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偶得,共享--長!!
【詩言志】 我國古代詩論家對詩歌本質的一種理解。最早大約記載于《尚書·堯典》。在春秋戰國時代,諸子均有所論及,但各家的理解已不盡一致。漢代以后,逐漸形成三種說法。一種偏重于“志”,是指詩人主觀的思想認識;一種偏重于“情”,是指主觀的情;更多的詩論家則認為詩歌是抒發思想感情的,志和情并重。
 
【思無邪】 原句出于《詩經·魯頌·駉》最后一章。春秋戰國時代孔子用來評價《詩經》的總的思想傾向。“詩三百,一方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所謂“無邪”,就是“歸于正”,亦就是合乎封建正統禮教的意思。
 
【興、觀、群、怨】 春秋戰國時代哲學家孔子對詩歌創作的社會作用的論述。記載于《論語·陽貨》。歷代詩論家對于這個論述作過不少闡述。大致上說,興,是指詩歌的美感作用,觀,是指詩歌的認識作用,通過它可以觀風俗、識得失;群,是指詩歌的教育團結作用,溝通人們的情感;怨,是指詩歌的宣洩作用,特別是對社會政治的議論和諷喻

  • 【溫柔敦厚】 最早記載于《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是儒家的詩歌理論的核心思想。認為詩歌有著教化作用,能使人們的思想行為符合于特定的封建倫理道德規范,這種理論長期影響著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論和創作,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


    【詩六義】專指《詩經》的“六義”。最早記載于·《周禮·春官》,漢代《毛詩序》中明確提出:“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對于“六義”的解釋,有著一個歷史發展過程。唐代孔穎達提出了“三體”“三法”的說法,也就是將“六義”分為兩組,“風”“雅”“頌”這三者是指體裁,“賦”“比”“光”這三者是作法。


    【變風變雅】 最早記載于漢代《毛詩序》。它是和風、雅相對而言的。風、雅,是太平盛世的產物,而當國政變亂之世,就形成變風、變雅。這種理論主要是建立在“樂”和“政”通、“詩”和“政”通的思想基礎上的。


    【諷喻】 中國傳統詩歌創作的一種手法。詩人對于不合理的事物,滿懷憤慨,但不正面直言,而是微詞托意。《毛詩序》中所說“風,風也”,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就詩人主觀方面來考察的。從容觀作用角度來看,諷喻,是指不用“直言”,而能使為政者知曉錯誤而改過。《毛詩序》中說:“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這樣,主客觀都要求這樣的創作手法。


    【緣情】 最早記載于晉代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作者將“詩”“賦”明確分界。強調指出“緣情”是詩歌的本質特征。所謂“緣情”,就是指詩歌必須深刻、細微而又生動的抒發情感。這種思想發展了傳統的“詩言志”的理論。

    [ ]

     


    【應感】 最早記載于晉代陸機《文賦》。“若夫應感受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這是指文學創作(特別是詩歌創作)中的靈感問題。他主要是依據先秦老莊等主張的“心物感應”的理論,運用到文藝創作領域。


    【聲調·聲病】 南北朝時代南齊的沈約、周顒等人提出的詩歌創作中格律的學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四聲的確立和運用;二是指出詩歌格律的病犯。沈約等將漢語語音中特有的聲調,劃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并將這劃分運用到詩歌格律中。在運用中出現了許多現象,沈約等又歸納成病犯,稱為“聲病”。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后人并發展出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共計八種。通稱“四聲八病。”


    【浮聲切響】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中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昴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這是指詩歌中四聲的按排的規律問題。浮聲,指的是平聲;切響,指的是四聲中的上、去、人。后來就稱之為平、仄。在這個基礎研究逐步形成了近體詩的律、絕。中國古典詩歌格律日益完善。


    【風骨】 最早本是漢魏時代對于人物品評時的用語。南北朝齊梁時的文藝批評家劉勰等將它移用到文學創作領域。它主要是指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創作)的一種思想傾向和藝術風格特色。就前者來說,它指的是充實而嚴正的思想傾向,在風格上,則是精練簡約,以達到剛健有力的境地。


    【滋味】 最早記載于梁朝鐘嶸的《詩品序》。“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它主要是指詩歌創作的感染力。這不單純是作品的藝術性問題,而是包含著作品的思想傾向問題。以“辯味”來比喻文藝的審美過程,是源于先秦諸子的論述。歷代詩論家更有所發揮,南宋揚萬里甚至提出,論詩“以味不以形”的說法。


    【用事】 鐘嶸《詩品序》中說“至于吟詠情性,亦何貴于用事”。他認為詩歌創作是抒寫個人情感和思想,不必注重用事。這里的用事,是指詩歌創作中的一種傾向,就是在創作中引用典故和前人典籍中的材料。這種手法,也不是一無是處;但濫用無度,必然使作品晦澀難懂,損害感染力量。

    [ ]

     


    【切對】 是指近體詩格律中的一種形式要求。在近體律詩中間,不但規定的句數要對,而且這種對,不僅字面意義上相對,而且更重要的是字音的平仄也要工整相對。這樣,就獲得完美的音韻協調的效果,增強藝術感染力。


    【唱和】 最早是指歌曲演唱中的相互呼應。《荀子·樂論》“唱和相應”。南北朝開始,詩人將詩歌相互贈答稱為“唱和”。這種形式,到唐代,得到極大發展,乃至有唱和的專集。例如:元稹和白居易的 《元白繼和集》(已佚)、皮曰休和陸龜蒙的《松陵集》等。


    【詩道】 唐代詩人白居易提出的詩歌創作和批評中的一個基本原則。他是接受了儒家思想的“道統”和韓愈等提的“文道”的思想而形成的主張。它指的是《詩經》中所建立的“六義”體系。他特別著重風、雅和比、興這四類。這個體系,白居易認為貫于整個中國古典詩歌發展歷史之中。


    【根情·苗言·華聲·實義】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四種要素。這四種要素,亦就是詩歌的內容(情·義)和形式(言、聲)的相互關系問題。白居易用樹木來作比喻,實際上只是簡單的排比,并不能完善地體現這四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為時為事】 唐代詩人白居易所提出的詩歌創作中的一種主張。它要求詩歌創作于預生活,干預政事,揭露矛盾,不脫離當前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這種主張是他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理論的組成部分。


    【嘲風雪·弄花草】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至于齊梁間,率不過嘲風雪,弄花草而已”。他在這里批評齊梁時代的詩歌創作,都是些吟詠風雪花草等客觀自然物的篇章,不符合詩歌理論的“六義”和“詩教”的要求。這種主張,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也存在著局限性和片面性。

    [ ]

     


    【取境】 唐代釋皎然在《詩式》中提出的詩歌創作中的一種手法。所謂“境”,是指詩人將客觀現實生活中的場景和感受,通過主觀性創造,再現在詩歌創作中的藝術真實,這就要求詩人的感受要“深”“險”,至難至艱,而再現出來的卻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觀的刻劃痕跡,平易、自然,達到最高境界。


    【五格】 唐代釋皎然在《詩式》中提出的詩歌批評的一種標準。它主要是指詩歌中運用典故的優劣。“不用事第一”,而“有事無事情格俱下第五”。這里,也涉及到詩歌中的“情”的問題。所以,不能單純用“用事”“不用事”以及用事好壞與否來評定創作的高下。


    【七德】 唐代釋皎然在《詩式》中提出的詩歌創作中的七個標準。即:“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干,七體裁”。這七個標準涉及到思想內容、形式體例和寫作風格等。他將詩歌創作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可是,對于每一個標準沒有深入的闡述。


    【三思】 唐代詩學論著《詩格》(偽托王昌齡所作)中提出“詩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故稱三思。”這是指詩歌創作過程中詩人主觀構思的不同過程和情況。“生思”是指忽然而得;“感思”和是指間接有所感而得;“取思”是指深入客觀現實,而后才有所得。


    【三境】 唐代詩歌論著《詩格》中提出,詩歌的境界,有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是指山水詩的他作;情境,是指抒情詩的創作;意境,是指抒寫詩人對客觀外界的感受、認識的詩篇。“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這就是說,它不是單純的抒情,而是主、客觀融會所得的抒述。雖然,這三境說,沒有很好的闡發,但對后世的意境說有一定的影響。


    【韻味】 唐代司空圖提出的詩歌批評的總則。他認為詩歌創作的優劣主要是取決于韻味的消長。所謂“韻味”是指詩歌創作中涵蘊的思想傾向與藝術特色所構成的一種具有審美價值的品質。這種品質和欣賞者的主觀思想相結合,就形成了“味外之致”“外象之象”等一系列的審美成果。

    [ ]

     


    【雄渾】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廿四品。“雄渾”是第一類。它主要指詩歌創作的那種雄健有力、渾成一統的風格。它既包含著正確而又充實的思想內容,又有波瀾壯闊的氣度。兩者是密切結合的。


    【沖淡】“廿四品”中的一類。它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種主要風格。所謂“淡”,不是指“淡而無味”,而是指“素”(從色彩角度著眼)“默”(從意境角度看)和“微”(從欣賞心理角度著眼)。總之,詩人運用高妙手法,徐纖從容的神態來表現一些微妙雋永超逸的思想感受,詩歌語言也必然是樸素無華、不事藻飾。


    【自然】 唐代司空圖《詩品》中提出的一種詩歌創作風格。它側重于創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矯飾、刻劃等,力求一種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這種風格,實際上和宋代梅堯臣提出的“平談”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含蓄】 唐代司空圖《詩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類。這是側重于創作手法的一種風格。它和淺露、率直相對立,要求詩歌創作的含意深遠,含而不露,及至達到意在言外。這就是說,詩人創作時對于客觀生活和主觀內心有深刻的體察感受,能發現深層次的思想感情,又能運用高超的藝術手法,寓深意于篇章之中。從讀者角度來說,必須磨練自己的感受力,能有條件體察其中的奧秘,求索作者的本意。


    【綺麗】 唐代司空圖《詩品》中所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類。這種藝術風格,著眼于藝術語言的創造和運用方面。主要指華麗辭采的描述以及聲韻的巧妙。


    【疏野】 唐代司空圖在《詩品》中提出的“廿四品”中的一類。這種藝術風格正好和含蓄蘊藉相對立。它要求詩人感情奔放,一瀉千里,盡情宣瀉。讀者閱讀時,他的思想感情追隨著詩篇也經歷一個宣瀉過程,獲得精神的享受,不再需要去品味“言外之意”了。

    [ ]

     


    【意新語工】 宋代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中引梅堯臣的詩歌創作的主張。它涉及到詩歌的內容和形式兩方面。“意新”是指立意要新,能夠達到“前人所未道者”;“語工”則要求形式上(包括語言)要刻意求工,務必反復探求。這種主張,具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后代各家理解并不一致,效果也就不同了。


    【詩中有畫】 宋代蘇軾對唐代詩人王維的詩畫的評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書摩詰蘭田煙雨圖》)這里涉及到詩與畫的分界和交互滲透問題。某些山水詩和風景畫,都是以自然客體為對象,但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并不一致。就觀賞者角度來說,它卻有某種相通的地方,那就是某些描繪自然客體的詩篇,在觀賞者角度的接受過程中,往往回原為具體的形象的畫面。這種共通性,亦就是“詩中有畫”的基本意思。


    【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宋代詩人黃庭堅提出的詩歌創作中的一個主要論點。它主要是探討詩歌創作中學習古代典范著作應采取的態度和具體途徑。在詩歌形式(特別是語言方面)領域,那就是在“陶冶萬物”的基礎上,吸取前人成果,做到“點鐵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在思想內容方面,則要求推陳出新,從前人已經寫過的內容中造出新的意境,達到“奪胎”“換骨”的程度。


    【閉門覓句】 相傳北宋詩人陳師道,經常閉門創作詩篇。這里一種脫離生活實際,單憑主觀想象或模擬古人典籍的錯誤傾向。金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三十首》中就對這種創作手法給于深刻的批評。


    【悟入】 “悟入”原本佛家禪宗的用語。宋代呂本中將它引入詩歌創作和評論領域。他認為詩人必須透徹了解和掌握作詩的“活法,”,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由此可見,他倡導的“悟入”,并不是禪宗南派的“頓悟”,而是必須經過刻苦的一番功夫才能做到“悟入”。


    【活法】 宋代詩論學家呂本中提出的詩歌的基本法則。他在《夏均文集序》中說:“所謂活法者,規矩具備,而能出于規矩之外;變化不測,而亦不背規矩也”。這實際上就是“有定法”與“無定法”之間的辯證關系。這種關系比較符合詩歌創作的實際情況。

    [ ]

     


    【葉韻】 亦稱“協韻”。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論詞》中,提出了詞的葉韻的特色。認為詞在聲律上要求極為嚴格,它不但分析五音,而且“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她主要從音樂角度對詩與詞的分界作了明確的規定。


    【別是一家】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詞論》中對于詞作為一種獨立的創作領域所建立的一個重要界說。它并不是單從“體”著眼,也并不只是音樂性的問題。詞與詩的分界,是內容、形式,乃至手法、作用等各個方面構成的整體的區別問題。


    【鋪敘】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論詞》中提出的作詞手法的重要論點。她提出的這個論點,并不單是指“鋪陳敘事”,而是著重于詩人內心感受的展現,情景交融的內外過程,乃至思想感情的多層次的交叉復雜的變化等,總之是有關情感領域的拓展問題。這也是使詞的創作,不單純停留在“情景交融”等單一、靜止的描敘上,而是進入到動態的多變的領域。


    【本色·當行】 本色,自然之色;當行,內行。前者最早見于北宋陳師道《后山詩話》;后者出于金代王若虛《滹南詩話》中所引晁無咎語。這兩者是指詩詞曲的創作都要恪守各自的基本法則,不要互相干擾,形成變體、變類。


    【平淡】 宋代梅堯臣首先提出的一種詩歌創作風格。這種風格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不激越,不飛揚。詩人的深刻的思想感受,運用樸質、微婉的語言,不動聲色的表現出來。它既有排斥綺麗的一面,更主要的是否定劍拔弩張的諷喻的作用。所以,這種風格往往和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傾向相互矛盾


    【窮而后工】 宋代歐陽修最早提出的一個詩人生活和詩歌創作關系的論述,他認為詩人的生活坎坷,理想無法實現,必然寄情山水,借景抒情,用物喻志,就有可能創作出優秀作品。“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對于這種論點,也不能作形而上學的絕對性的理解。

    [ ]

     


    【言志為本】 宋代詩論家張戒《歲寒堂詩話》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本質的一種理解。“言志乃詩人之本意,詠物特詩人之余事。”他主要的是發展了傳統“詩言志”的理論,比較正確地指出了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主次問題。


    【意味】 宋代詩論家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提出:“大抵句子中若無意味,譬之山無煙云,春無草樹,豈復可觀?”所謂“意味”,是鐘嶸提出的滋味說的一個發展。它不單著眼于詩歌作品的藝術性,而是包含著思想內容的充盈、鮮明的傾向以及藝術的感染力。


    【情真】宋代張戒在《歲寒堂詩話》中說道:“其情真、其味長、其氣勝,視《三百篇》幾于無愧。”這三者是他評論詩歌創作的三個重要標準。所謂情真,就是指詩歌中含蘊的不但是抽象的情,而是來自內心的真情。這也是必然關涉到詩人必須具有正確、鮮明的思想認識,才不會在創作中“矯情”“虛飾”。


    【味長】 宋代詩論家張戒所提出的詩歌構成三種要素中的一種。它是指詩歌中含蘊的思想感情,不但是“真”,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復雜性。讀者需要經歷一個反復體會的過程,才能完整的把握詩人的意念。這里的“長”,并不是具體的度量,而是一種心理感受的深遠程度。


    【氣勝】 宋代詩論家張戒所提出的詩歌構成三要素的最后一個。它是指詩歌創作中內含和外溢的氣勢。這種氣勢決定于詩人的思想認識和對客觀事物的體會的正確性和深廣度。只有能夠正確的揭示主客觀的事物的本質特征,才能具有這種氣勢。否則,只有人為的空架子而已。


    【綺羅香澤之態】 宋代詞論家對于宋代的婉約派詞風的評語。胡寅《題酒邊詞》里說:“及眉山蘇氏(指蘇軾),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他將婉約派單純結為“綺羅香澤之態”是片面的,因為,婉約作為一種詞風,它不單是由內容所決定,而必須從整體的形象的美學特質去把握。

    [ ]

     


    【學詩如參禪】唐代釋皎然首先提出這個主張,到宋代更為盛行。吳可《學詩詩》的起句就說:“學詩渾似學參禪。”這種主張,排斥詩人的才、學,提倡思想上的“悟”。它雖然也揭示了詩歌創作的某些真理,可是單憑主觀的修煉,是創作不出好詩的。這些以“禪”喻“詩”的詩論家的失誤,主要的是沒有正確的理解創作和生活現實的辯證關系。


    【詩家三昧】 所謂“三昧”,原是佛經中用語,音譯作“三摩地”等。意思是排除一切憂煩,最終獲得正果。我們古代文論家,將這個詞用到文藝批評上,特別是關于作者的藝術修養的造詣。精通本門文藝規律的,就稱之為得“詩家三昧”了。


    【詩外功夫】 南宋詩人陸游《示子遹》中首先提出的詩歌創作的主張。這是他針對當時詩壇的兩種傾向而提出的。一種專門從古人典籍中尋章摘句,做“點鐵成金”“奪胎換骨”的功夫;一種是一味強凋主觀的修煉。他從自身創作經歷中體會到,生活經歷和對生活的認識起著決定作用,“詩外功夫”遠比“詩內功夫”重要得多。它是第一位的、決定性的要素。


    【天籟自鳴】宋代詞人、詩論家提出的一種評論詩歌創作的標準的比喻說法。“天籟”原本是指自然界發出的音響。這里指的是詩歌創作,不襲前人,不事雕琢,自然形成。姜夔在《白石道人詩集自序》中說:“詩本無體,《三百篇》皆天籟自鳴。”雖然他只就“體”一方面立論,但是詩歌創作的整過程也是這樣的。


    【詩有四種高妙】 宋代詩人、詩論家姜夔《白石道人詩說》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構成要素。“詩有四種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對這四個方面,解說不一。大致上說,理是指情理;意是指意料之外,也就是構思巧妙;想是透切見微,毫無晦澀暖味之處;自然是指天然而形成的藝術效果。總起來看,姜夔已涉及到詩歌創作中的特殊性領域,特別是“意”“想”等范疇的引入,使他的詩論具有高度的科學性


    【妙悟】 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的以禪喻詩的主張的中心思想。他在《滄浪詩話》中說道:“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亦在妙悟”。他的這種主張,雖然也揭示了詩歌創作中詩人主觀性因素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單純強調個人的心神領會,參透前人的成果,必然致至脫離社會生活,窒息詩歌創作的發展

    [ ]

     


    【沉著痛快】 宋代詩論學家嚴羽提出的一種詩歌創作風格。他在《滄浪詩話》中這樣描述:“其大概有二:曰優游不迫,曰沉著痛快。”后者所指的是思想感情具有相當的深度,能用雄壯的氣度表現出來。讀者在欣賞時感受到明白痛快,毫無阻礙的達到相互理解。


    【別材·別趣】 宋代詩論學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是嚴羽詩論中的主要論點。前者指詩歌創作需要別種才能,和書本知識無關;后者指詩歌創作應包含某種情趣,而不是單純的說理,乃至和“理”沒有關系。這種理論,反對當時“掉書袋”“講理學”的弊病,強調詩歌創作的藝術性和形象思維的獨特作用,有著極大影響。


    【興趣】 宋代詩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主要藝術特性。他認為盛唐詩人追求的就是“興趣”,所謂興趣,他用一系列比喻解說:“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最后總結為“言有盡而意無窮。”這里實際上是涉及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詩歌創作內涵的質的分析,亦即“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等比喻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的深邃的不可捉摸性和變幻不定的模糊性與讀者感受之間的無法介入的或然性;另一方面才是作品的外在語言形式和包孕的思想感情之間的完全一致或不一致的問題。也就是量的問題了。嚴羽在這里看到了詩歌藝術的兩個方面特性,而用一個“興趣”來表達。不過,他對盛唐詩歌改用“興趣”標舉,也不完全正確!


    【氣象】 宋代詩論學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出的詩歌構成要素。他說:“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他所提出的“法”,是從“法度”著眼。“氣象”就是作品所具有的氣勢。它決定于詩人所處時代的時代精神、風貌和詩人自身的氣質以及傾注于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深度。他舉出漢魏古詩是“氣象混沌”,唐詩與宋詩的分界是“氣象不同”,都是就時代宏觀風貌評論。


    【雅詞】 宋代詞人張炎《詞源·雜論》中批評辛棄疾等豪放派詞,“非雅詞也”;同時,他又認為柳永、周邦彥等的詞,是“軟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崇姜夔詞,“不惟清空,又且騷雅。”所以說,他提出的“雅詞”是對“婉約”派詞的一個發展。他主要是從詩教角度來論詞,用風、雅來判評詞作,既反對豪放派的粗獷(從內容到形式),又反對專門言情的“艷詞”,開創“雅詞”的新風。


    【清空】 宋代詞人張炎在《詞源》中說:“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他標舉“清空”和“質實”這樣相互對立的審美范疇,并不單純是詞的語言風格問題。他在評論姜夔詞時,對清空的特點比喻作“野云孤飛,去留無跡”。這和嚴羽論姜夔詞所提出的“羚羊掛角”是一脈相承的。可見,他是就詞的整體藝術特性著眼,特別著重于詞的審美角度。

    [ ]

     


    【質實】 它是和“清空”相對立的審美范疇。詞論家顯然不是在探討詞的內容有無以及多少、正確錯誤等問題,而是在于揭示詩人表達主觀思想感受時的藝術能力問題。這自然不單是語言問題,而是和詩人的秉賦、才能,修養等都有關系。這方面修養差,必然造成作品的藝術因素的低下,不能給讀者高度的美的享受。這就是張炎提出的“質實”的關鍵所在。


    【豪放】 這是和“婉約”相對立的詞風。所謂“豪放”,詞論家雖單從氣象著眼,但根本上是在于詞的思想內容的不同,是由于詞人內心感情的激越所決定;為了適應內容情感的需要,必然打破唐五代以來詞風,另創音律,獨辟藝術境地,形成“豪放”詞風。


    【婉約】 [婉約> 后人對宋詞的流派,有各種分法。明代張綖首先提出了“婉約”和“豪放”的兩分法。他說:“詞體大略有二,一婉約,一豪放。蓋詞情蘊藉,氣象恢宏之謂耳”。后來徐鐫也說:“詞體大約有二,大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詞調蘊籍,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宏”。這里,對于婉約和豪放兩者的區分,看法是一致的。所謂“婉約”是指“蘊藉”(不論“詞情”“詞調”)、也就是說,從思想內容、音樂節律到藝術手法乃至抒情的審美特性等等,到要達到含而不露,包括深層次的意念、情感、而不是直露、粗線的情感宣瀉。從唐五代以來,從“花間”遺風到南宋姜、張等,在這方面,越益進展,藝術上境界日益高妙,蘊藉之完美,至于極境。


    【情寡詞工】 明代詩人李夢陽《詩集自序》中提出的對于當時詩歌創作傾向的批評。它主要是指出當時詩歌創作專門擬摹古代,沒有思想感情,只在字句上刻意求工。這樣的創作態度和方法,是沒有發展前途的。


    【真詩在民間】 明代詩壇擬古模仿之風極盛,有“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之說。對于這種風氣,有些詩論家就著眼于民間創作。他們提出“真詩在民間”的口號。這也是對于過去歷來推崇《詩經》國風、漢代樂府民歌的傳統的發展。


    【以筏喻詩】 明代詩人何景明提出的詩歌創作的途徑。他主張,作詩開始要學古人成法,學到手就要舍成法而進行獨創。這正如乘符渡河一般。這種主張,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掌握“舍筏”的火候并不容易。有些詩人終身無法擺脫前人的規范。

    [ ]

     


    【詩有造物】 明代論詩家謝榛《四溟詩話》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的方法。“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詩歌創作時總要形成一個完整的客體。這個客體既可以一字一句來看,但更主要是一個整體所表現的氣勢神韻,而要達到這個目的,那就要依靠詩人對客觀事物的“悟”的能力。


    【意隨筆生】 明代詩論家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提出的一種詩歌創作的理論。他認為優秀的詩歌創作是在詩人創作過程中,遂漸明確主題,形成格局,乃至完成全詩。反對先立主意,構思謀篇,再下筆創作。“意隨筆生,不假布置”。這種理論,在擺脫復古模擬的弊病 ,反對“主題先行”等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與創作實際往往不符合。有極大局限性。


    【自然為上】 明代詩論家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提出的詩歌創作原則。“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它強調詩歌創作原則。“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它強調詩歌創作要天然自成,反對過份的雕琢加工,這和他所主張的“意隨筆生”等觀點相統一。但是,藝術創作是一個艱苦的、獨創性勞動,單純一味主張“自然為上”,顯然有著一定的片面性。


    【情詞易工】 明代戲曲家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中提出的理論。他認為文藝作品中描寫感情的語言,容易獲得良好的效果。這里是指兩個方面。從作家來說,抒發主觀感情是切身之事,容易取得完善的表達語言、形式等;從詩者角度看,抒寫情感的語言,有強烈的感人力量,直接感應讀者的感情。


    【激越·慷慨】 明代戲曲理論家的出的戲曲兩種風格。王驥德《曲律》中引康海的話說:“南詞主激越”“北曲主慷慨”。對于它們的解釋,各家意見并不一致。大致上,這是就戲曲的整體審美角度評述南、北曲的分界。它是各種因素所構成。


    【詩有虛實】 明代詩人屠隆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顧詩有虛,有實,有虛虛,有實實,有虛而實,有實而虛,并行錯出,何可端倪。”他所指的“虛”大致是指“虛構”,“實”就是“實情”。詩歌創作中虛、實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形成了詩歌的復雜多樣的藝術性。他的這種說法,和我們所理解的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并不相同,不能混淆。

    [ ]

     


    【意·趣·神·色】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提出的評論文藝作品的標準。他認為“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這四者,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作品的總的傾向和特色。意,是主意;趣,是風趣;神,精神,亦即貫穿全篇的氣質;色,色彩,作品所具有的藝術風格。這四者缺一不可,互為因果、表里。


    【性靈】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的中心觀點。他主張“獨抒性靈”。所謂“性靈”,是指個人在生活實踐中,長期形成的本質特性。它具有鮮明的主觀性,但它也有著不可擺脫的社會、時代的因素。明代詩論家,乃至清代標舉“性靈說”的袁枚等,往往只著重于性靈的前一中特性,無視時代、社會的約束性,必然形成他們理論的片面性。


    【真趣】 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這是從“性靈”說的基礎上,闡發的一種論點。他說道:“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童年時代“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可見,他所說的“趣”是專指一種自然形成的感受,也只有這種趣,才是“真趣”。詩歌中有了它,就能感動讀者,給予心靈上的美的享受。


    【家數】 戲曲創作中的體制流派的特定名稱。首先是明代戲曲理論家王德驥《曲律》中提出的。他認為戲曲有“本色”和“文詞”兩家。他雖比較推崇“本色”,但也指出兩者各有利弊。“純用本色,易覺寂寥;純用文詞,復傷雕鏤。”


    【曲中工巧】 明代戲曲理論家沈璟提出的評論戲曲的一種標準。他認為填曲,首先要協音律,獲得表演上美感的效果;雖然有損文詞也無關緊要。這種現象稱之為“曲中工巧”。


    【作曲三難】 明代戲劇家臧懋循提出的戲曲創作中的三種現象。一種“情詞”之難,就是指主題的確立、題材的選取和風格的創立;第二種“關閂”之難,就是“戲劇沖突”的建立安排問題;最后的是“音律”之難,是指音樂性的完美問題。

    [ ]

     


    【情與景會】 明代詩人袁宏道首先提出的詩歌創作的藝術特性。他指出“有時情與境會,頃刻千言,如水東注,令人奪魂”。這是說的詩歌創作中“意境”的創立問題,也就是創作過程中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之間的辯證的形象反映問題,“情”和“景”,既有生發,觀照的一面,又相互通會的際遭。詩人就要把握并能完美的表達這種關系,構成詩篇的動人的藝術魅力。


    【幽情單緒】 明代竟陵派詩人鐘惺等倡導的一種詩歌創作風格。他認為“真詩者,精神所為也。察其幽情單緒,孤行靜寄于渲染之中,而乃以其虛懷定力,獨往冥游于寥廓之外。”他的這種主張,體現了沒落知識分子的孤獨感和不適應感。這種單純從詩人主觀精神創造藝術風格的主張,有一定的局限性。


    【景語·情語】 清代詩論家王夫之提出的詩歌理論用語。所謂景語,就是指詩歌中單純描摹景色的詩句,情語, 是指“以寫景之心理言情”的詩句,亦就是“情”“景”交融的句子。可見,“景語”是淺層次的,“情語”才是內外交融,飽含情感的詩句。在這基礎上構成名篇佳作。


    【神韻】清代詩人、詩論家王士禎提出的詩歌理論用語。它的中心思想是要求詩歌創作具有深邃的思想感情和蘊籍豐富的審美意義外在形式,卻又是沖淡、超然的。它主要是發展了司空圖、嚴羽的理論,在詩歌創作的審美作用方面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但是,文藝創作是由多種要素綜合構成的,不能片面強調某一方面。


    【格調】清代詩人沈德潛提出的詩歌創作現論。它主要是強調詩歌創作中的“格”和“調”。前者是指詩歌的格式,也就是表達思想、感情所必須具有的與之相適應的格局,決不是漫無格式、任意而為的;后者強調詩歌的音律格調。這種主張具有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


    【肌理】清代詩論家翁方綱得出的詩歌創作理論。這種主張既反對袁枚、王士禎的“性靈”“神韻”,也不滿于沈德潛的“格調”,它主張詩歌創作必需慣徹“理”,“詩必研諸肌理”。這里的“理”,既是指詩歌的思想內容的“道理”,也體理著創作規律的“文理”。

    [ ]

     


    【人外無詩】清代詩人龔自珍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詩與人為人,人外無詩,其面目也完”。這種主張表明詩論家已看到詩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中所體現出來的是一致的、統一的。可見,什么品質詩人就只能創作出同樣品質的篇章。這種“同一”觀,也不能推之極端,否則又將陷于矛盾之中。


    【哀樂中節】清代詩論家劉熙載《藝概》中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他認為詩歌創作是抒情的,這里就有一個“度量”問題。“發乎情,未必即禮義,故詩要哀樂中節”。這里的“中節”就是要合乎一定的禮義規范。


    【詩眼·詞眼】這里指詩、詞中的重要關節處。有的評論家著重于一句中的某些關鍵詞語;有的則從整篇的布局、高潮等著眼。例如:清代劉熙載就是著重后一方面的論述,提出“通體之眼”的說法。


    【妙在襯跌】清代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的詩詞創作中的一種手法。襯,是指襯托;跌,是指跌宕變化,形成一個有機的多資的整體。他指出詩詞創作中必須具有層次和變化,形成一個有機的多姿的整體。這樣才能具有動人的藝術性。


    【憑虛構象】清代評論家劉熙載提出的文藝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憑實(客觀事物)構象(藝術形象)是容易的,而憑虛(想象)的構象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憑實構象必然受到“實”的制約,只有憑虛才能具體有無窮盡的意境。至于這里所說的“虛”,不是“虛幻”,而是取決于詩人的生活積累和想象力的水平的高下。


    【極煉如不煉】清代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中提出的主張。他說“極煉如不煉,出色而本色,人籟惡歸天籟矣。”明確提出“極煉”和“不煉”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單純的“煉”,太露痕跡,只有“極煉”達到“不煉”的程度,才能算達到藝術的極致

    [ ]

     


    【我手寫吾口】清代詩人黃遵憲提出的詩歌創作理論。他主要針對清代詩壇情況,特別是同治、光緒朝代的擬古作風而提出的,要求運用口語創作詩歌。這是時代發展決定的。


    【意境】我國古典詩論中重要的理論之一它主要是關于詩歌中的形象問題,也就是詩人主觀情感與客觀世界之間的相互融會,構成主客觀統一的形象體系問題。實際上也就是文藝創作的(特別是詩歌創作)中的主體問題。中國古典詩論,從“言志”“緣情”開創的,都是著眼于詩人主觀的內心世界,即便是山水詩等,也強調主觀對于客觀的關照關系,在詩篇中強調內在與外界的溝通、融合。這就是意境的基礎。在這基礎上,發揮詩人的主觀獨創作,深入體會外界的本質特征,求得新的藝術創造。


    【有我·無我】清代評論家王國維提出的詩詞創作中的一個主要論點。“有我”是指“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也就是說作者主觀的感情,移到客觀事物上,再由作者將這主客觀形成的情感物、物因情遷,統一的形象表現在作品之中。“無我”是指“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里實際上并不是真正的“無我”,而是指將“我”化成“物”,使之與相同一,表現在作品中,只有“物”而不含主觀的感情了。實際上它不能是“無我”的。這種“物”“我”同一理論,最早可推溯到古代印度《奧義書》中的“梵”“我”一致的理論。


    【物我無間】清代評論家劉熙載所提出的文藝創作理論。“物”是指客觀世界,“我”是指詩人的主觀世界。他認為這兩者之間是有同一性的,“我”有可能完善的反映客觀之物。當兩者統一時,就能創作出優秀的詩篇。


    【隔與不隔】清代評論家王國維提出的判斷境界優劣的標準。不隔是好的境界。不隔就是指客觀世界和作者主觀世界,乃至讀者的精神感受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貫通,相互觀照、對應。要做到一點,就需要真誠的認識和高明的技巧。




  • 格律·作法


    • 詩歌的格律和作法

       


      【四言詩】詩體名。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字句為主。是我國古代詩歌中最早形成的詩體,盛行于春秋以前。它集中地保存在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部集《詩經》之中。東漢以后,五七言詩興起,此詩體漸趨衰落,唐以后四言詩則少見。


      【騷體】即楚辭體,詩體名。起于戰國時楚國,以屈原的《離騷》為代表作。此類作品突破了四言定格,句式長短參差,形式比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語勢,文采絢麗,語言優美,抒情成份較濃,富于浪漫氣息。后世把這種形式的詩歌稱之為騷體。


      【樂府】詩體名。樂府原是音樂官署,漢武帝(劉徹)時始建,掌管朝會游行所用的音樂,兼采民間詩歌和樂曲。后來把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樂歌,稱之為樂府詩,簡稱樂府。魏晉及其以后的詩人模仿樂府古題的作品,雖不入樂,也稱為樂府或擬樂府。宋元以后的詞、曲,因為是入樂的,有時也稱為樂府。


      【古樂府】指漢、魏、晉、南北朝的樂府詩。后代摹仿其體制的作品,有時也稱古樂府。


      【歌行】古代詩歌的一種。漢魏南北朝樂府詩,題名為“歌”、“行”的頗多。漢代題用“行”者較多,如《隴西行》、《婦病行》等。南北朝題用“歌”者較多,如《子夜歌》、《瑯琊王歌》等。文人擬樂府的作品,詩題也常標以“歌”、“行”。“歌”、“行”有時在詩題中連用,如漢樂府民歌有《怨歌行》,曹植有擬作的《怨歌行》。“歌”、“行”名稱雖不同,但并無嚴格的區別,當兩者連用時,則作為一種詩體名稱。歌行體的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句式可用五言、七言、雜言等多種。歌行體的詩,題目并不一定都標上“歌行”的字樣。


      【古風】詩體名,即“古體詩”、“古詩”。風,即詩歌的意思,是由《詩經》中的《國風》而引申出來的。唐代及其以后的詩人作古體詩,還有以“古風”作詩題名的,如唐李白有《古風》五十九首。

      [ ]

       


      【古體詩】亦稱“古詩”、“古風”。詩體名。與古體詩相對稱,產生較早。每首句數不拘,句式有三、四、五、六、七言和雜言等形式,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者較多。不講求對仗、平仄等格律,用韻比較自由。


      【古詩】1、古代的詩,如《文選》中收錄的《古詩十九首》,因不能確定作者和寫作年代,故稱古詩。2、古體詩的簡稱。參見“古體詩”。


      【近體詩】亦稱“今體詩”。詩體名。唐代形成的律詩和絕句的通稱,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它的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等都有嚴格的規定。此名是唐人的說法,后人沿用。


      【新體詩】指南朝齊武帝永明時期所形成的詩體,又稱永明體。當時的詩歌創作,特別注重聲律對仗,同漢、魏、兩晉的詩歌比較,在形式上有了顯著的區別,因而稱之為新體詩。它是我國格律詩產生的開端。參見“永明體”條。


      【格律詩】詩歌的一種。形式有一定的規格,音韻有一定的規律,若有變化需按一定的規則。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五、七言絕句和律詩,詞、曲每調的字數、句式、押韻都有一定的規格,也可稱為格律詩。


      【律詩】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嚴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初唐。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或押或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不許換韻中間第三句與第四句、第五句與第六句,一般必須對仗每一句各字的平仄都有規定。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凡一首詩超過十句的,稱之為排律。

      [ ]

       


      【排律】詩體名,又名長律,近體詩的一種,是律詩定格的鋪排延長,故名。每首至少十句,多至二百句以上,句數必須偶數。除首、末兩聯外,上下句都需對仗。排律一般是五言,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


      【三韻律】律詩的一種。每首六句,隔句押韻,共三個字押韻。如李白《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春云母碓,風扣石榴花。若愛幽居好,相邀弄紫霞。”


      【絕句】即“絕詩”,亦稱“截句”、“斷句”,詩體名。截、斷、絕均有短截義。每首四句,或用平韻,或用仄韻。始于南朝齊梁新體詩,如《玉臺新詠》即載有“古絕句”。唐代通行的為律絕,屬于近代體詩的一種,平仄和押韻都有規定。以五言、七言為主。亦有少量六言的,稱“六絕”,但未通行。


      【五言詩】詩體名。每句五字,有五古、五律、五絕、五排之別。起于漢代,魏晉至隋唐,大為發展,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舊時以《古詩十九首》和蘇武、李陵《河梁贈答》古體五言詩之始。


      【六言詩】詩體名。全篇每句六字。南朝梁任昉《文章緣起》稱西漢谷永有六言詩,《文選·左思〈詠史〉》李善注說西漢東方朔已有六言詩,其詩均不傳。今所見以漢末孔融的六言詩為最早。唐人也有偶然寫六言詩的,如王維的《田園樂七首》、顧祝的《過山農家》。有古體、今體之分,但均不甚流行。


      【七言詩】詩體名。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有七古、七律、七絕等。舊說始于《詩》、《騷》,或說起于漢武帝《拍梁臺詩》(見“柏梁體”)近人多以為起于漢魏,至六朝而趨于興盛,到了唐代,大為發展。它是我國古典詩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魏曹丕的《燕歌行》為現存較早的純粹七言詩。

      [ ]

       


      【雜言詩】詩體名。古體詩的一種,詩中句子長短不齊,無一定標準,短句僅一字,長句有長達十字以上,而以三、四、五、七字相間雜者為多,是一種較為自由的詩歌形式。《詩經》中已有雜言詩,漢樂府民歌中雜言詩較多,唐代及其以后的詩人也寫了不少雜言詩。


      【五古】五言古詩的簡稱。


      【七古】七言古詩的簡稱。


      【五律】五言律詩的簡稱。


      【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


      【五絕】五言絕句的簡稱。

      [ ]

       


      【七絕】七言絕句的簡稱。


      【離合詩】雜體詩名。逐字相拆合以成文。漢魏六朝時即已有之。如漢末孔融有《離合作郡姓名字詩》:“漁父屈節,水潛匿方。與時進止,出奇施張。(上聯離“魚”字,下聯離“日”字,合為“魯”字。)呂公饑釣,合口渭旁。九域有圣,無土不王。(上聯離“口”字,下聯離“或”字,合為“國”字。)好是正直,女回于匡。海外有截,準逝鷹揚。(上聯離“子”字,下聯當離“乙”字,古文與今文不同,合為“孔”字)六翮不奮,羽儀未彰。蛇龍之蟄,俾也可忘。(上聯離“鬲”字,下聯離“蟲”字,合為“融”字。)玫璇隱耀,美玉韜光。(離“文”字。)無名無譽,放言深藏。按轡安行,誰謂路長。(上聯離“與”字,下聯離“才”字,合為“舉”字。)全詩離合共成“魯國孔融文舉”六字。見《古詩記》。


      【回文詩】即“迥文詩”,雜體詩名。一般指可以倒讀的詩篇。亦可反復回旋,得詩更多。相傳此體始于晉代傅咸、溫嶠,詩皆亡佚。現存以蘇蕙《璇璣圖》詩最為著名。


      [轆轤體]雜體詩名。律體為八句五韻,作此體者須作五言或七言律詩五首,將第一首起韻的第一句全句,分別置于其他四首押韻的四個位置中,在第二首為第二句,第三首為第四句,第四首為第六句,第五首為末句,即第一首首句與第五首末句相同。五首的韻節如轆轤旋轉而下,故名。


      【神智體】雜體詩名。一種不把詩寫出來,而“以意寫圖,令人自悟”的詩。因能啟人神智,故名。據宋桑世昌《回文類聚》載:神宗熙寧年間,遼使至,以能詩自夸。帝命蘇軾為館伴,遼使以詩詰軾,軾日:“賦詩亦易事耳,觀詩難事耳。”于是作《晚眺》一詩,詩意為:“長亭短景無人畫,老人橫拖瘦竹筇,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但蘇軾未寫出詩,而只寫十二字,有長寫,有短寫,有橫寫,有側寫,有反寫,有倒寫。遼使看后,惶惑莫知所云,聲言“自是不復言詩”。


      【寶塔詩】雜體詩名。原稱一字至七字詩。從一字句到七字句,逐句成韻,或疊兩句為一韻。唐張南史有此體六首,其中之一《雪》:“雪。花片,玉屑。結陰風,凝暮節,高嶺虛晶,平原廣潔。初從云外飄,還向空中噎。千門萬戶皆靜,獸炭皮裘自熱。此時雙舞洛陽人,誰悟郢中歌斷絕。”后人有增至八字句或九字句者。因每句或兩句字數依次遞增,形如寶塔,故名。

      [ ]

       


      【盤中詩】雜體詩名。晉(一說漢)代蘇伯玉妻所作。詩中敘述蘇伯玉出使蜀地,久而不歸,其妻于長安作此詩以寄,訴思念之情,吐別離之苦。全詩一百六十八字,二十七韻,四十九句,寫在盤中,屈曲成文,寓婉轉纏綿之意。


      【八音歌】雜體詩名。全詩為五言十六句,從第一句起,每隔一句冠以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字。“金”“石”等字,代表中國古代八類樂器,稱為“八音”。此詩體因以為名。宋黃庭堅《山谷詩外集》中有此體,史容注引李淑《詩苑類格》云:“陳沈炯為此體。”


      【璇璣圖】東晉十六國前秦女作家蘇蕙字若蘭所作的回文詩。據《晉書·列女傳》載:竇滔因罪被徙流沙,其妻蘇蕙織綿為《回文璇璣圖詩》寄滔。唐武則天《璇璣圖序》說:“五色相宣,縱橫八寸,題詩二百余首,計八百余言,縱橫反復,皆成章句。”宋元間僧起宗以意尋繹,得三、四、五、六、七言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分為七圖。明康萬民增立一圖,增讀其詩至四千二百零六首,合起宗所讀,共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詩。


      【建除體】雜體詩名。南朝宋代詩人鮑照有《建除詩》,共十二聯二十四句,每聯第一句開頭分別冠以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等字。(古代占卜迷信者用“建”“除”等十二字與十二地支相配,除會以定日辰的吉兇,稱“建除十二辰”,簡稱“建除”。)后人遂稱此種詩為建除體。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列有“建除體”。


      【藏頭詩】一名藏頭格。雜體詩名。有三義:1、《冰川詩式》卷七:“藏頭格,首聯與中二聯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與情,而不言題意,至結聯方說題之意,是謂藏頭。”2、《詩體明辨》:藏頭詩,每句頭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3、將所言之事分藏于詩句之首字,如《水滸傳》吳用題盧俊義宅中詩,即于四句首字中暗藏“盧俊義反”四字。


      【游仙詩】以描述“仙境”來寄托作者思想懷抱的詩歌。《昭明文選》列“游仙詩”為一類,選錄晉代詩人何劭及郭璞的作品,“游仙詩”由此而得名。后世擬作者很多。至于借游仙寫男女愛情之作,已失本意。

      [ ]

       


      【無題詩】以“無題”為題的詩。因詩中別有寄托,不便標明事題,即用“無題”名之。唐李商隱集中尤常見。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八:“唐人詩中有言無題者,率杯酒狎邪之語,以其不可指言,故謂之無題,非真無題也。”或以詩的起首二字為題,但詩題不能概括詩的內容,也屬“無題”一類。


      【田園詩】歌詠農村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詩歌。古代對現實不滿,退居田園,通過對自然景物、田園生活的描寫,流露出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緒。有的幻想回復到遠古純樸的生活中去,表現出消極避世的思想。東晉陶淵明被認為是我國古代最早的田園詩人,他對后世山水田園詩派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山水詩】南朝宋初興起的一種詩體。其內容主要是描寫山水景物,真實地反映了山水中存在的自然美,并且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創造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最早寫作山水詩的名家是南朝宋詩人謝靈運,唐代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等都寫了大量的山水詩,以后各代詩人也都熱衷山水詩的創作。山水詩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宮詞】以宮廷生活為題材的詩歌。多為七言絕句。內容雖有反映被禁錮宮女的悲哀愁怨,但寫宮中瑣事之作為多。唐代詩人王昌齡等均有此類作品,至唐大歷中王建著宮詞百首,始以“宮詞”為題。歷代繼之而作的詩人很多。汲古閣有《十家宮詞》,收錄自王建至宋王珪等十家所作。清張海鵬輯《宮詞小纂》三卷,收錄明清人撰宮詞九種。


      【竹枝詞】又名竹枝,樂府《近代曲》名。本巴渝(今四川東部)一帶民歌,唐劉禹錫據以改創新詞,盛行于世。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唐人所作多以寫旅人離思愁緒或兒女柔情。后人所作多歌詠風土人情。


      【楊柳枝】樂府《近代曲》名。本作《折楊柳》或《折柳枝》。唐教坊曲名《楊柳枝》。白居易依舊曲翻為新歌,作《楊柳枝二十韻》,題下自注:“《楊柳枝》洛下新聲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詞章音韻,聽可動人。”劉禹錫也作有《楊柳枝》十二首。其體制為七言四句,內容多以詠柳抒懷。又沿用為詞牌。敦煌曲子詞及《花間集》中,有于七言每句后各加三字或四五字句者,將添聲填為實字,亦稱《添聲楊柳枝》。

       


      【帖子詞】古代侍臣于節日獻給宮中的詩。宋代八節內宴,命翰林作詞,貼在閣中門壁上,稱帖子詞,也作貼子詞。多為五七言絕句,大多是粉飾太平,美化帝王后妃的作品。如歐陽修、司馬光等集中都有春帖子詞。



      【試帖詩】詩體名。也稱“賦得體”。唐以后科舉考試所采用,多為五、七言的六韻或八韻的排律,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并限定韻腳。平時文人亦有用此體來寫詩。以直接或間接歌頌皇帝功德為主要內容,并須切題。


    【應制詩】古代臣屬奉皇帝之命所作的詩。以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為主要內容,少數作品流露出對當時政治的期望。

    [ ]

     


    【格律】指詩文關于對仗、平仄、押韻等方面的格式和規律。詩歌的格律是構成藝術形式的一個重要特征,古典詩歌中的近體詩特別講究格律嚴整,因稱為格律詩。新詩雖也講格律的,但限制不嚴格。


    【八病】聲律術語。指詩歌聲律上的八種弊病。南朝梁代沈約等講究韻律,探討詩文聲病,提出八病之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后人對八病的解釋不盡相同。據《文鏡秘府論》所述:平頭指五言詩第一、第二字不得與第六、第七字相同(同平、上、去、入)。上尾指第五字不得與第十字同聲(連韻者可不論)。蜂腰指五言詩第二字不得與第五字同聲,言兩頭粗,中央細,有似蜂腰。鶴膝指第五字的不得與第十五字同聲,言兩頭細,中央粗,有似鶴膝。(近人從宋蔡寬夫說,以為五字中首尾皆濁音而中一字清者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濁者為鶴膝。)大韻指五言詩如“新”為韻,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鄰”、“身”、“陳”、等字(即與韻相犯)。小韻指除韻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間互犯)。旁紐一名大紐,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安“魚”、“元”、“阮”、“愿”等與“月”字同聲紐字。正紐一名小紐,即以“壬”、“衽”、“任”、“人”、為一紐,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更安“衽”、“任”、“人”字,致犯四聲相紐之病。八病說原為研討聲韻和諧變化,對律詩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瑣,反而束縛詩歌內容的表達


    【拗體】律詩和絕句不依平仄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稱為拗體。兩聯不依常格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拗體詩多見于初盛唐。


    【拗句格】詩律術語。詳見“拗體”條。


    【拗救】詩律術語。在律體詩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字,稱為“拗”。凡“拗”須用“救”,如上句該平的用仄,下句該仄的則平。平拗仄救,仄拗平救,一拗一救,協調平仄,使音節和諧,稱為拗救。拗救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本句自救,即狐平拗救。律詩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因第一字用了仄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聲而“犯狐平”時,則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改用平聲字來補救。另一類是對句相救,有兩種情況。其一,大拗必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四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六字拗時,必須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其二,小拗可救,可不救,指出句五言“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型第五字拗時,可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救,也可以不救。本句自救和對句相救,往往同時并用。


    【粘對】詩律術語。近體詩調平仄,有粘、對的規則。粘,取粘連、粘附之義,指前一聯對句和后一聯出句的平仄必須相同相粘,即平粘平,仄粘仄。對,取相對之義,指同一聯內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相反對立,即平對仄,仄對平。粘對的標志,主要看五言第二、四字,七言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否失誤。最關鍵的位置,是五言第二字,七言第二、四字平仄必須分明。

    [ ]

     


    【失粘】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不相粘貼,即后聯出句與前聯對句的平仄不合粘的規定,致使前后兩聯雷同。又據宋的陳鵠《耆舊續聞》,表啟之類的駢文,若平仄失調,有當時也叫失粘。參見“粘對”條。


    【失對】作舊體詩術語。指作律詩、絕句時,平仄失誤,即一聯之內上下句平仄不符合相反相對的規定。失對就造成上下句雷同。


    【詩韻】把同韻的字排列在一起,每韻定一字為韻目,作為押韻的依據。隋陸法言著《切韻》,共分二百零六個韻部,分部過細,不便押韻。唐初規定相鄰近的韻可以同用。南宋時,平水人劉淵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把同用的韻合并為一百零七個韻,后人又減為一百零六韻,并稱為平水韻,這便是沿用至今的詩韻。唐人實際所用的韻部和平水韻所編的大致相同。


    【雙聲疊韻】音韻學術語。雙聲指兩個字的音節聲母相同,如珍珠、參差等。迭韻指兩個字的音節韻部相同,如窈窕、荒唐等。雙聲迭韻是古漢語中構成雙音節詞的重要構詞手段,用于詩歌,則增加語言的音樂美。


    【押韻(壓韻)】詩詞等韻文為使聲韻和諧,在句末用同韻的字,謂之押韻,也稱用隕。一般是隔句押韻,也有句句相押的。近體詩都把韻腳放在偶句上。詞和曲的押韻視不同詞調和曲調而定。


    【韻腳】指詩詞等韻文在句末或聯末押韻的字。

    [ ]

     


    【寬韻】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多的韻部,與“窄韻”相對而言。如平聲的東、支、先、陽、尤等韻,是寬韻。寫詩時,在寬韻中選擇腳字,余地大,比較輕松。


    【窄韻】詩韻術語。韻書中包含字數少的韻部,如平聲的微、文、刪、蒸、侵是窄韻,寫詩時,在窄韻中選擇腳字,余地小,限制大。


    【葉(xie)韻】也稱協句。詩韻術語。今韻與古韻因古今音變不同,故以今韻讀古韻文,多不和諧。南北朝有些學者用當時語言讀《詩經》,對不和諧的句子中某些字,臨時改讀某音,稱葉韻。至宋人提出古韻通轉,不煩改字之說。朱熹作《楚辭集注》推用稍廣,其弊至于一字數讀,隨處可葉。明陳第始用語音演變原理,認為所謂葉韻的音是古代本音,讀古音就能諧韻,不應隨意改讀。清代對古音研究逐漸安定因素精確,葉韻之說隨之廢除。


    【通韻】詩韻術語。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其中一部分可以相通。作詩時通韻可以互押。如平水韻中的“一東”與“二冬”、“四支”與“五徵”、“十四寒”與“十五刪”等可通押。古體詩通韻較寬,近體詩則受嚴格的限制。


    【轉韻(換韻)】指一首詩中押了兩個或更多的韻。在古典詩歌中,古體詩隔若干句則可以轉換一韻,至押二韻或二韻以上者。唐以后的古體詩,有的一韻到底,也有的轉韻。近體詩不得轉韻。新詩用韻自由,不受限制。


    【險韻】詩韻術語。1、詩韻中包含字數極少的韻部。如平聲的江、佳、肴、咸等韻,寫詩時從其中選擇韻腳字,余地小,甚至有選不出的危險,故名。2、指詩句用艱僻字押韻,人覺其險,但能化艱僻為平妥,能造成奇特的效果。唐代韓愈喜用險韻,宋代蘇軾曾以“尖”“叉”二字為韻,舊時推為險韻中的名作。

    [ ]

     


    【尖叉】指稱善于用險韻作詩。宋蘇軾有《雪后書北臺壁二首》,其一,末二句為:“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其二,末二句為:“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用“尖”“叉”二字押韻,雖用險韻,而造語自然,平穩妥貼,為險韻之名作。后因以“尖叉”為善用險韻之代稱。


    【首句用韻】作舊體詩術語。近體詩是隔句用韻的,但首句入韻(押韻)或不入韻都可以。如唐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句不入韻,五言詩多如此。唐李白《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直北回。”首句入韻,七言詩多如此。


    【失韻】即出韻。指作詩詞押韻違反格律,使用非同韻部的字。多就近體詩而言。唐宋以來,律賦、駢文、詔令、表啟之類,上下句平仄不調,也叫失韻。


    【進退韻】亦稱進退格。律詩用韻的一格。進退韻是兩韻間押,即第二、第六句用與甲韻,第四、第八句則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寒”、“刪”二韻,或“虞”、“魚”二韻,一進一退,相同押韻,故名。


    【轆轤韻】亦稱轆轤格。律詩用韻的一格。轆轤韻是雙出雙入,即律詩第二,第四句用甲韻,第六、第八句用與甲韻相通的乙韻,如先用“七虞”,后用“六魚”,雙出雙入,有如轆轤,故名。


    【葫蘆韻】亦稱葫蘆格。為作詩用韻的一格。葫蘆韻是先二后四,如“東”“冬”通押,先二韻“東”,后四韻“冬”,先小后大,有如葫蘆,故名。

    [ ]

     


    【和韻】和詩一種方式,即比照原詩中的韻作詩,可分為三種情況:⑴用原韻,而與原作韻腳的字不同,稱依韻。⑵用原韻,也用原字,且韻腳字的先后次序都相同,稱次韻,亦稱步韻。⑶用原韻原字,而韻腳字的選后次序不同,稱用韻。


    【次韻】又稱步韻,和韻的一種。即和他人詩詞,用原作的韻和韻腳,且韻腳字的先后次序相同。始于唐代元稹與白居易的互相唱和。《舊唐書。元稹傳》自敘:“白居易雅能詩,就中愛驅駕文字,窮極聲韻或為千言,或五百言律詩,以相投寄,小生自審不能過之,往往細排舊韻,別創新辭,名為次韻相酬,蓋欲以難相挑。”至宋以后,尤為盛行。


    【分韻】又稱賦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數人相約賦詩,選定數字為韻,由各人分拈,并依所拈的韻,賦成詩句。古代詩人聯句時多用之,后人分韻并不限于聯句。


    【賦韻】即分韻,舊時作詩的方法之一。賦是給予或分配的意思。(參見“分韻”條)


    【限韻】指數人一起寫詩填詞時,限定一個韻,依韻成篇。限韻有兩種情況:⑴限韻不限字。⑵限韻也限字,即限定用某韻中的某幾個字。


    【和詩】指作詩與別人相互唱和,多用于詩人間的酬答,和詩有不限定和韻或限定和韻兩種方式。

    [ ]

     


    【分題】舊時作詩方法之一。詩人聚會,分找題目以賦詩,稱分題,亦稱探題。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謂:“有分題”。自注:“古人分題,或各賦一物,如云送某人分題得某物也。或日探題。”分題有時也分韻,但不限制。


    【口占】指作詩的一種方式,不擬草稿,隨口吟成。如隨口吟成絕句或律詩一首,稱做“口占一絕”或“口占一律”。


    【口號】⑴古體詩的題名。表示作詩未似草稿,隨口吟成,與“口占”相似。如南朝宋鮑照《還都口號》。唐李白、王維、杜甫等都有口號詩。⑵頌詩的一種。宋時皇帝每當春秋節日和皇帝的生日舉行宴會,樂工致辭,然后獻詩一章,歌功頌德。這種詩稱做口號。見《宋史·樂志》。


    【聯句】寫詩的一種方式。兩人或數人共作的一詩時,人各一句或幾句,輾轉相繼而成篇,叫聯句。相傳漢武帝與群臣合作的《柏梁臺詩》,為聯句之始,不可信。此作詩方式起于南朝,沿至唐代較風行。


    【集句】用前人一家或數家的詩句,拼集而成一詩的作詩方式。晉代傅咸的《七經詩》為現存最早的集句詩。宋代集句之風,更為盛行,王安石亦工于此。明代傳奇中的下場詩也多為集句詩。


    【賦得】凡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南朝時已有此作,如梁元帝有《賦得蘭澤多芳草》一詩。試貼詩、應制之作、詩人集會分題、即景賦詩者,亦都常在題首冠以“賦得”二字。

    [ ]

     


    【首聯】指律詩的第一、第二兩句。律詩共八句,每兩句為一聯,一首詩分成四聯,一、二句叫首聯,三、四句叫頷聯,五、六句叫頸聯,七、八句叫尾聯。首聯不必對仗。


    【頷聯】指律詩的第二聯(三、四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頸聯】指律詩的第三聯(五、六兩句),必須對仗。參見“首聯”條。


    【尾聯】指律詩的第四聯(七、八兩句),不必對仗。參見“首聯”條。


    【平仄】聲律專名。古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仄,指四聲中的上、去、入三聲。舊時詩詞歌賦及駢文中所用的字音,平聲與仄聲相互調節,使聲調和諧,謂之調平仄。


    【一三五不論】作近體詩時調平仄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略稱。指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由此類推,五言詩句則為一、三不論,二、四分明。這個口訣,簡單明快,便于記憶,但不全面、不準確,不能概括近體詩調平仄的復雜變化。

    [ ]

     


    【三平調】詩律術語。指詩句末尾連用三個平聲。此為作近體詩的大忌,而又是古體詩的典型特征。


    【狐平】詩律術語。律詩大忌。五律中“平平仄仄平”句型的第一字、七律中“仄仄平平仄平”句型的第三字,必須是平聲,否則就是“犯狐平”,也就是說,除了韻腳之外,只余一個平聲,是不許可的。倘若用了仄聲字,則要采取“拗救”的辦法。


    【出句】律詩、絕句都以兩句作為一聯,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


    • 【對句】見“出句”條。

      [  【律句】指按照平仄規律所寫的詩句。律詩、絕句都必須用律句,唐以后的古風,有的也有用律句。


      【對仗】詩律術語。辭賦、駢文、詩、詞中的對偶句。上下句詞語相對,句法結構一致,稱對仗。“仗”,指儀仗,因古代儀仗多成對,故取比喻。對仗要求相同的詞類相對,如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虛詞對虛詞等。一般還要求同類事物相對,如天文對天文,草木對草木。


      【工對】也稱嚴對。詩律術語。指工整的對仗。即兩句在詞性、詞類、句型等方面都分別整齊相對,甚至同一詞類中,還可能分若干小類,也分別相對嚴整。


      【寬對】詩律術語。比工對放寬要求的對仗。即兩句在大的方面做到相對,其中的字詞,有的相對,有的不甚相對。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塞”、“天”相對,但“塞”為地理,“天”為天文,天文對地理,不為工整,但有近似之處,可以為對。


      【借對】亦稱假對。詩律術語。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工對。如杜甫《曲江》詩中:“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尋常是平常的意思;又,古時八尺為尋,兩尋為常,借“尋常”對“七十”,是數詞對數詞。還有借字音的,如唐劉長卿《重別薛六》詩中:“寄身且喜滄海近,顧影無如白發何。”“蒼”,對“白”字,是也顏色詞。


      【當句對】詩律術語。在一句中自成對仗。如杜甫《白帝》詩中:“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戎馬”對“歸馬”后句“千家”對“百家”,句中自對。

       


      【隔句對】亦稱扇對。詩律術語。詩詞中不是相連的兩句對仗,而是隔句相對,第一句對第三句,第二句對第四句。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兩雪霏霏。”“昔我往矣”對“今我來思”,“楊柳依依”對“兩雪霏霏”。


      【錯綜對】詩律術語。亦稱犄角對、交股對。兩句相對,其中的字詞,不是依次相對,而是交錯相對。如唐李群玉《杜丞相宴中贈美人》詩中:“裙拖六幅湘江水,鬟聳巫山一段云。”“六幅湘江”與“巫山一段”交錯為對。


      【流水對】詩律術語。凡對偶的上下兩句意思相貫串,其次序不能顛倒,下句是上句意思的延伸,似水順流而下,稱流水對,亦稱串對。如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合掌】詩病例的一種。指對仗中意義相同的現象。一聯中對仗出句和對句完全或基本同義,稱為合掌。此為作詩大忌


      【詩話】⑴評論詩歌、詩人、詩派以及紀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是我國古代詩歌評論的一種特有的形式。以“詩話”名篇者起于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其后司馬光、張戒、楊萬里、嚴羽等不下百余家詩話相繼問世,元、明、清各代,亦頗多此作。傳世的詩話大部分被收入《歷代詩話》、《歷代詩話續編》、《清詩話》等。⑵古代說唱藝術的一種。其體制是韻文與散文相同使用,韻文多是通俗的七言詩贊。宋元間刊印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現存最早的一部作品。



    什么是古風(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音樂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范圍。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 ]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交互關系。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后,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后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于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于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于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秘訣,見之則無用”(崔旭《念堂詩話》)




     

    古絕與古體詩



      一、古絕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上文說過,律詩一般是用平聲韻,因此,律絕也是用平聲韻。如果用了仄聲韻,那就可以認為古絕。

    例如:

    憫 農(二首) [唐>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 ]

     

      ···     △ 

    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 △  ·  △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  △ 


    江上漁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⑦!

      ··  ··  △  

    [ ]

     

      從上面所引的三首絕句中,已經可以看出,古絕是可以不依律句的平仄的。李坤《憫農》的“春種”句一連用了三個仄聲,“誰知”句一連用了五個平聲。范仲淹的《江上漁者》用了四個律句,但是首聯平仄不對,尾聯出句不粘,也還是不合律詩的規則的。

      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例如:

    夜 思(二首)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

     

        ·       

    “疑是”句有“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舉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現在試舉杜甫的兩首七言古絕為例:

    三絕句(選二) [唐>杜甫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

     ··  ··   · ··· 

    [  

    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

     ·  ·     ·   ·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

              ·     

    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             

    [ ]

     

    第一首“惟殘”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說”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聯與首聯不粘,而且用了仄聲韻。第二首“縱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婦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不盡合。  當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這里把它們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罷了。

    ━━━━━━━━━━━

    ①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為少些罷了。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

    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

    ③泊,入聲。煙,平聲。

    [ ]

     

    ④比,上聲。西,平聲。

    ⑤恐,上聲。天,平聲。

    ⑥不,客,入聲。何,平聲。

    ⑦看,平聲。



      二、古體詩


    古體詩⑴

    [ ]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體的詩。現在把古體詩的韻、平仄、對仗等,并在一起敘述。

    ㈠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當中,還要區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是不可以押韻的。我們在講律詩的韻的時候,已經把平聲30韻交代過了,現在再把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開列在下面:

      上聲29韻: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①

      去聲30韻: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 二十一箇二十二禡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②

     入聲17韻: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 ]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用韻稍寬,一韻獨用固然可以,兩個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是,所謂通用也不是隨便亂來的,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依一般情況看來,平上去三聲各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尾薺;去聲實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

    [ ]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愿半③。

       第七類④: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愿半。

       第八類:平聲蕭肴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箇。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 ]

     

       第十二類:平聲蒸⑤。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咸;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艷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 ]

     

       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物及月半。

       第四類⑥: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 ]

     

       第八類:合葉洽。

      注意:在歸并為若干大類以后,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這七個韻是: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⑦

      現在試舉一些例子為證:

    古風五十九首(錄二)

    [唐>李白 其十四

    胡關饒風沙,蕭索竟終古。木落秋草黃,登高望戎虜。

    [ ]

     

    荒城空大漠,邊邑無遺堵。白骨橫千霜,嵯峨蔽榛莽⑧。

    借問誰侵陵?天驕毒威武。赫怒我圣皇,勞師事鼙鼓。

    陽和變殺氣,發卒騷中土。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營農圃?不見征戍兒,豈知關山苦?

    李牧今不在,邊人飼豺虎。

     (全篇麌韻獨用。)

    [ ]

     

    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邀我登云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鶴凌紫冥。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盡冠纓。

    (“清”、“行”、“卿”、“兵”、“纓”庚韻;  “星”、“冥”,青韻。)

    [ ]

     


    傷 宅 [唐>白居易   

    誰家起甲第,朱門大道邊?豐屋中櫛比,高墻外回環。

    累累六七堂,棟宇相連延。一堂費百萬,郁郁有青煙。

    洞房溫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

    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

    主人此中坐,十載為大官。廚有腐敗肉,庫有朽貫線。

    [ ]

     

    誰能將我語,問爾骨肉間:豈無窮賤者?忍不救饑寒?

    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見馬家宅,今作奉誠園?    

    (“邊”、“延”、“煙”、“錢”、“年”,先韻;  “園”,元韻;“干”、“欄”、“丹”、“官”、  “寒”,寒韻;“環”、“山”、“間”,刪韻。)

     從上面這此例子可以看出,古體詩雖然可以通韻,但是詩人們不一定每次都用通韻。例如李白古風第十四首就以麌韻獨用,不雜語韻字。特別要注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就拿“雹”字來說,它也是入聲,并且是覺韻字。覺藥是鄰韻,本來可以跟藥韻相通的。

      古體詩的用韻,是因時代而不同的。實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么嚴格。中晚唐用韻已經稍寬,到了宋代以后,古風的用韻就更寬了。

    ㈡柏梁體

    [ ]

     

      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說漢武帝筑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

      下面是柏梁體的一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

    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

    [ ]

     

    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

    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

    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

    高談雄辯驚四筵。

    也有一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

    [ ]

     

    例如: 麗人行 [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 翠微 葉垂鬢唇。

    背后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

    [ ]

     

    就中云暮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泰。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鞍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 ]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①麌,讀y?;薺,讀jì;潸,讀sh?n;銑,讀xi?n;篠,讀xi?o;哿,讀g£?R,讀xiàn。

     ②寘,讀zhì;霰,讀xiàn;禡,讀mà;沁,讀qìn。

     ③這里所說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具體的字可參看《詩韻舉要》。

    [ ]

     

    ④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

     ⑤蒸韻上去聲字少,歸入迥徑兩韻。

     ⑥第三類和第四類也可以通用。

     ⑦不舉上去聲韻,因為在這七個韻當中,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其余聲韻是罕見的。

     ⑧莽,讀m?。


    古體詩⑵

    [ ]

     

    ㈢換 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①,但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兩句一換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兩個平聲韻,連用兩個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現在舉幾個例子: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踰墻走,老婦出門看②。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都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 ]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村”,元韻;“人”,真韻;“看”,寒韻。真元  寒通韻。“怒”、“戍”,遇韻;“苦”,麌韻。麌遇  上去通韻。“人”,真韻;“孫”,元韻;“裙”,文  韻。真文元通韻。“衰”、“炊”,支韻;“歸”,微  韻。支微通韻。“絕”、“咽”、“別”,屑韻。)

    白雪歌 [唐>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 ]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 空留馬行處。

     (“折”、“雪”,屑韻。“來”、“開”,灰韻。  “幕”、“薄”、“著”,藥韻。“冰”、“凝”,  蒸韻。“客”,陌韻;“笛”,錫韻。陌錫通韻。  “門”、“翻”,元韻。“去”、“處”,御韻;  “路”,遇韻。御遇通韻。)

      注意:換韻的第一句,一般總是押韻的。近體詩首句往往押韻,古體詩在這一點可能是受了近體詩的影響。

    [ ]

     


    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規則,那么,唐宋以后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于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才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

      ⑴從三字看,常見的拗句有下列的四種三字尾:

       ⒈平平平。這種句式叫做三平調,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

       ⒉平仄平。

       ⒊仄仄仄。

    [ ]

     

       ⒋仄平仄。

      ⑵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仄,或者是第二、第四字都平。如果是七字句,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試拿岑參《白雪歌》開始的八句來看,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三句,即“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狐裘不暖錦衾薄”,合乎第二種情況(同時也合乎第一種情況)的有五句,即“北風卷地 -------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現在再舉一個例子:

    歲晏行 [唐>杜甫   

    歲云暮矣多北風,蕭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 ]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在一首詩中,只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余都是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當中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

      當然,不拘粘對也是古體詩的特點之一,這時不詳細討論了。

    [ ]

     


    ㈤古體詩的對仗

      古體詩的對仗是極端自由的。一般不講究對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仗,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象杜甫《歲晏行》這樣一首相當長的詩,全篇沒有用一處對仗;岑參《白雪歌》只用了一個對仗,即“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也還只是一種寬對。并且要注意:古體詩的對仗和近體詩的對仗有下列的兩點不同:  ⑴在近體詩中,同字不相對;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踰墻走,老婦出門看。”   ⑵在近體詩中,對仗要求平仄相對;古體詩則不要求平仄相對。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又如岑參《白雪歌》:“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③。”

      古體詩人們在近體詩中對伏求其工,在古體詩中對仗求其拙。在他們看來,拙和高古是有關系的。其實并不必著意求拙,只須純任自然,不受任何束縛就好了。


    ㈥長短句(雜言詩)

      我們在前面講過,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

      雜言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給人一種奔放排 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詩人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感覺到,這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現在試舉他的一首雜言詩為例:

    [ ]

     

      蜀道難 [唐>李白

      噫吁 ,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際,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④。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⑤。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天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 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㈦入律的古風

      講到這里,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分別非常明顯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古體詩都和近體詩迥然不同的。上文說過,律詩產生以后,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還注意粘對(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另有一些詩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還喜歡用律句。這種情況,在七言古風中更為突出。我們試看初唐王勃所寫的著名《滕王閣》詩:

    滕王閣 [唐>王勃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鑾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

     

    這首詩平仄合律,粘對基本上合律⑥,簡直是兩首律絕連在一起,不過其中一首是仄韻絕句罷了。注意:這種仄韻與平韻的交替,四句一換韻,到后來成為入律古風的典型。高適、王維等人的七言古風,基本上依照這個格式的。現在試舉高適的一個例子:

    燕歌行 [唐>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賦。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⑦。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玉應啼別離后⑧。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云,塞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爭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⑨!這一首古風有很多的律詩特點,主要表現在:

      ⑴篇中各句基本上都是律句,或準律句。即(仄)仄平平仄平仄。

      ⑵基本上依照粘對的規則,特別是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完全是對立的。

      ⑶基本上四句一換韻,每段都象一首平韻絕句或仄韻絕句:其中有一韻是八句的,象仄韻律詩。

    [ ]

     

    ⑷韻部完全依照韻書,而且多數是工對。

      ⑸大量地運用對仗,而且多數是工對。

      就古風入律不入律這一點看,高適、王維是一派(入律),后來白居易、陸游等人是屬于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來韓愈、蘇軾是屬于這另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體”,實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加以靈活的運用罷了。

      由上所述,我們可以看見,在古體詩的名義下,有各種不同的體裁,其中有些體裁相互之間顯示著很大的差別。雜言古體詩與入律的古風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較多,七古入律的較多。當然也有例外,象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各種“古風”,才不至于懷疑它們的格律是不可捉摸的。

    ━━━━━━━━━━━

    ①黑體字是平聲字或仄聲字自相為對。

    [ ]

     

     ②援,一作緣。

     ③嘆,平聲,讀如灘。

     ④“閣中”句不粘,是由于初唐律詩尚未定型化。

     ⑤騎,去聲。

      ⑥后,上聲。

     ⑦“君不見”,這是七言古詩中常見的句首語。這句話應看作三字加五字。

    [ ]

     

     ⑧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

     ⑨一本作:“出看門”。





     

    詩律淺說


    作者:方舟子 2006-8-4 10:49:26 來源: 訪問次數:80

    [ 【近體、古體】 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被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古人這么叫,我們現在也跟著這么叫,雖然它其實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齊梁時期就已發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詩,除了所謂“齊梁體”,就被稱為古體。唐以后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

    古體和近體在句法、用韻、平仄上都有區別:


    句法:古體每句字數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雜言(句子參差不齊)都有,每首的句數也不定,少則兩句,多則幾十、幾百句。近體只有五言、七言兩種,律詩規定為八句,絕句規定為四句,多于八句的為排律,也叫長律。


    用韻:古體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允許換韻;近體每首只能用一個韻,即使是長達數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換韻。古體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近體只在偶數句押韻,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聲收尾則押韻,以仄聲收尾則不押韻。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數句都不能押韻;古體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近體一般只用平聲韻。


    平仄:古、近體最大的區別,是古體不講平仄,而近體講究平仄。唐以后,古體也有講究平仄,不過未成規律,可以不管。


    古體詩基本上無格律,所以以下只講近體詩。

    [ ]

     


    【用韻】


    唐人所用的韻書為隋陸法言所寫的《切韻》,這也是以后一切韻書的鼻祖。宋人增廣《切韻》,編成《廣韻》,共有二百余韻。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并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的《平水韻》,以后的詩人用韻也大抵根據《平水韻》。


    《平水韻》共有一百零六韻,其中平聲有三十韻,編為上、下兩半,稱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編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聲調上的差別。近體詩只押平聲韻,我們就只來看看這些平聲韻各部的韻目(每韻的第一個字):


    上平聲:一東、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魚、七虞、八齊、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刪


    下平聲:一先、二蕭、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陽、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


    光是從這些韻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屬于不同韻的,在現在已看不出差別,比如東和冬,江和陽,魚和虞,真和文,蕭、肴和豪,先、鹽和咸,庚和青,寒和刪,等等。

    [ ]

     


    如果我們具體看一看各個韻部里面的字,又會發現一個相反的情況:古人認為屬于同一韻的,在今天讀來完全不押韻。比如杜甫《三絕句》第一首(以下引詩均以杜詩為例,不再注明):


    楸樹馨香倚釣磯,

    斬新花蕊未應飛。

    不如醉里風吹盡,

    可忍醒時雨打稀。


    “飛”和“稀”在平水韻中同屬五微,但在普通話讀來并不押韻。

    [ ]

     


    又如第二首:


    門外鸕鶿去不來,

    沙頭忽見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須來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韻》中同屬十灰,但在現在普通話中也不押韻。

    [ ]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一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一韻部的字,即使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

    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

    [ ]

     

    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

    都已遣沈冥。


    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種風氣。


    現代人寫近體詩,當然完全可以用今韻。如果要按傳統用《平水韻》,則不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讀古詩更是如此。這些不同,有時可以借助方言加以區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讀多背了。



    【四聲】

    [ ]

     


    漢語聲調有四聲,是齊、梁時期文人的發現。梁武帝曾經問朱異:“你們這幫文人整天在談四聲,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機拍了一下馬屁:“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中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


    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梁武帝接著又問:“為什么‘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天、子、壽是平、上、去,考卻不是入聲,可見當時一般的人也搞不清楚什么是入聲。


    那么什么是入聲呢?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地保留著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聲,并不真地發出t,p,k音。塞音在發音時要先把喉嚨阻塞一下,然后再送氣爆破出聲。在入聲中,只有阻塞,沒有送氣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的stop,美式英語在發這個詞時,并不真地發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了,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說是一種入聲。


    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了。原來發音不同、分屬不同韻部的入聲字,有的在今天讀起來就完全一樣。比如“乙、億、邑”,在平水韻中分屬入聲四質、十三職、十四緝不同韻,在普通話讀來毫無差別(用閩南語來讀,則分得清清楚楚,分別讀做ik,it,ip)。


    入聲的消失也導致了古、今音聲調的不同。一部分古入聲字變成了現在的上、去聲字,還屬于仄聲,我們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聲字在普通話中卻變成了平聲字(陰平或陽平),這就值得我們注意了。前面“天子萬福”的“福”字就是這種情況。常見的入聲變平聲字有:


    一畫:一

    [ ]

     

    二畫:七八十

    三畫:兀孑勺習夕

    四畫:仆曰什及

    五畫:撲出發札失石節白汁匝

    六畫:竹伏戍伐達雜夾殺奪舌訣決約芍則合宅執吃汐

    七畫:禿足卒局角駁別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 ]

     

    八畫:叔竺卓帛國學實直責詰佛屈拔刮拉俠狎押脅杰迭擇拍迪析極刷

    九畫:覺(覺悟)急罰

    十畫:逐讀哭燭席敵疾積脊捉剝哲捏酌格核賊鴨

    十一畫:族瀆孰斛淑啄脫掇郭鴿舶職笛襲悉接諜捷輒掐掘

    十二畫:菊犢贖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鑿博晰棘植殖集逼濕黑答插頰

    十三畫:福牘輻督雹厥歇搏窟錫頤楫睫隔謫疊塌

    [ ]

     

    十四畫:漆竭截牒碣摘察轄嫡蜥

    十五畫: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額

    十六畫:橘轍薛薄繳激

    十七畫:擢蟋檄

    十九畫:蹶

    二十畫:籍黷嚼

    [ ]

     


    講保留有入聲的方言的人,要識別這些入聲字自然毫無困難,只要用方言來念就行。對講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據聲旁進行歸納幫助識別,比如“福幅輻蝠”“繳激檄”,但大多數還是只能死記硬背。現代人寫舊體詩,完全可以根據現代四聲來寫。但寫舊體詩本來就是因為好古,有人愿根據古代四聲來寫,也無可厚非,那就要特別注意這種入聲變平聲的字了。用普通話讀古詩,碰到這種字怎么辦呢?我以為,為了保持聲調的和諧,不妨讀成去聲。去聲較低沉,再讀得短促一些,聽上去就有點象入聲了。實際上,這類入聲字,有的人就習慣讀成去聲,如“一、幅、輻”,很多人都讀成去聲。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聲字,在普通話中都讀成了去聲。上聲和去聲都屬仄聲,我們可以不管這一類字。但是還有一種聲調變化必須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聲字,現在讀成了仄聲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獨宿江城臘炬殘。

    永夜角聲悲自語,

    中天月色好誰看。

    [ ]

     

    風塵荏苒音書絕,

    關塞蕭條行路難。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強移棲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韻腳“看”就是平聲字,我們讀時最好也讀成陰平才順口(現代“看守”的“看”仍讀陰平)。


    又如《夜宴左氏莊》:

    [ ]

     


    風林纖月落,

    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

    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燭短,

    看劍引杯長。

    [ ]

     

    詩罷聞吳詠,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韻腳“忘”也是平聲,我們讀時也應該讀成平聲才不感到別扭。至于第六句開頭的“看”雖也是平聲,按今音讀成去聲也無所謂。


    除了“看、忘”,類似這種在現在一般讀仄聲,而在古代讀成平聲(或平、仄兩讀)的還有:


    筒縱撞治(動詞)譽(動詞)竣閩紉奔蘊漫翰嘆患跳泡教(使)望醒勝(承受)售叟任(承擔)妊


    這些字,如果是在韻腳或是句中平仄關鍵處,都應該讀成平聲。

    [ ]

     


    還有極少數字,在現在是平聲,在古代反而是仄聲,如“思”“騎”當名詞時都讀成去聲。象《一百五日夜對月》:


    無家對寒食,

    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

    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

    [ ]

     

    想像顰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猶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該讀成去聲。



    【律句】


    漢語雖有四聲,但在近體詩中,并不需要象詞、曲那樣分辨四聲,只要粗分成平仄兩聲即可。要造成聲調上的抑揚頓挫,就要交替使用平聲和仄聲,才不單調。漢語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為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稱為律句。對于五言來說,它的基本句型是:

    [ ]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這兩種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謂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們若要制造點變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變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 ]

     


    除了后面會講到的特例,五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七言詩只是在五言詩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體詩無論怎么變化,也都不出這四種基本句型。

    [ ]

     


    這些句型有一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這么一句口訣,叫作“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一、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一些情況下一、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們會談到,但接下來我們先來看看如何由這些基本句型構成一首完整的詩。



    【粘對】


    我們已經知道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怎樣由這些句子組成一首詩呢?


    近體詩的句子是以兩句為一個單位的,每兩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類推)稱為一聯,同一聯的上下句稱為對句,上聯的下句和下聯的上句稱為鄰句。近體詩的構成規則就是:對句相對,鄰句相粘。


    對句相對,是指一聯中的上下兩句的平仄剛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 ]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 ]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所以五言近體詩的對句除了第一聯,只有這兩種形式。七言的與此相似。


    第一聯上句如果不押韻,跟其它各聯并無差別,如果上、下兩句都要押韻,都要以平聲收尾,這第一聯就沒法完全相對,只能做到頭對尾不對,其形式也不外兩種: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平


    再來看看鄰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來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聲結尾的奇數句來粘以平聲結尾的偶數句,就只能做到頭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聯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聯的上句要跟上一聯的下句相粘,也必須以平聲開頭,但又必須以仄聲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 ]

     

    仄仄仄平平


    為什么鄰句必須相粘呢?原因很簡單,是為了變化句型,不單調。如果對句相對,鄰句也相對,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 ]

     


    第一、第二聯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只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復。唐以后,既講對句相對,又講鄰句相粘,在一首絕句里面就不會有重復的句型了。


    根據粘對規則,我們就可以推導出五言絕句的四種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 ]

     

    仄仄仄平平(韻)


    二、仄起首句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 ]

     


    三、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四、平起首句押韻:

    [ ]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言律詩跟這相似,只不過根據粘對的原則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韻的五言律詩是:

    [ ]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 ]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根據粘對規律,還可以十句、十二句……無限地加上去,而成為排律。


    粘對也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就是說,要檢查一首近體詩是否遵循粘對,一般看其偶數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對句不對,叫失對;如果鄰句不粘,叫失粘。失對和失粘都是近體詩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對要比失粘嚴重。粘的規則確定得比較晚,在初唐詩人的詩中還經常能夠見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詩,也偶爾有失粘的,比如名詩《詠懷古跡》的第二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 ]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 ]

     


    第三句就沒能跟第二句相粘。這可能是不知不覺地受到齊梁詩人的影響而一時疏忽。


    對的規則在齊梁時就確立了,所以在唐詩中很少見到失對的。現存杜甫近體詩中,只有《寄贈王十將軍承俊》一首出現失對:


    將軍膽氣雄,

    臂懸兩角弓。

    纏結青驄馬,

    出入錦城中。

    [ ]

     

    時危未授鉞,

    勢屈難為功。

    賓客滿堂上,

    何人高義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個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為失對。這可能是贈詩時未來得及仔細加工而一時疏忽。


    還有一種情況,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而不顧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詩《白帝》:

    [ ]

     


    白帝城中云出門,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斗,

    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 ]

     

    哀哀寡婦誅求盡,

    慟哭秋原何處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來應該用平聲,現在用了仄聲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對,又跟第三句失粘。但這是有意要重復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犧牲格律了。



    【孤平和三平調】


    前面講到“一三五不論”并不完全正確,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須論。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 ]

     


    平平仄仄平


    這一句的第三個字是可以不論的,用平聲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聲,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韻腳,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這叫“孤平”,是近體詩的大忌,在唐詩中極少見到。前引杜詩“臂懸兩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這樣不合律的句子,叫作拗句。老杜有意寫過不少拗體近體詩,這種探索另當別論。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聲不可,怎么辦呢?可以同時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


    仄平平仄平

    [ ]

     


    這樣就避免了孤平。這種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復愁十二首》其三:


    萬國尚戎馬,

    故園今若何?

    昔歸相識少,

    早已戰場多。


    第二句本該是“平平仄仄平”,現第一字用了仄聲“故”,第三字就必須改用平聲“今”了。

    [ ]

     


    七言詩與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仄聲,如果用了仄聲,必須把第五字改成平聲,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

    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

    便教鶯語太丁寧。


    第一句本該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現在第三字用了仄聲“客”,第五字就改用平聲“愁”來補救(注意“醒”是平聲)。

    [ ]

     


    所謂“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改成“仄仄仄平仄”,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這種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聲字,如果用了平聲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這是古體詩專用的形式,做近體詩時必須盡量避免,而且無法補救。

    [ ]

     


    同樣,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是第五字不能用平聲,否則也成了三平調。


    只要能夠避免孤平和三平調,“一三五不論”就是完全正確的。



    【拗救】


    如果仔細看一下前面所舉的近體詩的幾種基本格式,會發現一個規律:在一聯之中,平聲字和仄聲字的總數相等。如果我們在“一三五”這些可靈活處理的地方,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或該用仄聲字而用了平聲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對句適當的地方把仄聲字改用平聲字(或把平聲字改用仄聲字),以保持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也就是說,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起來就叫拗救。


    前面談到的對孤平的補救屬于在本句自救。還有一種情況,是在對句補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這種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聲,往往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平聲來補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變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懷李白》:

    [ ]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魑魅喜人過。

    [ ]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三句“鴻雁幾時到”第三字該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聲。七言的與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五字改用平聲來補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變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詩人也喜歡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 ]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 ]

     


    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用了仄聲“曉”,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聲“花”補救。


    又如《閣夜》:


    歲暮陰陽催短景,

    天涯霜雪霽寒宵。

    五更鼓角聲悲壯,

    三峽星河影動搖。

    [ ]

     

    野哭幾家聞戰伐,

    夷歌數處起漁樵。

    臥龍躍馬終黃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該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為平(“三”);第七句第一字該平而仄(“臥”),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聲(“人”)。


    有時候,是本句自救和對句補救混用。比如《解悶十二首》之一:

    [ ]

     


    草閣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飛初。

    山禽引子哺紅果,

    溪女得錢留白魚。


    嚴格的格律應該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 ]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詩的平仄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 ]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對句補救(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實際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見的。象《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 ]

     

    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風”,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 ]

     


    象這樣拗而未救,破壞了一聯之中平仄數量的平衡,但是這些都發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現孤平或三平調,就是可以容忍的,確切地說不能算拗。另外還有一種拗,出現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這里不討論。但是有一種拗句,在唐詩中用得相當多,不能不提一下。請看《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

    [ ]

     

    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

    投詩贈汨羅。


    第一句本該是“平平平仄仄”,卻寫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聲,違反了我們一開始就提到的逢雙必反的規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寫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詠懷古跡五首》,幾乎每一首都用到這種特殊句型。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

    漂泊西南天地間。

    [ ]

     

    三峽樓臺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終無賴,

    詞客衰時且未還。

    庾信平生最蕭瑟,

    暮年詩賦動江關。

    [ ]

     


    第七句是這種句型。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

    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

    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

    [ ]

     

    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

    舟人指點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讀為平,就成了這種句型。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 ]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 ]

     


    第七句還是這種句型。其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

    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里,

    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杉松巢水鶴,

    [ ]

     

    歲時伏臘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鄰近,

    一體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這種句型。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遺像肅清高。

    [ ]

     

    三分割據紆籌策,

    萬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

    指揮若定失蕭曹。

    福移漢祚終難復,

    志決身殲軍務勞。

    [ ]

     


    第五句又是這種句型。由于這種句型用得實在太多(經常用在第七句),幾乎和常規句型一樣常見,我們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當成一種特殊的律句。詩人們之所以喜歡用這種特殊句型,可能是因為常規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中有三個平聲,雖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調,讀起來還是有點別扭,所以干脆變一變。值得注意的是,在用這種句型時,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不能不論。



    【對仗】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按照規定,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絕句的兩聯也是可對可不對。排律的首聯可對可不對,中間各聯都必須對仗,最后一聯不對,以便結束。


    對仗的第一個特點,是句法要相同。如《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

    危檣獨夜舟。

    [ ]

     

    星垂平野闊,

    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

    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

    [ ]

     


    這是首、頷、頸都對仗。首聯第一句沒有謂語,第二句也用無謂語句式相對。頷聯上句的句式是“主謂定賓狀”,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對。頸聯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

    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 ]

     

    有弟皆分散,

    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避,

    況乃未休兵。


    頷聯上句的寫法是把“白露”一詞拆散,下句的寫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詞拆散。


    對仗的第二個特點,是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對。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種對仗,在詞、曲中是允許的,在近體詩中則絕不允許。實際上,除非是修辭的需要,在近體詩中必須避免出現相同的字。

    [ ]

     


    對仗的第三個特點,是詞性要相對,也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代詞對代詞,虛詞對虛詞。如果要對得工整,還必須用詞義上屬于同一類型的詞(主要是名詞)來相對,比如天文對天文,地理對地理,數目對數目,方位對方位,顏色對顏色,時令對時令,器物對器物,人事對人事,生物對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義詞。前面所舉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星”對“月”是天文對,“野”對“江”是地理對,而“垂”對“涌”,“平”對“大”,“闊”對“流”,也都是在詞義上屬于相同類型的動詞、形容詞的相對。象這樣的對仗,叫做工對。


    有一些對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對,叫做借對。象《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

    南浦清江萬里橋。

    海內風塵諸弟隔,

    天涯涕淚一身遙。

    [ ]

     

    唯將遲暮供多病,

    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馬出郊時極目,

    不堪人事日蕭條。


    首聯“西”對“南”是方位對,“山”對“浦”是地理對,“三”對“萬”是數目對,而“白”對“清”,則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構成了顏色對。這樣的借對,也屬工對。


    這種諧音的借對,多見于顏色對。比如《秦州雜詩》其三:

    [ ]

     


    州圖領同谷,

    驛道出流沙。

    降虜兼千帳,

    居人有萬家。

    馬驕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 ]

     

    年少臨洮子,

    西來亦自夸。


    頸聯以“珠”諧音“朱”,與“白”相對。又如《獨坐》:


    悲愁回白首,

    倚杖背孤城。

    江斂洲渚出,

    [ ]

     

    天虛風物清。

    滄溟恨衰謝,

    朱紱負平生。

    仰羨黃昏鳥,

    投林羽翮輕。


    頸聯以“滄”諧音“蒼”而與“朱”相對。

    [ ]

     


    一聯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對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對得馬虎一點。比如《春望》: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 ]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玉不勝簪。


    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時”和“別”算不上是相對,但其它各字都對得非常工整,合起來也還算是工對。


    對于七言來說,第五字可以不拘。比如杜詩《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

    [ ]

     

    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 ]

     

    長使英雄淚滿襟。


    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對。

    有一些對仗,表面上看起來不對,實際上是用了別義相對,象這一聯,“朝”對“顧”用的是“朝”的別義來相對,“下”對“臣”,用的是“下”的別義來相對,而不是用它們在句中的意思。另外有一些對仗,要明白其出處才知道是相對。比如《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

    [ ]

     

    人生七十古來稀。

    穿花蛺蝶深深見,

    點水蜻蜓款款飛。

    傳語風光共流轉,

    暫時相賞莫相違。


    頷聯以“尋常”對“七十”似乎不對,其實“八尺曰尋,倍尋曰常”,“尋常”兩字也可當成數目字,與“七十”對得相當工整。象這樣用了別義、典故,要拐一下彎才對上,出人意料的,也屬借對,而且往往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與燈謎的“求凰格”有異曲同工之妙。

    [ ]

     


    一聯之中對仗的上下兩句,一般內容不同或相反。如果兩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叫作“合掌”,是作詩的大忌。但有時上下句有相承關系,講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來,兩句實際是一句,這稱為“流水對”。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 ]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


    尾聯下句描述的是緊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對。又如《秋興》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

    每依北斗望京華。

    [ ]

     

    聽猿實下三聲淚,

    奉使虛隨八月查。

    畫省香爐違伏枕,

    山樓粉堞隱悲笳。

    請看石上藤蘿月,

    已映洲前蘆荻花。

    [ ]

     


    尾聯也是一流水對。流水對一般也被認為是不俗的佳對,如果尾聯要用對仗,經常就用流水對收住全詩。


    有時候一句之中也有對仗。如《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 ]

     

    萬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一首詩四聯全都用了對仗,而句之中又有對仗,第一句“風急”對“天高”,第二句“渚清”(“清”諧音“青”)對“沙白”,第七句“艱難”對“苦恨”,第八句“潦倒”對“新停”,都是先在本句自對,再跟對句相對。有趣的是,第一句因為押韻,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無法完全相對,而在字義上卻對得天衣無縫。這首詩被譽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僅從形式上看,也當得起此美稱。







     

     

    古典詩詞概述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其內容博大精深,相關書卷浩如煙海;我才疏學淺,術業不精,斗膽發表拙作,權為引玉之磚;不當之處,還望各位文友雅正。

    [ ]

     

    1.什么叫古典詩詞

    古典詩詞就是古代詩詞,或者叫舊體詩詞(相對新詩而言)。詩詞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兩種體裁,也就是兩種分類。由于詞是從詩中派生出來的文學體裁,也有將詩詞歸為一類的。

    2.古典詩詞的發展簡況

    為了便于大家了解詩詞的藝術特點極其體裁的分類,首先介紹一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稱《詩》或《詩三百篇》。其內容有“風,雅,頌”三個部分,這是從音樂角度上分的。在表現手法上有“賦,比,興”三種。因此前人把“風,雅,頌”和“賦,比,興”稱作《詩》的六義。在語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在楚國出現了一種新的詩體,叫“楚辭”,它的創始人是屈原。后來,漢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寫的作品編成一書,叫《楚辭》。《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個字一句)變為奇字句(五個字以及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

    [ ]

     

    到了漢代,出現了為配合音樂而歌唱的詩即“樂府詩”。在語言上有四言,五言,雜言,但多數是五言的。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淵明為首的文人們發展了五言詩。同時,七言詩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魏晉南北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類。其分類有兩種,一是古體詩,也叫古風;所謂古體詩,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句子的字數有整齊的,也有不整齊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兩種。二是近體詩,也叫今體詩(這個“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近體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篇幅,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為兩種:律詩和絕句。律詩和絕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新的體裁,這種體裁到了宋代最為發達,這就是詞。由于詞是由詩派生出來的,所以詞又被稱為“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為“長短句”。

    到了元明兩代,又出現了一種新的體裁,叫曲,也稱散曲。曲可以說是詞的另一體。那么它跟詞有什么不同呢?除了詠唱時的伴奏樂器不同以外,在語言上更加接近口語。最突出的特點是可以加襯字。如張養浩的《閑居三首之一》“昨朝楊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鴻(忒)疾苦。(不是)濁醪有味,(怎)消磨(這)日月東西。”其中括號內的字就叫襯字。

    上面簡略地介紹了中國古典詩詞的發展歷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話,可以參考閱讀范文瀾先生的《中國文學通史》。

    [ ]

     

    綜上所述,詩和詞按照格律和聲韻,可以作如下分類:

      古典詩歌:1.古體詩(古風):(1)五言古體詩

                   (2)七言古體詩

                   (3)樂府詩


           2.近體詩(格律詩): (1)律詩:a.五言律詩

                         b.七言律詩

    [ ]

     


                     (2)排律:a.五言排律

                         b.七言排律


                     (3)絕句:a.五言絕句

                         b.七言絕句



                詞:(1)平韻格詞

                  (2)仄韻格詞

    [ ]

     

                  (3)平仄韻轉換格詞

                  (4)平仄韻通葉格詞

                  (5)平仄韻錯葉格詞



    以上轉貼皆來自古風網/古風文學/文學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學寫詩詞
    詩詞格律入門( 1)
    最完整的詩詞知識大全
    什么叫做詩詞,什么叫做律詩,什么叫做絕句?
    南往情書_詩詞基本知識學習
    詩詞基本常識收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丰县| 扶沟县| 海淀区| 仁化县| 哈巴河县| 北票市| 双桥区| 廉江市| 积石山| 全南县| 通许县| 辛集市| 临朐县| 永安市| 仁寿县| 绥棱县| 潮州市| 财经| 广昌县| 云龙县| 嘉黎县| 威海市| 班戈县| 长阳| 漠河县| 桐柏县| 安宁市| 海晏县| 房产| 枞阳县| 博湖县| 连云港市| 成都市| 武功县| 晋中市| 光山县| 琼海市| 无极县| 临城县| 崇文区| 双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