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會計誠信問題
淺談會計誠信問題:
摘要:會計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會計信息或鑒證服務,其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經營者、投資人和社會公眾的利益。本文從現實出發探討了會計誠信的必要性、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導致會計失信的原因以及針對問題所應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會計;誠信;措施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公民道德規范的主要內容。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人與人的交往、合作需要誠信,市場經濟越發達,道德信譽就越重要。朱金容基在2001年視察北京國家會計學院時,為學院題詞:“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這也是對廣大會計人員最基本的要求。當前,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突出問題。因此,如何重建會計行業的誠信是我們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會計誠信的含義
誠信就是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一致,不弄虛作假,不欺上瞞下,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信就是信守諾言,保守秘密。誠實必須守信,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誠實和守信作為道德的基本要求。
誠信要求會計人員在執業活動中講求信用,保守秘密,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為依據,進行真實、完整的會計核算。即根據原始憑據,按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要求記賬和編制會計報表。會計信息必須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情況,這是對會計的基本要求。會計誠信是會計對社會的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各項經濟活動反映出來。然而,我國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卻大量存在,其對我國市場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制約效應已經顯現。因而,有效解決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已成為我國會計界乃至經濟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會計信息失信的原因
(一)職業道德觀念淡薄,法律意識不強
一些會計人員在國家、社會公眾利益與單位利益發生沖突時不能夠堅持準則,甚至為違法亂紀出謀劃策,直接參與偽造虛假會計憑證、賬簿、報表。部分會計人員置會計行業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的道德規范于不顧,利用職務之便監守自盜,大肆貪污,挪用公款,以身試法,甚至走向斷頭臺。有的會計人員默守陳規,不求上進,缺乏職業理想和敬業精神。他們業務知識貧乏或知識老化,專業技術水平低,無法按照新會計規定開展工作。有些會計不懂法,不學法,甚至對會計準則、會計制度也知之甚少。這雖然是少數會計人員所為,但也反映了在新形式下對會計人員加強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二)市場經濟制度不健全,監督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健全,還沒有形成一套有效機制來保證信息的公開、公正、有效地傳遞,這使得企業與投資者所了解的信息不相符,也給經濟犯罪提供了可能。另外,企業的審計監督主要依靠內部審計和民間審計來進行。內部審計無論在隸屬關系上還是在利益關系上都始終未能解決其真正的獨立性問題,因而這種審計監督無法從根本上制止會計造假現象的發生,不僅如此,有些內部審計機構反而對會計造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為企業會計造假出謀劃策,成了會計造假的幫兇。民間審計也同樣面臨著一個獨立性問題,最突出的是資本經營管理者委托民間審計而不是股東大會委托民間審計,資本經營管理者委托或聘請注冊會計師監督資本經營管理者,其監督的力度、監督的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了。
(三)無原則地服從“領導”
這主要是受單位負責人的不良道德影響。在目前的經濟社會中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在地位上屬從屬關系,也就是說單位負責人對他們的工作完全擁有領導權和管理權。因此,會計人員在工作中能否正常發揮作用及發揮作用的大小與所在單位的文化層次及其單位負責人的道德水準密切相關。個別單位負責人為了達到某種目的有時會向會計人員施壓,致使會計人員違背現有會計法規,在會計工作中弄虛作假。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些企業的會計人員在企業利潤最大化經營目標驅使下,失去了理性,走上了唯利是圖的道路,他們會不擇手段,攫取不義之財,做假賬,編假報表,串通作弊,虛報利潤,制作虛幻的高速成長,蒙蔽監管者,欺詐社會,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具體表現:(1)偷稅漏稅。其特征是:多列費用,少計收入,達到少交稅或者不交稅的目的。多見于私營企業或效益好的國有企業。(2)粉飾業績。其特點是:少列費用,虛列資產,多計收入,以達到粉飾經營業績的目的。多見于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特別是效益差的國有企業。(3)貪污盜竊、轉移國有資產。出具假憑證,收入不記賬,辦假手續報廢資產,將賬目搞亂,渾水摸魚。多見于管理混亂的中小企業或瀕臨破產倒閉的企業。
三、會計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危害市場經濟秩序
當前,會計信息質量不高,假憑證、假賬簿、假報表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秩序正常運行的突出問題。市場經濟是一種信用經濟,沒有信用市場經濟改革就無法深入。如果大量的會計資料失真,就會直接影響國家稅收及各項經濟指標的真實性,甚至導致國家經濟政策與實際偏離,影響國家的方針政策,危害市場經濟秩序。2000年,財政部對159戶企業的會計信息進行抽查,結果發現企業共虛列資產43億元,失真度為0.95%;虛列所有者權益37億元,失真度為1.82%;虛列利潤34億元,失真度為33.4%.財政部對保險、煙草等行業192戶企業以及相關的91戶會計師事務所進行了會計信息質量檢查,共查出企業資產不實額115億元,所有者權益不實額24.2億元,利潤不實額24.2億元,有22戶企業存在賬外設賬問題。這些虛假的財務報告嚴重危害了社會經濟秩序。
(二)危害投資者
對于中小投資者而言,投資的主要依據是經審計后公布的會計報表,而失真的會計報表將直接導致投資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銀廣夏通過偽造購銷合同、出口報關單、免稅文件、金融票據及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等手段,虛構巨額利潤7.45億元。該公司的股票在其會計造假丑聞敗露后股價大幅下跌,使廣大股東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三)危害會計行業,損害會計形象
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個人交往中不誠信會損害人際關系的和諧,致使人情淡薄。而會計人員不誠信,輕者損害會計形象,重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銀廣夏”會計造假丑聞曝光后,不僅相關責任人身敗名裂,被逐出注冊會計師行業,而且也使中天勤會計師事務所崩塌,引發了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信用危機,嚴重損害了會計職業的社會聲譽。
四、加強會計誠信的措施
(一)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財會人員的使命感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強化誠信光榮、不誠信可恥的觀念,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鄙視的社會氛圍,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深入人心。
會計人員要使職業生活更有意義、更有價值,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遵循會計職業道德規范,自覺提高專業品德修養,增強熱愛本職工作的意識,講求對事業的獻身精神,維護會計職業的尊嚴,保持良好的社會形象。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資金來源渠道的多樣化與會計改革措施的陸續實施,會計人員所面對的將不再是單純 的數字,而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會計人員承擔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復雜繁重,遇到的問題將更復雜,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勢下,會計人員應在工作中堅持遵守會計職業道德。認真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國家有關的財經法規,依法辦事,依法理財。
(二)以法治假,防患未然
以法治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新“會計法”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會計監督方面,新“會計法”明確規定內部會計監督制度的內容:(1)記賬人員與業務、會計事項的審批人員、經辦人員、財物保管人員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并相互分離、相互制約;(2)單位事項的決策和執行做到相互監督、相互制約;(3)明確財產清查的范圍、期限和組織程序;(4)明確內部審計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單位負責人責任。新“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這就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為會計信息真實性、完整性的第一責任人,即進一步明確了單位負責人的責任。所以,明確單位負責人為會計責任主體也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只有單位負責人認識到自己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所承擔的法律責任,才能促使單位負責人重視會計工作,加強會計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會計資料真實、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做假賬。
(三)加強會計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任何財務活動都要通過會計進行收支與核算。在方針、政策及法規制度確定以后,會計人員的素質是決定會計工作質量的高低的主要因素。因此,要選擇政治素質好、事業心強、具有會計知識和技能的人從事會計工作。
建立激勵、約束機制。經濟建設需要大批高素質的合格會計人才。因此,在日常的財務管理工作中,要建立會計人員檢查、考核、評價、獎罰制度,并將其與會計崗位資格、專業職務聘任、晉級、精神與物質獎勵等結合起來。促使會計人員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提高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 項懷誠.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財政部會計司編.企業會計制度講解[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