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書籍推薦的時候,提到自己一年的精讀量在100本,瞬間收到許多留言,帶著愉快的心情打開留言版,媽呀,被罵得半死:“1年精讀100本,開什么玩笑,我一年讀365本。”;“你的數學是體育老師教的嗎?不然怎么能算出讀了100本書?”;好吧,我精讀了100本書,并且在公開場合公布,我對不起大家,我道歉還不行嗎?
從數量上看,我們每個人擁有的時間量級確實是一樣的,但是從有效使用量上看,卻是千差萬別。
先來說說我昨天做了些什么(一個平常的周四工作日):
最近常被我運用的經典時間管理術是:吃掉那只青蛙,先來說說我今天吃掉了幾只青蛙:
上午:
6點起床:邊洗漱邊聽樊登35分鐘的《世界首富都在用的定價策略》,隨時翻開云筆記記下要點關鍵詞;
6點50分準時出門趕班車:聽新精英古典《定制2016愿景板》60分鐘的分享,隨時翻開云筆記記下要點關鍵詞;
7點50分到達公司:享用豐盛的早餐(早餐是一天的能量之源,標準是多而營養);
8點15分坐到辦公室:把剛剛聽到的2個音頻,花半個小時的時間,根據云筆記中的要點關鍵詞,用自己的語言重新組織,寫下聽后感;剩余的時間,打開2016年Excel版計劃大表,對昨天做一些總結,比如讀完了一本書,就在書單上以評級+書名+一句話簡介的形式納入計劃表當中;
9點-10點:花5分鐘的時間,把昨天寫下的今天的To Do List進行更新,千萬別用大腦去記今天要做的事情;開始準備昨天定下來下周一會面客戶的資料:包含了解客戶的信息、從現有資料庫中找出與該客戶匹配的內容、進行編輯做成方案、打印裝訂、裝入袋中;
10點-11點:根據boss的要求,把最近的工作進展做成PPT的形式進行匯報,列提綱、從資料庫中找出可用PPT模板按照定好的提綱加入內容、完成初稿、進行修改、定稿、發給Boss;整個中間過程有10分鐘是公司內部做操時間,每次無論手頭上做什么事情,都會做操活動筋骨;
11點-11點30分:明天應邀做一場技術型分享(私人與公司業務無關),PPT昨天已經完成初稿,今天修改潤色定稿;
11點30分:吃飯;
12點-12點30分:看了半小時電影《公民凱恩》;
12點30分-1點:聽《蔣勛細說紅樓夢》午休;
下午:
1點-2點:打開收藏夾收藏的幾個平臺(主要是幾個大客戶的行業資訊、SEM相關知識、互聯網知識等),同時會打開云筆記,看到有用的資訊做一些摘抄,并且附上鏈接打上星級;
2點-4點:完成一個大方案,依然是列提綱、從資料庫中找出可用PPT模板按照定好的提綱加入內容、完成初稿、進行修改、定稿、發給客戶;中間10分鐘做操;
4點-5點:看了1小時《MBA教不了的創富課》,邊看邊在云筆記當中做摘抄;剩下5分鐘,列下明天的To Do List;
5點-6點:坐班車回家,看完電影《公民凱恩》,凱恩說:“我不走,我要留在這里陪我最愛的人(小三),全世界,只有我自己能決定自己的行為。”,我不是被他對小三忠貞不渝的愛情感動,而是被只有他自己能決定自己的行為這句話觸動。
6點-9點30分:開始我漫長的親子時光,給兒子洗澡、陪他吃飯、玩玩具、看巧虎(30分鐘)、聊天,在他看巧虎的時候洗完澡,翻看微信當中心理學、咪蒙、李叫獸以及平時收藏的文章;
9點30分-10點30分:給兒子換衣服、陪兒子睡覺,關燈后開始聽樊登50分鐘的《孩子怎么教》上下2篇,這個時候無法記筆記,一般是重聽之前保留的音頻進行復習;
10點30分:把手機放在客廳,進臥室看《成為作家》10分鐘睡著;
時間管理,是一個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過程。
從無到有:是指從一開始完全不了解自己的時間狀態,到嘗試著離開舒適區進入到學習區;
從有到無:大量練習、調整、修正你的時間表格,從學習區到熟練區,形成自有的時間管理術,熟練到時間管理從有形回歸到無形;
那么,到達熟練區,我們到底要做些什么?
第一、列出你的所有時間:這有點像自我規劃當中的自我認知。可參考閱讀《小強升職記》這本書,在【在行】約見我的學員當中,80%以上存在時間管理問題,讀了《小強升職記》后,都說看起來簡單卻非常實用。
第二、拆分時間:這里的拆分有兩個意思,一是把時間拆成30分鐘-2個小時的碎片化時間,從我一天的行程可以看出,我的時間是由無數的碎片化時間組成的,最短只有10分鐘,最長可到達2個小時,但是每一個時間段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二是把事件進行拆分,如看電影與看書的時間,尤其是看電影,拆分到效率較低的時間段,相當于一種放松。
第三、建立資料庫:這里的資料庫分為兩類,一類是準備充分的書單、電影庫、音頻、課程等資料庫,每次根據實際的時間和環境直接從資料庫中提取出可用學習的內容,不給自己多余的思考和迷茫的時間,一迷茫很可能就把時間花在刷屏聊天這些無意義的事情上去;二是建立模板類資料庫,很多的時候,如果我們做一個方案或者是完成一個文案,如果有現成的基礎性模板和資料,會大大提高效率,成就感也會很高,在短時間內完成一個方案的快感,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第四、列下時間管理表格:了解好自己的時間狀況、準備好資料后,列出每日的時間管理表格,嚴格按照時間管理表格執行。
第五、修正表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每天修正自己的表格,每周做一次總結,每月做一次回顧,形成自有風格的時間管理表格。
第六、形成習慣:堅持21天形成習慣---你想多了,21天根本不可能,我堅持摸索了一年多,才到達這種怡然自得的狀態,別人看我很虐,而我卻覺得可以更虐。
經過這六步,基本上你的時間已經完全在你的掌控當中,六步真的有那么神,當然不是,在整個過程,你還需要練就以下能力,一開始你要主動的去練,后面會熟練到變成無意識的能力,這個時候,你想不優秀都難了:
統籌規劃能力:每天應該怎么過,你要在頭腦中有個大概的畫面,再進行細致的規劃。
搜索查詢能力:那么多的學習資料哪里來,當然是搜集而來,利用好互聯網采用多元化關鍵詞,點變線變面;
多渠道利用能力:就像書不一定都用看,看不一定只能用紙質的書籍,充分利用各種渠道,如喜馬拉雅、紅點、訂閱號等;
整理歸納能力:先建立資料庫框架,再慢慢往里填,成為自己與別人源源不斷的資料來源,你會變成分享天后;
拒絕別人能力:工作中常備打擾無法專注?別不好意思,學會適當拒絕別人;
專注力:有時候我們不能專注是因為被人打擾,但更多的時候是“主動”去打破這種專注,刷刷朋友圈,看看八卦,是不是感覺膝蓋被一箭射中。
寫作的能力:你要會寫,好記性真的不如爛筆頭;
等等能力……
相信我,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堅持下去,熟練區會回歸舒適區,那個時候就不是堅持了,是完完全全的享受。
最后,偷偷告訴大家一個小秘密,每當我沒有狀態想偷懶時,便從資料庫中挑自己喜歡的全新的文章啊、全新的音頻刺激自己(不喜歡果斷刪,就要喜歡),狀態很快就回來,也就是說,即使偷懶,我都已經習慣在學習中偷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