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醫院 毛德西
在各類常見病中,頭痛的發生率很高,中醫藥對頭痛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筆者現將診治頭痛的點滴經驗和體會介紹于下。
中醫將頭痛分為外感頭痛與內傷頭痛。張景岳說:“凡診頭痛者,當先審久暫,次解表里。”這里所說的“久暫”,“表里”就是指內傷與外感之別。因五臟六腑的氣血,皆上會于頭部,若臟腑經絡發生病變,均可直接或間接發生頭痛,因此在辨治頭痛時,不僅要明確致病因素,還要分析臟腑經絡的虛實寒熱,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地遣方用藥。
外感頭痛,與季節交替和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治療以解表祛邪為主,邪去痛自除。如風寒頭痛,痛連項背,遇寒輒發,疏風散寒用荊芥、防風、川芎等,方如川芎茶調散,方中川芎為要藥,常用量為10~30g,有報道用100g,但此物辛香走竄,量大易傷陰動血,故當慎之。風熱頭痛,頭痛如劈,面紅苔黃,清泄風熱用連翹、夏枯草、桑葉等。筆者喜用《羅止園醫話》方(連翹、菊花、桑葉、黃芩、薄荷、苦丁茶、夏枯草、藁本、白芷、荷葉、鮮蘆根),該方對肝熱上炎的頭痛,亦有良效。
風濕頭痛,頭痛如裹,肢體倦怠,袪風勝濕用羌活、獨活、防風等,方如羌活勝濕湯,方中蔓荊子體輕而浮,上升而散,既止頭痛又善治目赤腫痛。
暑濕頭痛,發于夏季,治以解表祛暑,芳香化濕,用藥如藿香、香薷、連翹等,方如新加香薷飲,方中白扁豆花芳香化濕,于夏季暑濕感冒,伴見不饑不食,消化不良者,尤為上品。
診治頭痛,還要分清頭痛的部位,選用引經藥物,如太陽經頭痛,上至巔頂,項強,選用羌活、川芎;陽明經頭痛,發于前額及眉骨處,選葛根、白芷;少陽經頭痛,發于頭角,伴目眩,口干,選用柴胡、黃芩;厥陰經頭痛,痛在巔頂,選用川芎、藁本;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氣壅塞,清陽不升,頭亦為之痛。太陰經頭痛,頭痛如裹,肢體沉重,選蒼術、半夏;少陰經頭痛,痛而欲寐,選用細辛、獨活。個別頭痛久不愈者,還可選用活血通絡藥物,如桃仁、紅花、全蟲、蜈蚣等。
內傷頭痛,常見證候有肝陽上亢、氣滯血瘀、痰濁上犯、風入腦絡、腎精虧虛等。肝陽上亢頭痛,以左側為重,常見怒氣,多有高血壓病,可選天麻鉤藤飲平肝潛陽,方中鉤藤后下,筆者常加入羅布麻葉、絡石藤平肝通絡,野菊花清肝瀉熱。若肝經熱極生風,高熱頭痛,抽搐痙厥者,則用羚羊鉤藤湯。對此,筆者常加入“三石”,即寒水石、生石膏、生磁石以加重鎮靜之力。
氣滯血瘀頭痛,多因思郁不解而得,痛處固定,發如錐刺,可選通竅活血湯以通絡止痛,方中麝香昂貴,可用葛根配白芷代之。痰濁頭痛,見于形體肥胖之人,頭痛如蒙,身重如捆,舌苔白膩,可選半夏白術天麻湯化濕祛痰,方中澤瀉可用至30g,全方藥性偏燥,不可久用,以免傷陰。
風入腦絡頭痛,多為外感頭痛之遺患,每遇風寒天氣發作,痛無定處,病人常會用布緊裹頭部,或不時用手拍打。筆者喜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即生麻黃5~10g,炮附子5~10g,細辛3~5g,此方入于經絡搜風,止痛效果迅速。
腎虛頭痛多見于讀書勞心之人,用腦則頭痛,休息后可緩解。對此,可選張景岳左歸丸、右歸丸治之。主要藥物為熟地、山萸肉、枸杞、山藥、菟絲子。腎陰虛者,伴見五心煩熱,盜汗,脈細,加入龜板膠、牛膝為左歸丸方,滋陰之中兼有扶陽之力。腎陽虛者,伴見畏寒肢冷,自汗,腰酸,加入鹿角膠、杜仲、當歸、肉桂、附子,為右歸丸方,扶陽之中兼填精之功。方中龜板膠、鹿角膠以烊化服用為好。
診治頭痛,還要配合現代科學儀器的檢查。這樣,可以發現導致頭痛的隱匿因素,特別是潛在的危險病灶。選用中藥治療,要遵循中醫臟腑經絡辨證論治,不可“頭痛醫頭”,隨意用止痛藥,如乳香、沒藥、元胡等,還要注意病人的體質,體質虛弱者,可隨證加入補益之品,就可避免邪去而正傷的弊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