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發黃證,按其病因而分,大體可歸納為四類:即濕熱發黃;火逆發黃;瘀血發黃;寒濕發黃。前三類發黃中,它們同具有瘀熱在里和邪熱傷及血分的特點。而寒濕發黃是寒濕與瘀,傷及血分的表現。
濕熱發黃,原文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茵陳蒿湯是治療濕熱發黃的代表方劑。本條條文主要講病機,病機為“瘀熱在里”。可與 124條互參“太陽病六七日……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瘀熱在里”可用“抵當湯主之”,“下血乃愈”,可以說明“瘀熱在里”含有邪熱瘀結于血分之義。指出了濕熱之邪不得外解而內蘊,同時瘀熱傷及血分的病理機制。仲景傷寒論中用“瘀’字,而不用“郁”字有其匠心之妙。瘀,《說文》謂“積血也”。“瘀熱”兩字三見于《傷寒論》中,即一見于抵當湯證;二見于茵陳蒿湯證;三見于麻黃連翹赤小豆湯證。而《金匱要略·黃疸病篇》中“瘀熱”僅一見,首條即言:“寸口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膚色必黃,瘀熱以行。”闡明了濕熱郁閉脾胃氣機,邪熱“瘀”結于血分,導致濕熱發黃的機理。唐容川在《氣血證治》中說:“一個瘀字,便見黃皆發于血分也,凡氣分之熱不得稱瘀……脾為太陰濕土,主統血,熱陷血分,脾濕遏郁乃發為黃……故必血分濕熱乃發黃也。”
火逆發黃,是火逆證候之一。火逆證候多耗陰傷血。原文111條:“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必黃。”是講火逆發黃的機理,可知火逆發黃也是瘀熱在里,耗陰傷血之侯。火療是產生火逆的一種原因,而火療之法目前已經很少應用。但因熱毒熾盛,耗傷陰液,內侵營血,邪入心包的急黃證候還是常可見到的。而火逆所見的“發熱而渴”、“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腹滿”、“譫語”、“其人必躁”、“必清血”、 “必咽燥吐血”、“必驚狂”等諸癥狀,與急黃癥狀大致相同,了解火逆發黃的致病特點,對于運用清熱解毒,涼血散血,養陰之法論治急黃是有臨床意義的。
瘀血發黃。是血分瘀熱證。原文第125條,“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此論蓄血發黃證治。肝為氣機之樞扭,藏血而樞調全身之血,若蓄血不暢,則肝氣失于條達疏泄,氣滯日久則瘀血。肝失疏泄則膽汁又為蓄血所迫,不循常道故令發黃。是瘀熱傷血最重者。所以仲景說“血證諦也”。用涼血散血、逐瘀破結的“抵當湯主之”。方后注指明,“下血乃愈”。就更說明黃疸傷及血分,應該應用活血化瘀之品。《金匱要略》用硝石礬石散治女勞疸有瘀血者,反映了陰黃亦有用活血化瘀之候。傷寒中所論黑疸、女勞疸,也均有瘀血之證機,與本文所論有相得之處,故當互參。
寒濕發黃,傷寒論中仲景未明言其傷血,也未出方藥,只謂“于寒濕中求之”。寒濕侵及脾胃,應屬于中焦寒濕證,若不傷及血分,不會發黃。《靈樞·論疾診尺篇》謂:“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澀者,不嗜食。”張景岳說安臥,不嗜食,脈小而澀者是陰疸之候。“脈小而澀”,說明寒濕已影響到血脈的運行,是寒濕發黃傷及血分的脈證。所以不能認為寒濕發黃與血無關,或陰黃就不可用活血化瘀之法。當以“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淪治為原則,有是證即有是藥。(中文醫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