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口
疾病往往和貧困相生相伴,貧困人口由于長期營養不良、衛生環境惡劣、缺乏醫學知識、心理壓抑和超負荷體力勞動等原因,比一般的城市人口更容易患病。
就業是檢驗是否具有社會能力、能否融入社會的重要標志。失業威脅著家庭的穩定,也使家庭以外的社會關系受到嚴重影響。一個失業者往往會在就業的人員中失去自尊和影響力。對失業情緒影響的研究注意到當失業人員適應他們的新處境時,經常會經歷一系列階段:剛剛失業時會感到震驚,然后是對新機會保持樂觀。但當樂觀沒有得到回報時,個體就可能陷入抑郁階段,并對自己以及就業前景非常悲觀。
教育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將人們篩選和分配到特定的職業崗位上去。
馬克斯·韋伯曾經確立了社會分層的三個關鍵維度:財富和收入(經濟地位)、權力(政治地位)和聲望(社會地位)。
經驗表明,對貧困人群實施救助和提供服務,實際上都是將貧困者置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做法難以達成扶貧最佳效果,甚至會使一些人更加疏離主流社會,走向邊緣化,從而不利于社會整合。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區的綜合優勢,引導貧困貧困人群積極參與形式多樣的社區活動,鼓勵他們從社區走向社會。
養老機構的“先天缺陷”主要表現:缺少家庭的溫馨和親情;養老機構缺少友情(相對以前);集體生活與老人個人的生活習慣往往不易協調(比如,“一個開了空調才涼快,另一個卻凍得發抖;一個將電視機開到半夜,另一個必須忍受失眠);管理方式對老人的身心健康有較多的負面影響(長期生活在封閉環境,容易產生煩躁情緒,進而引發精神性疾病;機體抵抗力相對較弱的人群混合住在一個被封閉的空間,疾病傳染率高于普通人群)。
居民共同體和社區福利的小方案:重建居民共同體,把“家”的概念由血緣共同體擴展為地緣共同體,以鄰里互助補充家庭自助;需要完善社區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