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第一集亂世孤旅
第二集絕域求生
第三集生死兄弟
第四集亡命凌山
第五集穿越草原
第六集踏上圣土
第七集隨風而逝
第八集西天取經
第九集享譽佛國
第十集歸心似箭
第十一集嘔心瀝血
第十二集圓滿
第一集:亂世孤旅
公元七世紀,一個大唐的僧人踏上了絲綢之路,他要前往遙遠的西方,尋求佛法。大漠雪山,他命懸一線,城堡森林,他九死一生。懷著堅定的信念,他終于抵達了心中的圣地。十九年時間,一百一十個國家,五萬里行程。在異國土地上,他被奉為先知,在佛陀的故鄉,他成為智慧的化身。因為他的緣故,大唐的聲譽遠播萬里,就連他腳上的麻鞋,也被信徒供為圣物。然而,他放棄了一切榮耀,依然返回故土。
他翻譯的佛經,達到了四十七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這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成就。他離世的時候,大唐的皇帝悲痛不已,百萬人哭送。
幾百年之后,歷史逐漸變成了傳奇,傳奇慢慢的變成了神話,一只神通廣大的猴子,帶著一頭豬和一匹馬,保護著斯文懦弱的師父去西天取經。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加工,這個叫孫悟空的徒弟成為故事的核心,而師父唐僧已經面目全非,在《西游記》成為文學經典的同時,人們漸漸淡忘了唐僧的本名——玄奘。真實的玄奘越走越遠,只剩下一個輪廓模糊的背影。
《三藏法師傳》由玄奘的弟子惠立和彥棕撰寫,真實地講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讓我們根據這兩本著作,穿越時間的迷霧,從神話回到真實,從唐僧回到玄奘。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大唐的都城長安,一場罕見的霜災突然降臨,嚴寒凍死了關中地區所有的莊稼,大面積的饑荒就在眼前。剛剛立國九年的大唐措手不及,只能打開城門,放任災民逃難,在扶老攜幼的百姓中間,行走著一個僧人,這個僧人就是玄奘。那一年,他二十八歲。與尋找食物的難民的不同,玄奘離開長安不是逃荒,而是為了實現根植于心中多年的一個夢想,他的目的地在遙遠的西方,兵荒馬亂,盜匪橫行,西去之路危險重重。玄奘明白,他很可能再也無法返回大唐。
公元六百年,隋帝國創建二十年,在都城長安于東的洛陽附近,一個嬰兒悄然誕生了。
洛州是今天的洛陽,玄奘就出生在距離洛陽三十公里的陳家村。玄奘俗姓陳,《大唐三藏法師傳》記載,陳氏家族曾經顯赫一時,玄奘的高祖和曾祖作過北魏的太守,是名副其實封疆大吏,祖父因為品學兼優而出任國子博士,同樣是朝廷的高級官員。父親陳慧,僅管只是隋帝國的一個普通縣令,但對儒家經典頗有研究,在這樣的名門世家,幼年的玄奘,接受了良好的的儒學熏陶。然而,童年的快樂轉瞬即逝。玄奘五歲的時候,母親去逝,十歲的時候,辭官隱居的父親有撒手人寰,顯貴一時的陳家遭遇巨大的變故。
關于玄奘的傳記都提及玄奘早熟,或許,童年的不幸使年幼的玄奘過早感受到了人生的無常,父親去世之后,無依無靠的玄奘跟隨兄長來到洛陽的一座佛寺,從此踏入佛門。
佛教起源于印度,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了佛教,大約六百多年后,佛教開始向東傳入中國。
公元六十七年,兩位印度僧人用白馬馱著佛經和佛像抵達中國,漢帝國修了一座專門的寺院,供印度高僧翻譯佛經,為表彰白馬馱經有功,寺院被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就在洛陽,它是中國第一所官辦寺院,被尊為佛教在中國的祖庭。自佛教東傳以來,洛陽一直就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年幼的玄奘因為家庭變故,不得不投靠佛門,但是,這個早熟的孩子發現,洛陽的寺院生活,非常適合自己的天性。公元六百一十二年,隋帝國選拔僧人,這是一次有皇帝親自發動的宗教活動,考試很嚴格。只有那些稟賦超凡的人才能被錄取,但是,十三歲的玄奘以非同一般的聰慧打動了主考官,最終被破格剃度。
當玄奘成為一名僧人的時候,佛教已傳入中國近六百年,寺院林立,僧侶如織,少年玄奘在洛陽濃厚的佛學氛圍中逐漸長大,由于良好的儒學根底,僅僅五、六年時間,他的才華就傳遍了整個洛陽。他不僅對佛教經典有驚人的記憶力,而且見解獨到。
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國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當戰火燃燒到洛陽的時候,玄奘來到了都城長安,此時的長安剛剛更換了主人。隋帝國滅亡,大唐初建。戰爭還沒有結束,長安的寺院破敗不堪,癡迷于佛法的玄奘選擇了南下,從此開始了長達七年的游學生涯。在七年的時間里,玄奘的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各種佛教典籍,訪問了幾乎所有的高僧大德,師徒徹底讀懂佛法。如饑似渴的學習使玄奘聲名鵲起,被譽為佛門的——千里之駒。然而,疑惑開始困惑玄奘。佛的本性是什么?凡人最終能否成佛?佛教典籍中沒有確切的答案,也沒有一個高僧的解釋令玄奘信服,對于一個僧人而言,這是一種根源于靈魂深處的迷惘。玄奘明白,他將用一生的時間去解開心中的迷惘,去尋求生命的意義。
公元六百二十五年,玄奘結束了游學生涯。第二次來到大唐都城長安。此時,歷盡磨難的長安秩序已經恢復,大唐帝國在李氏家族的統治下開始崛起,各種跡象都表明,一個偉大的時代即將開始。
《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年幼的時候,母親曾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中的玄奘身穿白衣,騎著一匹漂亮的白馬向西而去,或許,這是冥冥之中的某種暗示……
一個偶然的機會,玄奘在長安碰到了一個來自異邦的高僧,這次遭遇將改變玄奘的一生。這個叫波頗的僧人來自印度,他正在長安講經說法,心事重重的玄奘從波頗身上迅速體悟到印度佛學的智慧,感受到佛學發源地的魅力。
在玄奘的年代,來自印度的佛經并不齊全,再加上翻譯的曲解,對佛法的誤讀司空見慣,佛教領域教派眾多,相互爭執不下,玄奘的內心充滿了迷惑,佛法的真諦究竟在哪里。波頗告訴玄奘,印度有一個叫那爛陀的寺院,是研究佛法的最高學府,那爛陀有一個叫戒賢的高僧通宵一切佛法經論,是當世的佛學大師。
印度僧人的出現,像一盞黑夜中的明燈,照亮了玄奘迷惘的心靈,玄奘決定前往印度,在佛教的發源地尋求佛法的真諦。母親的夢在冥冥中應驗了,向西而行,去那個叫那爛陀的地方。玄奘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聯名上書朝廷,請求西行。然而,朝廷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禁止出境。當時,大唐立國不久,帝國的安全仍然沒有徹底解決。
在北方邊疆,游牧的突厥人重新崛起,鐵騎經常南下,長安隨時都有可能陷落。公元六百二十六年,就在玄奘請求西行的那一年,突厥可汗率領十萬騎兵抵達長安郊區,帝國陷入恐慌當中,剛剛繼位的唐太宗沒有任何護衛,單騎會晤突厥可汗,冒著巨大的危險,大唐的皇帝終于勸退了突厥大軍,長安暫時又恢復了安寧。但是,大唐和突厥人的較量才剛剛開始,唐太宗在等待決戰的時機,為了準備與突厥人的戰爭,帝國實行禁邊政策,嚴禁大唐的百姓外出,玄奘的西行計劃就這樣被官方否決,結伴同行的人都退縮了,但是玄奘沒有放棄。他一邊學習古印度文,一邊等待著離開長安的機會。
第二年秋天,機會終于降臨,為了應付霜災造成的饑荒,官方允許長安的百姓外出,對于玄奘,這是離開長安最好的時機。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統治大唐的第一年,二十八歲的玄奘離開了長安。
古代中國人去印度,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海路,一條陸路。海路在當時還不發達,大多數人只能走陸路。從長安出發,一路往西,經過西域和中亞才能抵達印度。
公元前二世紀,漢帝國的使節張騫,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第一次穿越這條橫貫歐亞大陸的通道。由于絲綢是這條通道上最著名的商品,這條通道被后人譽為絲綢之路。
自張騫以來,絲綢之路一直就是東西方之間最重要的聯系紐帶。在張騫之后八百年,西行的玄奘踏上了絲綢之路,風餐露宿一個月之后,玄奘抵達河西走廊的門戶涼州。張騫鑿空西域以后,漢帝國在這里開始設置郡縣。大唐建國之初,涼州處于突厥和吐蕃的夾擊之下,這個邊防大成的安全直接影響帝國的穩定。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大唐和突厥的戰爭一觸即發,涼州城空氣非常緊張,軍隊戒備森嚴,沒有官方的命令,任何人不得向西而行,忐忑不安的玄奘走進來涼州城。但是,他不知道自己如何才能走出涼州。
涼州就是今天甘肅的武威市,自漢代以來,它一直是河西地區的文化中心和商業大都會。這里的佛教氣氛非常濃厚,玄奘決定設立道場,一邊講經,一邊等待機會。玄奘在長安時已經擁有很高的威望,前來聽講的人除了僧侶還有尾數眾多的百姓。在絲綢之路上像玄奘這樣的高僧,地位備受尊崇,大眾視其為精神導師。每次散會之時信徒們都會布施大量的珍寶財物,玄奘留下其中的一部分作為旅費,其余的全部捐獻給了涼州的寺院。
《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在涼州停留了一個多月,嚴峻的考驗不期而至,講經期間,密探向當局告發了玄奘西行的意圖,涼州的最高長官勒令玄奘立刻返回長安。西行剛剛開始,似乎就面臨著結束。然而執意西行的玄奘,感動了涼州的佛教領袖,在兩個僧人的掩護下,玄奘悄悄地離開了涼州城。在一個實行軍管的城市,這其實是一場非常冒險的行動。從此,玄奘只能隱姓埋名,晝伏夜行。沿著河西走廊,玄奘來到了赫赫有名的瓜州城,從瓜州往西,就是大唐的邊境,邊境之外,就是玄奘一無所知的西域,那是他日思夜想的地方。瓜州隸屬涼州,是大唐西部邊疆最后一個軍事重鎮。當年的瓜州城仍然屹立在大漠深處,它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城池已經廢棄了很久,但輪廓依然非常清晰。一條南北向的土墻將全城一分為二,東城據說是將領極其家屬的住所,西城則為軍營,駐扎著守邊的普通士兵。殘垣斷壁,滾木礌石,一切都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金戈鐵馬的邊塞歲月。
玄奘進入瓜州的時候,這個軍事要塞充滿了戰爭的緊張氣氛,他再也不能堂而皇之地暴露在官方面前。玄奘找到一家客棧,悄無聲息地之下,開始思考如何走出風聲鶴唳的瓜州城。距離瓜州古城不遠就是絲綢之路古道,自張騫鑿空西域以來,中國人就開始不斷地向西行走,古道一側,古長城的遺址默默地暴露在冬天的陽光下。另一側,則是唐代的烽火臺靜靜地注視著遠方。古道上車輪留下的痕跡仍然歷歷在目,那是滄桑之旅的很久見證。古代交通之困難,今天的人們很難想象,行走在艱險的絲綢之路上,隨時都有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自公元四世紀以來,這個僧人就開始結隊前往印度,這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宗教活動之一。在玄奘之前最著名的僧人是法顯,他是史料記載的第一個到印度的探險者,絕大多數朝圣者。不是沒有記載,就是死在了半路上,對于藏身在客棧的玄奘而言,境況似乎比先驅們更為艱難,作為一個違法西行的人,他首先得設法偷渡邊境的關卡,這個關卡就是聲名顯赫的玉門關,它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唐代玉門關的確切位置至今仍然不清楚,但是有些學者相信,這座名為破城子的遺址就是大唐的玉門關。
史料記載,玉門關建在險峻偏遠之地,一面是百草繁茂的沃土,一面是黃沙漫漫的大漠。在這座黃土廢墟上聳立的高臺,或是觀察哨,或是防衛的城堡。全副武裝的邊關將士虎視眈眈,隨時準備緝拿偷渡出關的人。玄奘為了探路,很可能遠遠地注視過玉門關,這座戒備森嚴的關口,即使插翅也難以飛躍。玄奘的心情是何等的絕望。
夕陽西下,偌大的瓜州城里,玄奘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孤獨。正在這個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第二集《絕域求生》
(627年大唐瓜州城)公元六百二十七年的秋天即將過去,玄奘仍然滯留在大唐的邊塞瓜州,當玄奘為如何出關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叫李昌的地方官員找到玄奘,拿出一份通緝令,通緝令發自涼州,捉拿擅自西行的僧人玄奘。玄奘只能面對現實。運氣又一次拯救了玄奘,李昌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他撕毀了官牒,但玄奘必須盡快離開。夕陽西下,古老的瓜州城荒涼而又凝重,流沙已經淹沒了往日的氣息,但城內的街道輪廓依然依稀可辨,其中有一處房屋必定是玄奘當年的棲身之處。瓜州已經不能久留,玄奘必須在最短的時間里偷越邊境。《三藏法師傳》記載,萬般無奈之下,玄奘來到當地一處寺廟,祈求佛祖賜給他智慧:危難之際,請讓弟子找到一個引我渡關的人。在瓜州城以東一公里左右,有一座大型的寺院遺址,這就是塔爾寺。時間過去了一千多年,當年的繁華早已隨風而去,但巨大的佛塔依舊聳立在曠野之上。學者考證,塔爾寺應該就是玄奘當年禮拜佛祖的地方,轉機就發生在這里。祈禱的玄奘發現,一個胡人一直在尾隨自己,這是瓜州的一個商人,姓石名槃陀,希望我為他摩頂授戒。普通的佛教徒經過高僧授戒之后就成為居士,石槃陀相信,成為居士,意味著自己距離佛祖又近了一步。絲綢之路不僅輸送財富,而且傳播信仰。在絲綢之路上行走的主要是商人和僧侶,商人和僧侶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密,商人為僧侶提供金錢,僧侶則是商人的精神支柱。在兇險的絲綢之路上追求財富,生命朝不保夕,佛陀的保佑至關重要。授戒以之,胡人石槃陀就正式成為玄奘的徒弟,一籌莫展的玄奘急需一個可靠的向導,常年行走在絲綢之路上的石槃陀應該是最佳人選。 ——我想越過邊境,不知有何方法? ——師父放心,我有辦法送您出境!令玄奘沒有想到的是,石槃陀主動提出幫助他偷渡出境。
(東千佛洞遺址甘肅瓜州市)在距瓜州古城不遠的一處河谷,分布著密密麻麻的石窟,這就是與敦煌莫高窟齊名的東千佛洞,這些栩栩如生的壁畫,繪制于西夏王朝時期,距今大約八百多年。在這里,專家發現了最早的唐僧取經圖。明月高照,彩云環繞,觀音端坐金剛寶座,旅行者模樣的唐僧正在虔誠地膜拜,身后的徒弟手遮額頭,形貌酷似一只猴子。在這幅壁畫之后又三百年,神話經典《西游記》才誕生,這幅唐僧取經圖使一些學者相信,石槃陀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或許胡人濃密的毛發啟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經過八百年的不斷創造,石槃陀最后變成了《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根據史料記載,石槃陀確實是玄奘招收的第一個徒弟,他是身陷瓜州的玄奘最后的救命稻草。玄奘決定,跟著石槃陀偷渡大唐邊境。第二天,玄奘牽著新買的一匹馬悄悄來到瓜州郊外,石槃陀如約而至,同行的還有一位年老的胡人,牽著一匹瘦小的棗紅馬。年老的胡人告訴玄奘,瓜州以西盡是戈壁和沙漠,商人們成群結隊也經常迷失道路,很容易丟失性命。 “老者勸我不要西行,但我決心已定,即使死在中途也不后悔。” 但是玄奘仍然聽眾了老者的建議,與他交換了馬匹。據說,老者的棗紅馬在緊要的關頭可以辨識方向。在《西游記》中,玄奘的坐騎是一匹俊秀飄逸的白馬,但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這匹貌不驚人的棗紅馬對于西行的玄奘意義非同一般。與老者換馬之后,玄奘和石槃陀走上了偷渡之路。他們首先得通過戒備森嚴的玉門關,經過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之后,必須在烽火臺下取水。玉門關外矗立著五座烽火臺,從五烽往西經過八百里沙海之后才能到達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在干熱嚴酷的大漠上,水異常稀少,從瓜州到伊吾,可靠的水源只有兩處— —葫蘆河和烽火臺。玉門關就建在葫蘆河上,石槃陀帶著玄奘繞開玉門關,渡過了葫蘆河。夜幕籠罩了無邊無際的大漠,師父和徒弟各自進入了夢鄉。半夢半醒當中,玄奘突然發現危險正在逼近自己。大唐的法律非常嚴厲:偷越國境者處死。為了越過大漠,就必須到烽火臺下取水,如果被守衛發現,就只有死路一條。偷渡剛剛開始,石槃陀就動搖了。“石槃陀想殺我滅口,他擔心萬一我被抓獲會牽連于他。” 在玄奘賭咒發誓絕不出賣之后,石槃陀才離開。太陽即將升起,玄奘孤身一人走向大漠,走向無法預知的未來。玄奘要繼續西行,只能穿越邊境上的五座烽火臺。五烽之間是一望無垠的荒漠。在《西游記》中,威脅唐僧的是各種妖魔鬼怪,在真實的歷史當中,玄奘所要面臨的主要是嚴酷的自然環境。寂靜的大漠曾經吞噬掉無數行人的生命,通過辨認前人留下的痕跡,玄奘提醒自己不要迷失方向。然而,著急趕路的玄奘很快就陷入了幻境。《三藏法師傳》記載,他看到大隊的士兵若隱若現,旌旗在迎風飄揚,在荒無人煙的大漠,這或許是海市蜃樓,也可能由于過度饑渴而導致的幻覺。經過八十多里的跋涉,玄奘終于看到了第一座烽火臺。為了不被發現,他要等到夜晚才能取水。穿越大漠的人最需要的就是水,散布在邊塞的烽火臺就建在水源邊上。這座遺留到今天的烽火臺遺址叫白墩子,據專家考證,它就是大唐瓜州的五烽之一,很可能就是其中的第一座烽火臺,玄奘當年正是在這里取水。站在當年的烽火臺上,四野盡是戈壁荒漠,烽火臺下,這小小的湖泊卻生機盎然,這里是沙漠之魂,旅行者的天堂。偷水的玄奘被守軍發現,石槃陀的顧慮應驗了。烽火臺的指揮官名叫王祥,意想不到的是,大唐的邊關將領竟然也是一個信佛的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身軀偉岸,儀表堂堂,一個信佛的人在偏遠蠻荒之地遭遇這樣的高僧,恭敬有加的態度可想而知。一千多年前,佛教的影響力與今天相比不可同日而語,對于這些遠離家園的守邊將士而言,佛教提供的心靈慰藉至關重要。在大唐邊境的第一座烽火臺,守軍為玄奘準備了足夠的干糧和飲水。第二天,玄奘與烽火臺的將士灑淚而別,這位烽火臺的指揮官不僅為玄奘指明了越境的通道,而且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信息。 “王祥建議我直接前往第四座烽火臺,那里的指揮官是他的宗親,也是一個信佛的人。” 在第四座烽火臺補充飲水之后,玄奘繞過第五烽,從此走進了八百里大漠。在瓜州和西域小國伊吾之間,有一片廣袤的大漠,唐代以前,在絲綢之路上冒險的人叫它沙河,中國古代典籍中稱之為莫賀延磧。莫賀延磧在今天的甘肅瓜州和新疆哈密之間,方圓大約三百多公里,這是古代絲綢之路一條主要的通道,以兇險而聞名,玄奘必須獨自越過這片死亡地地。 “莫賀延磧長八百余里,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空曠的大漠只有影子相隨。” 進入沙河不久,玄奘又一次出現了幻覺。 “妖魔鬼怪繞人前后,奇形怪狀,久久不愿離去,心中只有默念觀音菩薩及《般若心經》。” 《般若心經》是一部重要的佛經,玄奘常常用念經的方式消除恐懼。進入莫賀延磧之后,玄奘徹底擺脫了官方的追捕,但是險惡的環境卻更為可怕。行走了一百多里后,玄奘發現自己迷路了,大漠當中沒有任何參照物,一場不期而遇的狂風很容易使人迷失方向。就在這個時候,玄奘又犯下了致命的錯誤。《三藏法師傳》記載,迷路之后的玄奘非常急躁,慌亂之下打翻了皮囊。西行剛剛開始,救命之水就蕩然無存。死一般沉寂的莫賀延磧,又絕無水草,玄奘萬念俱灰,他已經不可能走出八百里沙海,絕望中的玄奘走上了回頭路。在玄奘一生當中,這或許是他最為煎熬的一段時光。 “我曾經許下誓言,若不抵達印度絕不東歸一步,怎么就這樣返回呢?” 對于一個虔誠的僧人而言,誓言不可輕易違背,寧可西行而死,絕不東歸而生。走出了十多里之后,玄奘停下了東歸的腳步,他決定繼續西行。此刻的玄奘已經置生死于度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托付給大漠了。在人類探險史上,很多探險家都曾經面臨類似的境遇,像玄奘這樣已經看見了招手的死神,但仍然前行的卻非常罕見,玄奘擁有一種遠遠超過常人的執著精神,這種精神一方面來自他對佛法堅定的信念,一方面深深根植于他的天性。執著,使身陷大漠的玄奘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決定,也將玄奘推向了死亡的邊緣。在沒有飲水的情況下,玄奘很快就進入了半昏迷狀態。《在藏法師傳》描繪了玄奘在莫賀延磧的遭遇:夜晚,妖魔鬼怪舉火點燈,像清晨的星空一樣燦爛。玄奘遇到的很可能是磷火,這是大漠中人或動物的尸骨在腐爛時自動燃燒造成的。根據史料記載推斷,玄奘至少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白天,狂風卷著黃沙像下雨一樣漫天飛舞,令人無法喘息。為了躲避熾熱的太陽,玄奘依靠在陰影當中打從維持體力,大漠中的玄奘正在挑戰生命的極限。強烈的求生欲望在支持著玄奘前行,雖然如此,但心已無所畏懼,只是沒有一滴水,前行一步都非常艱難。人的生命畢竟是有極限的,體力不支的玄奘終于陷入到完全的昏迷當中。在漫漫黃沙中,生命正在漸漸地遠去。又一個夜晚降臨了,悶熱的沙漠突然吹來陣陣涼風,昏睡中的玄奘漸漸蘇醒過來,在距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他又站了起來。 “夜半忽有涼風吹來,如冷水沐浴,眼睛又能睜開。” 繁星漫天,夜晚的沙漠亮如白晝,孤獨的身影在用最后的力氣向西挺進。奇跡就在這個時候降臨了。精疲力竭的棗紅馬突然發現了水源,在一片草地的背后,竟然浮現出一個池塘,池水甘甜,清澈如鏡。這匹識途的老馬最終拯救了玄奘的生命。在這片沙漠中的天堂,玄奘休息了整整兩天的時間,他需要恢復幾乎衰竭的體力。在莫賀延磧,玄奘第一次遭遇生與死的考驗,即使在今天,我們也很難完全清楚,一個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人究竟是怎樣走出這片死亡之地的。(星星峽新疆哈密市)這個叫星星峽的關口,是河西走廊通往新疆的門戶,過了星星峽就是當年的西域。兩天以后,玄奘穿過今天的星星峽,抵達了西域的第一個小國——伊吾。在西域的第一座佛寺,玄奘第一眼看到的竟然是一個漢人。《三藏法師傳》記載,老僧衣服都沒有穿戴整齊就赤腳跑了出來。 ——沒想到今天還能見到故鄉的人!在史料記載當中,這是玄奘第一次感情外露。一個剛剛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對生命的感激無以言表。這是一個叫廟兒溝的地方,位于今天新疆哈密市的郊區,這處輪廓已經模糊的廢墟是一處貨款遺址,根據玄奘的西行路線推斷,這里很可能就是他走出大漠之后看到的那座佛寺。在西域的這座佛寺,玄奘受到了僧侶最熱情的接待。一連幾天休整之后,玄奘開始策劃繼續西行。從伊吾開始,絲綢之路開始分道,北道主要是草原,而中道和南道都要經過大沙漠,剛剛從沙漠中九死一生的玄奘,打算沿北道西行。然而高昌的國書打亂了玄奘的計劃。高昌在伊吾以西,是西域的第一大國,高昌王命令伊吾人必須將大唐僧人送達高昌。 “高昌王威震西域,我無法拒絕,沿草原西行的計劃只能放棄了。” 高昌王究竟是個什么樣的人?等待玄奘的命運又是什么呢?(第二集完)
未完,待續。
濃重霧氣中,“玄奘之路”考察隊先遣組駕駛越野車出發。
外形硬朗的陸風越野車隊穿越華北平原,過黃河,車身一色鮮艷的中國紅,格外耀眼。
晚9點,車隊抵達六朝古都洛陽。
參加“玄奘之路”的部分隊員也乘飛機、火車陸續抵達。
玄奘的足跡
10月13日,晴。
洛陽鳳凰谷陳河村,玄奘法師的故里。
玄奘俗姓陳,出身名門望族,祖籍潁川,就是今天的河南許昌。潁川陳家是漢末太丘令陳仲弓之后,玄奘的高祖是北魏清河太守陳湛。曾祖陳欽,也叫陳山,是北魏的上黨太守、征東將軍,封南陽郡開國公。祖父陳康因為學業優秀出仕北齊,官至國子博士、國子司業和禮部侍郎。玄奘的父親叫陳慧,曾經被舉孝廉,當過江陵陳留的縣令。
就在玄奘的祖父陳康這一代,陳家從許昌遷徙到偃師緱氏縣,也就是現在緱氏鎮鳳凰河谷谷東陳河村。公元600年,玄奘就出生在這里。這一年是猴年,有趣的是,在后世的小說中,玄奘在取經路上與一只神通廣大的猴子結下生死與共的師徒之緣。
村中一口古井,水質清澈透碧。
解說員介紹:古井開鑿于北齊年間,經數十代陳氏后人傳承,至今甘甜宜人。玄奘自幼飲此井水長大,故此井被譽為“惠泉”。
玄奘幼年不幸,5歲喪母,10歲喪父。陳氏家族信仰佛教,這對年幼時候的他影響很大。13歲那年,他在洛陽凈土寺出家。出家后六年間,一直未離開過洛陽,在“父母之邑”生活、學習了十九年。
隊員們掃祭玄奘故居,轉載自百分網http://www.oh100.com,請保留此標記立“玄奘故里”紀念碑,表達對先賢的景仰。碑上更有馮其庸老先生書法:“玄奘之路”。馮老先生是著名紅學家,近年來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國西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特別是玄奘取經之路的考證。正是老學者引發了曲向東等幾位年輕電視工作者的靈感和創作沖動,“玄奘之路”活動才應運而生。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用在老先生身上再恰當不過了。9月份,83歲高齡的他還隨“玄奘之路”攝制組趕赴新疆,穿戈壁翻天山,在中巴交界附近、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立碑:“玄奘取經東歸古道”。
下午,洛陽東郊白馬寺。在這里舉行了“玄奘之路”考察隊領受《四十二章經》和《道德經》儀式。這兩部經書將被護送至印度,在印度玄奘紀念堂落成儀式上作為國禮贈送印方。
《四十二章經》是歷史上首部從印度翻譯和傳播到中國的佛經。《道德經》是首部被翻譯到印度的中國文化經典,這個翻譯工作,就是玄奘在印度期間完成的。
《周書異記》記載: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派遣蔡揞等十八人,到天竺(印度)求佛法,歷經三年時間,終于在請得佛經和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梵僧回洛陽,由漢明帝恭敬地請入鴻臚寺以示尊重。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一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傳入中國。
“寺”這個名稱原來用于皇朝中央衙門,鴻臚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部。兩位梵僧便在鴻臚寺開始翻譯佛經,第一個翻譯的就是《四十二章經》。明帝下令在洛陽新建白馬寺,“白馬”命名是因為從印度馱來經典的是白馬,而鴻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