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見賢思齊,一日三省,知錯就改,正確認識自己
(1)人要有羞恥心
★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知恥”,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標準,一條底線,也就是有羞恥心。它是一個人言行的底線,有羞恥心,他就會自律,自覺不做不道德的和會招致恥辱的事;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就會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恥才能有所不為,才能自覺走上正道,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不可救藥。所以知恥歷來為中華文化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孔子講治國,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準則)。”《論語·為政》提出治國要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有恥且格”,有羞恥之心,自覺走上正道;講個人修養要求“行己有恥”。孟子則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薄叭瞬豢梢詿o恥。無恥之恥,恥矣?!睆娬{“有恥”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支柱和做人的基點,“無恥”是最大的恥辱。
★ 典故“周處殺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中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蛘f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馀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見賢思齊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睹献?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公孫丑上》
【譯文】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礪石雕琢我們這里的美玉。
★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 孔子拜項橐[tuó]
(3)學會反省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4)知錯就改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譯文】孟子說:“(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圣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后,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 憂戚的樣子。)然必以自省也。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5)正確認識自己
不要惟我獨尊,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 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后續,亦期至于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譯文】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么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六)交友:志同道合,以友為鑒
(1)要廣泛交朋友,不要結成小幫派
★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 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合群而不拉幫結伙。”
(2)要與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
★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批判性吸收)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肚f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xiá nì),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3)要把朋友當作一面鏡子
★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睹献?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離婁上》
【譯文】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回應,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七)謹言敏行
1、謹言
(1)先做后說
★ 子曰:“君子欲訥(nè)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span>
★ 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
★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實干。(諺語)
★ 語言是花苞,行動才是果實;決心是種子,實干才是肥料。(維吾爾族)
(2)多聽少說
★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做的。(諺語)
★ 言多必有失 --- 諺語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有詞窮之時,不如少說)?!兜赖陆洝?/span>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晉·傅玄《口銘》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論語》。
★ A flow of words is no proof of wisdom. 口若懸河不能作為才智的證明。
★ 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要多看少說
★ The mouth of a wise man is in his heart; the heart of a fool is in his mouth. 聰明人的嘴在心里,蠢人的心在嘴上。
★ A man has two ears and one mouth that he may hear much and speak little. 人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多聽少說話。
(3)不懂不說
★ 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保留)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迷茫的東西),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4)言之由衷
★ 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5)不要輕易許諾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論語·顏淵》
★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拋卻一片心。 -- 諺語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季札掛劍(一諾千金):周吳季札、封于延陵,故號延陵季子。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及反,徐君已死。解劍,掛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保ǖ命S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6)言出必善,多贊揚別人
★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ěr近)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 《周易》
場效應:隔墻有耳。路上說話,草里有人。墻有縫,壁有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
★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對自己話要加小心,不要刺傷人,給別人難堪。當別人好時我們贊賞,當別人不好時,我們可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薄拔覀冋f出去的話就像放出去的鴿子,早晚會飛來,而且更肥。”
2、慎行
(1)坦蕩做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2)慎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安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范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 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qiàn]】(恨)于心則餒[něi]
(八)見利思義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抖Y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并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諺語)
★ 無功受祿,大兇之相。(諺語)
★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么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
(九)安貧樂道,克制私欲
俗話說:錢由五家共有:不肖子孫;醫院;盜賊;法院;災難
1、從心理上認識到貪欲的危害
★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
【譯文】老子說:“繽紛的色彩看久了,就會讓人兩眼昏花,歌樂歡動,喧嘩不已,聽久了就會使人耳聾失聰。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傷而厭惡飲食。驅馬奔馳,圍捕田獵,時間久了會讓人心智狂亂而縱情放蕩。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
★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 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
【譯文】天(自然界)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變化;地公正無私,各種各樣生物不斷生長;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不累不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zhì]
【譯文】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不苛求于人,不違逆眾情,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3、安貧樂道
★ 子曰∶“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 [gōng]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 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一升。 《增廣賢文》
★
【譯文】古時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不是窮困和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那么困窮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
4、踐行道義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富裕與貴顯,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得到它,一個君子不會接受的。貧窮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用不正當的手段拋棄它,一個君子也不會干的。”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dǔ]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做,把過錯改掉。
(十)身正穩重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一個當政者自身行為正當,即使不發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為不正當,縱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你。”
(十一)和諧相處
身心和諧 -- 家庭和諧 –身心和諧。社會不和諧是因為人性(善)扭曲了。
★ 三才者,天地人?!度纸洝罚ㄖ攸c講解:和諧,相互聯系)
★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本義是閉合,收攏,在次為和順),和樂且湛(深)?!对?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小雅?棠棣》
【譯文】妻子兒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彈琴。一家兄弟團結和睦,融洽無間快樂無比。
和諧社會就像一個桃子,其成熟需要培養,其核心是道德。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與自然保持和諧、保持身心和諧、與他人保持和諧。重點是與他人保持和諧,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要保持一個集體、一個社會的和諧,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諧。一個和諧的人,就會自覺地遵循自然,就會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會和諧融入一個集體,就會成為社會和諧的組成分子,因此,起點還是保持身體的和諧。
1、與自然保持和諧:
(1)中國傳統的“天人相應”觀念。
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與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主張天人協調。
天地人三才。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人是天地所生,不可與天地作對,應該順應自然(大自然、小自然)規律。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當我們提到自然,總想到如何保護生態環境,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自身的內部生態環境呢?所以,與外部自然保持協調固然重要,保持內部環境和諧對我們每個人同樣重要。
2、保持身心的和諧
1)外求與內求:
西方人生觀(美國為主):征服、 “及時行樂”、重索?。嚎茖W發達,“年輕文化”、主動、主外--外求:永無止境
中國傳統:修身放在第一位,順應、內省、節儉、奉獻:人文發達,成熟文化、主靜、主內—內求:知足常樂----成熟但不保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A. 求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市場經濟沖擊了我們的傳統觀念,讓國人一下子不知所措,茫然不知所從。平靜的湖面驟起波瀾。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傳統告訴我們:重義輕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現在提倡競爭,一切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太牢(祭祀用牲畜),如春登臺。(老子)” 我們都在到處尋覓:眼睛追求美色,耳朵喜歡聽刺激的聲音,鼻子聞香嗅辣,舌頭追逐甘美,一顆心魂不守舍終日忙碌,迷魂失魄。
難道我們的祖先真的沒有智慧,他們錯了嗎?我們現在做的就完全正確嗎?
《道德經》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等我們回過頭來一看,發現我們更不滿足了,在口袋飽和一些以后,我們身上的病也多起來了,我們的煩惱更多了,過去美麗風景消失了,許多優良道德品質也沒了。人們開始靜下來反思,開始尋找自己的根,開始找回自己,尋找心靈的平靜。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知足常樂:子謂衛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曰:‘茍美矣?!?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span>
2)世界是我們內心的反映。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
我們以善心出發,看一切人都好:父母愛,子女孝,朋友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環境好,走在路上,在單位辦事,一切都順。先求自己好,從心好起,世界才能一切都美好。
3.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五倫八德: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
人味。人喪失了人味,因此社會的各種現象變味了。
關于“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生財;和樂;交響樂
易經的“位當”思想
易經主要講什么:明天地之道,辨陰陽之理,察乎變,以成位乎其中。易則變也,隨著時空不斷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處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也就是做到“位當”即:陽在陽位,陰在陰位,陰陽和合,則吉,無往不利。所謂“位當”,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二而一也。
(1)“位當”,家庭才能和諧:
在家庭,一個人的“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不斷調整,處于一個恰當的位,家庭才能和諧、和睦。在家,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長不長,幼不幼,陰不陰陽不陽,勢必生亂、內訌。輕則耗精亂神,損害身體;重則家庭破碎,甚至釀成慘劇。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不良,社會機體如何健康呢?所以,古人說:“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 “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女子:柔順、謙卑、安靜、旺夫旺家;乳腺病,子宮病
現在孫子變爺爺了,爺爺變成孫子了。
(2)“位當”,集體才能有戰斗力:
作為一個組織必然會有一個復雜的體系,對每個職位的責權利都會有明確的規定。只有每個人按照各自職位的要求各行其是,各盡其責,盡好本分,組織才會健康有序地運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君子思不出其位”;各處其位,則上下有序;各盡其位,則戰斗力強,事業才能蓬勃發展。如果職責不明,就會有令不從;有人越職出位,部門之間相互插手,內部紛爭,就會滋生混亂,產生內耗,何來戰斗力呢?另外,在人才的使用上,也要量才而用,德才相配,易經說:“德薄而位尊,智少而謀大,力小而負重,鮮不仁矣?!睂ψ约簩€人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每個人也要不斷反思:我的德才能夠勝任我的職責嗎?如果勝任,就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精益求精;如果還有欠缺,我就加緊學習,盡快趕上。
(3) “位當”社會才能有序:
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如果位不當會怎樣呢:君不君,臣不臣,主次顛倒,相互扯皮,一片混亂,何來和諧而言呢?
其根本是從家庭做起:“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大學)”
(十二)志存高遠,小事做起
1、志存高遠,勿只圖安逸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 志不立,如無柁(通舵)之舟,無銜([xián]
【譯文】(一個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口的馬。小船任意飄蕩,野馬放肆奔跑,最終要到哪處去呢?
★ 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元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放棄自己的主張。”
★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安逸,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 (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2、要珍惜時光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3、要磨練意志
★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睹献?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告子下》
【譯文】天打算把重要任務落實到某個人身上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意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干擾而不能如意,用這種方式去觸動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能。
4、要從小事做起
★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第六十三章)
★ 東漢時期有一少年名為陳藩(fan),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一天其友薜勤來訪,見其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問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薜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藩無言于對。
(十三)誠實守信
1、不要花言巧語
★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一副偽善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2、要守信用
★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 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小車無軏([yuè]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食、兵、信三項哪項重要時,孔子)回答說:“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于當政者失去信心,這個國家便站不起來了。”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士”時,孔子)回答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顿Y治通鑒》卷二)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3、要誠實
★ 子曰:“……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譯文】孔子(對弟子仲由)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4、要全面地看待一個人
★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錯誤)孔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說的話,不但要聽,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
(十四)中庸適度
人的心跳,不可加快或放慢;少聽點搖滾,多聽點舒緩一點的;太低沉的音樂能導致人自殺。
★ 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的問題時)說:“(做事情)過了頭和達不到都不好。”
★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縣當地方官后,向老師請教為政之道時)孔子說:“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小利。(有時候,你不踏實工作)只圖快捷,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辦不成大事。”
★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格言聯璧)
★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格言聯璧)
★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
(十五)要經受得起挫折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決不想倒霉。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系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并不是我的發明創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現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 怎么就)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i四聲,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bǒ
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系。
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余,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過心里郁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個地區、一個行當的安危。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從歷史上到現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周文王)拘羑里(yǒu lǐ 古地名,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于是)有《國語》;孫子臏(特指古代一種剔掉膝蓋骨的酷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后來并沒有改變。漢以后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杰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所以不要怕一時挫折,挫折是財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相信大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五)見賢思齊,一日三省,知錯就改,正確認識自己
(1)人要有羞恥心
★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譯文】孟子說:“一個人不能沒有羞恥之心。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是最無恥的。”
“知恥”,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個標準,一條底線,也就是有羞恥心。它是一個人言行的底線,有羞恥心,他就會自律,自覺不做不道德的和會招致恥辱的事;在他做了錯事的時候就會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恥才能有所不為,才能自覺走上正道,相反,人若無恥,就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不可救藥。所以知恥歷來為中華文化所重視,早在春秋時期,管子就說過:“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孔子講治國,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準則)。”《論語·為政》提出治國要通過道德教化使百姓“有恥且格”,有羞恥之心,自覺走上正道;講個人修養要求“行己有恥”。孟子則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薄叭瞬豢梢詿o恥。無恥之恥,恥矣?!睆娬{“有恥”是維持社會安定的支柱和做人的基點,“無恥”是最大的恥辱。
★ 典故“周處殺蛟”: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自新》:“周處年少時,兇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中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并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馀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處與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2)見賢思齊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 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吸取別人的優點來完善自己,這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所以君子最了不起的就是同別人一起行善。
★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譯文】別的山上的石頭(有它的特殊之處),可當礪石雕琢我們這里的美玉。
★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 孔子拜項橐[tuó]
(3)學會反省
★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孔子的弟子)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否復習了呢?”
★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4)知錯就改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為我所取法的人。我選取他們的優點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而改正自己。”
★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
【譯文】孟子說:“(孔子的弟子)子路,人家指出他的過失來,他很歡喜。(當年的圣君)禹聽到不同意見后,很謙虛地向人家下拜。”
★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qiǎo 憂戚的樣子。)然必以自省也。
【譯文】見到善良的行為,必定端端正正地反問自己;見到不善良的行為,必定引起憂懼,認真地檢討自己。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5)正確認識自己
不要惟我獨尊,也不要妄自菲薄,要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充分了解自己的優缺點。
★ 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道德經·德經第三十三章》
【譯文】老子說:“能過透徹了解別人思想行為的人確實聰慧,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長短優劣的人確實最為明智。”
★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要愁別人不理解自己,愁的應該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 先驗身過,次驗心過,悔其前非,斷其后續,亦期至于無一念之不純,無一息之稍懈而后已。
【譯文】首先檢查自己犯了什么過錯,再從思想上檢查自己錯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錯誤,截斷再犯錯誤的根源。力求達到沒有一個念頭不純,沒有一點時間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罷休。
(六)交友:志同道合,以友為鑒
(1)要廣泛交朋友,不要結成小幫派
★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與孔子另一弟子司馬牛談話時)說:“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
★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 子曰:“君子矜(jīn)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合群而不拉幫結伙。”
(2)要與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
★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 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批判性吸收)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誹謗人的人,結交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 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曾子說:“君子用文章學問來聚會朋友,用朋友來幫助我培養仁德。”
★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甜酒)?!肚f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xiá nì),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3)要把朋友當作一面鏡子
★ 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孟子·離婁上》
【譯文】愛別人,別人卻不親近自己,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仁愛;管理別人,卻管理不好,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明智;對別人有禮,別人卻不回應,那就反過來檢討自己是否夠恭敬。
★:“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七)謹言敏行
1、謹言
(1)先做后說
★ 子曰:“君子欲訥(nè)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span>
★ 君子慎于言,而敏于行《論語》
★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能做個君子時)孔子說:“對于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能夠算是一個君子了)。”
★子曰:“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譯文】孔子說:“一個君子往往不先說話(而是先干實事),而小人卻先說些大話(不一定干出實事來)。”
★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實干。(諺語)
★ 語言是花苞,行動才是果實;決心是種子,實干才是肥料。(維吾爾族)
(2)多聽少說
★ 會說的不如會聽的,會聽的不如會做的。(諺語)
★ 言多必有失 --- 諺語
★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言多必有詞窮之時,不如少說)?!兜赖陆洝?/span>
★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A close mouth catches no flies) 晉·傅玄《口銘》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論語》。
★ A flow of words is no proof of wisdom. 口若懸河不能作為才智的證明。
★ 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要多看少說
★ The mouth of a wise man is in his heart; the heart of a fool is in his mouth. 聰明人的嘴在心里,蠢人的心在嘴上。
★ A man has two ears and one mouth that he may hear much and speak little. 人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就是為了多聽少說話。
(3)不懂不說
★ 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保留)疑,慎言其馀,則寡尤。多見闕殆(迷茫的東西),慎行其馀,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4)言之由衷
★ 巧言令色,鮮矣仁?!墩撜Z》
(5)不要輕易許諾
★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墩撜Z·顏淵》
★ 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拋卻一片心。 -- 諺語
★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 季札掛劍(一諾千金):周吳季札、封于延陵,故號延陵季子。聘魯,過徐。徐君好季子劍,口不敢言。季子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及反,徐君已死。解劍,掛其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始吾已心許之。豈以死背吾心哉?!保ǖ命S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6)言出必善,多贊揚別人
★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ěr近)者乎? 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乎?...... 《周易》
場效應:隔墻有耳。路上說話,草里有人。墻有縫,壁有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牛頓第二定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
★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多責備自己,少責備別人,就可避免別人對你的怨恨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我們對自己話要加小心,不要刺傷人,給別人難堪。當別人好時我們贊賞,當別人不好時,我們可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勿自辱焉?!薄拔覀冋f出去的話就像放出去的鴿子,早晚會飛來,而且更肥?!?/span>
2、慎行
(1)坦蕩做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
(2)慎獨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wù]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安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大學》。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駕馭本性的)道啊,是時刻不能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束縛,都不能稱之為道。因此君子會因為擔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嚴謹,會因為擔心有自己聽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沒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覺的地方更能表現出君子人格的,也沒有比細微之處更能顯示君子風范的。所以,君子是要嚴肅地面對自己的。
★ 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qiàn]】(恨)于心則餒[něi]
(八)見利思義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禮記·中庸》:“義者宜也。尊資為大。”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并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思想。“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是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義”,還有情誼、恩誼之意,包括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鄭伯克段于鄢》
★ 君子愛才,取之有道。(諺語)
★ 無功受祿,大兇之相。(諺語)
★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論語》
★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依據個人的利益行動,會招致很多的怨恨。”
★ 子曰:“見義不為,無勇也。” 《論語?為政》
★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一個有道德的人主要講的是大義,一個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講的是利。”
★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路問什么是完美無缺的人時,孔子)回答:“……看見利益首先想想該不該得,遇到危險便肯付出生命,經過長久窮困的日子都不忘記平日的諾言,也就可以說是個完美無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