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期《中國詩詞大會》,一道非常簡單的題目,百人團(tuán)幾乎全軍覆沒,挑戰(zhàn)者、嘉賓、主持人都難以置信。
這道題是李白的“蕭蕭班馬鳴”,大多數(shù)人都答成“蕭蕭斑馬鳴”,一字之差,而意思全然不同。
這句詩出自李白的《送友人》,是初中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
全詩如下: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原本這首詩是沒有標(biāo)題的,但是后人根據(jù)此詩的意境,為它擬了一個(gè)標(biāo)題,雖然十分平淡,但是奈何李白這首詩寫得太好,最后還是成了千古名作。
這首詩是他送別友人所寫,通過環(huán)境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將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描寫得淋漓盡致,意味深遠(yuǎn),渾然天成,水平之高,后世無人能及。
詩歌開頭便描寫了送別的地點(diǎn):青山綠水間。
連綿蒼翠的山峰橫亙在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緩緩流過城東。
一個(gè)“橫”字突出了山峰的巍峨,而“繞”字則凸顯了水流的曲折。
前一句寫的是青山的靜態(tài),后一句則勾勒出綠水的動態(tài),一靜一動,便將青山綠水的秀麗風(fēng)姿描摹得栩栩如生。
而他就是在這樣寥廓壯麗的背景下,送別友人,而這樣壯闊之景也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哀而不愁。
接著的頷聯(lián)寫的便是兩人的依依惜別。
我們在此地互相道別,就像那隨風(fēng)飄轉(zhuǎn)的蓬草,浪跡天涯。
這里的“蓬草”指的不止是友人,也是他自己。
蓬草無根,就像遠(yuǎn)行的游子,到處漂泊,無論是友人還是自己,此時(shí)都是天涯游子,這樣的比擬十分恰當(dāng),卻難免有些悲傷。
雖然都明白“天下無不散之筵席”,但是離別總是令人傷感。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縱使瀟灑如李白也不能幸免。
接下來的頸聯(lián)繼續(xù)描繪離別之景,渲染氣氛。
天空中的云彩漂浮不定,任意東西,就像遠(yuǎn)游的友人,紅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就此消散在人世間,就如此時(shí)的他不舍友人的離去。
這一聯(lián)的對仗尤為工整,浮云落日,游子故人,而不但對的十分巧妙,還十分應(yīng)景。
游子如浮云,并不是李白的首創(chuàng),《古詩十九首》中便有“浮云蔽百日,游子不顧返”,李白的這一句顯然是脫胎于此,然青出于藍(lán),這便是他的高明之處。
而“落日”蒼涼悲壯,很符合此時(shí)的離別之情。
短短10字,便刻畫了一幅寥廓的背景,這樣的大筆揮灑,常人是難以企及的。
接著的最后一聯(lián)是兩人揮手送別之景。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他們在馬上揮手告別,連馬兒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情緒,哀哀地嘶鳴著。
這里的“班馬”意為離群的馬,最早出自《左傳》的“有班馬之聲, 齊師其遁”,絕對不是我們?nèi)缃窭斫獾摹鞍唏R”。
雖然詩人并沒有直接寫兩人的離情別緒,但是通過這兩匹馬的瀟瀟長鳴,也烘托出了李白和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馬猶如此,人何以堪?
這里的“班馬”,若是替換成“斑馬”則無法體現(xiàn)詩人的情感,所以千萬別搞錯(cuò)哦。
全詩描摹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離別圖景,渲染了一種寥廓蒼涼的氛圍,一掃離別的頹唐情緒,悲而壯,堪稱離別經(jīng)典,就像清人胡本淵所言:每句整齊,結(jié)得灑脫,悠然不盡。
不知你是否也曾寫錯(cuò)過“班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