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5月份,天慢慢熱了起來。交通局接到了市里的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圍內對橋梁進行安全隱患大排查,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領導小組。這樣的工作每年都搞,就是走走形式而已。
技術辦副主任王學凱是局里的工程師,所以這樣的活動每年都由他負責。這是市里決定的,局長也不好否決。王學凱將檢查大橋的任務交給了今年剛考進來的周健。
周健整理好裝備,剛要走,王學凱說大家一塊去,要舉行個儀式。
這還用舉行儀式?周健感到很新鮮。不久后,副市長來了,大車小車一大溜,后面跟著電視臺的采訪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車在雷江江畔停下,領導和工人們來到大橋跟前。副市長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說為了保證行人的安全,確保道路暢通,雨季來臨之前,要進行橋梁安全大排查。拍照的,錄像的,忙個不停。儀式結束后,其他人都離開后,周健便開始工作了。
當天晚上,電視臺播放了開工儀式,報紙也進行了專題報道。這樣的宣傳讓老百姓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周健忙了一星期,發現了橋梁有不少隱患,他用相機將橋體有裂縫和落石的地方都一一拍了下來,并做了記錄。
誰知,周健帶著調查結果去找局長時,卻發現局長出差了。正在他急得抓耳撓腮的時候,王學凱過來了,把資料收下,并囑咐有什么事情直接跟他聯系,然后讓周健去繼續排查。
這天,周健來到了林江大橋。站在岸邊往橋下看,就能發現橋梁一處關鍵部位水泥脫落了一大塊,裸露出來的鋼筋不僅銹跡斑斑,而且還非常細。這讓周健禁不住倒吸了一口涼氣。
周健忙舉起相機拍了下來。這時幾輛貨車從橋上轟隆隆駛過,站在很遠的地方,都能感覺到大橋在劇烈地顫抖。望著下面的滔滔江水,周健心中焦急萬分。
周健匆匆回到局里,拿著那些照片直奔王學凱的辦公室。王學凱看了一眼,依舊不緊不慢地說:“先放這里吧,你繼續去排查,我會往上報告的。”
周健急了,這可是火燒眉毛的大事,他說:“那可不行,這事耽誤不得,現在就得報告!”于是他掏出手機來,想打電話,王學凱卻急了,一下將他的手機打落在地。
“您,您怎么這樣?”周健氣壞了,抓起手機,頭也不回地走了。
過了好久,也沒有見上面有行動。周健三天兩頭地來到林江大橋,發現河水在不停地上漲,于是就不顧一切地直接找局長反映。別說,還真管用,三天后,就有人來整修了,周健趕來看,可是心一下子涼了半截。他發現這些施工人員雖然鋪得攤子很大,但都在那里磨洋工,只是用水泥把橋梁給抹平了,根本沒有采取其他加固措施。
他只得按照文件上的電話打到市里的領導小組那兒,對方對他負責的精神贊揚了一番,但還是讓他直接找局里反映。
無奈,周健又打電話給王學凱,王學凱嚴肅地說:“這事就到此為止,不能再找局長了。實話說吧,你也不是第一個檢查出毛病的人。一切由我辦就是了。好了,忙你的去吧。”接著便掛斷了電話。
接下來,周健又排查了其他橋梁,雖然檢查出來的毛病也不少,但最讓他不放心的還是林江大橋,因為這座大橋的車流量是最大的,所以沒事的時候,他就會來看看,生怕會出什么問題。
進入6月份以來,雨下得特別大。周健來到江邊,只見濁浪滔滔,似萬馬奔騰。水都已經淹沒了大半個橋洞,還在不停地往上漲著。水里頭夾雜著大量樹樁、木塊,一起沖向大橋,好像隨時會把大橋給撞垮一樣。再看看橋面上,大小車輛仍然川流不息。他看得心驚肉跳,急忙用相機將這一幕拍了下來。
瓢潑大雨依然在下,而且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周健正在考慮是否再跟局長好好交涉一番。這時,王學凱打電話來了,讓他拿著照相機到林江大橋來一趟。終于有人出面了,周健很高興。
離得很遠,他就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大水一路咆哮著,好像隨時會把大橋吞噬一樣,橋頭上有個人穿著雨衣,手里拿著一面紅旗,在攔截車輛。
來不及多想,周健舉起相機就是一陣猛拍。這時他驚訝地看見,一輛大車駛了過來,那人使勁揮舞著紅旗,可是汽車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那人只好往后退,繼續揮旗。
司機好像終于醒悟了,趕緊剎車,可為時已晚,那人一下被撞倒了。
周健趕緊跑了過去。還沒到跟前,更讓他震驚的一幕發生了,只見林江大橋像積木一樣,被洪水沖得七零八落,轉眼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好在后面的十幾輛車幸免于難。
司機把舉紅旗的人扶了起來,周健仔細一看,這不是王學凱嗎?他急忙把王學凱送到醫院。
林江大橋垮塌的消息很快傳開了,有關部門迅速召開新聞發布會,說大橋的質量是過關的,橋塌是因為這場百年不遇的大雨。事故造成了對面駛來的一輛轎車墜落江中,有關部門正在竭盡全力進行打撈,并承諾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把車撈出來,給遇難者家屬一個交代,還播放了現場打撈的感人畫面,此時仍然是暴雨如注。
王學凱舍身攔車的事跡也被傳開了,大家知道后,都很感動。各級領導到醫院看望王學凱后,要求媒體廣泛宣傳。
周健仍然有些憤憤難平,他覺得,都是因為王學凱知情不報,才使大橋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維修!現在他倒成了英雄!
正因為這樣,他也一直沒有再去看王學凱。但是過了幾天,王學凱卻主動給他打電話,讓他去一趟。
周健不想去,但還是象征性地買了點禮品來到醫院。王學凱剛做完手術,還很虛弱。
王學凱說:“你能進我們局里真是太好了,我看過你的檔案了,很有才華,尤其是在工程設計方面,非常獨到,你很有前途,所以要好好珍惜啊。”
周健氣哼哼地說:“這有什么,有的人占著茅坑不拉屎,才是最讓人氣憤的。”
王學凱好像沒聽見一樣,繼續說道:“知道嗎,之前已經有五個像你這樣優秀的年輕人被派往了下屬單位。從此銷聲匿跡,再沒什么作為。”
此言一出,周健馬上警覺起來,忙問為什么。
王學凱說:“就是因為他們自以為是,不斷地向上級反映橋梁這里不合格那里不合格。”
“您這不是說的我嗎?”周健不滿地問。
王學凱笑了笑:“實話說吧,大橋的隱患我每年都往上反映,但根本沒有人重視。年輕人找個工作不容易,我不能讓你們做無謂的犧牲。現在橋被沖倒了,算是最好的結果。建筑材料不合格,再怎么維修,也是治標不治本。更令人氣憤的是,別看每次都進行這么簡單的維修,但是落在賬單上的費用可不低。那天讓你去拍照,壓根不是讓你拍我,而是想讓你拍下大水漫過大橋的情景,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采取措施,及時把大橋封堵住。后來我聽見聲音不對,知道要壞事了,就趕去制止,可還是有一輛車掉下去了,想起來就讓人心痛。”
周健這才想起來,在局長辦公室里,他確實看見了自己送的材料,王學凱并沒有把那些東西扣下不報啊,看來是冤枉他了。
想到這里,他憂慮地說:“那該怎么辦呢,這不是便宜那些搞豆腐渣工程的人了!”
王學凱說:“放心吧,我已經采取措施了,你可以上網看看。”
周健拿出手機,在王學凱的指點下,打開一個鏈接,只見網上除了垮塌的這座橋外,還有另外一座小橋的照片。這張照片很熟悉,是周健親自拍的。他知道這座小橋名叫“張莊橋”,距離林江大橋只有幾公里。
網上附有介紹,說張莊橋修建的時間比林江大橋要早很多年,在滂沱大雨面前卻巋然不動。這個帖子的關注度很高,已經有很多網友留言了,他們把這座小橋稱為“橋堅強”,而稱林江大橋為“面團團”。
“這管用嗎?”周健問。
“已經產生轟動效應了,肯定會引起各方面重視的。”王學凱說,“只要上級來調查,我就把你的那些資料原件交出去,把修建‘面團團’的人繩之以法。”
周健很感動,王學凱既幫助了他,又讓事情曝了光。
第二天他才知道,因為傷勢嚴重,王學凱的一條腿被鋸掉了。他不知道的是,因為反映大橋的問題,王學凱已經被降了幾次職,但是仍然鍥而不舍,只是現在換了個方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