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社會網絡分析在社會心理學中的應用
中文摘要
在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提出的社會測量法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作為當今吸引諸多學科注意,運用日益成熟的一種研究方法,它為當今社會心理學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術語、思路和方法。本文首先探討了社會網絡分析的形成與 發展;繼而在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基本研究思路的基礎之上,比較了兩種不同取向的網絡分析方法——整體網絡分析與自我中心網絡分析以及相關軟件,并且介紹了社 會網絡調查表——SNI技術。最后,針對當今社會心理學研究中的某些問題以及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Computer-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 ,簡稱為CSSN)興起的事實,強調了社會網絡分析對當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意義,并介紹了我們對于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的研究設想和初步研究進展。
關鍵詞:社會網絡分析、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研究方法
以 關系作為基本分析單位的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方法今天已經在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得到了廣泛運用,那么,究竟什么是社會網路分析方法?如何進行社會網絡分析?它對于當前社會心理學 研究的意義何在?這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
1 社會網絡分析的興起與發展
1.1  社會網絡分析的學科淵源
作 為一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社會網絡分析本身正是跨學科的產物,正是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經濟學家與人類學家的共同努力,才使得社會網絡分析從一種隱喻成為 一種現實的研究范式。(Wellman,1988)一般認為,社會網絡研究發端于二三十年代英國人類學的研究。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首次使用“社 會網絡”(Social Networks )概念;1954年,巴恩斯則在對挪威漁村研究時進一步將人類社會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社會關系構成的這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隱喻變為系統研究;伊麗莎白·鮑 特(Bott Elizabeth,1957)的《家庭與社會網絡》至今依然被社會網絡分析學者們看作英國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經典范例。然而,英國人類學對于社區的研究 并沒有很好的利用數學工具,從而限制了社會網絡分析進一步開展定量研究。美國社會心理學莫雷諾(Moreno ,1932)創立的社會測量法則為社會網絡分析奠定計量分析基礎。莫雷諾在分析人際關系的時候所使用的社交測量法的基本思路至今依然影響著社會網絡分析的 定量分析發展。六十年代至今,隨著新的矩陣分析方法等數學方法的引起以及眾多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的努力,社會網絡分析在社會學、經濟學得到長足發展,從一 種具體的研究方法拓展為一種理論框架,從而誕生了一門以網絡分析作為研究基礎的社會學、經濟學的顯學——新經濟社會學,越來越多的社會學家認為今天的社會 網絡分析將取代40-60年代占據美國社會學主流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肖鴻,1999;張其仔,2001)與此同時,在與經濟學、社會學的對話中,社會 網絡分析在心理學中也沿著早期社會心理學家莫雷諾開辟的道路前進,并且汲取了其他學科有益營養。(Treadwell.et.1993; Kraut.et,1999)
必須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多學科的學者對于“社會網絡”的熱情關注使得社會網絡具有豐富的含義。一般而言,目前 對于“社會網絡”的使用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將網絡作為一種分析工具(在本文中,我們使用的是社會網絡分析);另一種則是將網絡視之為一種現實存在的實體從 而使之得以成為一種多學科關注的研究對象(在本文中,我們使用社會網絡)。對于前者,我們可以將社會網絡分析看作一種對于以關系作為基本單位進行分析的實 證研究方法。在網絡分析學者看來,關系指的是行為主體之間的現實存在的而非抽象的關系,在這里,行為主體既包括個體也包括個體的總和,如群體、企業、國家 等。(Michael,1997)從這個定義出發,不同的學科都在社會網絡分析這里找到了共同語言—— 對于關系的關注 。 心理學使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關注的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人際關系 , 新經濟社會學則更多地關注是企業、國家之間的關系,并且由于使用了共同的研究術語,使得不同的學科以問題為中心,協作研究也成為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一大特 色。對于后者,除了直接使用社會網絡等同的概念(如友伴網絡)進行研究的項目之外,(方曉義,1995,1997,2000;Urberg, K. A.,,1995,2000)不少華人本土心理學家亦使用“關系” 、“人際網絡”或者“組織網絡”這些與新經濟社會學家更樂意使用的“社會網絡”相似的概念來開展研究,(張其仔,2001)這方面同樣在社會心理學領域產 生了種種富有活力的研究成果。(參見港臺黃光國,楊中芳,鄭伯勛,徐淑英等人的研究)盡管作為分析工具的“社會網絡”與作為研究對象的“社會網絡”的關系 密不可分——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本身即為研究社會網絡這一特定研究現象的獨特工具。然而鑒于兩者的龐大,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討論的還是作為一種研究方法的 “社會網絡分析”。
1.2  社會網絡分析的當前研究概況
社會網絡分析這種方法從誕生伊始,即表現出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 一種是整體網絡分析 ;主要研究的是群體中不同角色的關系結構,學術淵源主要來自于莫雷諾創立的社會測量學。在莫雷諾時期,主要是引進數學的圖論,使用社會關系圖來代表小群體間的人際關系。然而, 這種方法僅僅適用于小群體 , 一旦研究人數超過十個以上,圖形將變得格外復雜,從而失去它本來簡明的優勢。之后,研究者引進數學中的矩陣方法,才為研究更多的被試提供了可能。目前,整 體網絡分析集中于社會心理學中的小群體內部關系研究,探討網絡結構隨時間的變遷和網絡中成員的直接或者間接的聯系方式,使用的主要概念有:側重衡量整體網 絡結構的簇(clusters),橋梁(bridges),緊密性,中距性,中心性等;側重網絡中不同角色地位的:明星(stars),聯絡人 (liaisons), 孤立者(isolates),結合體(coalitions),小集團(cliques)等。這一領域的代表人物是Linton Freeman 以及SAI(社會網絡調查表)的作者Treadwell(1993)等人。
另一種研究取向則是 自我中心網絡分析 。 主要關心的問題則是個體行為如何受到其人際網絡的影響,進而研究個體如何通過人際網絡結合成社會團體,學術淵源主要來自于英國人類學家的社區研究。這一類 研究目前集中在社會學尤其是新經濟社會學的研究之中,并且逐漸拓展到社區、社會階層、流動人口、社會變遷等整個社會學研究領域。在此使用的主要核心概念則 主要有:網絡的范圍;網絡的密度以及網絡的多元性;強弱聯系。可以說,在這一研究領域,社會學領域的人才輩出,著名人物至少有:提出嵌入性概念的格拉諾維 特(Granoveter,1973) ,提出市場網絡觀的懷特(White,1988),提出社會資源理論的林南(Lin,Nan)以及提出結構空洞理論的博特(Burt.1992)。
目 前,兩種網絡分析方法都得到了廣泛運用,國外社會網絡一詞已經廣泛運用于社會學、經濟學、人類學以及心理學等領域。并且創辦有專門的國際學刊:《社會結 構》(Journal of Social Structure)、《社會網絡》(Social Networks),同時由多學科研究者組成專門的國際學會:INSNA(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探討網絡話題。1997年的《管理科學雜志》,1998年的《管理與組織的國際研究》、《組織科學》、《組織研究》、《戰略管理雜志》等都針對網絡問題 進行了專題討論。歐洲1998年設立了“歐洲管理與組織結構轉型”的專門研究項目,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Wellman(1996, 2001)等人近年來則對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情有獨鐘。
然而,心理學與社會學對于不同的網絡分析流派偏愛不一。對于中國心理學家來 說,更多地關注是整體網絡分析;早在八十年代,中國心理學剛剛恢復的時候,黃希庭、時勘等人(1984)運用莫雷諾的社會測量法研究大學生人際關系發現, 各個班級都有極少數嫌棄型與人緣型的學生,兩類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特征。這也許是國內最早的使用與社會網絡分析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然而,傳統的社會測量 法存在著嚴重的喪失信息的問題,無法區分兩種得分一樣的被試的關系真實面目(龐麗娟,1994;方曉義,2000)。隨著社會測量法發展到社會網絡分析方 法,國內也開展了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的友伴網絡。(岑國楨等,1992;方曉義,1995;1997;2000)對于中國社會學家而言,更多地 關注則是自我中心網絡分析,國內部分社會學者也開始借助于社會網絡概念對中國的社會結構進行分析 (肖鴻,1999)。 事實上,兩者也并非完全對立的,整體網絡分析自從引入矩陣方法之后,研究的樣本數也越來越大了;自我中心網絡分析則在很大程度上吸取了莫雷諾的思想,從而 從質的研究拓展為一種定量研究。當前在國外以往純粹的心理學研究中,也越來越多地使用自我中心網絡分析的相關概念,目前從社會網絡中衍生出來的社會支持概 念已經可以歸入典型的心理學研究范疇,(Kraut.et,1999;James D.et.,2001), 其他的概念也越來越受到注意,如Kraut等人考察互聯網的使用是否讓人們更加變得更加孤獨、絕望的時候,重點分析了弱聯系以及強聯系的變化與互聯網使用 引起的心理反應之間的關系。
2 如何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
2.1 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思路
盡管存在著兩種不同的社會網絡分析的思路,然而社會網絡分析學者都遵循一些基本的思路,Wellman(1988)將其歸納為以下五個基本原則:
(1)對行為的解釋由個體屬性轉向限制行為主體的網絡特征。 社 會網絡分析不強調研究個體屬性而是強調研究人類行為的社會關系。這意味著,與以往的社會心理學研究在研究個體的時候,將人劃分為某種固定的類型的做法不同 的是,社會網絡分析更強調關系中的人,個體是通過相同的結構位置組成群體,而不是靠相同的類別化成員關系(equivalent categorical memberships)組成群體。在行為者的主體作為國家的層面,一個常常為經濟學領域的社會網絡分析學者引用的例子就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分類 就屬于強調個體屬性的分類方法,而將世界劃分為中心、邊陲、半邊陲則是屬于網絡分析。(張其仔,2001,p36)
(2)社會網絡分析關注的是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將關系還原為其內在屬性和本質特征的規則 ,認為解釋行為主體如何采取行為的規則來自于社會關系結構體系中的位置(Location)而非動機。
(3)社會結構決定二人關系(dyadic relationships)的運作。 以 往在研究二人關系的時候,研究者往往只限于研究關系,而較少的考慮網絡中其他關系對于二人關系的存在以及與二人關系的互動。社會網絡的存在并且成為二人關 系發展的背景,而且影響到二人關系發展過程中的資源配置。如,引入社會網絡分析之前的對CMC(以計算機為媒介的溝通)進行研究建構的理論 (Kiesler,1984)多是單向的,很少考慮到信息流以及其他關系的存在。
(4)世界是由網絡而非群體構成的。 從第一點出發,網絡分析學者認為世界并非由像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這樣的無數群體組成的,而是由網絡組成,同時,網絡分析也不排斥群體,群體不過就是有嚴格限制與緊密聯系的社會網絡。
(5)網絡方法取代和補充個體方法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是一種將關系作為基本統計處理單位而非將個人作為一個獨立的統計單位的研究方法。矩陣方法與數學模型的廣泛運用以及對于關系的處理成為社會網絡分析方法統計處理的時候的一大特色。
在近期的一篇綜述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的論文中,米歇爾(Michael,1997)對種種不同的社會網絡概念進行整合,發展出社會網絡分析的四個維度,同樣也可以看作社會網絡的四個基本構成要素 :(1)結構要素。 結構要素就是指行為主體之間的關系形式與關系強度。如,在一個青少年吸煙群體中,處于不同結構地位的青少年對于同伴的影響是明顯不同的。使用處于網絡中心地位的同伴勸阻吸煙行為的效果更為顯著 。(2)資源要素 。資源要素指的則是網絡中流動的事物,包括能力、知識、財產、性別、宗教、個性等等。行為主體的資源既包括自身所占有的資源,也包括能夠接觸到的資源 。(3)規則要素。 規則要素指的則是影響行為主體的的各種規則 。(4)動態要素。 網絡也總是處在不斷地發展過程之中,動態要素指的就是影響到網絡形成與變化的各種機會與限制。
2.2  具體研究方法
2.2.1 兩種研究取向
在具體的研究操作過程之中,從社會網絡分析的基本原則出發,不同的研究取向表現出不同的特色:
(1)整體網絡分析方法
從 數據收集上來看,整體網絡分析方法主要使用提名選擇法、參數選擇法與循環選擇法等種種選擇方法,采用你最愿意讓誰跟你一塊過生日之類的或者最好朋友提名問 題。從數據整理上來看,整體網絡分析主要采用社會矩陣方法與社會圖示法,社會矩陣是一個N*N的(0,1)矩陣。N代表群體的人數,橫行代表選擇者,縱行 代表被選擇者,在選擇者與被選擇者交叉的地方標出選擇結果,最后就可以得到該群體的整體網絡矩陣。社會圖示法則在一張圖上標出所有的群體成員,然后使用箭 頭表示群體成員的相互選擇情況,最為研究者所熟知的即為由同心圓組成的箭靶圖。從數據分析上來看, 主要采用矩陣解析、社會圖分析方法以及使用有關指數,如聲望指數、中心指數加以標示。 具 體而言,矩陣解析方法將N*N社會矩陣作為初級矩陣予以分析,平方之后的矩陣則代表群體成員之間的二級關系,立方之后則代表三級關系,以此類推。社會圖分 析方法,則較為廣大社會心理學者熟悉,即通過解剖社會圖的基本結構,掌握群體中的社會網絡分布情況,區分網絡中不同地位的角色,如明星,聯絡人,孤立者 等。聲望指數的計算則包括相對聲望指數與內部聲望指數兩種,指的是行為主體在關系中被選擇為客體的比重或者在整體網絡中的絕對人數。中心指數則通過計算行 為主體介入的關系占據網絡中所有關系的比重來獲得。從數據處理采用的軟件來看,整體網絡分析主要采用獨特設計的社會網絡分析軟件與社會測量軟件,在下文 中,本文將予以簡單介紹。
(2)自我中心網絡分析:
從數據收集與數據整理上來看,根據荷蘭學者范德普爾(Van der Poel,Mart,1993)的總結,自我中心網絡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互動方法、角色關系和情感方法以及社會交換法。 后 兩者對于社會心理學而言,比較常用。情感方法要求被試指出與其關系最為密切的人,如最好朋友提問法或者十項提名法。這種方法的缺點在于不同的人的評價標準 可能不一致。社會交換法以社會交換理論作為基礎,認為擁有報償性互動資源的人在影響被試的態度和行為的時候相當重要。這種方法目前得到了普遍運用,并且被 證明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中也是適用的。(張其仔,2001)它的優勢在于考察的是現實存在的關系,并且,由于報償性互動是相當特殊的,因此,保證了所有被試 按照同一標準來回答問題。從數據分析與使用的軟件來看,自我中心網絡分析主要是運用SPSS、SAS或者R、Stata等大型統計軟件中的線性相關分析、 協方差分析等模塊來探索影響自我中心網絡特征的因素。
(3) 網絡分析軟件簡介
“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網絡分析而言,正是由于數學方法的廣泛運用,才得以讓網絡分析的術語很快占領眾多研究領域。除了使用SPSS、SAS、R、 Stata對有關網絡數據(主要是自我中心網絡數據)進行處理之外,根據網絡分析的原理,目前,已經設計了大量的網絡分析軟件,包括從數據錄入到建模、畫 圖與生成報告等一系列的功能。目前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網絡分析軟件有:
* Uninet :研究者使用較多的網絡分析軟件。
參考網址:http://eclectic.ss.uci.edu/~lin/ucinet.html
* NEGOPY :歷史最為悠久的網絡分析軟件之一,比較容易使用,也是國內心理學者使用過的的網絡分析軟件。(方曉義,1995,1997)
參考網址:http://www.sfu.ca/~richards/negopy.htm#NEGOPY
* Blanch   :使用屬性以及關系兩種分析方法來進行研究,可以生成網絡動力學模型并進行模擬,它以節點、鏈接和方程構成的系統,描述鏈接的強度和節點的屬性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規律。
參考網址:http://www.tec.spcomm.uiuc.edu/blanche/doc.html
* SociometryPlus :根據莫雷諾的思想設計的社會測量軟件,提供建立群體繼而分析群體關系以及生成矩陣報告的功能。
參考網址:http://www.thesociometry.com
* SocioMetrica Suite :是評估、構建和分析社會網絡數據的軟件包,目前正在研發當中。SocioMetrica LinkAlyzer是其中的第一個組件,它從面向自我的數據,依據被提名者的屬性進行匹配,給社會網絡圖增加節點,從而構建出社會測量數據。
參考網址:http://www.md-logic.com/id142.htm
* Pajek: 免費的大型網絡分析軟件包,參考材料較為豐富。
參考網址:http://vlado.fmf.uni-lj.si/pub/networks/pajek/default.htm
* 更多軟件 :請參考國際社會網絡分析學會的軟件列表。
參考網址:http://www.heinz.cmu.edu/project/INSNA/soft_inf.html
2.2.2  SNI技術
以 上種種方法,雖然已經在社會學、經濟學中介紹較多,然而由于研究的重點不一樣,對于在社會心理學研究運用而言還存在種種弊端,如不夠標準化、操作繁瑣,包 括的關系類型有限等。隨著實踐的需要,美國West Chester 大學心理系Treadwell與Yale大學組織管理系Leach等人最近根據莫雷諾的社會原子(Social Atom)的思想開發一套社會網絡調查表——SNI(the Social Networks Inventory)技術,對于社會心理學研究而言意義更為深刻。Treadwell(1993)等人從莫雷諾等人的社會原子思想出發,將人們的社會網絡劃分為 心理(Psychological)、集體(Collective)、個體(Indivdual)與想象(Ideal Dream)四部分 。完整的一套SNI由五套表格組成,前四套由被試填寫,分別對應以上四部分。心理部分如下圖所示:
社會網絡調查表(SNI)心理部分
心理部分被定義為最明顯影響你的生活的人、寵物或者物體。例如,你的家人、堂兄堂弟們還有你最親近的朋友。.這些人在你的生活中與你關系密切,并且影響到你的生活。同時,也包括寵物、物體或者其他的明顯影響你生活的事物。
請 寫下這些個體的名字以及與你的關系。并且在每行的右邊,給出你對他的評價。量表1表示的是:你認為你與他(她、它)有多親近;量表2表示的是:你認為在他 (她、它)心目中,他(她、它)認為與你有多親近。1表示的是十分親近;7表示的十分不親近。你可以列出的人、寵物或者其他東西的數目沒有限制。
=======================================================================================
姓名       跟你的關系      你認為你與他有多親近       你認為在他心目中,你與他有多親近
=======================================================================================
1. 張三    爸爸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
2. 李四    媽媽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
......    ......           ......                     1 2 3 4 5 6 7
---------------------------------------------------------------------------------------
......    ......           ......                     1 2 3 4 5 6 7
---------------------------------------------------------------------------------------
10..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7
---------------------------------------------------------------------------------------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在表格背面繼續寫下你的回答.
=======================================================================================
表一:社會網絡調查表(心理部分)(Treadwell,1993)
其他部分與此大致相同,僅僅使用的指導語不同,分別是群體、群體中的人以及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之類的問法。最后,主試在最后一張表格上根據被試總的回答,形 成一張被試的的正方形的人際關系方格圖(QGIR,Quadratic Grid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正方形的中心是自我,四個頂點分別對應著個體的社會網絡的心理、集體、個體與想象四部分,其中被試回答的數據則分布在對應 的位置上。
SNI是按照嚴格的心理測量技術進行建構的,研究者對245名美國大學新生進行了間隔14星期的重測信度檢驗,穩定性為0.92 (p<. 01),相關研究亦支持了(Treadwell.et.,1989)替換性信度檢驗,同時,對于精神病人與非精神病人的研究也驗證了SNI的各項效度指標 (Treadwell,et.1993)。SNI通俗易懂,簡單易行,并且可以根據研究需要靈活處理從而反映多種關系,因此,不失為研究社會網絡的一種好 工具,目前,已經開始在教育、管理以及臨床等方面得到運用。希望我們對SNI的介紹能夠有助于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
3 研究展望與簡要評價
3.1 對CSSN的初步研究設想
正 如馬克思所言,手工作坊帶來的是封建君主,而蒸汽機導致了產業資本家的出現。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研究者已經無法忽視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結構與個體心理的 巨大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們通過互聯網進行交往。“當計算機將人們或者組織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它也就形成了一種社會網絡”,社會網絡學者Wellman (Haythornthwaite et,1998,P215)在第一本系統探討心理學與互聯網關系的著作《心理學與因特網》中如是寫到。這種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Computer- Supported  Social Networks,簡稱為CSSN)如同群件、CMC、虛擬現實一樣引起了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的廣泛注意。大量的激發研究者想象力的理論問題與現實問題正 在不斷涌現。究竟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對于社會網絡的影響如何?是增加還是削弱了社會資本或者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互聯網對于人們關系的影響究竟如何? (Wellman,et.1996,2001; Garoline,et.1997, Haythornthwaite, 1998)在互聯網上這個大的陌生人社區,以往研究甚少的弱聯系的機制究竟如何運作?網民之間能否形成強聯系?(傅仰止,1999;Kraut.et, 1999)網民之間的信任成本、信任建構機制、信任反饋機制都發生了急劇變化?(陽志平,2001)互聯網對于公領域(Public Realms)的拓展已對現代社會的關系運作和個體心理究竟產生了什么樣的深刻影響?以往的理論如何或者能夠解釋這一切嗎?
由于互聯網與社 會網絡的眾多相似性,使得社會網絡分析對于研究互聯網特別適用。以往的網絡分析學者也開始開展對于CSSN的研究。國際上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多倫多 大學的Wellman,他在最近的一系列研究中綜合多學科的知識,借助于社會網絡分析觀點,系統研究互聯網與社會的關系。我們近期進行的一項初步研究中, 使用自我中心網絡分析的社會交換法,初步探索了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以及信任問題。結果表明,網民之間的社會支持更多的為情感與信息上的支持,實際支 持相當有限。網民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為弱聯系。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也開始介入網絡世界,以往的傳統的朋友逐漸轉化為網友,從而形成一種虛擬與現實相互作用 的新型社會格局。同時,作為證偽性研究,本文集中探討了一個方法論意義上的問題:以往基于現實生活情境而形成的用于對現實生活中的同伴進行評價的信任量表 是否同樣適用于對網友的評價。結果表明,同一信任量表分別用于對通過面對面交往認識的同伴與純粹通過網絡認識的同伴進行評價,結構信度呈現較大差異。這似 乎暗示著在這種新的社會格局之下,對于種種社會心理現象,不能夠簡單的套用以往的評價標準——游戲規則正在悄悄的發生變化。作為初步研究,我們的研究存在 樣本過小等很多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深化研究。我們也希望更多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者更多地來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關注計算機網絡支持的社會網絡!
3.2 簡要評價
社會網絡分析方法對于社會心理學而言,具有深刻的意義:
(1) 它再一次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關系”與社會背景之下的人,為我們研究人際關系以及中國社會經濟轉型期間的人類心理行為提供了一系列理論結合經驗研究的操作范式。
(2) 從信息化發展的速度來看,我們必須將社會網絡與計算機網絡結合起來研究,而CSSN為我們提供了一系列的研究術語。
(3) 它的跨學科性使得心理學更好的與其他學科對話。在社會網絡分析研究中,往往是以問題為中心,經濟學家與社會學家、心理學家乃至人類學家共同努力,這對于我們開放社會科學具有深遠影響。
必 須注意的是,作為一種快速發展的研究工具,心理學對于社會網絡分析也必須保持一定的警惕。至少,汗牛充棟的心理學成果已經告訴我們不可能拋棄動機研究,結 構分析不能成為萬靈丹,在這一點上,心理學應該對社會網絡分析做出自己獨到的貢獻,這樣,也許才真正吻合開放社會科學的精神——各學科以問題為中心協作研 究,同時各學科又在對話中保持自己獨特的學科視野,最終促進所有的學科的發展。同時,片面的利用數學方法與計算機,追求網絡形式的精巧,忘記網絡分析的初 衷,無疑是在心理學研究中重演買櫝還珠的笑話。
(2001/10/16)
參考文獻
1.Bott, Elizabeth. 1957. Family and social network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s
2.Burt, Ronald S. 1992.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Davern Michael (1997).Social networks and economic socilogy:a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for a more complete social sciences ,Amercio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ociology,56(3),pp287-302.
4.Degirmencioglu, S. M., Urberg, K. A., Tolson, J. M., & Rao, P. (1998). Adolescent friendship networks: Continuity and change over the school year. Merrill Palmer Quarterly, 44, 313-337.
5.Garton ,L., Haythornthwaite ,C.& Wellman ,B. (1997). Studying online social networks. JCMC,3(1)In:http://www.ascusc.org/jcmc/vol3/issue1/garton.html/
6.Granovetter, Mark.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pp1360-80.
7. Haythornthwaite ,C. & Wellman ,B. &Garton ,L.(1998).Work and community via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Gackenbach,J. (Ed). (1998)   Psychology and the Internet: Intrapersonal, Interpersonal, and Transpersonal Implications.(pp199-226) New York:Academic Press.
8. James D. Herbsleb, Audris Mockus, Thomas A. Finholt, Rebecca E. Grinter (2001) :Distance, Dependencies, and Delay in a Global Collaboration,unpublished
9.Kiesler, S., Siegel,J. & McGuire, T.W. (1984).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39, pp1123-1134.
10.Kraut, R., Lundmark, V., Patterson, M., Kiesler, S., Mukopadhyay, T., & Scherlis, W. (1999). 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American Psychologist,53(9),pp1017-1031.
11.Moreno, J.L. Group Methods and Group Psychotherapy, Sociometry Monograph No5, Beacon House, Beacon, 1932.
12. Treadwell, Thomas., Leach, Evan and Stein, Stephen; The social Networks Inventory: A Diagnostic Instrument measur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Journal of Small Group Research 24(2).
13.Treadwell, Thomas., Leach, Evan and Stein, Stephen;The Social Atom Test - Revised,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mall group Research, 1989.
14.Urberg, K. A., Degirmencioglu, S. M., & Tolson, J. M. (1995).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 peer network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540-547.
15. Urberg, K. A., Tolson, J. M., Degirmencioglu, S. M. & Halliday-Scher, K. (2000). Adolescent social crowd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Adolescence.
16.Van der Poel,M. (1993).Delineating personal support networks, Social Networks,15
17. Wellman, B, Salaff, J., Dimitrova, D., Garton, L., Gulia, M., & Haythornthwaite, C. (1996).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22(Annual 1996): p213(26).
18.Wellman, B.et. (2001). Does the Internet Increase, Decrease, or Supplement Social Capital ? Social Networks, Participation, and Community Commitment.  To be published in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Internet in Everyday Lif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vol 45, November, 2001
19.Wellman, Barry.(1988). 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method and metaphor to theory and substance, pp. 19-61 in Wellman and Berkowitz (eds.)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 Wellman.B.,et..(1996). Computer Networks as Social Networks: Collaborative Work, Telework, and Virtual Commun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2: 213-38.
21.White, Harrison. 1988. Varieties of markets, pp. 226-260 in Wellman and Berkowitz (eds.) Social structures: A network approach.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2.岑國楨,劉京海,盛逸民,許紹裘(1992),8---12歲兒童道德判斷的從眾現象。心理學報,1992年第3期。
23.方曉義(1995),不同年級青少年的友伴網絡結構。心理學報,1995年第4期。
24.方曉義(1997),青少年最親密同性友伴的相似性,心理學報,1997年第3期。
25.方曉義,(1995),不同年級青少年的友伴網絡結構的研究。心理學報,1995年第4期。
26.傅仰止(1999),電腦網絡中的人際關系:以電子郵件傳遞為例。臺灣中央國立研究院社會學所,未發表論文。
27.黃希庭, 時 勘等(1984),大學班集體人際關系的心理學研究。心理學報,第4期。
28.龐麗娟(1994),同伴提名法與幼兒同伴交往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年第1期。
29.肖鴻(1999),試析當代社會網研究的若干進展。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
30.陽志平,陳猛(2001),虛擬與現實的互動:對CSSN的初步研究。北京市首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特等獎,北京,2001年6月。
31.張其仔,新經濟社會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北京,2001年1月。
32.鄭宇,方曉義(2000),青少年吸煙行為研究中同伴團體界定方法的發展。心理學動態,2000年第1期。
陽志平①,時勘②
(①北京京湘動力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北京,100038;②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各種心理學簡介
管理心理學緒論
《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世界
人際交往心理學 幸福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讀心術是什么
這幾本書竟然把你的行為和內心想法寫出來了,這么好的書能不看嗎?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宜兰县| 关岭| 房产| 兴国县| 逊克县| 安庆市| 平江县| 云安县| 绵阳市| 清苑县| 饶阳县| 察哈| 于田县| 镇安县| 南木林县| 威信县| 康定县| 中方县| 诸城市| 塔河县| 两当县| 正安县| 东莞市| 浮梁县| 鄂托克旗| 锡林浩特市| 禄劝| 宜宾市| 镇平县| 偏关县| 深圳市| 吉林省| 金沙县| 盘锦市| 茶陵县| 锡林郭勒盟| 平遥县| 桂林市| 玉门市| 漳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