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即是抽離的智慧,器即是知識、技能。
道,是經驗背后的底層邏輯;
器,是特定事物的思維認知;
一萬小時定律說:如果在某個領域持續學習累計一萬小時,就可以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后來,又出現了一萬小時定律的升華觀點,即刻意練習。它說:在某個領域刻意并有意識的練習N多小時,才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
一萬小時定律和刻意練習,均是“器”的層面;即:學習針對某一特定事物的知識、技能。
如果換成其他事物或領域,這些“專業性知識”將喪失它的作用!
所以,智慧比知識更重要。
我們大多數人,都處在學習知識的層面,學的多卻不會用。這是因為,知識背后的抽象認知,底層邏輯,沒有打通。
我們經常見到這兩種高分學生:一種勤奮刷題型,一種做題很少型。
對于第一種,我們經常夸獎他們勤奮、努力;
對于第二種,我們經常稱之為聰明;
其實,他們的差距在于思維認知的不同。
第一種孩子,認知低,知識學的太死,刷題再多,也不達不到知識的靈活遷移;
第二種孩子,認知高,學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還是知識背后的抽象邏輯。抽離出背后的“道”,才能更好的應用到各類問題中。
我們常說自己的遷移運用能力差,那是因為我們只是在知識階段,而沒有上升到智慧層面。
知識是幫助增長智慧,并助力于知識學習的!
缺乏智慧的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知識無窮無盡,我們耗盡一生,恐怕也難以學完世上的知識。
我們生存,又必然需要各種知識。
所謂觸類旁通,一通百通。
學習,不要沉于知識本身,那樣學得的知識只是一潭死水,泛不起波瀾,經不起應用。
只有借助知識,看透知識背后的道理、思維,上升到智慧/道的層面,才能更好的指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