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宗武 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
目前對慢性前列腺炎而言,臨床上尚無理想的特異性診斷指標。通過對前列腺按摩液(Expressed ProstaticSecretion,EPS)進行分析,為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雖然EPS傳統檢查項目受到了質疑,但由于其相對無創、易于判斷,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一、EPS標本采集要求和方法
采集要求:①EPS采集前需禁欲3~7天,因為排精及情緒興奮可使EPS白細胞計數增高,影響診斷,但如禁欲超過7天,前列腺也會有白細胞積聚,同樣會造成炎癥的假象。②在采集標本前囑患者排尿,以免在采集過程中混入尿液而影響檢驗結果。③用肛門指診按摩法采集前列腺液,采集標本后立即送檢,尤其當標本過少時,以免干涸,影響測定結果;如需培養,應使用無菌容器進行無菌操作后留取。④一次取材失敗或檢查結果陰性,而臨床指征明確者,可隔3~5天再取材檢查。⑤疑為前列腺結核、膿腫或腫瘤的患者禁忌前列腺按摩;前列腺急性感染時,原則上禁止按摩前列腺,只有全身應用足夠抗生素時,才可進行按摩。
采集方法:由醫生采用肛門指檢前列腺按摩法,用玻片接取EPS標本送檢。
二、EPS化驗報告標識
首先報告前列腺液的外觀(顏色、渾濁度)、pH值及量的變化,然后報告顯微鏡檢查(以直接涂片為主)結果,必要時再進行涂片染色檢查或微生物檢查報告。
HP表示高倍顯微鏡的每個視野;白細胞是指形態整齊、折光強、數量較少、分散不成堆者,而膿球是指形態有些破爛、內部結構不清、數量較多,且成堆者;卵磷脂小體是指很多小的屈光卵磷脂顆粒或折光性小體,分布均勻、大小不等、圓形或卵圓形。一般計數標準的標識(數字與符號的關系)如下:白細胞0~9個/HP(即每個高倍鏡視野)為(-)或(±)、11~20個/HP為( )、21~30個/HP為( )、31~40個/HP為( )、40個以上/HP為( );紅細胞:0~5個/HP為(±)或少許,6~10個/HP為( ),11~20個/HP為( ),21~50個/HP為( ),50個以上/HP為( );卵磷脂小體無或散在為(-)、1/4視野為( )、1/22視野為( )、3/4視野為( )、滿視野為( )。
三、EPS常規檢查結果解讀
1.正常結果
外觀(EPS顏色性狀的肉眼觀察):淡乳白色稀薄液體;卵磷脂小體:近滿視野(或幾乎滿視野、或充滿視野、或布滿視野、或很多),均勻分布,或以 ~ 表示;上皮細胞:少見或偶見;紅細胞:無或偶見,<5個/HP;白細胞:<10個/HP,無膿細胞;精子:少見或偶見;淀粉樣顆粒:少量;PH值:6.3~6.5(略偏酸性);量:0.1~1.0ml。
2.異常結果
外觀:前列腺輕度炎癥時,前列腺液外觀也可無明顯改變;前列腺炎癥較重時,可見不同程度的黃色混濁或含絮狀物、或黃色粘稠,或膿性(膿球)或膿血性,后者提示前列腺嚴重感染或膿腫;可能為前列腺癌時,常顯不同程度的血性(必須找癌細胞)。
紅細胞(RBC):前列腺炎、精囊炎時,輕度增加;大量增多或呈血性液體時,多見于前列腺癌;按摩取樣時手法過重也可增多(觀察紅細胞新鮮)。
白細胞(WBC):前列腺炎時,EPS中白細胞數量增多,并成堆分布。臨床上認為報告白細胞數量大于10個/HP或成堆出現,即可診斷為前列腺炎,特別是EPS中發現含有脂肪的巨噬細胞,基本可確診為前列腺炎;報告大堆、小堆、條索狀(鏡下WBC成大堆并有黏液形成),說明存在前列腺導管(腺管)堵塞現象;報告白細胞活躍表示吞噬旺盛,說明急性炎性反應,報告白細胞陳舊說明處于慢性期。既往也有根據白細胞多少區分炎性狀況:當白細胞為10~20個/HP為輕度前列腺炎,21~30個/HP為中度前列腺炎,>30個/HP為重度前列腺炎,然而,隨著臨床研究的進一步深人,發現EPS中白細胞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前列腺有無感染并有助于前列腺炎的分類,但不能完全反映前列腺炎的嚴重程度。
卵磷脂小體(SPL):前列腺炎癥時,卵磷脂小體常減少,并有成堆聚集等現象,表明炎癥區域增多的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脂類(卵磷脂占65%),但必須在鏡檢時確認標本采集準確的情況下進行觀察,排除標本采集不準確引起的情況,如在標本采集過程中混入尿液,或采集到的是黏液或精液,可使其數量發生改變。通常卵磷脂小體越多,白細胞檢出率越低,卵磷脂小體越少,白細胞檢出率越高。
PH值:其變化與局部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炎癥反應越重,pH值越高;當炎癥消失后,pH值逐漸恢復正常。①前列腺炎患者EPS的pH改變可能早于臨床癥狀的出現,當出現臨床癥狀時, EPS的pH值已升高,在隨后的病程中不會再有明顯變化;②慢性前列腺炎時pH值可增高至7.7~8.4,pH值>7.8或8.0對慢性前列腺炎有輔助診斷意義,其堿性程度可比正常人增高10倍,大大影響前列腺內的抗生素濃度,影響治療效果。但也有部分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EPS的pH值出現降低的趨勢,可能與前列腺內的尿液反流有關。③慢性細菌性前列腺炎(Ⅲa)EPS的白細胞計數與EPS的pH值升高的關系呈正相關,即pH值越高,白細胞含量越高,而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Ⅲb)白細胞數目少,pH值降低,此結果對慢性前列腺炎的診斷和治療有指導意義。
上皮細胞:前列腺炎時可見數量增多。
顆粒細胞:中青年人出現,可能與感染性炎癥有關,常伴有大量膿細胞出現;部分老年人出現,多與性生活減少有關。
淀粉樣小體:過去認為其與疾病無關,多見于老年人。近年來有人研究發現,前列腺結石常以淀粉樣小體為核心,如與膽固醇結合即可形成前列腺結石(結晶)。
前列腺結石(或結晶):有結石時,可見由磷酸鈣組成的結晶。好發于40歲以上中老年者;有些毫無癥狀,可在X線、B超等檢查時也被發現。
精子:若按摩前列腺時壓迫到精囊腺,可檢出精子;有大量死精子提示前列腺有慢性充血。
量:前列腺炎時排泄量增加。多次按摩無前列腺液排出,提示前列腺分泌功能嚴重不足,一般常見于前列腺炎癥性纖維化和某些性腺功能低下等疾患。
其他:前列腺炎時,直接涂片固定用革蘭氏染色檢驗,可找到細菌,以葡萄球菌最為多見,鏈球菌次之,必要時可做前列腺液培養,以便進一步鑒定;如考慮患前列腺結核時,可做抗酸染色,可見結核桿菌(但如已確診為生殖系統結核,不宜做此檢查);若檢出滴蟲,可診斷為滴蟲性前列腺炎;若檢出霉菌,可診斷為霉菌感染,但包皮的內板也可能有霉菌,要注意區分;疑為前列腺癌患者的標本,將涂片固定,用瑞氏染色或HE染色檢驗癌細胞。此外,還可進行微量元素、氧化應激、內毒素、免疫球蛋白等的分析。
3.綜合評價
(1)EPS常規檢查是診斷前列腺炎的主要方法,WBC為炎癥的標志,卵磷脂小體為前列腺上皮細胞所分泌,炎癥時,前列腺上皮細胞分泌功能降低,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也導致卵磷脂小體減少。當鏡檢時白細胞>10個/HP,且成堆存在,上皮細胞量增多,卵磷脂小體減少,且分布不均勻或有成堆現象,腺液外觀無明顯改變時,可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而EPS濃稠,外觀呈不同程度的膿性或膿血性液體。鏡檢時可見大量成堆白細胞及上皮細胞和不同數量的紅細胞,卵磷脂小體明顯減少,提示前列腺嚴重感染或膿腫。紅細胞增多或大量出現,常認為由精囊炎、前列腺化膿性炎癥及前列腺癌等病變所致,當然若按摩用力過重也可引起出血而引起紅細胞大量出現。
(2)EPS pH值與WBC、卵磷脂小體的關系:EPS pH值增高,WBC增多,卵磷脂小體的檢出量減少;pH值減低,WBC減少,卵磷脂小體的檢出量增高。對臨床診斷有意義。
(3)患者多次按摩菌無EPS排出,往往提示前列腺分泌功能嚴重不足,一般認為是前列腺炎癥性纖維化和某些性腺功能低下等疾患。
(4)一般泌尿外科或男科醫師認可的是EPS常規檢查3次以上正常,才可視為痊愈。這是因為,前列腺由30~50個小房(腺泡)組成,借助15~30條導管(腺管)開口于尿道,按摩取液時,有時候感染小房病灶的EPS因導管堵塞未能把有炎癥的部分擠出,EPS中的白細胞數量就很多,或成堆,或滿視野,而有時也會擠出的EPS則可能來自于無感染的小房,EPS就是正常的。所以,臨床上可遇到一些患者,首次檢查EPS常規中的白細胞數有可能正常,但前列腺局部的壓痛腫脹體征卻很明顯,經過治療后堵塞的導管暢通了,癥狀減輕了,復查時又可見到成堆的白細胞。
(5)EPS常規檢查不能作為前列腺炎疾病嚴重程度的評估指標。因為:①前列腺中不同部位的炎癥程度往往不同,前列腺按摩取得的標本常常以中央帶腺泡分泌液為主,而前列腺炎好發于外周帶,外周帶腺泡中聚集的白細胞無法進人標本,所以某一次收集的EPS難以準確反映整個前列腺的病變。②前列腺發生炎癥時,腺腔內有炎性細胞和炎性滲出物存留,腺體上皮組織有不同程度的破壞而分泌功能降低,卵磷脂小體分泌減少。但是,卵磷脂小體數量的減少僅僅反映了前列腺炎癥的浸潤程度,并不能反映腺上皮受破壞的程度。③前列腺炎致病原因和發病機制復雜,患者癥狀不單純是由前列腺局部的細菌感染和炎癥所致,而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尤其是當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盆底神經肌肉痙攣等非致炎因素的作用下更表現這種特點。
來源:好大夫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