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一則名為#騰訊員工平均月薪7萬#的話題沖上微博熱搜。這種算法未剔除公司高管等高薪群體對平均值的影響,但橫亙在行業跟崗位之間的收入差距確實存在。通過國家統計局發布的十年全國職工收入統計數據,三個維度帶你看有沒有入錯行。
私營、非私營單位,十年間收入差距縮小還是拉大?
2018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82461元,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9575元。據此計算,2018年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是私營單位的1.66倍。在2009年-2018年十年間,這一數值先降后升。自2015年開始,非私營與私營單位之間的收入差距有拉大趨勢。
隔行如隔山,你選對行業了嗎?
2009年到2018年的十年里,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急劇增大。
目前,不論私營或非私營單位,年平均收入最高的三大行業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在非私營單位里,2018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年平均工資已達到14萬7678元,連續三年成為職工年收入最高的行業。而在私營單位里,前者早在2010年就已超越后者并保持至今。
而農、林、牧、漁業已多年處于最低工資水平,2018年,在非私營單位里,該行業年平均工資為3萬6466元;而在私營單位里,該數值為3萬6375元。
誰拉動了平均工資?不同崗位薪資比較
與城鎮職員工資同期發布的還有分崗位薪資數據。分崗位工資的統計范圍限于有一定規模的法人單位,涉及16個行業門類,近五年每年調查的單位數量在87-101萬家之間。
人們常常調侃自己拖了平均工資的“后腿”,那么,是管理層在拉高平均工資嗎?顯然,一些行業的薪資分布相對均衡,而另一些則不同職位差距懸殊,例如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管理層的平均收入是最低收入的四倍有余。
說明:工資統計為稅前工資,未扣除物價因素。對于城鎮私營單位,統計局采取抽樣調查方式,近五年每年抽樣比例大致在7%-8%之間;對于城鎮非私營單位(包括國有單位、城鎮集體單位、聯營經濟、股份制經濟、外商投資經濟、港澳臺投資經濟等),統計局根據《企業一套表統計調查制度》和《勞動工資統計調查制度》,采用全面調查的方法,近五年每年調查就業人員1.8億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