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小建中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方劑學.《中醫藥方精選網》和多名老中醫經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小建中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桂枝9克 白芍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片9克 紅棗12枚 麥牙糖70克(另包)
加減;
1.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
2.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
3.氣滯者,加木香行氣除脹;
4.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
5.血虛者,加當歸溫養補血。
[功用]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 虛勞里急證。腹中時痛,喜溫欲按,舌淡苔白,脈細眩;或虛勞而心中悸 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 本方是治療虛勞里急腹痛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腹痛喜溫喜按,面色 無華,舌淡紅,脈沉弱或虛弦為辨證要點。
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神經衰弱,慢性腹膜炎,慢性胃炎等 辨證屬中氣虛寒,陰陽氣血俱虛的多種疾病。 1。胃竇炎 2.淺表性胃炎 3.萎縮性胃炎 4。潰瘍病 1.胃脘痛 2。萎縮性胃炎 3.胃竇炎 4.胃、十二指腸潰瘍 5.胃傾倒綜合征 6.血卟啉病 7.過敏性鼻炎
小建中湯 《傷寒論》
[異名] 芍藥湯(《古今錄驗方》,錄自《外臺秘要》卷工7)、桂心湯(《圣濟總錄》
卷91)、建中湯(《傷寒明理論》卷4)、桂枝芍藥湯(《傷寒圖歌活人指掌》卷4)。
[組成] 桂枝三兩去皮(9g) 甘草二兩炙(6g) 大棗十二枚擘(4枚) 芍藥六
兩(18g) 生姜切三兩(9g) 飴糖一升(30g)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七升,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內飴糖,更上微火消解,
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 虛勞里急證。腹中時痛,喜溫欲按,舌淡苔白,脈細眩;或虛勞而心中悸
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等。
[病機分析] 本方主治虛勞諸證。此言虛勞,皆因中焦虛寒,化源不足所致。陽氣
不足則無以溫煦,故腹中時痛,喜得溫按;中虛則無以生化,陰陽俱乏,無以奉心,則
虛煩心悸,面色無華;中虛營衛化生不足,陰陽失調,而見手足煩熱,咽干口燥。以上
治證雖較復雜,但皆因中焦虛寒,化源不足,營衛失和,氣血虛損所引起。
[配伍意義] 本方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組成,以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為法,根據
《素問.臟氣法時論》“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之意,重用甘溫質潤的飴糖為君,溫中
補虛,和里緩急。芍藥倍用,合飴糖酸甘益陰,緩急止痛;桂枝伍飴糖辛甘溫陽而祛
寒,兩味共為臣藥,一溫一涼,一散一收,以調和陰陽,化生氣血。衛為陽,不足者益
之必以辛;營為陰,不足者補之必以甘。生姜、大棗辛甘相合,健脾益胃,調和營衛,
為佐藥。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為使藥,且與桂枝相合有辛甘養陽之意,配芍藥又
有酸甘化陰之功。諸藥相伍,使中氣健,化源足,氣血生,營衛調,則虛勞諸證可解。
本方的配伍特點為:以甘溫藥為主,伍以辛酸,以成辛甘化陽和酸甘化陰之劑,使
陰陽相生,中氣自立。
[類方比較] 本方與桂枝湯均出自《傷寒論》,但其理法與桂枝湯有別。桂枝湯以
桂枝為君,功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屬于辛溫解表劑;本方以
飴糖為君,功能溫中補虛,和里緩急,用于虛勞腹痛,心悸等里寒虛證,屬于溫中補虛之劑。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是治療虛勞里急腹痛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腹痛喜溫喜按,面色
無華,舌淡紅,脈沉弱或虛弦為辨證要點。
2.加減法 寒重者,加花椒溫中散寒;便溏者,加白術健脾除濕;氣滯者,加木
香行氣除脹;氣虛者,加黃芪、黨參補中益氣;血虛者,加當歸溫養補血。
3。本方現代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再生障礙性貧血、神經衰弱、
慢性肝炎、溶血性黃疸等疾病而見上述癥狀者,對于功能性發熱、白血病等屬陰陽失調
所致的虛熱,亦可應用本方。
[使用注意] 陰虛火旺、嘔家、吐蛔、中滿者,不宜應用本方。
[源流發展] 小建中湯由桂枝湯倍芍藥加飴糖而成,二方雖然僅一藥之差,但因君
藥的變化而使解肌發表之劑一變而成溫中補虛、和里緩急之方。本方立法調和陰陽,溫
建中臟,通過培補后天,資氣血生化之源以治積勞虛損諸證,即如《金匱要略心典》卷
上所說:“求陰陽之和者,必于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在治虛勞諸方中可
謂獨樹一幟。小建中湯重用飴糖,以甘溫補虛,緩急止痛為主,在此基礎上,仲景對于
中氣不足,脾胃虛弱較甚者主張再加黃芪(黃芪建中湯),以增益氣建中之力。《備急千
金要方》卷3又將方中桂枝易為桂心,再加當歸以奏補虛和血止痛之功,用于婦人產后
大虛,“腹中療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小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飲食”者,即內補
當歸建中湯(習稱當歸建中湯)。此后歷代醫家對于中虛腹痛之證常以本方為主治療,
現代對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而見胃脘隱痛,喜溫喜按,舌淡脈細,證屬中虛臟腑失
于溫養者,用本方加減治療,亦多獲捷效。本方還有調和陰陽,以除虛勞發熱之功,故
又為甘溫除熱法之濫觴,對于后世內傷發熱的治療亦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疑難闡釋]
1.關于本方的主治證候 小建中湯在《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均有記載,其
主治證候散見于書中多處。如《傷寒論》中有:“傷寒,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金匱要略》中載:“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
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男子黃,小便自利”;以及“婦人腹中痛”等。上
述臨床表現雖然復雜,但概而言之,可歸納為三類:一是中焦虛寒,失于溫煦,以致腹
痛綿綿;二是中虛化源不足,氣血虛餒,失于濡養而致心悸、四肢酸疼、面色萎黃等;
三是氣血不足,進而陽損及陰,陰陽失調,陰虛生熱則見手足煩熱、咽干口燥、衄血、
失精等,陽虛生寒則見里急、腹痛等等。由此可知,上述癥狀的出現均與中焦虛寒,以
致化源不足或陰陽失調有關。
2.關于本方立法 本方既為中焦脾胃虛弱之證而設,故重用飴糖為君,旨在溫中
補虛,緩急止痛,體現了本方以溫養為主之大法,《傷寒明理論》卷4明確指出本方功
在“溫建中臟”。本方藥物配伍的另一個特點是酸甘與辛甘合用:芍藥之酸與飴糖、甘
草之甘相伍,有化生陰液之功;桂枝、生姜之辛與飴糖、甘草之甘相合,有化生陽氣之
效。二者配伍同用,體現了甘潤溫補,調和陰陽之法,故本方又用于中虛陰陽失調之發
熱。因此,《金匱要略心典》卷上將本方功效概括為“和陰陽,調營衛”。此外,自李呆
提出本方芍藥之功在于“土中瀉木”(《脾胃論》卷上)之后,后世亦有醫家認為本方立
法,在于培土抑木,如《醫宗金鑒》有“緩肝和脾”之說(見《中醫方劑大辭典》),
(醫方論》卷3有“小建中湯之義,全在抑木扶土”之論。雖然白芍有柔肝緩急之功,
但亦可人脾經緩急止痛;再從臨床來看,中虛腹痛多表現為脘腹隱痛,喜得溫按,舌淡
脈細,與肝木乘脾而致者有別。所以,筆者認為,本方立法重在溫中補虛,使用時亦主
要著眼于中焦虛寒。若肝木乘脾,脅腹脹痛之輕者,可以本方扶土抑木以緩之;重者則
須加入疏肝解郁之品同用。 .
3。關于方中飴糖、芍藥的使用 飴糖,為用高梁、米、大麥、小麥、粟、玉米等
含淀粉質的糧食為原料,經發酵糖化制成的食品。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在本
方中有溫中補虛,緩急止痛,生津潤燥之功,入藥應烊化沖服。本方中芍藥,臨床多用
白芍,因其性寒,故以炒用為宜。白芍在小建中湯中的配伍意義大致有三:①化陰以和
陽。白芍可斂陰養血以滋陰血之不足,且與方中諸甘味藥相配又有利于陰液的化生。
②和里緩急。腹痛是本方及其類方中出現頻率最高的癥狀,白芍長于和里緩急,故本方
重用之以緩脘腹之痛。③柔肝止痛。若兼肝木乘脾者,白芍亦可于土中瀉木,柔肝緩急
而止疼痛,若以酒炒,則又增疏肝之力。
[方論選錄]
1.李呆:“《傷寒論》云: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以芍藥之酸,于土中瀉
木為君。飴糖、炙甘草,甘溫補脾養胃為臣;水挾木勢,亦來侮土,故脈弦而腹痛,肉
桂大辛熱,佐芍藥以退寒水;姜、棗甘辛溫,發散陽氣,行于經脈皮毛為使。建中之
名,于此建焉。”(《脾胃論》卷上)
2.許宏:“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建中之味甘也。陽脈澀,
陰脈弦者,為中虛內寒也。心中悸者為氣虛,煩者為血虛。故用膠飴為君,甘草、大棗
為臣,以甘佐甘緩之也。白芍藥之酸,能收斂脾氣,而益其中,故用之為佐,桂枝、生
姜之辛,以散余邪而益其氣也。”(《金鏡內臺方議》卷4)
3.吳昆:“腹中急痛,則陰陽乖于中,而脾氣不建矣,故立建中湯。桂肉與桂枝不
同,枝則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則味厚,故用之以建里。芍藥之酸,收陰氣而健脾;
史姜之辛,散寒邪而輔正。《經》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用甘草、大棗、膠飴
以緩急痛。又曰:嘔家不可用建中,為其甘也。則夫腹痛而兼嘔者,又非建中所宜矣。”(《醫方考》卷1)
4。方有執:“小建中者,桂枝湯倍芍藥而加膠飴也。桂枝湯扶陽而固衛,衛固則榮
和;倍芍藥者,酸以收陰,陰收則陽歸附也;加膠飴者,甘以潤土,土潤則萬物生也。
建,定法也,定法唯中,不偏不黨,王道蕩蕩,其斯之謂乎。”(《傷寒論條辨》卷2)
5.張志聰:“夫皮膚經脈之血,生胃腑水谷之精,由胃之大絡而注于脾之大絡。脾
之大絡名曰大包。從大包而行于臟腑之經隧,從經隧而外出于孫絡、皮膚。傷寒陽脈澀
陰脈弦是皮膚、經脈之血氣逆于脾絡之間。故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桂枝辛走
氣,芍藥苦走血,故易以芍藥為君,加膠飴之甘以守中,不宣發谷精而為汗,故名曰建中0”(《傷寒論集注》卷2)
6。張璐:“桂枝湯方中,芍藥、桂枝等分,用芍藥佐桂枝以治衛氣;小建中方中加
倍芍藥,用桂枝佐芍藥以治營氣。更加膠飴以緩其脾,故名之曰建中。則其功用大有不
同耳。”(《傷寒纘論》卷下》)
[評議] 諸家皆認為本方以建中土,使脾健運,生育營衛之意組方,且認為健脾必
以甘為主。方中重用飴糖乃食甘以緩之,為建中之味也,使中土得潤,則陰陽調和。且
多數醫家認為本方當以飴糖為君藥,才能甘以補中。但也有醫家認為本方所治乃肝木乘
土所致,當瀉木邪之干脾,重用芍藥為君,如李東垣重視本方中白芍的抑木作用,認為
當“以芍藥之酸,土中瀉木為君”。亦有醫家重視本方桂枝與芍藥的配伍,認為桂枝走
氣,芍藥走血,芍藥佐桂枝則以治衛氣,桂枝佐芍藥以治營氣,且桂枝味辛,芍藥味
酸,與甘味飴糖相伍,則辛甘以化陽,酸甘以化陰,補陰陽之不足,本方雖與桂枝湯方
類似,然不為解表而為建中,使脾胃健,營衛通,陰陽和,則虛勞里急諸證可愈。
[驗案舉例]
1.虛勞 《吳鞠通醫案》:施某,20歲。形寒而六脈弦細,時而身熱,先天不足,
與諸虛不足小建中湯法。白芍六錢,炙甘草三錢,生姜四錢,桂枝四錢,膠飴一兩,大
棗四枚,服六十劑后,諸皆見效。
2.小兒尿頻 《千家妙方》:某女,4歲。尿頻月余,一日幾十次,每次量少,喜甜
食,食量不大,發育一般,較瘦,神情不活潑,面色稍蒼黃,腹部較緊張,診為中氣不
足,脾胃虛弱,予以建中湯。10劑后,尿頻好轉,每日減至20多次,面色轉紅,繼服
原方加黃芪7劑后,尿頻愈。
按語:案1為先天不足,脾胃虛寒,運化無力,化生氣血不足,則六脈眩細,肢寒
畏冷,如無身熱,則當與理中湯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以治之,而本案見身熱,乃因化
源虧乏,營衛化生不足,陰陽失調所致,故方與小建中湯甘溫補益,即助化源,又除寒
熱而愈。案2小兒尿頻為中氣不足,脾胃虛弱而致,脾主運化,布散津液于周身,因脾
虛運化無力,則津液下走膀胱,而見尿頻,故以小建中湯甘溫健脾,脾運則津液得布而愈。
[臨床報道]
1.腹痛 以本方加細辛為基本方,治療小兒反復發作性腹痛83例。嘔者重用生
姜;泛酸者去飴糖加炒白術;氣滯者加木香、檳榔;食積者加山楂、神曲;有蟲卵者加
使君子、雷丸等。結果治愈59例,顯效21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6.3%L1j。
2。慢性乙型肝炎 以本方為基本方,治療慢性乙型肝炎68例,濕熱偏重者,加茵
陳、蒼術、蒲公英、垂盆草;氣虛偏重者,加黨參、白術、山藥、黃芪;陰虛偏重者,
加沙參、麥冬、枸杞子,仙靈脾;已成癥積者,加紅花、石打穿、桃仁、穿山甲。結
果:顯效47例,有效15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1%。且治療后的白蛋白有一定提
高,球蛋白、丁.球蛋白的降低非常明顯。提示小建中湯為主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作用和
機制,可能與保護肝細胞、抑制乙肝病毒繁殖、促進肝臟蛋白代謝的作用有關L2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