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五年,又是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3月7日,蘇軾在黃州沙湖路上,突遇了一場大雨,沒有傘,也沒躲雨,就這樣在風雨中暢然而行。這一年是被貶黃州的第三年,一代文豪,在這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蛻變?!冻啾趹压拧贰肚俺啾谫x》《后赤壁賦》都是在這一年所寫。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帲瑲w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烏臺詩案,對蘇軾的打擊很大。一個文學創作者,因詩文中文字影射“反對新法”“不敬君王”被莫須有構陷,差點身死,這讓一個作者對自己的文字更為謹慎,而一個文學大家內心的創造熱情又是澎湃的。
從1080-1081這兩年,蘇軾幾乎沒有出過特別好的詩文,即便寫了,多是寫后即焚,這也是烏臺詩案的余波所至。這兩年,蘇軾也沒有閑著,積極地在黃州生活、工作,把蘇軾過成蘇東坡,這種積極、樂天的態度伴隨蘇軾的一生。這是一個文學家藝術家兼美食家和工程師的人生自覺吧。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人的心總會被外境所影象,就像在烏臺詩案是,蘇軾從湖州押解到京城的時候,數次想要自殺,那個時候的他,心性不如此時了。一個人在雨中吟嘯徐行,有一種縱橫天地的浪漫。再也不想什么政治了,隨便外境怎么變,做好自己吧。這是蘇軾的內在超越。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怕什么?這過去的三四年,蘇軾還是經歷了怕,經歷了一些恐懼,也是在生死之間。但終歸過去了,終歸經歷了,兩年多的反思,鋒芒隱含了很多。不過,這句“誰怕”,那一種鋒芒又一下出來了,真是含也含不住。這恰恰是蘇軾的真性情,這一首定風波,詞眼就在這句“誰怕”上,這是文人的真心所在,不為外境所變的真心。
一蓑煙雨任平生。
任字也好,蘇軾就是這樣任性的。但是相比心氣里的“誰怕”,卻又遜色了,有大無畏才有大任性。否則,所有的“任”,只會變成妥協再妥協。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這是差點感冒的節奏,還好挺幸運的,太陽出來了。風雨是一時的,陽光燦爛是永恒的。熟悉天文歷法的蘇軾深刻知道這一點。這是一個工程師的專業自覺。蘇軾擅長水利工程,擅長觀天,通曉天文歷法。用現在的話來講,是一個復合型的頂尖人才。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這個時候深知,詩文還真的不僅僅是一個人心境、心情的自由隨意表達了,搞不好還會吃官司,還會有性命之憂的。而作為一個文豪,又不愿在詩文里做偽。所以“元豐五年”這一年是創作的高峰期,就是因為在文字表達上有了真正的超越。文字毫不壓抑,縱有不滿,從內在超越,到精神的達觀自在,表現在文字上就是跌宕中盡是平和。再也難挑毛病了。
這是在逆境里艱難啟航,最后終于可以直掛云帆濟滄海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