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⑴?!?/strong>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時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鬃佑终f:“我若是不能親自參加祭祀,是不請別人代理的?!?/p>
【注釋】⑴吾不與祭,如不祭——這是一般的句讀法。“與”讀去聲,音預,yù,參預的意思。“如不祭”譯文是意譯。另外有人主張“與”字仍讀上聲,贊同的意思,而且在這里一讀,便是“吾不與,祭如不祭”。譯文便應改為:“若是我所不同意的祭禮,祭了同沒祭一般?!蔽也煌獯肆x,因為孔丘素來不贊成不合所謂禮的祭祀,如“非其鬼而祭之,諂也”,(2.24)孔丘自不會參加他所不贊同的祭祀。
朱熹《論語集注》:
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于孝,祭神主于敬?!庇拗^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與,去聲。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齊,必見所祭者,誠之至也。是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可不謹乎?吾不與祭如不祭,誠為實,禮為虛也。”
郭美華: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可能是周代慣用語,不一定是孔子的話。
祭的對象,一般說為有兩種:一是祖先之鬼,一是天地神祇。舊注一般認為“祭如在”是說祭祀祖先,與后面“祭神如神在”祭一般神(所謂外神)相對舉。如在,是說被祭祀的祖先或神祇,在祭祀的情境中,“如在其境”。如在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既不是真在,也不是不在,說不在有好像在,說在好像又不在,這就是“如在”。
實質上,如在或如在其境的實然意義,一是祭祀者的心之誠,二是祭祀場景的肅穆虔敬,三是被祭祀對象(祖先或神祇)之感格。三者交織,構成了一個神圣的祭祀境遇。祭祀的本質,在于將塵俗的人置入一個涵攝往古來今、四方上下的神圣之境,通過讓與自身相關而又超越自己的神圣力量之降臨,澡雪并凈潔自身。因此,祭祀具有道德教化功用,后世經過對天地萬物與人自身道德-政治生存的形而上統一,祭祀中涉及的鬼神與變化融攝一體,引向了具有宇宙論色彩的境界論。
如在的說法,是一個理性主義的道德立場,而非一個神秘主義的宗教立場。不明白這個分別,就會去信仰意義上玄思鬼神的存在問題。這就與孔子的本旨相反了,在宗教信仰意義上,孔子是不語怪力亂神,對鬼神敬而遠之的。
因此,基于這個“如在”的立場,孔子認為如果自己不親自參與祭祀活動(比如讓人代行其禮),就如同不祭祀一樣,突出要親臨祭祀場景以得祭祀氣氛的濡染。這表明,孔子之重禮,本質上是重其實質,而非關注其形式。
舊注對后一句有另一個斷句法,“吾不與,祭如不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