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安縣中醫院(330800)
原載于《江西中醫藥》1994年第3期
夏季熱是嬰幼兒發生在夏季以發熱、無汗、口渴、尿多為特點的常見病。茲將筆者40多年臨床心得及對其病因病機的認識,介紹如下:
1 究病因
夏季熱病因是暑熱挾濕,并非全屬暑熱。江南春多雨水,夏暑高溫,“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氣自騰,水谷之精微亦蘊結為濕也”(邵新甫語)。又云:“暑熱從陽上蒸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變法。”葉天士認為:“大凡暑熱傷氣”、“濕熱阻氣”、“耗氣則津傷,律傷則氣脫”(《臨證指南·暑證》)。發熱煩渴皆暑熱上蒸;無汗尿多且清,下肢不溫或清冷皆濕下沉。暑熱挾濕故纏綿難解且傷律傷氣。所以本病非純暑熱,乃暑熱挾濕之故。
夏季熱患兒多屬肌膚白嫩、長而不實、神怯易驚體質,并非氣血虛弱、營養差的體弱兒。通過長期臨床觀察,大多患兒平素發育正常,營養尚可,智力較好,長而不結實,平索膽小心怯,睡時易驚,正如吳鞠通謂:“肌膚嫩,神氣怯易于感觸。”而有些體弱多病、消化不良、營養不良、氣血虛虧的嬰幼兒,夏季常患瀉痢,卻不患夏季熱。
2 探病機
“夏暑發自陽明”。暑為陽邪,灼胃迫肺而發熱、口謁、心煩。濕為陰邪遏衛痹肺而無汗;困脾阻氣故倦怠,四肢不溫;下流于腎,水液不氣化上騰濡肺養胃,卻下注膀胱而尿多。尿多則肺胃津傷而飲水自救,飲水多,脾腎無能氣化又下注膀胱,即尿頻且多。邪盛正傷表現為上熱下寒(濕)。陽明高熱則擾心神,久熱損心營而心煩。濕久困脾郁腎又傷脾氣腎陽。下元虛虧,關元失禁則尿頻且澄清如泉遺溺,神疲倦睡,下肢清冷,上盛下虛,正虛邪戀。
3 議治則
病因已知,病機既明,重要的是確立治則。早期暑熱挾濕,邪實為主,宜滌暑透濕,清熱保津;中期邪盛傷正,上熱下寒(濕),當清暑化濕,生津益氣;后期正虛邪戀,暑熱久羈,上盛下虛,宜滋肺固腎,清上溫下;或甘寒養陰、甘溫除熱。
4 論證治
4.1 早期證治 主證:發熱持續4~7天,熱隨氣溫波動,口謁,無汗,尿清利,飲食尚可,精神常好,有時煩,足不溫,苔白舌紅,脈濡數(初起流涕或便稀溏)。病機:暑熱挾濕,襲肺困脾。治則:滌暑透濕,清熱保律。方藥:新加香薷飲合蒼術白虎湯化裁:蒼術6g,生石膏9g,香薷3~5g,厚樸5g,黃連3g,扁豆花6g,銀花9g,連翹6g,佩蘭5g,荊芥6g,龍齒5g,蟬衣3g,鮮荷葉半張。唇干、舌少津者加花粉5g,大便稀溏加藿香、苡仁各6g。
病例一:皮某某,男,3歲,郊區南門人。1990年洪水退后,天氣暴熱,患兒入夜多啼、口渴。7月初發熱不退,先后就診于鎮、縣某醫院,經用抗菌、退熱和清熱解毒等中西藥6天無效,熱度日升而來我院診治。現證;發熱39.3℃,無汗,口渴喜冷飲,尿清長且多,下肢欠溫,大便稀,飲食精神尚可,有時煩哭,苔白舌紅,脈濡數,經X光胸透及血、尿化驗無異常,病屬挾濕暑溫(夏季熱早期)用新加香薷飲合蒼術白虎湯化裁(方藥見上述),滌暑化濕,清熱保津。2劑后復診:汗出熱降至37.5℃左右,口渴、尿多均減,苔薄黃。守方去佩蘭、荊芥,再進2劑而痊,追蹤2年未復發。
吳瑭云:“太陰暑濕……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飲主之。”又云:“手太陰暑溫……身重者濕也,白虎加蒼術湯主之。”夏季熱早期如挾濕暑溫,不同者口大渴,尿清長故用新加香齋飲合蒼術白虎化裁。炎夏酷暑,嬰幼兒高熱不退,又無明顯呼吸和消化道癥狀,具有無汗、口渴,尿多特征,服上方3~4劑可愈。每年數10例早期夏季熱患者經筆者早期治愈,來年均未復發。
4.2 中期證治 主證:高熱持久,口渴大飲,無汗而煩,尿頻量多而清,足清冷,倦臥神疲,食少嗜湯羹,舌紅嫩苔薄黃,脈數尺濡弱。病機:暑熱上迫,暑濕下注,上熱下寒(濕),津傷及氣。治則:清暑化濕,生津益氣。方擬:白虎清絡飲合生脈化裁:鮮荷葉半張,扁豆花6g,西瓜翠衣9g,竹葉6g,銀花9g,生石膏9g,花粉6g,黨參9g,麥冬9g,五味子3g,黃連3g,龍齒6g,菟絲子6g,覆盆子6g。舌紅赤、無苔、少津者,加沙參、石斛。
病例二:鄧某某,男,2歲,新建具石崗人。1991年7月27日門診。患兒陽春斷乳后2個月食欲好,體胖嫩,神態活潑。自入夏以來,常心煩夜啼,口渴尿多,有時發熱。多次在鎮、縣等醫院診治未見好轉。6月中旬突然高熱持續,入縣某醫院后又轉省兒童醫院住院。曾先后按傷寒、敗血癥、肺門淋巴結核診治,歷時月余,最后確診為夏季熱來我院求治。現證:高熱39℃~40℃,無汗心煩,咬人抓發撕臉,口大渴喜冷飲,飲水無度,尿頗量多且清,倦臥不寐而子夜靜,足清冷,舌紅赤、苔薄黃而干。屬邪盛正傷,上熱下濕,津傷及氣。方用白虎清絡飲合生脈化裁(方藥見上述),清暑化濕,生津益氣。配合飲食療法:白蓮子、紅棗、苡米、雞子黃、百合粉加冰糖熬煎成湯羹。越3天復診,熱大挫(37.5℃~38.5℃),心煩已除,神情安和,諸癥好轉。凌晨汗出熱降,上午與母嬉戲,午后熱升無汗。守方去黃連、花粉,加北沙參續進3劑。三診熱退,諸癥緩解,能進粥飯,午后有時微熱,尿稍多。前方去石膏、荷葉,加玉竹、石斛,3劑病痊。
“夏暑發自陽明”,邪熱灼胃迫肺,用白虎、清絡退暑熱,清肺絡;暑傷津氣,元氣不支,合生脈生津斂氣,加菟絲子、覆盆子固腎氣助氣化。荷葉、西瓜翠衣、龍齒清暑除煩、寧神。暑消則熱退,津生煩渴除且滋汗源。生脈益肺、固腎、攝氣則尿減,共奏清暑生津益氣之功。
4.3 后期證治 主證:神疲憊,面淡白或緋紅,久熱逾月,不食,寐而不安,睡時露睛,飲水無度渴不止,飲一溲一尿自遺,足厥冷過膝,大便稀溏,舌紅赤或嫩絳,脈細數尺微。病饑:正虛邪戀、上盛下虛。治則:清上溫下。方藥:徐小圃清上溫下湯加減:明附片3g,黃連3g,磁石5g,龍齒6g,西洋參3g,補骨脂6g,覆盆子6g,菟絲子6g,桑螵蛸5g,白蓮須6g,麥冬6g,五味子3g,淮山9g,石斛6g,梨皮10g,鮮荷葉半張。久煎服,日1劑。
病例三:余某某,男,2歲半,豐城市尚莊鄉人。1991年8月2日門診。患兒自6月中旬起發熱不退,先后多次在鄉、市中西醫院門診住院未見效,疑肺門淋巴結核轉省結核病院診治排除,又到省兒童醫院住院10余天,確診為夏季熱再入省中醫院住院7天,高熱降,但低熱不退,神疲嗜睡,消瘦不食呈衰竭而出院轉求筆者診治。現證:久熱不退,面淡白顴紅,無汗,口渴飲水無度,不思食,神疲少煩,目瞑不寐,睡時露睛,尿頻清利失禁,足厥冷過膝,舌嫩絳潰爛,脈細數尺弱。正虛邪戀,上盛下虛,津氣兩傷,清上溫下湯(方藥見上)加減治之,另用錫類散擦口,配合飲食療法(方藥見病例二)。3天后復診,四肢回溫,口舌潰瘍齒好,諸癥減輕,精神好轉。守前方去黃連、石斛,加山萸肉。5劑后熱退清,頭汗出,尿正常,口微渴,能進稀飯、面條,下地玩耍。改用生脈合六味地黃去澤瀉,加菟絲子、龍骨、枸杞調治而康復。
暑熱久羈,陰津必耗,心營虧而發熱無汗,煩渴,用西洋參、麥冬、石斛之甘寒養陰上清暑熱,黃連合磁石、龍齒清心寧神合之清上。暑濕久傷脾腎而神憊、足冷、尿多清利自遺,用附子、補骨脂、菟絲子、桑螵蛸、蓮須溫腎益命門且攝關元,補火生土,謂溫下。佐梨皮、荷葉清暑化濕卻余邪。共奏清上溫下之功。
5 談體會
5.l 掌握特點,早期診治 夏季熱常因誤診久治不愈。一見高熱口渴,就當感染性疾病醫治,多次轉院轉診而失去早愈機會。筆者認為在炎夏嬰幼兒發熱3~5天不退,具有高熱、無汗、口渴、尿多特點,檢查沒有呼吸、消化道感染癥狀,精神食欲尚可,就可按夏季熱診治。否則津氣兩傷遷延到深秋方已,來年必復發。
5.2 明白病因病機,確立治則 夏季熱至今沒有特效藥,中醫藥雖有良效,常因病因病機不明,治則不當,一見高熱口渴便投大劑寒涼清熱藥而無效。夏季熱不同于任何外感六淫和內傷發熱,不能用溫病衛氣營血、三焦辨證,也不能用臟腑辨治。要重視暑熱挾濕外因,更要注意“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肌膚嫩、神氣怯”體質。病機上既傷津又傷氣,久熱常導致上熱下寒(濕)和上盛下虛的特點。治則上早期邪盛宜滌暑化濕,清熱保律。中期邪盛傷正,津傷及氣,用清暑生津,益氣固腎法。后期正虛邪戀,宜清上溫下,滋肺溫腎。
5.3 心藏神,腎主腦,腦為元神之腑,夏暑擾心神,凌心氣,也傷腎氣,故心煩不寧,尿清利且多。筆者治本病,自始至終用龍齒安神除煩,用鮮荷葉清暑、化濁、醒神可提高療效。
6 重預防
臨床經驗方五葉一參湯,預防夏季熱很有效:鮮絲瓜葉30g,鮮苦瓜葉15g,鮮冬瓜葉30g,鮮南瓜葉30g,鮮荷葉半張,太子參10g。煎湯加冰糖代茶飲用。端午節服1劑,以后每10天服1劑,共服3劑即可。臨床觀察,凡患過夏季熱久治不愈,至深秋自愈者來年必然再發夏季熱,若服本方藥3次后沒有1例復發,預防效果很可靠。(張燮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