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主流社交網站,微信用戶數目前已經突破11億。隨著用戶數量的增加,也有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意識到,在微信上消耗了太多無聊時間,此前便有數據表示微信占中國手機用戶近 30% 使用時間,而這些時間完全可以用來做更多的事。
為何大家對于微信會產生這樣一種反思呢?其實與微信這款社交軟件本身有很大的關系。起初微信的初衷是為了打造一款基礎設施,覆蓋用戶日常社交和訊息瀏覽所需,可是隨著公眾號的泛濫,以及朋友圈的沉淪,微信上面的垃圾信息儼然成為了平臺不容忽視的一部分。
最開始人們都是因為便捷而愛上微信,可以快速聯系到親戚朋友,而且比短信更加便宜,還能通過公眾號渠道獲取廣泛的有價值的內容。
可是漸漸地大家發現,以前方便聯絡的微信群居然催生了另一種方式的在線“聚眾賭博”,直到現在,微信都沒能將其連根鏟除。與此同時,公眾號也逐漸泛濫成災了,去個景區你得加,去醫院你得有,去商場也得加,甚至就連吃個飯都得加公眾號。
可以說原本大家是想更便捷地獲取信息,而現在變成了被微信“強奸”的時代。除了公眾號良莠不齊外,朋友圈里面的信息也是五花八門,除了曬日常,更多成為微商們的暖床,除了打廣告還是打廣告,另外還有一些轉發控,轉發各種偽養生的內容,以及假消息,還有一些拉票客特別愛發投票信息。
難怪有一種說法是:“極簡生活從刪除微信好友和公眾號開始”,也有人表示朋友圈是最無用的發明,有用的信息極少。更別說微信支付還常常泄露用戶隱私,此前就有用戶反映,通過微信登錄大眾點評后,居然會直接看到自己的微信好友所關注的餐廳,點評的景點、簽到的酒店等等私密信息,甚至無法自動刪除,一時間引發熱議。
基于此,很多用戶開始意識到了自己使用微信,其實是被微信“綁架”了,所謂的“快捷”也是建立在浪費時間的基礎上的。或許正是因為微信想要覆蓋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帶來了層出不窮的后患問題。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現在的用戶更喜歡簡單直接好用的工具,就像大家看文章也喜歡看帶干貨的,便于快速獲取有用的訊息,從而獲得啟發。譬如全民都在用的支付寶,花唄、借唄什么的都不說了,其他的保險福利,薅羊毛小竅門,普及到全國的乘車碼、搜索垃圾分類等等,全都是一些小小的融入實際生活的有用功能。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家越來越多青睞于那些不占據和浪費大家很多時間,卻又能切實助力生活的小工具,在這一點上,支付寶顯然比微信更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