網絡系統,是一種特殊的網絡系統。它的功能:一、運行氣血;二、聯絡臟腑肢節,溝通內外上下;三、調節人的生理功能。從構成和功能兩個要素來定義經絡的含義。經絡系統的組成分為經脈系統和絡脈系統,經脈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又稱十二正經,包括奇經八脈,這是經脈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除此之外還有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絡脈系統包括十五絡、孫絡和浮絡。這一節我們講十二經脈。
第二節 十二經脈
一、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分類
第一個問題講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分類。一、十二經脈的名稱。人體的十二經脈對稱地分布于人體的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下肢的內側和外側,背側和腹側,每一條經脈都屬于臟或者屬于腑,因此,十二經脈的名稱包括了三個要素:(一)手足的名稱(二)陰陽的名稱(三)臟腑的名稱。按照這三個要素,第一點我們講講它的命名原則:(一)內為陰外為陽,就分布于人體四肢的經絡而言在四肢外側為陽、四肢內側為陰;(二)就十二經脈和臟腑的關系而言,屬于臟者為陰經,屬于腑者為陽經;(三)上為手,下為足,分布于上肢的經脈在經脈之前冠以手字,稱為手經,分布于下肢的經脈在經脈之前冠以足字,稱之為足經,這是大致命名的規律。
二、十二經脈的名稱分類。按照上述的命名原則,將手足、陰陽與臟腑的名稱結合起來,構成了十二經脈的名稱。手經、陰經和陽經,陽經屬陽,陰經屬陰,陰經手經有三條經脈,全稱叫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我們在簡稱的時候就可以稱為肺經、心包經、心經。這是簡稱,全稱應該(是)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這三條陰經合稱為手三陰經。與陰經相對,手的陽經叫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簡稱大腸經、三焦經、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太陽小腸經合稱手三陽經。足經也包括三個陰經和三個陽經,它們的名稱是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簡稱脾經、肝經、腎經,合稱足三陰經。與足三陰相對,足經也有三條陽經,即: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三者合稱足三陽經。手包括手三陰經和三陽經,足包括足三陰經足三陽經,合起來構成了十二經,就是根據上述命名的原則要求同學們把全稱記住。熟練地記住十二經脈的名稱。
二、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
第二個問題講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一、走向規律。大家注意,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就手足的三陰三陽經而言,不是每一條經而言,一定要牢牢記住這個。手三陰經它的走向,運動的趨向叫從胸走手,起于胸中,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到手終止;手三陽經是從手走頭這樣一個趨向;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而足三陰經從足至腹胸。那么從胸始止于胸,循環不已。把手的三陰三陽,足的三陰三陽它們的循行的趨向叫做走向,這是它們的規律。記住前提是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這樣來表述的,把這四句話合起來就構成了以三陰三陽每三條經為一組的總的走向的趨勢,叫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而足三陰經從足至腹胸,這個字不能顛倒過來,不能念胸腹,是從腹至胸,構成了手足三陰三陽經的走向規律。注意,講走向規律除了記住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而外,還必須記住它們的走向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從它們的走向規律來看又體現了人體的陰陽對立、統一、合諧。二、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是指十二經脈在人體各個部分交接的地方,上一條經脈和下一條經脈,陰經和陽經交接的規律。(一)陰經和陽經在手、足相交接。大家看,手少陰經從胸走手。那么手三陽經呢?從手走頭,在手交接,陰經和陽經。足經呢?足三陽經是從頭走足,那么足三陽和足三陰在哪相交接呢?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就在足交接,這就叫做陰經和陽經在手、足部位交接。(二)第二個規律,陽經與陽經交接,都集中在頭面部,大家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是從頭走足,兩者在頭部交接,手的三陽和足的三陽,陽經與陽經相交接。而陰經與陰經交接,在哪呢?在胸腹部,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而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兩者在胸腹部交接。這就叫做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大家記住(要)分開這(兩)個概念,走向、交接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如果說把走向和交接統一起來就叫做走向交接規律看第三個問題,我們把前兩者走向規律和交接規律統一起來。一、要求同學們記住:何為走向規律?何為交接規律?何為走向與交接規律?大家看這個示意圖,畫了個十字架,按照走向交接規律看,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與手三陽經在手部交接,這句話規范點表達,叫做手三陰經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與足三陽經相交,規范地表達(叫)手三陽經從手走頭交足三陽經;依次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與足三陰經相交規范地表達稱之為足三陽經從頭走足交足三陰經;足三陰經(的)走向是從足走腹胸與手三陰經相交,規范地表述叫做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交手三陰經。還得加上一句叫陰陽相貫、如環無端。這就是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律。同學們在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把概念搞清楚,最容易混淆在一起了。什么叫做走向?走向是講手足三陰三陽它循行的趨向而言,交接是指手足三陰三陽在什么地方連接到一起,走向交接規律是把兩者統一起來,稱之為走向交接規律,記住一個走一個交,這個概念一定要記清楚。
三、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和表里關系
講第三個問題,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和表里關系。一、講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學習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1.便于從整體上掌握十二經脈的循行;2.更重要地記住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對將來同學們學習診斷學有重要意義,將來學習針灸學的時候有重要意義。在這里,僅要求同學們按照不同的部位(把)大致的分布規律記清楚就可以了。(一)第一個問題我們講十二經脈的頭面部的分布規律。頭部,我們看部位,前、側、后,按面部來說的前、側、后,不是按照解剖位置來說的。頭面部的前,在面額部,主要分布(的)是手足陽明經,在面頰部,臉頰,主要分布經脈為手太陽經,在耳顳部,主要分布經脈為手足少陽經,頭的后面包括頭的頂部和枕項部分布的經脈叫足太陽經,同學們就按照這個表把它記下來。這樣記憶,不僅有便于記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更重要的是它有重要的定位診斷的意義。比如,這個人頭痛,患者告訴大夫:“大夫我頭痛,在這兩側太陽穴頭痛”,用咱們經絡學的話這叫頭的側面疼痛。根據經絡的分布,我們立刻想到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發生了病理改變,經氣的運行發生改變,不通則痛,它有定位診斷的意義。這個希望同學們加強記憶,強記,把它記得熟熟的。
(二)在軀干部的分布規律。看軀干的前面,就是腹面,胸部,經脈的分布規律依次是從內向外,以軀干的正中線為界,從內向外,從距離正中線兩寸開始,不是正好在胸骨的正中線,(是)距正中線兩寸開始。同學們記的時候就記:從內向外,以正中線為內,正中線向兩側分布為外,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這樣來記就可以了。將來同學們學經穴的時候再去記,足少陰腎經在腹面胸部是距正中線兩寸開始,那么足陽明經是距腎經又兩寸,那就是距正中線四寸,而足太陰脾經呢?在足陽明胃經的外面兩寸,那就是距正中線六寸,暫時不記這個,就記以胸骨中線為界,由內向外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記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這是在)胸(的分布規律)。腹部呢?與胸部的分布規律相同,僅僅是各經之間的距離有所差異,依然是由內而外,分別是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這是腹面分布的規律,記住腎經,胃經,脾經,大致記住這三條經,由內而外這樣來記。背面,就是背部,解剖部位背面,解剖部位腹面我們稱前,背面稱為后面,它背部和腰部背面分布在軀干部位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這一條經循行背面,足太陽膀胱經距背的正中線一寸半。然后呢?它是四條線一起走了,所以說距背正中線三寸,就是第二條線。總的記住,行于軀干背腰部的經脈主要是指足太陽膀胱經。背面除了背部和腰部之外,肩胛部分布著手三陽經,側面兩側分腋下、脅和側腹部。腋下是手三陰經分布,軀干的兩側稱脅,肋骨的分布地方叫脅,前面叫胸,側面叫脅,和其以下的側腹部為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的分布部位。要求同學們記住十二經脈的軀干部的分布規律:1.為便于將來同學們學習針灸學的時候準確地記住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2.在學習診斷學基礎的時候具有重要的定位診斷意義,為應用針灸學說認識疾病的病理變化及正確地進行治療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三)在四肢部位的分布規律。這個更要熟練地記住。四肢分外側和內側,稱外側為表,內側為里,外側為陽,內側為陰。看看四肢,把上肢舉起來,解剖部位向上伸直,分前、中、后,解剖部位叫里尺外橈。這里的前就相當于橈骨,外面是橈,那個后相當于尺骨,前中后就是上肢內側從前中后分布著三條經脈,依次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上肢的外側與手三陰相對應,分別分布為手陽陽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同學們從這個分布規律能不能夠抽象出來一個規律呢?把它概括起來找出來一個記憶的規律呢?在講臟腑相合的時候,(講)臟腑間的關系的時候提到一句話,“陰陽表里相合”,把這個原理放在這,手太陰肺經,肺屬陰,陰經,那么和肺相對的六腑屬陽,按照這個規律就可以推出來內側的手太陰肺經與上肢外側相對稱的部位一定是手陽明大腸經。同理,行于上肢內側中線的手厥陰心包經一定是和與之相對稱手少陽三焦經構成一對,從手厥陰心包經就能夠推出與之相對應的、行于外側的一定是手少陽三焦經。在這里大家注意,心包與三焦相表里,我們在經絡學說里面規定心包絡為臟,與三焦大腑構成表里,這叫心包與三焦相表里,這是經絡學說講的六臟六腑陰陽表里相合,我們在講臟象學說的時候,講的是五臟與六腑,五臟和六腑表里相配,最后剩一個三焦,所以我們在講三焦的時候叫做孤腑,為什么呢?因為沒有臟與之相匹配,這是從臟象學說來說的。經絡學說,從建立它的開始,為了說明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有三個陰經三個陽經,那么又要表達它們分別與臟腑之間的絡屬關系,為了說明這個,所以古人規定,注意,在經絡學說這門(課中)規定心包絡為臟,與六腑的三焦相匹配,形成了手厥陰心包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心包與三焦相表里這樣一個理論。同理,心與小腸相表里,那么記住手上肢內側后緣的手少陰心經,與之相對應的一定是手太陽小腸經,這是上肢的內側分布前中后三條陰經,上肢的外側與之相對應地分布三條陽經,與陰經構成了表里關系。足經,足經是指下肢的內側和外側,同樣規定內側為里,內側為陰,外側為表,外側為陽,下肢內側從膝蓋算起,中間為界線,里面分前、中、后,從前往后劃,分前、中、后,下肢內側的前緣分布著足太陰脾經,中線分布著足厥陰肝經,后面分布著足少陰腎經,我們按照臟腑表里相合就能推出在外側分布著哪些經絡。從足太陰脾經,根據脾與胃一臟一腑,陰陽表里相合,就能夠推出來與足太陰脾經相對應的下肢外側的部位一定是足陽明胃經分布。同理,足厥陰肝經,下肢內側中線的足厥陰肝經與之相對應的下肢外側一定是足少陽膽經。下肢內側的后緣,足少陰腎經分布,那么與之相對應的外側一定是足太陽膀胱經分布。注意其中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將來學習經絡的時候,在內踝上八寸有個穴位,在這個地方,這一點上脾經和肝經兩者的位置,前中位置是交叉式,在足內踝上八寸這一點,這一點之上是太陰脾經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它倆相比較,前者為脾,后者為肝,在這一點之后,行到足尖,那就是位置顛倒,肝經在前,脾經在后。這將來同學們在進一步學習針灸學的時候,點穴,具體學腧穴學的時候進一步去認識它,在這里只要求特殊的規律。注意足下肢內側前中后是脾肝腎三經這樣分布的,總的規律是這樣的,僅在內踝上八寸這一點上,以后,脾經和肝經兩者發生交叉,位置顛倒,肝經在前,脾經在后,僅僅足三陰經在四肢分布的規律,脾經和肝經特殊記憶一點就可以了,這就是四肢的分布規律。為什么剛才說一定要強調熟練地記住這個呢?就是為了將來同學們記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的時候,便于同學們將來學習十二經脈的循行規律。
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第四個大問題我們講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
看十二經脈表里關系的簡表,陰經和陽經構成了陰陽表里關系,陽經為表,陰經為里。手陽明大腸經,我們把大腸省略,那就是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構成一對表里關系;手陽明為表,手太陰為里。手少陽三焦經和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經為表,手厥陰經為里,構成了表里關系;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陰心經,手太陽經為表,手少陰經為里,構成了一表一里。這是手經三陽經和三陰經構成的表里關系。看我們剛才講的十二經脈的四肢的分布規律,手上肢分表和里,內和外,下肢分內外和表里,掌握了這個,就容易把它們的表里關系記住了。足經,外面分布著足陽明胃、足少陽膽、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足陽明為表,足太陰為里,構成了表里關系。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為陽經,為表,足厥陰肝經為陰經,屬里,這就構成了表里關系。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構成一對,足太陽膀胱經為陽經,為表;足少陰腎經為陰經,為里,構成了表里關系。把這個表里關系同上面的四肢分布規律聯系起來記,陰經規定它為里,陽經規定它為表,構成了陰陽表里相合的關系。
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第五個問題講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同學們記住這里面強調“流注”。“流注”是指氣血的流注,也就是說人體內的基本生命物質用氣血來概稱。它在經脈當中是怎樣運行的呢?它的次序如何呢?理解流注和記憶這個概念的時候,一定要把前面講的十二經脈走向交接規律,把它們兩者嚴格地區別開來,我們在講十二經脈走向交接規律的時候,一組是三條經脈,前提是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講它們的走向交接規律,那么也體現了氣血的運行規律。記住它從三條經脈作為一個概念,一個組來講的;流注次序是逐一地按照每一條經脈之間的關系來講的。這樣來記憶就能夠把兩者區別開來。學習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最容易混淆到一起,這是同學們要特別注意的,按照這個思維邏輯就容易把兩者區別開來。大家看這示意圖,我們把十二條經脈一分為四、每一組有四條經脈,那么最后就分成三組。它是怎么走的呢?人體內的氣血,我們講手三陰經的時候,手三陰經從胸走手,那么十二經脈氣血的始點就始于手太陰肺經,從手太陰肺經出來以后,按照它的走向規律,從胸走手,交手三陽經。它和誰相交呢?與它表里的經相交,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相表里,肺經(在)手指末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反過來沿著上肢的外側往上走。同學們記憶的規律:肺經按照前面講的交接規律一定是和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的。那么手陽明大腸經往哪走呢?其余怎么走呢?記住,它的規律,一定是和這個經同名經相走的,手陽明大腸經接著就是足陽明胃經,流到足陽明胃經,那么足陽明胃經和手陽明大腸經都稱之為陽明經,我們規定它為同名經。再看足陽明胃經,按照陰陽表里的規律氣血流注,那么足陽明胃經一定是和足太陰脾經(相交接),下注于足太陰脾經。我們從這四條經脈,氣血沿著從始于手太陰肺經然后分別依次流注于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從剛才分析,我們能找出它們流注的規律。只要記住手太陰肺經,一定能把大腸經、胃經和脾經依次推出來。記住它這個規律——就是表里相流注,第一個機制從手太陰肺經起,按照表里的規律去流注。表里流注第二個經出來了,我們推出來了,手陽明大腸經出來了,然后按同名經流注,那一定是足陽明胃經推出來了,這是第二個規律,表里流注,同名流注。第三、我們看胃經和脾經的關系,是一表一里,一陰一陽,那么同樣我們把它抽象出來是表里流注,通過這一組,記住手太陰肺經,然后記住它流注的規律,換句話就是公式:表里流注,同名流注,表里流注。記住一個手太陰肺經,依次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都可以推理出來。
這節課咱們到這里,休息一下。
現在開始上課。
上一節我們講到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強調流注次序是指每一條經脈中的氣血流注而言的,與走向交接規律,從三條經脈來論述走向交接規律,兩者不同,區別開來。我們上一節講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它們依次流注的次序,總結出來一個規律,從手太陰肺經始,經過表里流注,同名經流注,表里流注,即表里、同名、表里,這樣流注。從手太陰肺經依次推出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這是第一組四條經脈。
我們下面看第二組,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它也符合我們講第一組的時候這個規律。看手少陰心經流注至手太陽小腸經,氣血是這樣流注的,那么心與小腸相表里,它符合表里流注的規律。手太陽小腸經流注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手太陽兩者是同為太陽經,同名經流注。足太陽膀胱經流注到足少陰腎經,腎與膀胱相表里,那么表里流注。同樣,第二組記住手少陰心經,按照表里經、同名經、表里經這樣一個規律,就可以推出由手少陰心經,一定是流注到手太陽小腸經,依次流注到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這是第二組。
第三組,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流注到手少陽三焦經,我們看看他們兩者之間的關系,心包與三焦相表里,符合表里流注的規律。手少陽三焦經與足少陽膽經,兩者為同名經,所以手少陽三焦經的氣血一定是流注到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因此足少陽膽經的氣血一定是依次流注到足厥陰肝經。
我們將十二經以四條經脈為一組,劃分為三個組,便于找出它們的氣血流注的規律。這三組,從以上分析,它們符合表里、同名、表里的分布規律,只要記住每組的第一個經絡的名稱,就一定能夠依次推出其他三條經。第一組記住手太陰肺經,第二組記住手少陰心經,第三組記住手厥陰心包經,按照表里、同名、表里的規律,就一定能夠推出其他幾個經脈。這是第一點。
大家再看第一組和第二組。第一組的最后一個足太陰脾經和手少陰心經,兩者沒有表里關系,也沒有同名關系。第一組的最后一經足太陰脾經,這個就需要大家記憶,這個時候就采取機械記憶的方法,就記住足太陰脾經的氣血一定是流到足少陰心經。看第二組的最后一個經,叫足少陰腎經,那么第三組的第一條經叫手厥陰心包經,這兩者我們現在還難以找出它們的規律來,同學們記憶什么?可以采取機械記憶的方法,記住足少陰腎經的氣血一定流注于手厥陰心包經。這樣,從肺經一直到肝經,把十二條經脈就連接起來了。這是一種記憶方法。
同學們在記憶的時候先把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三條經脈寫出來記住,然后按照表里、同名、表里,分別把其他九條經脈寫出來,這是一。第二、一定是第一組是手太陰肺經,第二組是手少陰心經組,第三組手厥陰心包經組。盡管記不住那個脾經必須流注到心經去,在最后那一組的箭頭畫到手少陰心經前面,那么足少陰腎經的箭頭畫到手厥陰心包經前面,把三組用箭頭連接起來,這就可以免去記憶足太陰脾經要流注到手少陰心經,記住在足太陰脾經后面畫了箭頭回來,畫一條線連接到第二組的第一個經脈,依次,第二組的最后一個經脈畫箭頭連線連接到第三組的第一個經脈,這就構成了氣血在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我們在前面講營衛循行的時候曾經講了,晝行于陽二十五,夜行于陰二十五,晝夜五十周而大會,就是氣血沿著經脈一晝一夜在人體內循環五十次。我們上面講那個流注次序,就人體的生命物質氣血,它的流注次序是始于手太陰肺經,依次流注到十二經,終于足厥陰肝經,由足厥陰肝經復注于手太陰肺經,構成一個循環。根據上面這個流注圖,我們總結出上面這個規律。規范點表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始于手太陰肺經,依次流注,這個依次包含了我們上面所說的那些內容,終于足厥陰肝經,復注于手太陰肺經。這是一個循環,始于肺,終于肝,復注于肺,這是由肺到肝,再到肺,形成一個循環。這個依次和始于手太陰肺經,按照上面我講那個順序把它排列起來,依次即大腸、胃、脾、心、小腸、膀胱、腎、心包、三焦、膽,而終于足厥陰肝。把它這幾個字抽象出來,構成一句話,完整的話。這僅僅是一圈,一個循環,這僅論述了十二經脈當中氣血流注次序的一半,在此基礎上得記住,陰陽相貫,如環無端。用這八個字來說明不是僅僅流注一次,它們的流注規律是陰陽相貫,我們上面講它的規律,依次是體現陰陽相貫。如環無端是循環不已的,但具體多少個循環?一晝一夜循環五十次,叫晝行于陽二十五,夜行于陰二十五,一晝一夜五十周而大會,這就叫做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
講到這里再一次強調,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和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嚴格區分開來。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是指十二經脈的循行的規律而言的,以三條經脈為一組,按照手足三陰三陽大致的走向規律來論述它們的走向和陰經陽經相交接的規律。而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指全身的氣血在十二經脈是怎樣依次流注的,怎樣完成一晝一夜循環五十次的。把兩者嚴格區分開來,這是一、講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和十二經脈流注次序的區別。二、需要分清楚,就十二經脈的走向交接規律而言,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是指手足三陰三陽經它們的循行趨向而言的,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指手足三陰三陽經在什么部位陰經和陽經相交接,是指交接部位而言的,走向規律是指循行的趨向而言的,交接的規律是指陰經和陽經在什么地方交接,把這兩者區別開來。走向交接規律并提的時候,那就既包括十二經脈大致的循行趨向,也包括十二經脈陰經和陽經交接的部位,在學習過程中要把這個概念嚴格地區別開來。
六、十二經脈的循行
第六,講十二經脈的循行。開始我講目的要求的時候就已經說過了,在我們這門課里面僅僅要求同學們大致掌握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詳細的具體的路線盡管在教科書里面已經作了論述,這部分內容同學們將來在學習經絡學、針灸學的時候將進一步去學習,在我們這門課程里面只要求掌握大致的循行規律。掌握的方法剛才我們講了走向交接規律的時候講手足三陰三陽經走向交接規律,這是一。二、講了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在四肢的分布規律和軀干的分布規律,依據我們前面講的知識,用這些準備知識來掌握十二經脈的大致的循行路線。我們以手足三陰三陽,每三條經,陰經和陽經為一組一并來講述。
看第一個,講手三陰經的循行。手三陰經包括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從起點、終點、大致的體內循行和交接,從這幾個方面來掌握,起、循、止、交,抓住四個要素來記每一條經脈的大致的循行路線。看手太陰肺經,起點,起于胸。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起于中焦,這必須得記住了。具體的穴位,將來大家學習經穴的時候,起于中府穴。作為穴位來說;起于中府,作為人體的部位來說,叫起于中焦。注意除了體內循行,那么還有體表循行。體內循行要掌握臟腑的絡屬。它向體內循行,起于中焦以后,屬肺,就是這條經脈聯系到肺。聯系到本經脈所屬臟或腑叫做屬,聯系到本經脈所屬臟腑相表里的臟或腑叫絡。簡單地記,在體內循行過程,就是與肺和大腸相聯系。規范的術語在經絡學里面叫做屬臟絡腑。在體內循行,記住屬和絡,這兩個字都是規范的術語。通俗地講就是和肺和大腸相聯系。出行到四肢以后,從體內出來到達四肢,行于上肢內側的前緣。從哪下來呢?從腋下出來,出腋下行,沿著上肢內側前緣下行。人站起來,這個解剖部位,下行。終止在什么地方?在拇指的橈側端。穴位,終止的穴位,少商穴。這樣來記手太陰肺經的大致循行路線就可以了。起于胸中的中府穴,在體內循行,屬肺絡大腸,出腋下,下行于上肢內側前緣,終止于拇指橈側端的少商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這是第一條,手太陰肺經。
再看手厥陰心包經,它起于心中,這條經脈的穴位起點是天池穴,在體內循行它是屬心包絡而絡三焦,就是屬心包,絡三焦,出腋下,下行,行于上肢內側的中線,從腋下出來,行于上肢內側的中線,終止于中指的末端,這上面有個穴位叫中沖穴。交到哪里面去了呢?交到手少陽三焦經。把它聯系起來,手厥陰心包經起于胸中的天池穴,沿體內循行,屬心包而絡三焦,出腋下,下行于上肢內側的中線,終止于中指末端的中沖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交接。起、循、行、止、交,按照這個規律來記。
那么,看看手三陰經的最后一條經脈,就是手少陰心經。它起于心中,具體的穴位起點為極泉穴,它在體內循行,屬心絡小腸,出腋下以后,下行于上肢內側的后緣,止于小指的橈側端,具體的穴位為少沖穴,交手太陽小腸經。規范的表達,手少陰心經起于胸中的極泉穴,體內循行屬心絡小腸,出腋下行,沿上肢內側后緣下行,終止于小指的橈側端少沖穴,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交。
按照三陰經一組來記,這樣同學們便于掌握。把上肢伸出來,那么上肢的內側,同時記住,相比較的方法記住三條經脈的大致循行路線。翻過去,上肢的外側就是三陽經,那么下肢的內側就是足三陰經,外側就是足三陽經,這樣便于記憶。至于具體的循行路線,從表面解剖學來說,和它說每條經脈上的具體穴位,將來同學們在針灸學來學習。按照這樣一個簡表,上面提供的簡表,同學們參考書里面的十二經脈的具體圖譜來加深對上面的理解。上面提供的這個表就是便于同學們記憶,便于掌握,完成我們中醫基礎理論教學大綱所規定那個,大致掌握它們的規律。
第二、講手三陽經的循行。手三陽經包括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起于手指端。注意,看看它們,手三陽經同起于手指末端,共同循行于上肢外側,它們在大椎穴這個地方,這一點,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叫缺盆,由缺盆向體內循行,進入胸和腹,與臟和腑相絡屬,出來以后,沿著頭頸面來循行,最后在頭部,頭面部,與足三陽經相交接。
首先看手陽明大腸經。手陽明大腸經,剛才我們講手太陰肺經的時候,說與手陽明大腸經相交接。手陽明大腸經起于手指端的食指橈側商陽穴。示指,古時候叫示指,就是食指,我么現在叫食指,古書又把它稱之為示指。沿著上肢外側的前緣循行,向上行,到大椎,進入缺盆,進入人體體內,進入胸腹以后,與大腸和肺相絡屬,叫屬大腸而絡肺。大家注意,手太陰肺經叫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注意,本經脈叫屬,和這個經脈相一致這個臟腑的名稱叫屬,與相表里的聯系叫絡,正好和手三陰經相反。那么,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出來以后,沿著頸頭面循行,終止于鼻旁有個迎香穴,終止于鼻旁。為什么說叫對側鼻旁呢?因為經脈都是對稱循行的。與足陽明胃經相交接。這是第一、手陽明大腸經。
二、手少陽三焦經。它起于無名指的尺側,有個關沖穴,沿著上肢外側中線上行,到大椎,入缺盆,進入胸腹,屬三焦,絡心包,行于體外,沿頸頭面循行,終止于目外眥,就是外眼角,有個絲竹空這個穴位,外眼角的絲竹空這個穴位,與足少陽膽經相交。手少陽三焦經起于手指末端,具體而言,就是起于無名指尺側關沖穴,沿著上肢外側中線循行,在大椎與大腸經相交接,就是記住在大椎,由大椎穴進入缺盆,然后進入體內,屬三焦,絡心包,出,沿頭頸循行,止于目外眥絲竹空,與足少陽膽經相交接。
手三陽經的第三條,就是后緣這條經脈叫手太陽小腸經,它起于小指末端的少澤穴,小指末端的少澤穴,沿著上肢外側的后緣循行,交大椎,入缺盆,進入胸腹,屬小腸,絡心,出頭面,沿頸頭面循行,止于目內眥,有個聽宮穴。三焦經止于外眼角,小腸經止于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相交。
這就是手三陽經起、循、屬腑絡臟、行、止、交。按它們三個共同特點,這三條線都是在大椎相會,進入胸腹,這和手三陰經稍有區別,它有特征性的東西記住就行了,共同的規律都是,總體來說都是沿著上肢外側循行,記住前、中、后。
下面講第三組,足三陽經的循行。足三陽經它們是沿著下肢外側循行的,手三陽和足三陽在頭面部相交,這就決定了足三陽經的起點在頭面部。
我們看足陽明胃經。起于面部鼻旁,具體的穴位叫承泣。看它的行,繞頭面部,下行于軀干,總體的規律是如此。具體足陽明胃經,是繞行面部,下行胸腹。注意,足陽明胃經在軀干部,從面部下來,行于胸腹。進入體內,屬胃絡脾,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終止于次趾的外側歷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規范地表達出來,足陽明胃經起于面部的鼻旁承泣穴,繞行面部,下行于胸腹,屬胃絡脾,沿下肢的外側前緣下行,終止于次趾外側的歷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
二、足少陽膽經。我們按照前、中、后,它們的分布規律,足少陽膽經。足少陽膽經起于目外眥瞳子髎穴,具體穴位瞳子髎,繞行頭側,下行身側。這要注意,足陽明胃經是繞行面部,下行胸腹,而足少陽膽經是繞行頭側,下行身側。內屬臟腑叫屬膽絡肝,沿下肢外側的中線下行,終止于第四足趾的外側,有個足竅陰穴,與足厥陰肝經相交。
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經起于面部目內眥的睛明穴,上巔頂,自后頭部,枕項,下行于腰部,進入體內,屬膀胱絡腎,在下肢沿著下肢的外側后緣下行,止于小趾外側的至陰穴,與足少陰腎經相交。
首先請同學們記住,足三陽經這一組總的來說,它們的循行規律,起于面部,繞頭面部,下行到軀干,進入臟腑,屬腑絡臟,從體內出來以后,那個行重點記在下肢是怎么行的,那么分別行于下肢的外側前緣、外側中線和外側后緣,終止于次趾、四趾、小趾,至于交接,比較好記,就這樣來記。第一、掌握這樣的規律的基礎上,那么足三陽經的循行,大致循行路線要比手三陽稍微復雜一點。再重復一次,足陽明胃經起于頭面鼻旁,穴位為承泣穴,繞行面部,下行胸腹,屬胃絡脾,沿下肢外側前緣下行至足次趾外側歷兌穴,與足太陰脾經相交。足少陽膽經起于頭面目外眥,瞳子髎穴,繞行頭側,下行身側,內屬臟腑,為屬膽絡肝,沿下肢外側中線下行至足第四趾外側的足竅陰穴止,與足厥陰肝經相交。足太陽膀胱經起于頭面的目內眥睛明穴,上巔頂,至后頭,就是枕項,下行腰部,進入體內,屬膀胱,絡腎,沿下肢外側后緣,下行至小趾外側的至陰穴止,與足少陰腎經相交。這就是足三陽經的大致循行規律。同樣道理,同學們要把這三條經相比較而言,參考教材提供的圖譜,甚至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經絡)的時候可以買塑膠做的經絡人,那么都可以參考那個圖譜,進一步把它記住。
最后一組,足三陰經的循行規律。它們共同的規律是,起于足趾端,行于下肢的內側,進入內臟,再出胸,止于胸,在頭面部相交,與足三陰經終止,按照手足三陰三陽相交接的規律,與它相表里的經是相交。在這里面,起,行于下肢內側,進入內臟,入胸,記住,到頭面部,相交。
看足太陰脾經。足太陰脾經起于足大趾內側,穴位為隱白穴,沿下肢內側前緣走行,進入體內,入腹,進入腹中,屬脾,絡胃,注于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交。它的分支,出頭面,往上行,行于頭面,連舌頭本,散舌下。同學們只記到這,起于足大趾內側隱白穴,沿下肢內側從足往上行,入腹而屬脾絡胃,最后到達胸中,注入心中而交于手少陰心經,它止于周榮穴,從隱白到周榮,它的起止穴。如果再記它的分支,上到頭面以后連舌本,散舌下。
足厥陰經起于足大趾的太沖穴,大趾,叢毛際,就是記住起于足大趾太沖穴,沿著下肢內側中線循行,到達腹,屬肝絡膽,繼續上行,注入肺中,與手太陰肺經相交接,它的終止穴位是期門穴,就是起于太沖,終止于期門。它的分支可以上連目系,上額,到達額部,再到達巔頂,就是目系、額、巔,就是到達目。將來學習經絡學還要進一步講什么叫做目系,就是到目、額、巔,它的分支,上達頭面部的不記,記它起止點,起于足大趾的太沖穴,行于下肢內側中線,上行于腹,屬肝絡膽,終于期門穴,最終與手太陰肺經相交。記到這些就可以了。
那么足少陰腎經,起于小趾蹠側下,涌泉穴。同學們學解剖學的時候蹠骨的蹠,蹠側下,涌泉穴,沿著下肢內側的后緣上行,循行,入腹,屬腎絡膀胱,終止于俞府穴,它注入胸中,終止于俞府穴,在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交接,它在頭面部的分布叫循喉嚨,夾舌本,就是和喉嚨、和舌相聯系。將來同學們在學習經絡學的時候還要講,進一步來解釋什么叫做屬,什么叫做絡,什么叫做循,什么叫做夾,這幾個詞還要一一講,用這幾個詞的內涵,來說明它循行的規律。
大家看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在下肢內側的循行的時候,我們上一節講它們的循行規律,總體循行規律,強調一句在內踝上八寸那一點,這一點之上和點之下,它們的循行發生了改變,就是位置交替。足太陰脾經從足大趾內側上行,足厥陰肝經也從足大趾太沖穴上行,足太陰脾在前,足厥陰肝經在中,這兩者比較而言,脾在前,肝在后,這樣走的。在足內踝上八寸那一點,兩者交換位置,就是脾和肝位置相交換,那么脾行于肝經那一點上,肝行于脾這一點上,交換了以后,又重新歸原位,原來是脾在前,肝在中,它兩交換一下位置,這個括號里面說足太陰脾經行于下肢內側前緣,它有個什么規律呢?前,中,前,這個中與肝經比較而言的,而肝經雖然行于中間,但是在足內踝上八寸那一點出來以后,它又走在前,那么脾又走在中,僅僅是在這一點上交換位置,這就是括號里面中、前、中的意思。記住它是在這個地方交換,在這里面同學們不用掌握具體的詳細的循行路線,只掌握一般規律,就知道足太陰脾經是按照下肢內側前緣循行的,足厥陰肝經走行于下肢內側中線,大致的規律掌握這個程度就可以了。在這個基礎上可以記住,肝經和脾經在循行過程中,在足內踝,注意內踝上八寸那一點,兩者位置發生交叉,然后又重新循行,掌握這一點就可以,將來學習針灸學的時候,點穴的時候具體記住它們之間的關系,具體怎么走行。
我們分四組,以手足三陰三陽,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四組,從比較這個角度,按照總的循行規律,給同學們簡要地介紹了十二經脈的大致循行路線,要求同學們大致地掌握每條經脈的起、行、止、交,是個什么樣的規律,掌握到這個程度就可以了。
講到這里,給同學們介紹一個好消息,這也是中醫學的經絡現代化,現在從生物信息學來說,全世界,中國、美國和韓國都在做虛擬人。哪個同學對電腦非常感興趣,愿意做這個工作,搞這個生物信息學,那將來可以參與。到現在為止,全世界只有這三個國家開展了虛擬人的研究工作。那么大致分幾個階段呢?分解剖虛擬人和生理虛擬人,現在都處于第一個階段,就是解剖虛擬人,最后通過數字化,把人的整體形象在電腦上表現出來。經絡學的研究,我們國家也開始研究,過去研究的經絡人,將來同學們學習過程中可以看到,那是塑膠做的,那是最常用的塑膠人,現在把它數字化,在電腦上可以出一個完整的經絡人,已經開始用虛擬人這個思想去研究經絡人,它從解剖學這個角度研究。那么下一步,在經絡解剖虛擬人的基礎上,就研究生理經絡人,就要探索用中醫所說那個氣化過程在體內是怎么進行的。從現代醫學來說,就人體內生理過程到底是什么樣的?通過一些數字、形象,都能夠表達出來。第三步,在生理虛擬人的基礎上要進一步來探索人體各個系統之間,他們是怎么互相調控的,怎么執行生命功能的。一旦這個虛擬人搞成功了,我們用這個思想轉化為經絡人,那個時候再講經絡,我們就勿須為了同學們記憶,便于同學們掌握要分別歸納出幾組來,列出幾個表來,可能同學們在網上,在電腦上,隨時可以點擊出來它們的大致的循行路線。也希望同學們有精力的,感興趣的人涉獵一點這方面的文獻。我們國家起步雖然晚,但是走在前,到現在為止,我們國家解剖虛擬人的數據已經基本完成,是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牽頭,全國好多單位,包括理工院校和醫科院校,共同來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