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許多學生誤認為學英語就是死記硬背,課堂上老師講什么,就學什么,記什么,無需動腦筋去思考,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英語學習也需動腦筋思考,英語是一種語言,語言是交際工具,若想用英語闡述自己的觀點,不先思考,怎么講得出?進行英語會話,做英語練習,學習英語的基礎知識都需動腦筋考慮。在學習中一個學生愿不愿意動腦筋,喜不喜歡積極思考,是他思維能力能不能發展的首要條件。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求知欲,調動他們思維活動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2. 創設語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必須創設語境,激發學生自己提出各種問題,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鉆研教材。提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是有一個過程的。最初可以先由教師向學生提問,并使學生認識到提問的意義和方法,接著就鼓勵和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問題提得好的同學,老師要給予表揚,當學生能夠踴躍提出各種問題的時候,就可以進一步要求提高問題的質量,鼓勵學生運用已學過的語言知識、經驗、思考如何解答自己提出的問題。
3.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對于發展思維能力是極其重要的。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的 “認知發現說”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機械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的過程,布魯納非常重視人的主動性,他認為,學生和科學家的智力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樣的,無論掌握一個概念還是解決一個問題,發現一個科學理論,都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因此,他大力提倡發現法學習,所謂發現法,就是讓學生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行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要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可見,教師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培養獨立思考習慣十分重要。
4. 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思維和語言有密切的關系
英語是一種語言,所以在英語課上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主要是要熟練地掌握英語語言和靈活地運用英語,也就是善于運用英語這種語言來準確地、清晰地、系統地和生動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學生如果能夠經常把內部思想變為外部語言,并對展開的外部言語進行加工、整理,使之用詞恰當、前后連貫、符號邏輯,那么,他們的思維能力必將得到迅速的提高。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必須讓學生的感覺和直覺通過我們的對知識的有效合理地結合轉化為概念,將概念和思想用語言表達出來,將他們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這樣才能學以致用,達到培養思維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