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是指原發性腎病綜合征中頻繁復發、激素依賴和耐藥病例的總稱。雖然腎上腺皮質激素的臨床應用提高了療效,但對部分激素及免疫抑制劑不敏感的患兒,臨床治療較為困難,也是腎病綜合征死亡的常見原因。
中醫藥在治療難治性腎病綜合征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在提高其療效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腎病綜合征在中醫學中沒有相對應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屬于中醫學“水腫”中陰水的范疇。其病因主要是小兒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護養失宜,以至脾、肺、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輸化障礙,泛濫橫溢而發,根據其病因病機,結合現代醫學病因病理的新認識而辨證治療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臨床常用的治法主要有:
一、健脾益氣消腫法
適應于脾虛濕困型患兒。此型兒童主要表現為肢體浮腫,尿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納少乏力,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緩或濡細。常用胃苓湯合四君子湯加減:白術、蒼術、厚樸各9g,陳皮、澤瀉、茯苓、豬苓各12g,肉桂、太子參各15g,知母、麥冬、甘草各6g。
二、健脾溫陽利水法
適應于脾腎陽虛型患兒。常有水腫明顯,按之凹陷,可伴有胸水、腹水,面色
白或晦暗,精神萎靡不振,形寒肢冷,尿少便溏,舌體胖或有齒痕,脈沉細等。常用實脾飲加減:附子9g,生姜12g,知母、桂枝各10g,茯苓、澤瀉、豬苓各15g。
三、活血化瘀行氣法
兒童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病程較長,久病導致氣血瘀滯。常見患兒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皮膚干枯無光澤,或皮膚有瘀點或瘀斑,舌質暗紅,苔少,脈澀,全身浮腫可有可無等。當用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當歸、赤勺各15g,紅花、川芎各10g,川楝子9g。若血瘀明顯加丹參、益母草、蒲黃適量,以加強活血化瘀之功。
四、益氣疏解清化法
適應于肺脾氣虛型患兒。癥見氣短聲低,面色少華,咳痰清稀色白,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自汗,舌質淡,苔薄白或少苔。當用《幼科鐵鏡》天保采薇湯化裁:太子參、茯苓、白術各10g,枳殼、厚樸、陳皮各9g,柴胡6g,桔梗、葛根、生姜各12g。
五、滋腎柔肝育陰法
適應于肝腎陰虛型患兒。主要表現為浮腫,頭痛,頭暈,五心煩熱,面色潮紅,腰痛腿軟,舌質紅,少苔或光剝,脈弦細數。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山萸肉、枸杞子、生地、茯苓各15g,菊花、丹皮、澤瀉、山藥各12g,遠志、鉤藤各9g。胃納差加砂仁、陳皮;頭痛、頭暈重者加夏枯草、石決明;盜汗加地骨皮、牡蠣。
六、扶正祛邪降濁法
適應于正虛邪盛的重癥患兒。主要癥狀是以浮腫為主,常有胸水或腹水,形體消瘦,面色晦滯,惡心嘔吐,小便短少,心悸氣短,煩躁不安,或昏迷抽搐,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無力。方用溫脾湯加減:人參、附子各12g,厚樸、半夏、陳皮、生姜各9g,大黃、竹茹各6g。本型患兒往往惡心嘔吐嚴重,湯藥難進,應將上方煎湯后進行直腸保留灌腸,并宜少量多次,以利于藥物吸收而提高療效。
小兒難治性腎病綜合征的發病原因,除自身免疫異常外,還存在醫源性因素,如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應用不合理、感染、血栓形成、營養不良等,兒童反復性呼吸道感染也是最常見的因素之一。這些因素均與中醫認為小兒腎病多由正氣不足、感受時邪而發的認識一致,所以扶正祛邪應是本病的總治則。從整個病程來分析,本病涉及肝、脾、腎三臟,但以脾的運化失常、脾虛濕困為主要病變基礎,因此,治療中應以健脾利濕為主,配合各型證候靈活組方用藥。(高秉諤 焦愛蘭)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