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玄武門之變”政變上臺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獲得政權的道路上,盡管眾說紛紜。但在他治國方略上,特別是用人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更是“用人如器”,始終堅持“如其有才雖仇不棄”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的用人原則特別深得人心,而廣為后世千古佳話!
話說,在當年的秦王府,若不是李世民身邊圍繞的一幫賢臣良客在最關鍵時刻,幫助李世民當機立斷,那么,在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爭斗中,最后誰輸誰贏都還不一定呢!當然,李世民也正是因此買了這個教訓,也可以說是經驗吧,在之后自己登上皇位的主政生涯,對人才發掘的重視更加是不遺余力的。
《資治通鑒·唐太采貞觀元年》講到唐太宗用人之道在于:“用人如器,各取所長”。體現了李世民對人才的渴求,以及用人原則,他將對人才的選拔比作“器物”而獨用所長,這句話的具體含義,如果要用李世民自己的原話詮釋即是:
“如其有才雖仇不棄”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
這句話,通俗一點來講,大致意思是:如果你是人才,哪怕曾和唐太宗有仇有恨,他都不會因此而放棄對此人重用的想法。如果你一無所長,縱然和唐太宗沾著特別近的血親關系,那么,對不起,這樣的親緣“冗員”,唐太宗是寧可放棄而不愿意給他一份可以養活身家的差事干的。
在關于唐太宗李世民在對人才的選拔上“用人如器”的說法,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則真實的歷史故事:
唐·吳兢《貞觀政要·擇宮》記載了這么一件事情。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苛責右仆射封德彝等人道:“得到人才乃天下安定的根本。我讓你們替我廣羅人才,你們卻未嘗有所薦舉,這是怎么回事?”
封德彝忙替自己開脫道:“臣愚豈敢不盡情,今未見有奇才異能者。”唐太宗毫不客氣地說道:“前代明工使人如器,皆取士于當時,不借才于異代。豈得夢傅說,逢呂尚,然后為政乎?且何代無賢,但患遺而不知耳。”
唐太宗李世民此話的大概意思是要告訴封德彝:賢才的發現,是擇其長者而用之。在歷史上,哪個朝代沒有賢才呢?難道他們治理國家都是向別的朝代來借才使用的嗎?朕讓你們尋找賢才,你們遲遲未果的原因,恐怕不是天下沒有賢才,而是你們根本沒有用心去尋訪,使得賢才因此而被遺漏,所以才在這里說當今天下沒有賢才。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人才的發掘和任用上,比如,唐太宗時期善于納諫的大唐名臣魏徵(又名魏征),以及在唐朝后來官至宰相的馬周,這都是唐太宗“任人唯賢”親自選拔的人才,并且真正做到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地步。
大家都熟知,貞觀名臣魏徵以納諫名留青史。然而,魏徵曾經卻是太子李建成陣營的骨干臣子。在玄武門之變之前,魏徵曾數次勸說李建成殺掉李世民,而且要先下手為強,而李建成當時并未采納。
在玄武門之變后,奪位勝出的李世民找到魏徵責魏徵道:“你為何要屢次離間我們兄弟?”魏徵毫不懼色也就罷了,他居然懟李世民道:“若太子早日聽從我魏徵之計,必定不會有今日之禍。”對此,李世民不但不怨恨,反而“改容禮之”,并和當時都曾是太子李建成部下人物的王珪、韋挺等人主動達成和解,并傾心任之。當然,這些人后來也都成為唐太宗李世民匡扶大唐盛世基業的股肱之臣!
再說唐初名臣,布衣宰相馬周,他也是李世民慧眼識才親自發現的一位。
貞觀年間,唐太宗讓滿朝文武上書言事。這檔子事對文臣還好辦,但是對于武將出身的官員,無疑不是一大為難之事。中郎將常何,原本是一介武夫,對上書言事之事更是文墨不通半點,那要怎么辦呢?
常何很幸運,此時,正好有馬周客游長安暫住在常何家里。于是,馬周就幫常何起草奏疏,而且前后所言二十余條,皆中事理。這讓唐太宗對常何的異常突出表現大為詫異!
難道常何是個文武全才嗎?之前怎么沒被發現?帶著這個疑問,唐太宗特意召見了常何,在問明事由后,唐太宗立刻通知要召見馬周,而且在等待馬周的過程中,唐太宗幾次遣使去催促。可見,唐太宗對人才的渴求真正到了如饑似渴的地步,唯恐見面有半點差池的夜長夢多。
在李世民即位之初,思賢若渴的李世民把對發掘人才,提拔人才的事情看得特別重要。
為了方便人才的發掘和引薦,唐太宗李世民特意在弘文殿側置弘文館,以此招攬并精選天下文人儒士,而置于館內。另外,他還將所有都督、刺史的名字書寫于在室內屏風上,并將他們每人的善政功績寫在相應名字的下面,以此方便對比考察官員之優劣,并從中發現人才。
比如像當時的名士姚思廉、虞世南等人,他們都是以本官兼學士的身份,太宗允許他們輪流到館內值班,以方便隨時與他們討論政務上的事情。
自古道,治國貴在人才。也正是唐太宗這種“用人如器”之“如其有才雖仇不棄”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在對人才的選拔上“用人不疑”,“唯才是用”的曠達胸懷,才成就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從而為大唐盛世的開創奠定了堅實根基。而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也為后世歷代效仿,并為今天的我們提供了積極的可借鑒意義。
『文/淳幀通安,筆名宏羅,本文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留言、探討,感恩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