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小時候,
還不是一個,
不愛看書的小朋友呢?
我曾經教過的一個三年級的學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剛接班的時候,一天課上,我問班里的學生“有哪些AABC形式的成語?”,其他孩子都回答了“格格不入”、“津津有味”、“面面俱到”這種課本上出現過,小學生們普遍容易想到的答案。輪到這個小女生了,她脫口而出了“錚錚鐵骨”、“冤冤相報”這兩個成語。
當時我就很驚喜,因為這兩個詞不僅課上沒有教過,也不是大人平時會對一個小女孩說的話,一定是來自平時的主動積累,這說明這個學生是一個閱讀量大且學習自覺的孩子。
課間活動的時候,我就問她這兩個成語是從哪里學來的。果不其然,她說她當時正在看一本武俠小說,她還說在武俠小說之前,她剛看完了一套講中國每一個省份有哪些有趣的歷史故事的書。
再后來的事,完全不出人所料,這個愛讀書的小姑娘長期霸占了我們班語文第一的位置,作文也經常得滿分,語文是越學越開心。
廣泛的閱讀是很有好處的,尤其是對年齡比較小的孩子,這樣的成效會很明顯。
但是現在小朋友的選擇太多了,手機、iPad、電視,哪一個不比書本容易吸引人?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一空下來就抱著手機玩游戲,想要引導他們去看書,卻不知該怎么引導。
我們總想著和孩子斗智斗勇,威逼利誘,豈知“放下手機,去看書!”這樣的命令看似正確又威武,但實際上卻很可能使孩子離好的閱讀習慣越來越遠。
人的本質是追求快樂的,如果孩子不能從閱讀中獲得樂趣,他就不會主動去閱讀,如果這個時候家長、老師再一逼,孩子就會對看書產生逆反心理。
因此剛開始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題材,而不是你認為對孩子有用的書;并且前期每次讀書的時間不宜太長,更不能在孩子手機、游戲玩到最開心的時候拉他來看書,這樣只會讓他對看書更厭煩。
另一方面,孩子不愛看書,和家長買的書不適合孩子發展的年齡階段有很大的關系。書籍是不是和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興趣點匹配,是孩子對書是否感興趣的關鍵。
那么,孩子在各個發育階段都適合什么樣的書呢?寶寶從多大開始培養閱讀習慣最好呢?
在《通知:關于閱讀繪本的注意事項》一文中,豆博士已經說過,從3個月開始,當嬰兒能夠傾聽大人的說話,并且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來作為回應時,給寶寶準備好繪本了。
對3-6個月的寶寶來說,這個階段重點是聲音,家長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有趣的都可以讀給寶寶聽。雖然這個階段寶寶聽不懂,但是寶寶會在發育中把聽過的詞匯轉換成自己未來的詞匯。
對6-12個月的寶寶來說,正是培養閱讀興趣的好階段。一開始,爸爸媽媽可以準備一些布書、洞洞書等,這時的寶寶當然是看不懂書的,雖然這些形式各異的“書”對于孩子來說和玩具沒什么兩樣,但是可以讓他們對書是什么有一個概念。在保證寶寶安全的情況下,不要去限制寶寶的行為,允許寶寶啃書、撕書、亂翻等行為,這是寶寶自我探索的過程,與書打交道的方式。
然后慢慢地,可以加入一些認識圖形、顏色這些主題的繪本。
對1-2歲的寶寶來說,他們已經開始懂得自己去翻看書,并且開始有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爸爸媽媽為孩子挑書的時候,就需要建立在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基礎上,觀察并且嘗試看看寶寶的興趣在哪里。有的孩子看到繪本上有車車就會看得停不下來,有的孩子則喜歡盯著星星、月亮的插圖。
對3歲左右的寶寶來說,他會執著于一個故事反復的講述。所以這時候孩子的興趣點會顯露地更明顯一些,這正是父母了解孩子喜好的好時機,比如說,你給講《白雪公主》的故事,孩子一點都不敢興趣,卻對《獅子王》的故事聽得津津有味,那是不是說明孩子比較喜歡以動物為主人公的故事呢?
年齡更大一些,如果之前一直保持著一個好的閱讀習慣,孩子自己探索書籍的欲望會更明顯。可以分開獨自閱讀的時間和親子共讀的時間。親子共讀的書,可以是略高于孩子當下的理解能力,父母在閱讀過程中起到解釋和引導的作用,讓孩子拓展更多的知識面。
營造閱讀的環境和氛圍也很重要。
家里可以開辟一個小角落,作為專門閱讀的地方。幾十本,甚至只要十幾本可供挑選的書籍,再有一個舒適的閱讀座位就能夠布置出一個閱讀角了。
另一點,很重要的是爸爸媽媽的以身作則,有時候孩子在玩手機,這個時候你就拿一本書看,坐在他面前看,他要是問你在干什么,你就跟孩子說“媽媽在看書,你想不想和媽媽一起看?”,這樣很自然的,就能夠和孩子一起開始閱讀了。
總之,陪孩子閱讀不是工作任務,而是每天都應該有的親子時光。只有讓孩子把“快樂”、“有趣”和“閱讀”聯系在一起,他才會更愿意閱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