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焦樹德方劑心得十講6
百合固金湯
熟地9克、生地6克、麥冬4.5克、百合3克、炒白芍3克、 當歸3克貝母3克、生草3克、元參2.5克、桔梗2.5克,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本方主用于肺為虛火所傷而致的咽痛、喘咳、痰中帶血、手足心熱、下午煩躁、咽干口渴、舌紅苔少、脈細數或脈虛大、尺脈弱小諸癥。肺為水之上源,肺傷則不能滋化腎水,腎中虛火上炎,腎脈挾咽,故咽痛;火上熏肺,故喘咳;火郁生痰,火動血絡,故吐痰血。方中用二地益腎滋水,退煩熱為主藥;百合保肺安神,麥冬潤肺清熱為輔藥;玄參滋陰降火利咽喉,貝母散肺中郁火而除痰,歸、芍養血以防肝火之動為佐藥;桔梗載藥入肺而清金為使藥。本方雖以二地為主藥,但其治療目的不在于補腎,而在于清金保肺,百合、麥冬為有力之輔藥,故名以百合固金湯,其制方之義,可了然明白。目前臨床上常常把百合的用量加為6~9克。
我在臨床上運用此方時,常根據癥狀的不同而進行加減增損。例如:咽喉干燥疼痛明顯者,把生地加至10~15克,玄參加至9~12克,另加青果6~9克;喘咳明顯者,把百合加至9克,另加蜜炙紫苑12~15克、炒蘇子9克、蜜炙杷葉15克、蛤蚧尾粉1.2克(裝膠囊分兩次隨湯藥沖服);痰黃而多者,加瓜蔞20~30克、天竺黃9克、金沸草9克,貝母改為9克;咳血明顯者,生地加至15~20克(或更多些),百合加至9~12克,玄參加至15克,另加生藕節30克、白芨9克、黑山梔6克、炒蘇子9克、三七粉1.5克(分兩次隨湯藥沖服)。我曾用此方治療支氣管擴張患者的大咳血,血止后,再服十余劑鞏固療效,然后去山梔、藕節,另加生白術、茯苓、半夏等健脾、利濕、化痰之品,以杜生痰之源,每收理想效果。
近些年來,有人報導用此方治療矽肺,取得了一定療效。我用此方治療矽肺時,常用于二、二期矽肺,有咽干口渴、咳喘、痰中帶血者,并加炒蘇子9克、白芨10克、茜草炭12克、海金沙10克、菖蒲9克、天花粉10克、雞內金9克,對平喘止咳、化痰止血、恢復體力有較好的效果。總之,治療矽肺病也要辨證論治,不可死板地固定一方不變,要隨證候的變化而加減變化方藥。
百合固金湯與補肺湯(蜜炙桑白皮6克、熟地6克、人參3克、蜜炙黃芪3克、五味子3克、紫苑3克)、補肺阿膠散、紫苑湯俱治肺虛咳嗽。但前方治肺被虛火所傷而咳嗽咽痛等,偏治肺陰虛不能生水,腎火上炎之證。補肺湯則偏治肺氣虛,子病累母,脾氣亦虛證。  腎為氣之根,故方中以熟地滋腎,以五味子收肺腎之氣,但總以溫補肺氣為主,金旺水生,咳嗽自止,但要注意肺中有實火者忌用此方。補肺阿膠散(阿膠、馬兜鈴、炙甘草、牛蒡子、杏仁、糯米)偏治肺中津液不足,口干氣哽,咳嗽少痰之證。紫苑湯(紫苑3克,阿膠3克、知母3克、貝母3克、桔梗1.5克、人參(或黨參)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五味子12枚)偏治肺傷氣損、氣陰兩虛、勞熱久嫩、痰中帶血之疾。
我曾用此方減熟地、當歸,加生石膏(先下)30克、知母9克、瓜蔞30克、蘇子9克、沙參9克,用于治療肺陰虛咳嗽、口渴痰黃、痰中帶血、面晦消瘦(胸部X光拍片右肺有陰影,診斷為肺癌)的患者,服藥30余劑后,諸癥消失(肺中陰影亦消失)。
肺氣虛咳嗽、痰白、畏冷、氣短聲低者,忌用。
玉屏風散
黃芪30克、防風30克、炒白術50克,共為粗末,每服9克,加生姜3片,水煎服,每日2次。現代常將此作為湯劑服用,藥量酌減。
本方的用量,各書不盡相同。例如《世醫得效方》為黃芪180克、白術120克、防風60克,《醫宗金鑒》為三藥等分,本方是采用《成方切用》引《景岳全書?古方八陣》方的用量,與《丹溪心法》方相同,惟黃芪為炙者。今仍從丹溪原方,其他用量可供參考。
本方主用于氣虛、衛表不固、自汗不止,容易感冒風寒之證。
表虛、衛外之氣不固,津液外泄,故自汗不止;陽氣不能衛外,故易患感冒。本方以黃芪補氣,實衛固表為主藥;白術健脾補氣而壯肌腠,以助黃芪益氣固肌表之力作為輔藥;防風本為風藥,善走全身皮表,黃芪得防風而固表之功更為增強,且疏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可祛全身之風邪而不傷正,故用為使藥。三藥相合,有黃芪固表而外有所衛;有白術固里而內有所據;防風遍行周身既驅已有之風邪,又防再來之風邪。表里皆固,風邪不得入侵,使人體如得屏風之圍護,固以“玉屏風”名之。
我曾用此方加味,治愈一女青年經常很感冒病,每一發病即鼻塞,全身起小粒狀淺紅色癢疹,影響睡眠及學習,每月可發生2~3次。經多方治療,數年未愈。我用:生黃芪9克,白術5克,防風6克,連翹10克,忍冬藤20克,蒼耳子9克,白蘚皮20克,紅花6克,苦參12克,丹參12克,桑枝30克,水煎服。其進6劑,癥狀消失。囑上方隔日一劑,再服6劑,然后改為隔2~3日服1劑,再服7劑。半年后追訪,來再發生過感冒病。
我還曾用此方合桂枝加附子湯隨證加減(兼盜汗者,加生龍、牡各20~30克(先煎)、地骨皮9克、炙鱉甲15克(先煎);兼心悸氣短者加生龍齒15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浮小麥30克、茯苓15克)治療幾例久治難愈的自汗癥,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對過敏性鼻炎患者,如屬衛氣虛、表不固,風邪乘之而頻發頻止者,我常用本方加白芷9克、細辛3克、辛荑9克、蒼耳子9克、荊芥穗9克,再隨證加l~2味藥,常收滿意效果。
對衛氣不固容易患感冒的人,我常用本方為細末,每次用3~5克,煎水去滓,飯后服,一日3次。要注意用量不可過大,輕量常服,效果反而明顯。用開水徹泡后服用亦可。以上個人用法,謹供參考。    本方3味藥,用相同的量,水煎服,名黃芪湯,潔古老人用此以代桂枝湯,治療春夏發熱有汗,惡風寒,脈微弱之證。如惡風重者,可加桂枝。
本方既可對衛氣虛、表不固而易患感冒之人,作為預防之用,又可治療氣虛表疏、患感冒、自汗而表證不解又不可用疏散發表之劑的患者。
注意對衛氣不虛,表有實邪的感冒,不可使用。
石斛夜光丸(《蘇沈良方》)
石斛15~21克、天冬60克、菟絲子23克、人參60克、茯苓60克、甘菊花23克、山藥23克、麥冬30克、熟地30克、肉蓯蓉15克、青葙子15克、生地30克、枸杞子23克、羚羊角15克、草決明23克、杏仁23克、五味子15克、白蒺藜15克、川芎15克、炙甘草15克、黃連15克、防風15克、枳殼15克、烏犀角15克(現應取消此品)、牛膝23克,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克,每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或淡鹽湯送下。
此丸主治肝腎兩虛,虛火上犯,而致目光不斂,瞳孔漸散,視物昏花,瞳孔淡白或淡綠,昏如霧狀或黑花,或視一為二(復視)等內障諸癥。
肝開竅于目,腎主瞳仁,肝腎不足陽衰陰弱,不能升精于目,故致上述諸證。方中以二冬、二地、菟絲子、枸杞子、肉蓯蓉、五味子、牛膝等滋陰之品以補腎肝之精血;又以人參、炙甘草、茯苓、山藥等甘溫益氣之品以培補脾胃之健運;往以蒺藜、甘菊、川芎、枳殼、防風以行氣疏肝,青葙子、草決明以散風明目,黃連、羚羊角等以清熱瀉火;又籍石斛之妙合脾腎,清而行之,使臟腑合德,升精歸明,專精于養目復明。又取補上治上制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的精神,故配成蜜丸,緩緩取效。
本丸主治內眼疾病而致的視力障礙。我曾用此丸配以應證湯藥,治療視神經萎縮、視網膜出血、青光眼等。配以應證湯藥合本丸再加磁朱丸,治療白內障(早期),對恢復視力有一定功效,但須較長時間服用。
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亦治內障目昏視力減退之證,但偏用于心腎不足,肝火上攻所致之目疾。本丸則偏于治療脾腎不足,肝經虛火上犯所致之目疾。
對肝經實火上攻頭目而致的目赤紅腫,云翳外障等癥者忌用本丸。
還少丹(《楊氏家藏方》)
熟地15克、山藥45克、牛膝(酒浸)45克、枸杞(酒浸)45克、山萸肉、茯苓、杜仲(姜汁炒)、遠志、五味子、楮實(酒蒸)、小茴香(炒)、巴戟天(酒浸)、肉蓯蓉(酒浸)各30克、石菖蒲15克、枸杞子15克,共為細末,煉蜜加棗肉為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每次1丸,溫開水或淡鹽湯送下,會飲酒者亦可用溫黃酒進服。
此丸主治腎、脾、心三臟虛損,精血不足,神志俱耗,體倦腰酸,羸弱乏力,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牙齒浮痛,未老先衰等證。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心主神明為人身之主宰,先后二天皆固,神旺精足,則老可還少。兩腎中間命門之火為先天真陽,此人衰微則無以熏蒸脾胃,脾運不健,飲食減少,而精氣日衰。方中以肉蓯蓉、巴戟天入腎經血分,小茴香入腎經氣分,共補命火,火旺則強;以熟地、枸杞補腎水以濟火,使命火不亢不害;杜仲、牛膝補腎以壯腰膝;茯苓、山藥滲濕補中以助脾;山萸肉、五味子補肺腎而固精;遠志、菖蒲通心氣而交通心腎;大棗補氣益血,潤肺強脾;楮實助陽補虛,充肌壯骨,水火平調,脾腎交補,兼能益心。久服身體健壯,精血充足,自然返老還少。本方去茯苓,加茯神、川斷,名打老兒丸,意思是說其母服此丸年過百歲,還因其老兒子不愿服本藥而打之令服。
我曾用本方適當減量作為湯劑隨證加減,冶療慢性脊髓炎、脊髓癆、脊髓側索硬化癥,患者表現為腎脾兩虛證者,有較好效果。一般我常加用附片、紫肉桂、金狗脊、鹿角鎊、淫羊藿等,去五味子、楮實、小茴香。尿失禁者,不去五味子,另加覆盆子、桑螵蛸、臺烏藥等。
以遺精陽痿之疾,屬于脾腎兩虛或心腎不交者,我常投以此丸兼服知柏地黃湯加遠志,或兼服金鎖固精湯。兼有肝經濕熱而遺精者,可用龍膽瀉肝湯隨證加減同時服用此丸,往往取得滿意的療效。
此丸為養生強壯之劑,須緩緩常服。如有煩熱,可加梔子仁30克;如膝軟、腰腿無力,加續斷30克;如滑精,可去牛膝,加川續斷60克、朱丹溪用此方去楮實,名“滋陰大補丸”。“陰”指腎而言,因為腎為陰臟。
第3講
發散、和解、表里同治的方劑
“發散”劑又名“表散劑”、“解表劑”。指具有發汗、疏散、解表功效,能治療表證的方劑。但解表又分辛溫解表、辛涼解表、益氣解表、滋陰解表、化濕解表等等不同,所以使用表散劑要隨時注意溫、涼、辛、燥和配伍宜忌等不同,不可膠柱鼓瑟。
對半表半里之證,須用和解之劑。但病兼虛者,補而和之;兼滯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溫而和之;兼熱者,涼而和之。可見和之意義很廣,應細細體會。
表證宜發汗疏散,里證宜清熱攻下或溫補陰陽。對于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表里同病者,則須用表里同治之劑。仲景有葛根芩連湯、大柴胡湯諸法,后人師其意,又創有防風通圣散、五積散等方。學者應引而伸之,比例善用,因類而廣之,不可刻舟求劍。
麻黃湯
麻黃(去節)6~9克、桂枝5~6克、杏仁(去皮尖)5~9克、炙甘草3克,上藥麻黃另包,用水600毫升,先煮麻黃。煎至400毫升時,再加其他三藥共煎,取藥汁150毫升為第一煎;然后再加水250毫升如上法煎取藥汁15o毫升為第二煎。將兩次煎取的藥汁混合,共300毫升,分兩次服,每次服150毫升。服藥后臥氏蓋被以溫暖取微汗。服一次即出汗者,可停服第二次藥。如服第一次藥后,未出微汗,的過4~5小時可繼服第二次藥。第二次藥服后,如仍未出微汗,可再煎一劑藥(煎服法同前)繼服。以取微汗為度。有的人服4~5次后才取效。
附注:(1)文中所說的水量及煎取藥汁量均為大概而言,或稍多些,或略少些,須看具體情況而定(如火的大小、容器、氣候、量器等等),不可機械死板。見煎湯藥,方法基本如此,即分為第一煎、第二煎,然后,把兩煎藥混合,再分兩次服。(2)本方的煎法詳細寫出,可供各地參考。以后各方劑中則簡稱第1煎取汁若干,第2煎取汁若干,不再詳述,以免重復。
本方為辛溫解表的代表方劑。有辛溫發汗,驅散在表的風寒之邪從汗而解的作用。主治傷寒太陽表實證。具體癥狀為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身痛,骨節疼痛,胸滿而喘,畏冷無汗,口不渴,其脈浮緊或浮而略弦。
風寒之邪傷人皮表,使人產生脈浮緊、無汗、頭痛、身痛、惡寒發熱諸癥狀者,為太陽表實證。凡遇表實證,應用辛溫發汗法來解表散寒。本方以麻黃辛溫升散為主藥;輔以桂枝辛溫助陽,能助麻黃之升宣,味甘固表,節制麻黃之太散。其證屬實,故必以麻黃為主藥而不可顛倒。更佐用杏仁之苦溫而降,既溫助麻黃逐邪于玄府(指皮毛竅孔而言),又肅降逆氣于肺胃;更使以甘草之甘平,佐桂枝以和內而拒外。飲入于胃,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溱溱汗出,使在表之邪隨汗盡去而不留,頭痛、寒熱、氣喘、身痛等癥自然得解。此方為張仲景辛溫發汗的代表方,示后人以辛溫解表的組方方法。歷代醫家在此方的啟發下,根據具體情況又創造出不少辛溫解表的有效方劑。
本方去桂枝加生石膏,為麻杏甘石湯,用于治療肺有郁熱,表有風寒,發熱而喘,身熱無汗之證。去桂枝、杏仁,加附子、細辛,為麻黃附子細辛甘草湯,用于治療傷寒少陰病,惡寒無汗,少精神,脈微細之證。本方去桂枝,名三拗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而頭痛、身熱、咳喘之癥。
我常用此方去桂枝加蘇子10克、炒萊菔子10克、炒白芥子6克、半夏10克、橘紅12克、茯苓12~15克,我命名為麻杏二三湯。用于治痰濕盛、白痰多、氣逆脈滑的胸悶氣喘癥,每多取效。咳多者可酌加紫苑、杷葉各12~15克。
桂枝湯與本方均為服后取出微汗,但二者主治截然不同。桂枝湯主治頭痛、惡寒發熱、身有汗、脈象浮而緩的風寒表虛證;而麻黃湯主治風寒表實證。一虛一實,不可混淆。服桂枝湯約半小時后,須喝熱稀粥1小碗,以助藥力而使溱溱汗出。服麻黃湯后,則須多蓋些衣被,“溫覆”取汗,不必喝稀粥。桂枝湯中須有生姜、大棗辛甘相助,麻黃湯則不用姜、棗免妨麻杏之力(生姜偏于橫散達肌表,反礙麻黃之迅速升散全身;大棗味甘易泥膈,妨礙杏仁肅降而不利于喘)。
九味羌活湯、人參敗毒散均為辛溫解表,治療感冒風寒,有發散功效的通用方劑,但前一方中加有生地、黃芩,后一方中加有人參、柴胡,用于我國東南方氣候溫和多濕之域身體素質較虛之人,可代替麻黃湯,服之既能扶正托里,防熱化濕,使發散之中不致傷正,與麻黃湯之純為發散風寒,只能用于傷寒表實證者不同。故前二方老人、小兒皆可服用,麻黃湯則適用于西北方氣候寒冷,傷寒較重,身體壯實之成人。
注意:服麻黃湯后,必須多蓋些衣被而取微汗。仲景稱此為“溫覆”取汗法,取汗后,如汗出、發熱仍不退者,則不可再用麻黃湯,可改服桂枝湯。
一般說太陽表實證脈象為浮緊,但也有的由于高燒無汗而脈象呈現浮而較數者。對于脈象浮而兼數的太陽表實證患者,須注意仔細進行審辨,當患者確有明顯的惡寒、無汗、體疼,沒有口渴癥狀時,才可使用。如果脈浮數而口渴,并且惡寒不甚者,則不可用麻黃湯,應按“溫病”進行辨證論治。正如《傷寒論》所說:“太陽病,發熱而渴者,為溫病。”
以本方隨證加減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或“發熱待查”患者,辨證屬于太陽表實證者。主要癥狀特點是身熱、怕冷、無汗。
我曾用麻杏二三湯治療慢性支氣管炎之痰多氣逆、舌苔白膩、脈滑者。再加訶子5克、茶葉6~9克,可用以治療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哮喘性支氣管炎之舌苔不黃、不口渴、大便不干者。
本方禁用于風熱表證患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麻黃三用:1.配桂枝,開汗道—→發汗解表...
7、麻黃
【方劑與醫案】解表劑之麻黃湯
張仲景眼中的麻黃湯,原來有這么好的效果!
麻黃湯的主治功效及方解
中醫十大名方之二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兰店市| 瑞安市| 西充县| 封开县| 南昌县| 凭祥市| 红桥区| 凤阳县| 新干县| 当雄县| 若羌县| 连江县| 河曲县| 齐齐哈尔市| 台湾省| 遂平县| 青川县| 巧家县| 同仁县| 偏关县| 若羌县| 牟定县| 昌宁县| 大关县| 古丈县| 博爱县| 宜黄县| 淮南市| 兰西县| 长丰县| 洮南市| 大宁县| 吉隆县| 灵川县| 鱼台县| 赤城县| 阿勒泰市| 子洲县| 万宁市| 宁南县| 武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