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還沒有正式建立的時候,軍隊一度非常強大,甚至當時流傳著一個傳言,叫做:“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也就是說當時的滿族軍隊如果達到一萬,天底下都少有他們的對手,滿族齊射,在當時確實是一流的。
后金當時最核心的戰斗力就是八旗軍。
努爾哈赤在1601年,以原有的牛錄制度為基礎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八旗制度。他規定,沒300人為1牛錄,每5牛錄為一甲喇,每5甲喇為一固山——即“旗”。共設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8個旗,所以號稱8旗。這是最初的八旗制度,也稱為“滿八旗”。
一開始的“滿八旗”軍隊的戰斗力確實很強悍。那些八旗的士兵多半生活在比較落后的生存環境下,他們動作敏捷,吃苦耐勞,而且精于騎射,相比連飯都吃不飽、打扮的跟叫花子一般的明軍,他們幾乎是屢戰屢勝。
但是等到清朝正式建立之后,沾染了中原這個花花世界之后,八旗的戰斗力就越來越下降了。再加上后面為了增加數量,又擴充了“蒙古八旗”,“漢八旗”,隊伍更加變得混亂不堪,
所以我們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在崇禎時期,明軍經常會被后金打的大敗而歸,但是崇禎皇帝死了之后,明朝只剩半口氣了,那些南方小政權反而經常把人多勢眾的清軍打的大敗而歸,甚至于李定國打得清軍潰敗,順治皇帝甚至幾次在詔書中表示想與南明政權劃江而治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又大量招募明軍降將,組建了一支“綠營軍”。但是當時的綠營還是很強的,就是依靠著這些綠營,清朝逐漸蕩平了南方,在這期間出現了三個“綠營”里面的典范: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
等全國統一之后,因為沒有了戰爭實踐,再加上他們都有國家的特殊照顧,不愁吃不愁吃,八旗和綠營的戰斗力進一步下降。
等到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的所有人都發現,現有的八旗和綠營幾乎不能用來打仗,還不如毫無組織的老百姓,當時的三元里老百姓自發的抗英活動都比清朝的正規軍打的漂亮。
后面就是軍制改革了。
但是在現有的八旗和綠營基礎上改太難改了。這些八旗“老爺兵”天天抽大煙、逛窯子、逗鳥,過慣了享受的日子,你現在要他走正步,學打槍,談何容易?
新軍倒是戰斗力很強,但是卻忠誠度令人擔憂。
實際上后面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其中的骨干成員就是武昌新軍。掌握了新式武器的新軍非但不幫助清朝鎮壓那些革命黨,反而與他們合為一體,這真是令人唏噓啊!
不過雖然清軍的軍制改革不成功,但是清朝滅亡后,卻還是有一只清軍隱藏起來,駐守自己的防地,這只近百萬的清軍甚至一直堅持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后。
原來鴉片戰爭之后,清朝把香港租借給英國的時候,卻給自己留了一手,以備他日有不測之事。清朝和英國商議決定,香港里面一個叫做九龍城寨的地方不租借給英國,這個地方仍然是清朝的合法領土。并且派了一支軍隊前去駐防九龍城寨。
時光飛逝,可能連清朝自己都沒有想到,自己會在1840年之后的不到一百年就滅亡了,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來的是那么迅速,乃至于駐扎在九龍城寨的清朝軍隊都來不及撤回去。
辛亥革命之后,中國陷入了分裂割據時期,這些駐扎在香港的士兵索性不回去了,就在當地住了下來。這個地方法理上不歸英國人管,因為他們的條約上沒有租借這塊地;新建立的北洋政府和民國政府也根本沒有時間去管這一塊彈丸之地,這些士兵居然就在這個地方安安穩穩的住了下來,成了當地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不過最后他們還是被發現了。1984年,中英就香港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涉之后,英國開始放開手腳清理這一塊地方,這時候他們才發現這個地方有一只清軍長期駐守的痕跡,并且發現了留在這里的清軍后裔。
人們都沒有想到,清朝滅亡了快一百年了,在這個不為人知的地方居然還駐扎著近百萬的清軍,免不得讓當時的中國跟英國都頗有些震驚。
不過這么多年過去了,清軍也早已物是人非,以前的八旗也好,綠營也好,在英國人發現他們的時候,都變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有的甚至變成了農民,這樣的一支軍隊,再也掀不起什么大風大浪了。
一支軍隊,失去了敢死敢戰的軍魂,它就已經失去了軍隊的熱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