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家長講述孩子初次上幼兒園的場景,有的孩子分離焦慮癥特別嚴重,一直躲在媽媽的身后,任憑媽媽怎么開導勸說,孩子就是不愿意入園,哭鬧著要回家,即使入園了,也是默默的待在一邊,遲遲不敢邁出一步去接觸新同學、新老師。而有的孩子,表現卻十分大方開朗,一雙大眼睛眨巴眨巴好奇的看著新鮮的環境,不一會就和老師,小朋友打成了一遍。歸結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安全感”這三個字。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就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對人、對世界的信任感。有安全感,孩子就會對外界充滿信任,可以從容面對、獨立探索各種事物,有安全感,孩子不會因為距離上離開親人而有所畏懼,會更容易的和外界人或物建立起感情。安全感對孩子的成長有巨大的影響,但孩子的這份安全感卻經常被家長所忽視。孩子缺少安全感,往往表現為:過度依賴爸爸媽媽、愛發脾氣、害羞膽怯、唯唯諾諾、叛逆、封閉內心、逃避、占有欲強、不自信、獨立性差,對他人通常持有不信任、嫉妒、傲慢甚至敵視的態度,難以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也缺乏冒險精神,容易感到焦慮、畏懼新事物等。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而我教育孩子的第一要務就是給孩子安全感。而培養安全感其實很簡單,對孩子來說,安全感莫過于:我需要你的時候,我可以找到你;我說話的時候,我知道你在聽;不管發生什么事,我確定你一直都在。需要注意的是,0-3歲是孩子安全感培養建立的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家長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呵護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呵護孩子的安全感,作為家長應該這么做:
首先是做到高質量陪伴孩子。一個小孩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感,這種安全感包括生理上的安全和心理上的安全,而陪伴是孩子確認和得到心理上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孩子越小,陪伴的意義也越重要。其次,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少用威脅、恐嚇和武斷拒絕。要知道,威脅和恐嚇孩子是損害孩子安全感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做法,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威脅和恐嚇,會讓孩子懷疑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孩子容易產生被拋棄的恐懼感,從而導致安全感急劇下降。最后就是,家長在面對生活和工作都要保持良好穩定的情緒。一個樂觀、平和、情緒穩定的媽媽或者爸爸,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自在、也樂于去探索外面新世界。
家長真心地去愛孩子,擁抱孩子,接納孩子,是所有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石。孩子有了安全感,必定能在成長的路上走得更加堅定從容。
——END——
主播: Ann
編輯:小愛
剪輯:小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