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⑴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⑵于有政⑶。’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有人對孔子道:“你為什么不參與政治?”孔子道:“《尚書》上說,‘孝呀,只有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呀,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呢?”
【注釋】⑴書云——以下三句是《尚書》的逸文,作《偽古文尚書》的便從這里采入《君陳篇》。⑵施——這里應該當“延及”講,從前人解為“施行”,不妥。⑶施于有政——“有”字無義,加于名詞之前,這是古代構詞法的一種形態,詳拙著《文言語法》。楊遇夫先生說:“政謂卿相大臣,以職言,不以事言。”(說詳增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論語〉子奚不為政解》)那么。這句話便當譯為“把這種風氣影響到卿相大臣上去”。
朱熹《論語集注》:
定公初年,孔子不仕,故或人疑其不為政也。書周書君陳篇。書云孝乎者,言書之言孝如此也。善兄弟曰友。書言君陳能孝于親,友于兄弟,又能推廣此心,以為一家之政。孔子引之,言如此,則是亦為政矣,何必居位乃為為政乎?蓋孔子之不仕,有難以語或人者,故托此以告之,要之至理亦不外是。
陳焱:
這段文字,如果認同朱子認為的乃是成于定公初年的話,則還是比較好理解的。魯昭公與季氏做政治斗爭失敗,先后出奔齊國和晉國,而后客死異鄉。其后魯定公即位,根據史記的記載,季氏依然握有大權。所以孔子不出仕,講“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實際有針對當時魯國現實政治秩序而言的意思。從儒家修齊治平的角度來說,理想狀態下,君子本身的修養德行本身就有政治內涵,而政治秩序也是為政者個人內在道德修養的體現。而當時魯國的狀態,前任國君昭公和季氏爭權失敗,死在國外。定公又是三桓所立,這里面本身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的意思,外加三桓把持國政,整個政治秩序完全亂套,所以在定公初年孔子不出仕,而這樣講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之后陽虎又篡奪了季氏的權柄,所謂陪臣執國政,孔子就更不愿出仕,后來是陽虎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 陽貨 第一章)逼著孔子才出來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