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閱讀到時尚類雜志或國際T臺上的表演,但凡出現扇子,寬邊交領子或者繁復盤發等諸多明顯的中國古代的元素,很多人便不加思索的喊到“日本風”“東瀛風”。我不禁要問,那我們中國自己本土的東西去哪了,就這么大方的讓給了日本嗎?
談到我們中國本土文化,其他不說,就從服飾上我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兩大部分。
首先是清朝之前的漢文化。漢文化的細節在之前各個朝代保留著清晰可見,盡管再多更改衣冠制度。比如到了元代,曾令在京士庶須剃發為蒙古族裝束,蒙古族的衣冠,以頭帶帽笠為主,男子多數會戴上耳環。之后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帝國后,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所以在清朝之前可以說漢人服飾文化的是一直沿襲著。
那么到了清朝,就是第二部分。便按滿族的習俗制度。實行剃發改服,尤其男子服飾上,保留滿族特點而延續極張的時期,當然在官服上的補子
當然從很多中國古代出土的文物上來看,無論是陶瓷,還是服飾,還是圖騰圖案,日本一直有中國紋理的參考。
之后進入近代和現代,可以說因歷史種種原因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當然在服飾文化上我不得不很痛心很遺憾的說并沒有延續下去,可以說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自愿放棄自我服飾文化的國家,惟獨少數民族在節慶或喪葬時候會有規矩穿上民族服飾,但是大漢文化已經沒有繼續延續下去,可以說是一大遺憾。現代受大量西方的影響和傳統文化教育的脫節,中國服飾上已經完全自愿的放棄并在意識上已經很大方的贈送了日本,甚至韓國也開始重視中國大漢文化的精神。中國在服飾上已經很少有自己文化傳承的精神和系統
不僅是有形的歷史文物,日本的語言和風俗習慣也受到中國文化的很大影響,日本歷史書《日本書紀》中曾記載了“吳國”應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紡織縫紉技術專家的故事,中國戰國時代和漢朝的服裝是寬衣博帶
,日本和服其實也是借用中國古代的服飾形制,無論是型或圖案紋理都是照樣借用。除了騎馬和武士階層和勞動需要外,大部分人一般不穿褲子,裝束一直保持寬衣博帶,明治維新后才開始穿短衣褲,進入近代和現代,雖然全球基本上被西方便捷的服飾設計為主要款,但是日本和韓國在民間慶祝活動時還會有穿著漢帶的寬衣博帶服飾,所以我就是搞不懂,為什么當寬衣博帶出現時,我們國民們就講日本風和韓國風。請問,我們有多討厭祖宗的文明。
連我們自己都不要了,我們沒有辦法去責備歐洲人對我們中國文化的無知,所以近年每次DIOR等一些大品牌每次發布會我們經常會看到明顯的中國的元素,可是,我們真的沒有辦法去努力的揀回來嗎?被大家說成日本風我真的很心痛。
作為設計師,作為時尚造型師,我不僅做藝人或雜志造型,但是我總覺得自己有個使命,盡管我做的部分影響力有多大,但是我希望以我個人的行動是否能喚起大家的重視,所以2010年我們陽乾造型發布會了以中國風為主題的造型發布會,可是當我的發布會圖片出現在網絡上的時候,再次傷痛到,還有一些人說我把日本風搬上了T臺
我希望以后各位讀者,再出現看到寬邊交領或扇子,或竹子,或梅花,或繁體字,大家一定要大聲的喊出,我們中國的,是中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