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盆景是以四川省名來命名的盆景藝術流派,它采用傳統的棕絲蟠扎法,借助“彎”“拐”造型,形成樹身的扭曲,選用“掉拐法”“滾龍抱柱法”“大彎垂枝法”等多種藝術造型,取法自然,形式自由,不拘格律,講究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統一。四川古稱巴蜀。唐朝貞觀元年(627年)設置劍南道,所以過去也把川派盆景稱為“劍南盆景”。
唐玄宗以后,州治改在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市,其所管轄的范圍不僅限于四川,而且還包括云南、貴州的部分地區。川派盆景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在造型上從簡到繁,再從繁到簡的過程,前一個“簡”是簡單,后一個“簡”是簡練。同其他盆景流派一樣,川派盆景根據“樹姿近畫”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類,后來經過模仿老樹的姿態和變化,不斷總結出了表現這種姿態和變化的技法規律,通過歷代盆景藝術家的創造和完善,最后歸納為10種身法和3式、5型。
川派規則式的樁景按其傳統的蟠扎技藝造型,有一定的規律,名目繁多,不勝枚舉。它們的主干和側枝自幼用棕絲按不同格式作各種角度、各個方向的彎曲,注重立體空間的構圖,造型難度較大。干形的格式大致有“滾龍抱柱”“對拐”“方拐”“掉拐”“三彎九倒拐”“大彎垂枝”“直身加冕”“接彎掉拐”“老婦梳妝”“綜合法”10種;蟠枝方法又有平枝、滾枝、半平半滾之別,不同主干的造型與多種蟠枝方法交互運用,形式多樣,樹形雄偉端莊。
迄今為止,四川的樹粧蟠扎無論是何種形式,基本上都沒有越出這一時期所形成并廣泛采用的技法和造型規則。清末民初,成都和各縣的著名蟠扎藝人有60余人,其中最著名的有竇禹朋、陳洪順、張彬如、陳玉山、戴開弟、戴崇光、龔音如、李洪泰、紀成久等。到了20世紀40年代,自然類樹樁盆景重新抬頭,但在蟠扎技法上與規律類大致相同,除懸崖式外,一些自然類樁頭的造型幾乎是一種偶然的“機緣”。
陳思甫的父親陳玉山就常用一些枝條殘缺、不適合制作規律類盆景的樹坯,順勢加工為自然類。其后李忠玉及邱開春、王明文等發展了自然類,逐漸成為今天川派樹樁盆景的兩大主要類型之一。川派山水盆景雖然遠在兩宋已見端倪,尤其是在安岳縣圓覺洞和大足縣大佛灣摩崖造像中,飛天與傳女手托的山萬盆景,已與今天的淺水山水盆景十分相似,但因明、清盆景向樹樁傾斜,直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才由一批園藝家、畫家、盆景“玩家”親密合作,使之成熟。
四川民間有“盆樹無根如插木”的諺語,可見其粧景特別強調根部的處理,盆中樹木多懸根露爪,注意盤根錯節的造型。自然式的盆景常用竹子做素材,與石相配,別有情趣。總的說來,川派盆景的藝術風格為:樹樁盆景以古樸嚴謹,虬曲多姿為特色;山水盆景則以氣勢雄偉取勝,高、懸、陡、深,典型地表現了巴山蜀水的自然風貌。
由于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川派樹樁盆景一般選用金彈子、六月雪、羅漢松、銀杏、紫薇、貼梗海棠、梅花、火棘、茶花、杜鵑等;山水盆景以砂片石、鐘乳石、云母石、砂積石、龜紋石,以及新開發的品種為制作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