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反映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嗎?
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因為它關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隨著貨幣政策當局政策立場的變化,各方當事人的行為也會做出調整。因此,猜測或者判斷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就成為各個利益相關者必須做的事情。
M2作為廣義貨幣,被許多人認為是對貨幣政策當局政策立場的一個反映。實際上, M2是一個各方因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結果,其中當然也有貨幣政策當局的作用。但各方的作用攪在一起,從中就很難剝離出貨幣政策當局的作用。了解貨幣供應過程的人都知道,商業銀行、企業、普通老百姓,當然還有中央銀行,都能影響M2的總量。因此,要從M2總量的變動中分解出中央銀行的貢獻就非常難。比如說,在某個時期M2增加了,能說明貨幣政策當局是在采取擴張性政策嗎?很難說。M2增加的可能原因有:中央銀行主動增加貨幣基礎、中央銀行主動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降低超額準備金率、企業的資金需求增加、普通百姓對現金的需求下降、貿易順差、外國資本和熱錢流入等,其中只有前兩項是貨幣政策當局的行為,代表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其他因素都代表不了。因此,僅根據M2的變動,無法確切判斷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
要判斷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其實更可靠的是觀察貨幣基礎和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其中,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最可靠的指標,因為這個完全處于貨幣政策當局的控制之下。貨幣基礎雖然也能反映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但效果不佳。因為貨幣基礎本身的形成還取決于商業銀行和公眾的行為等其他因素。比如,如果中央銀行想減少貨幣基礎,所以提高了再貼現率,但商業銀行如果有好的投資項目,依然會接受高利率增加再貼現數額,這樣貨幣基礎就上升了,但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卻恰恰相反。再比如,中央銀行想減少貨幣基礎,但由于貿易順差或資本項目順差等原因外匯流入過多,那么同樣貨幣基礎會增加。因此,貨幣基礎的變動也不能完美地反映貨幣政策當局的政策立場。
M2反映總需求狀況嗎?
許多人認為,M2反映了人們的名義流動性財富或者名義購買力的大小,因此,就可以反映一個經濟的總需求狀況。這實際上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名義購買力并不反映購買愿望,而需求則是在購買力和購買愿望同時具備時才出現的。只有購買力,沒有購買愿望,那就不是需求。因此,M2未必反映總需求。有的時候,M2的變動甚至與總需求的變動恰恰相反。
我們也可以從M2的構成上來分析。M2由兩個部分構成,即流通中現金和存款。存款是什么?就是儲蓄,就是人們不想用于消費的那部分收入。那么存款增加意味著什么?如果答復是消費的下降,那就又錯了。
那么存款增加究竟意味著什么?這要看M2中存款增加的來源和目的是什么。這分兩種情況。第一,如果存款的增加是由于M2中未包括的其他資產被轉換成了存款,那可能意味著需求的增加,也可能意味著總需求未變甚至減少。比如,如果公眾通過商業銀行把自己手中持有的國債、黃金、商業票據等資產賣給了中央銀行,結果導致存款增加。顯然,公眾持有流動性更大的資產是想購買什么東西,但他們想買的并不必然就是商品和勞務,還有可能是其他資產,比如股票。我國現在好多人貸款或把房子抵押了來炒股,就是一個例子。只有他們想買的是商品和勞務時,總需求才會增加。
第二,如果存款增加的來源是新增儲蓄,那就得這種新增儲蓄占老百姓收入增加的比例(也就是邊際儲蓄率)是大于還是小于1。只要邊際儲蓄率小于1,就意味著消費的增加,這一般情況下是成立的。但這種存款的增加是縮小還是擴大了供求缺口呢?這還得看邊際儲蓄率是大于還是小于平均儲蓄率。如果是小于平均儲蓄率,那就意味著縮小了供求缺口;如果大于它,則意味著擴大了供求缺口。
我國目前的形勢比較奇特。一方面,M2在增加;另一方面,M0,也就是流通中現金在下降。這就意味著存款增加的幅度很大。這反映了總需求的什么變化?M0下降可能意味著消費者對不需要刷卡的消費品的需求在下降,這很可能也反映了對所有消費品的需求的走勢;而存款增加反映的可能也是消費需求的下降。總而言之,目前我國M2的增加反映的可能是總需求的下降,而不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