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8
學中醫書館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
2013.01.06
關注
越鞠丸
香附(醋炒)、蒼術(泔浸、炒)、撫芎、神曲、炒梔子,上藥等分,共為細末,水丸如綠豆大。每服6~9克,一日2次。
此方也可作為湯劑使用。
本方中所用之“撫芎”為芎穹之產于江西者。據《中國醫學大辭典》載:“產于江西舊撫州境者,其中心有孔。辛溫無毒,開郁、寬胸、通經絡。治胸膈痞滿作痛。”“與他處所產,迥然不同。”朱丹溪說:“撫芎總解諸郁,直達三焦,為通陰陽氣血之使。”(《本草綱目》)可見丹溪先生在越鞠丸中選用撫芎,而不用川芎,是有道理的。也可以看出前人注重地道藥材,是有臨床實踐根據的。現在一般多用川芎代之,用量可稍小些。
本方統治六郁(氣、血、痰、火、濕、食),胸膈痞悶,脘腹堵脹,吞酸嘔吐,飲食不消,胸脘刺痛、噯氣腹脹等癥。
“越鞠”即發越鞠郁之氣的意思。方中以香附開氣郁,蒼術燥濕邪,撫芎調血郁,梔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氣暢而郁舒。五味藥治六郁,惟無治痰藥,是何道理?因痰郁多與脾濕有關,有時也與氣、火、食有關。今濕、氣、火、食諸郁都解,痰郁隨之而解,故方中不另設治痰藥。六郁之中又以氣郁為主,故氣暢而郁舒。
方中五味藥雖然原方的用量皆為等分,但是可根據某部重則加重某藥的用量。例如氣郁重者可重用香附,濕郁重者可重用蒼術等。另外還常常根據某部重而再加味,如濕郁(周身沉重或痛,遇寒即發)加茯苓、白芷,火郁(頭脹、急躁、尿赤、脈數)加青黛,痰郁(動則氣喘、脈沉滑、胸悶、膩苔)加南星、半夏、瓜蔞、海石,血郁(四肢無力、能食、胸脘或有刺痛)加桃仁、紅花,氣郁(胸膈悶脹)加木香、檳榔,食郁(噯酸、腹脹、不能食)加麥芽、山楂、砂仁,挾寒(遇寒加重,得熱則舒)可少加吳茱萸。
我曾多次以本方加厚樸10克、半夏9克、蘇梗12克、旋覆花10克(布包)、烏梅3~5克、金果欖9克、茯苓12克水煎服,用于治療梅核氣,取得了滿意的效果,請參考試用。
近些年來,也有不少醫生以本方隨證加減,用于治療胃腸神經官能癥、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肋間神經痛等病,屬于六郁所致的胸膈悶脹、脘腹疼痛、脅痛惡逆、噯氣吞酸等癥。
婦女因氣郁而致月經不調、行經腹痛等癥者,可用本方加當歸、白芍、元胡、川楝子、炒小茴香、吳茱萸等治療。
《醫學入門》六郁湯(香附6克、陳皮3克、半夏3克、川芎3克、蒼術3克、赤茯苓2.5克、梔子2.5克、砂仁1.5克、甘草1.5克、生姜3片)與本方均能治胸脅悶脹疼痛、脘堵噯氣、食欲不振精神抑郁諸癥。但六郁湯偏于治氣郁、痰郁為主者,越鞠(湯)丸則偏于治濕郁、血郁、食郁為主者。
本方藥味偏于香燥,故血虛、陰虛、津液不足諸證者禁用。
報告
TOP
櫻花
論壇元老
44
#
發表于 2008-7-16 20:50
|
只看該作者
逍遙散
柴胡、白芍、當歸、白術、茯苓各30克、炙甘草15克,(宋代)原方為粗末,每服6克,水一大盞,燒生姜一塊(煨姜)切破,薄荷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熱服,不拘時候。
近代多以此方作為湯劑服用,藥量可根據原方意和具體情況稍加變動。一般常以當歸、白芍、白術、柴胡、茯苓各6~9克、炙草3~4.5克,水煎服。也有的為細末,每服3克,生姜、薄荷少許,煎湯送服,每日2~3次。
據前人分析,本方中柴胡配以少量薄荷使用甚妙。因為中醫理論認為膽為甲木,具少陽之氣,其性柔嫩,好象嫩草穿地而未伸,此時若被寒風一郁,則不能上伸而下克脾土。惟得溫風一吹,郁氣始能得到暢達。本性喜風,寒則摧萎,溫則發生。柴胡、薄荷辛能發散,配當歸而溫入少陽,溫風拂郁,木氣得伸,土亦得滋,無燥熇之患,金水自能相生,五臟榮澤,氣血條暢,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內經》說:東方青色入通于肝,東方肝不為生生之氣,肝郁則害脾。方中以當歸、白芍養血斂陰而柔肝,柴胡升陽散郁,合白芍以疏肝。又用白術、甘草和中益脾,助土德以升木。茯苓利濕助術、草而令心氣安寧。引以煨姜,暖胃祛痰,調中解郁,薄荷辛散郁熱,搜消肝風,疏郁調中。水達脾升,膽和胃降,諸郁自已,故方名“逍遙”。
本方為主治肝脾不和的常用方劑,可用于治療血虛肝燥,頭痛目眩,眼赤煩渴,口苦倦怠,抑郁不樂,兩脅作痛,往來寒熱,潮熱咳嗽,咽干便濇,胃脘疼痛,小腹重墜,月經不調,乳房作脹,脈弦大而虛等癥。
本方加丹皮(瀉血中伏火)、梔子(瀉三焦郁火)、名丹梔逍遙散或八味逍遙散。治怒氣傷肝,血虛目昏,頭痛目赤,小便澀痛等癥。
本方去姜與薄荷,加生地黃以滋腎養血,名黑逍遙散,用于治療肝陰虛,氣郁不舒,月經后錯、行經腹痛,下午煩熱等癥。
我常以本方隨證加減,用于調治月經。如月經趕前,經水量多,急躁易怒者,以丹梔逍遙散加桑寄生20克、川斷炭15克、艾炭30克、棕炭30克、益母草15克。月經后錯,月經量少,血暗有塊,行經腹痛者,用黑逍遙散,改生地為熟地,加香附10克、川芎6克、紅花9克、桃仁9克、炮姜3克、元胡6克。月經淋漓不斷者,逍遙散加桑寄生30克、川斷炭15克、艾炭30克、棕炭30克、阿膠珠10克、黨參10克。子宮出血,血崩不止者,加桑寄生30克、川斷炭20克、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12克、棕炭30克、艾炭30克、益母草炭20克、炮姜炭5克、黨參12~15克(或人參3~6克)、赤石脂15克(先煎)。
我也常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肝脾失和所致的慢性泄瀉,癥見脅部脹痛,腹部重墜,食欲不振,口干不欲多飲,舌質較紅,大便溏泄,每日3~4次,四肢倦怠,飯后遲消或倒飽、面色萎黃欠澤,脈象弦細,重按乏力。我加減的基本方如下:土妙當歸6克,土炒白芍9克,土炒白術9克,茯苓20克,柴胡6克,炙甘草3克,車前子12克(布包),炒山藥12克,炒扁豆10克,芡實米12克,蓮子肉6克,肉豆蔻10克,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水煎服,每收良效。適用于慢性腸炎、腸結核等病。
對于因脾胃失和而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脘脅脹痛,噯氣吞酸,大便時溏時干,悒悒不樂,胃部不適,舌苔薄白,脈象弦細或弦滑之證(本證常包括現代醫學診斷的慢性肝膽疾?。页S帽痉郊訙p如下:柴胡9克,黃芩9克,炒川楝子9克,白芍12克,當歸6克,焦白術6克,茯苓12克,澤瀉9克,香附9克,青陳皮各6克,焦四仙各9克,木香6克。每收滿意效果。請參考試用。
本方與四逆散(柴胡、枳實、白芍、炙草)皆為疏肝理脾之劑。二方相比,本方偏用于血虛肝燥,木郁克脾;四逆散則偏用于熱郁而四肢逆冷,影響脾胃之證。四逆散改枳實為枳殼,再加陳皮、川芎、香附,名柴胡疏肝散,主治肝氣郁結,脅肋疼痛,胸脘脹悶,寒熱往來等癥。逍遙散偏用于血虛肝郁者,柴胡疏肝散偏用于氣滯肝郁者。
據近代實驗研究報導,本方具有使肝細胞變性、壞死減輕的作用,并有使血清谷丙轉氨酶活力下降的效能??晒┡R床參考。
報告
TOP
櫻花
論壇元老
45
#
發表于 2008-7-16 20:50
|
只看該作者
藿香正氣散
藿香90克、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各30克、白術、陳皮、半夏曲、厚樸、桔梗各60克、炙甘草75克,共為細末,每次服6克,用水一盞、生姜三片、大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盞,熱服。如欲出汗,蓋好衣被,再煎服之。
現臨床上多參照原方用量比例精神,改為湯劑服用。
本方主要用于治療內傷濕冷,飲食停滯,又外感風寒,癥見憎寒壯熱、頭痛嘔逆、胸膈滿悶、咳嗽氣喘等。又治中暑、霍亂吐瀉,感染嵐瘴不正之氣,舌苔白膩、脈象滑等癥。
方中以藿香辛溫散寒,理氣和中,芳香祛穢,表里兼治作為主藥;輔以紫蘇、白芷、桔梗散寒發表,芳香化濕,宣暢肺氣,半夏曲燥濕降氣,和胃止嘔,厚樸行氣化濕,消脹除滿。佐以白術、茯苓、陳皮健脾化濕,理氣除痰,大腹皮行氣利濕,生姜、大棗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百藥。
本方在夏暑季節最常使用。如果表邪偏重,惡寒發熱而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之力。如兼食滯加焦山楂、焦麥芽、焦神曲、焦檳榔、炒萊菔子,以加強消導。如濕盛腹瀉者,可加炒扁豆、炒薏米、車前子等以利濕止瀉。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溫,為醒脾快胃、振奮清陽之妙藥。正如《本草正義》所說:“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溫煦而不偏于燥熱,能祛陰霾濕邪而助脾胃正氣,為濕困脾陽,怠倦無力,飲食不甘,舌苔濁垢者最捷之藥?!钡酒窚睾土?,同時須配伍蒼術、厚樸、佩蘭、蘇葉或白術、陳皮、茯苓等。王好古也曾贊揚本品:“入順氣烏藥散則補肺,入黃芪四君子湯則補脾”。本方有發越脾氣、調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氣散”。
我常用此方治療急性胃腸炎、胃腸型感冒、效果良好。例如李某某,女,26歲,因八月天氣炎熱,吃冷飲水果太多,夜臥窗前,睡眠受寒,次日頭痛發熱憎寒無汗,全身酸懶,脘脹腹痛,嘔吐四次,水泄三次,舌苔白膩,脈象浮滑,重按無力。據此脈癥,知為暑夏季節,內傷濕冷,外感風寒,腸胃氣亂,寒濕不化,而致吐瀉,表證不解而致頭痛寒熱。四診合參,診為暑濕吐瀉之證。治以溫散化濕,佐以解暑。處方:藿香10克,紫蘇9克,白芷9克,半夏10克,干姜6克,香薷9克,炒扁豆9克,茯苓20克,大腹皮12克,廣木香6克,車前子12克(布包),炒白術6克,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一劑顯效,三劑痊愈。
藿香正氣散與六和湯(砂仁、藿香、厚樸、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生姜、大棗)皆能治療夏月飲食不調、外感暑氣而致寒熱、吐瀉等癥。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濕之力大于六合湯,但正氣虛弱之人應慎用。六合湯解表芳化之力雖小于本方,但益氣匡邪之功卻大于本方,并且還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對吐瀉轉筋者有效。
本方與不換金正氣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藿香、半夏、生姜、大棗)皆用于治療濕濁內停,兼有感冒而嘔吐泄瀉之證,但本方解表發散與利濕之力較大,不換金正氣散則化濕和胃、調中止嘔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較輕。
凡陰虛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嘔作脹,以及溫熱病,均忌用本方。
報告
TOP
櫻花
論壇元老
46
#
發表于 2008-7-16 20:50
|
只看該作者
痛瀉要方
土炒白術90克、炒白芍60克、防風30克、炒陳皮45克。
本方原來可作散劑或丸劑、湯劑。近人多酌減其用量作湯劑服用,參考用量為土炒白術15克、炒白芍12克、炒陳皮7.5克、防風6克。 此方主要功用是扶脾疏肝,緩痛止瀉,用于治療因肝郁犯脾而致的腹瀉。這種泄瀉的癥狀特點是每遇生氣則腹痛、腹瀉加重,先感腹痛,后即泄肚,泄后腹部略覺舒服,痛一陣,瀉一陣,反復發作,時輕時重,有的常年不愈。舌苔薄白,脈象常見弦意。有時左弦右滑,有時右手弦滑大于左手。本病乃因肝氣久郁,肝郁乘脾,脾虛中濕不化,氣郁不舒,氣濕相搏而作腹痛。故《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彼耘R床常兼見氣滯、煩悶、性情急躁、食欲不振、體倦易疲、女子月經不調等癥。現代醫學之慢性腸炎、過敏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結核性結腸炎、慢性痢疾等病中,常出現痛瀉之證,可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
方中以白術苦甘性溫,功能健脾燥濕和中為主藥;白芍酸微寒,抑肝而扶脾,柔肝緩急而止痛為輔藥;防風辛溫有香氣,能散肝郁,醒脾氣,又有風能勝濕的作用而為佐藥;陳皮辛溫本能利氣開胃,炒香則加強燥濕醒脾之效,氣行則痛止,為使藥。四藥相合成為補脾瀉肝之劑。本方原名白術芍藥散,因其為“治痛瀉要方”,故后人皆習稱之為痛瀉要方。久瀉不愈者,可加升麻、伏龍肝、補骨脂等。
方中白芍、防風配伍使用甚為巧妙。二藥相合有抑肝、柔肝、疏肝、扶脾、醒脾、燥脾的作用。李東垣用防風時曾說:“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湯液本草》論白芍時曾說:“腹中虛痛,脾經也,非芍藥不能除?!鼻叭苏J為白芍既入肝脾經血分,又為脾虛的引經藥。防風不但有風能勝濕的作用,且能升陽氣而醒脾,搜肝氣而疏肝??梢妱⒉荽吧畹冒咨?、防風之妙用,所制之痛瀉要方療效卓著,廣為后人們習用。希望今人學習本草者,不要受現在中藥書中分類法的限制,要深入全面地學好每藥的性味功能和配伍變化。打好扎實的基本功,才能肩負起繼承發揚的重任。僅舉此二藥為例,望讀者能舉一反三地去領會。
我常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附子理中湯治療老年人年久泄瀉,每到清晨腹中雷鳴、脹痛,趕緊上廁,瀉后腹中即覺舒適,白天或再小瀉一二次。如遇生氣則病情加重,腹中陣陣作痛,每痛必瀉,瀉后痛減,食欲不振,飯后遲消,四肢乏力,舌苔較白,脈象弦細或弦滑,重按無力。大便化驗陰性,結腸檢查無器質性改變。我的驗方如下:土炒白術10克,土炒白芍10克,防風10克,炒陳皮5克,補骨脂10克,吳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0克,茯苓18克,黨參10克。制附片6~9克,炮干姜3~5克,炙甘草5克。如治中年人,附片、干姜可再酌減用較小量。如每次均為水泄,可將茯苓加至20或25克,肉豆蔻加至12克,五味子加至9克,另用伏龍肝60~100克,煎湯代水。如腹脹明顯可加木香6~9克。每收良好效果,請參考試用。 本方與四神丸相比較,本方主治肝郁犯脾所致的瀉肚,其癥特點為腹痛一陣即瀉一次,瀉后痛止,遇生氣則病發,脈常帶有弦象;四神丸主治脾腎兩虛所致的瀉肚,其癥狀特點為清晨(約5時左右)腹中鳴響,即上廁瀉肚一次,多為老年人,尺脈多弱。
腸胃濕熱所致泄瀉的患者忌用本方。
報告
TOP
櫻花
論壇元老
47
#
發表于 2008-7-16 20:50
|
只看該作者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兩、黃芩二兩(有的作三兩)、黃連三兩,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以上為原書中的用量與煎服方法。近人的用量如下可資參考。
葛根15~24克、炙甘草6克、黃芩6~9克、黃連9~12克,用水約1200毫升,先煮葛根,煎至1000毫升,放入其他藥,再煎,煮取400毫升,分兩次溫服,每次服200毫升。
本方為解表清里之劑。主治傷寒頭痛發熱,惡風自汗,本應用桂枝湯解表,醫者誤用下法,致虛其腸胃,熱邪乘虛入里,而造成病人下利不止,脈促(為表邪仍未解),喘而汗出(里熱氣逆)之證。此為邪熱留于太陽、陽明,協熱下利,可兼見身熱口渴,胸脘煩悶,自汗氣喘,舌紅,脈數或偶有一止(促脈)等癥。
方中用葛根專解陽明之肌表,又能升陽明清氣,而治瀉利,作為主藥。輔佐以芩、連,寒清里熱,苦堅里虛,并燥腸胃之濕。使以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諸藥。四藥相合而成解肌表、清里熱之方,表解里和,不治熱,熱自退,不治利,利自止,不治喘,喘自平。此為太陽陽明,表里兩解之變法。
現代醫學的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病,如出現上述諸癥時,可用本方加減治療,效果甚佳。
我常用本方加木香9克、厚樸10克、焦檳榔12克、炒白芍12克、馬齒莧10克等,用于急性菌痢出現腸胃濕熱證者,可收良好效果,請試用。
本方與黃芩湯均治傷寒病出現下利者。但要分清本方所治為太陽病桂枝證誤不遂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脈促者;而黃芩湯(黃芩、白芍、甘草、大棗)則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既有太陽證之身熱、頭痛、脊強,又有少陽證之耳聾、脅痛、嘔而口苦、寒熱往來。自下利,“自”是指未曾誤用下法(本方所主為誤用下法所致)而自出現下利之癥,病在半表半里,故以黃芩湯和解之。
如下利帶有膿血,血多膿少,腹痛腹墜,肛門灼熱,里急后重,窘迫使頻,舌苔黃膩,脈象滑數而弦者,可以本方加白頭翁、秦皮、馬齒莧、生地榆等,有佳效。
寒濕下利及里虛寒下利者,均禁用本方。
報告
TOP
櫻花
論壇元老
48
#
發表于 2008-7-16 20:51
|
只看該作者
防風通圣散
防風、川芎、當歸、白芍、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15克、生石膏、黃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荊芥15克、炒白術15克、炒山梔15克,上藥共為末,每服6~15克,加生姜3片,水一大盞,煎至六分溫服。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為湯劑服用,或水泛為丸劑,每服6~9克,溫開水送下。
大便自利者去芒硝、大黃;自汗者去麻黃、加桂枝;咳嗽痰涎多加姜半夏;頭痛目昏加桑葉、菊花;兩太陽穴處痛者,可加蔓荊子;體胖痰盛者,可加制半夏、化橘紅、茯苓,適減當歸、白術。
本方應用甚廣,為解表通里、疏風清熱之劑,凡屬氣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實、風火壅盛諸證,皆可應用。主治內有蘊熱,外感風邪,癥見惡寒發熱、頭目昏暈、耳鳴鼻塞、目赤睛疼、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粘稠、咳嗽上氣、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甚至胃火引動肝風而致手足瘛疭、驚狂譫妄。由于氣血怫郁壅滯,胃經風熱而致的瘡瘍腫毒、丹斑癮疹、皮膚瘙癢、頭面瘡癬等,隨證用之皆有良效。
近代常根據辨證論治的原則,隨證加減,應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體炎、癤癰、敗血癥、膽囊炎、胰腺炎、闌尾炎、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等病而出現前述證候者。對于難治性頭痛、偏頭痛屬于實證者,均有效果。
近些年來,本方還用于減肥和預防中風。患高血壓而體胖痰盛者可經常服用此方(加化橘紅、半夏、茯苓),對預防發生腦血管意外(中風)有一定作用,尤其對大便經常干結者更為合適。
本方初看起來,藥味繁多,似偏雜亂,其實組方之意非常合乎經旨,所以此方問世以來,沿用甚廣。方中取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發散以解表,使表邪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腑;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熱邪從大小便出,而泄之于下。風淫于內,肺胃受邪,故以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邪為患,肝木受之,以芎、歸、芍和血益肝。再用黃芩清中上二焦火;連翹散氣聚血凝而解全身毒熱。重用甘草緩峻而和中,配滑石又有六一散利水瀉熱之意。白術健脾而燥濕,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于散瀉之中又寓有溫養之意。故喻嘉言贊譽本方是一個“汗不傷表,下不傷里”的有效良方,可以放心應用,且可常服。
我在臨床上,除用此方作湯劑,治療上述諸病癥外,還去麻黃、滑石,加羌活(后頭痛)、白芷(前頭痛)、蔓荊子(兩太陽穴處痛)、生石決明、菊花(偏頭痛)治療各種頭痛屬于實證者。去滑石、山梔、芒硝,加赤芍10克、炙山甲6克、忍冬藤20克、白蘚皮20~30克、苦參20~30克,治療蕁麻疹。去滑石、川芎、芒硝,加紫草、元參、生地、茜草炭治療過敏性紫癜。去滑石、芒硝、麻黃、白術、白芍,加赤芍、銀花、地骨皮、升麻、白芷,治療風火牙痛,齒齦紅腫。最近治一青年女子(本院護士),面部皮膚發黑暗而微浮腫脹,致使面部很難看。我囑其常服防風通圣丸,使大便每日達l~2次。另用荊芥9克、生地15克、當歸9克、紅花10克、白芷9克、白附子6克、麻黃9克、生石膏30克、白僵蠶10克、白蘞10克、蒼術9克,煎水內服,約服3周后,面部皮膚浮腫消退,皮膚變白,面現潤澤,恢復了美觀,患者非常高興。中藥之效果真是往往令人不可思議。
本方去麻黃、芒硝、白術、梔子,加桂枝,名雙解散(《瘍醫大全》卷三十三),可用于表里皆實、皆熱,能使表里證同時可解。方中桂、防、荊、薄、芎可以解表,芩、黃、翹、膏、滑可以清里。又有歸芍和血,桔、草調氣,表里氣血,治療全面,故名雙解。主用于風熱壅遏,痘瘡初起,透而不顯,便結尿赤,以及瘡毒內外皆熱之證。河間先生《宣明論方》中也有“雙解散’,原方為益元散七兩與防風通圣散七兩相合均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蔥白五寸,鹽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盞,溫服。此方加強了治暑濕的作用,故對“小兒瘡疹,使利出快,亦能使氣宣通而愈”,擴大了防風通圣散的治療范疇,對風寒暑濕、饑飽勞役、內外諸邪所傷,無問有汗、無汗,以及汗后雜癥,便秘原黃,自覺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尤其在夏秋暑濕季節,此方更較適用。
本方加人參補氣,熟地益血,黃柏、黃連除熱,羌活、獨活、天麻、細辛、全蝎祛風,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九重9克,每服1丸,茶清送下,名祛風至寶丹,可用于防治中風,已病能治,未病能防。喻嘉言、陳修園等醫家均稱此方為“中風門不易之專方也”。
本方與三黃石膏湯(生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麻黃、淡豆豉)比較,雖然二方皆能解表清里,但三黃石膏湯辛寒味苦偏于清里熱,祛風解表之力不如本方,主用于清熱攻邪,因缺乏顧正之品,故不如本方“汗不傷表,下不傷里”。
本方與五積散(方見后)相比,本方為解表清里之劑,主用于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內有蘊熱;五積散為解表溫里之劑,主用于外感風寒,內傷生冷。
一切虛證頭痛、脾虛胃弱、內傷生冷所致的惡寒發熱(發熱輕、惡寒重、苔白滑)等癥,均忌用本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 醫 治 療 方 法 (1)
中醫師承實錄(余國俊 著)學習筆記
趣味方歌
臨床應用逍遙散的體會
中醫知識積累
中醫內科如何辨證?(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惠券
優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盟
|
白河县
|
泸溪县
|
宿州市
|
将乐县
|
黄骅市
|
辽中县
|
高平市
|
郴州市
|
天峻县
|
徐州市
|
广饶县
|
荣昌县
|
磐石市
|
扬中市
|
乌兰浩特市
|
白水县
|
安塞县
|
永顺县
|
东辽县
|
会理县
|
德化县
|
于田县
|
象州县
|
兴化市
|
开阳县
|
柳江县
|
砀山县
|
瑞金市
|
邹城市
|
陈巴尔虎旗
|
大庆市
|
海晏县
|
东台市
|
天门市
|
察隅县
|
无锡市
|
夏津县
|
洞头县
|
吕梁市
|
阿合奇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