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人在網絡質疑希臘“偽史”。其實這并不新鮮。“文藝復興”運動雖然重燃人們對古典時代的興趣,卻不曾同時復原對荷馬的信任。18和19世紀的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這部傳奇史詩中那些富麗的城市、堅固的城堡和激烈的戰爭都是無稽之談。1846年,希臘歷史學家喬治·格羅特教授甚至哀嘆,“除開沒有任何獨立證據的古代史詩本身外,我們一無所有……”
令人感慨的是,將希臘歷史從虛無中“拯救”出來的“救世主”不是專業的考古家或歷史學者,而是一位德國商人——海因里希·施里曼(1822-1890年)。他從童年起就熟讀《荷馬史詩》,對其中描述的特洛伊戰爭深信不疑,并立志日后一定要去尋找特洛伊古戰場,這種“信古”熱忱終伴其一生而未泯。他曾在雜貨店學徒,在船上作過服務生和記帳員,后又經商致富。36歲起,他傾其所有,開始尋找傳說中的特洛伊城。
1868年8月14日,施里曼來到了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的西南部———被土耳其人稱之為希薩利克的廢墟(Issarlik)。荷馬筆下的英雄能在下錨的艦隊和被圍攻的城市之間一天打幾個來回,而希薩利克距離地中海海邊也只有一個小時的路程。希薩利克小丘的平頂是個長方形的臺地,兩邊各長234.39米;在山丘頂部的表面,依稀可以辨出古代建筑的一些痕跡。這一切都使施里曼相信,自己要尋找的特洛伊城就在這里。
1871年,施里曼終于在希薩利克開始了期待已久的發掘。他對《荷馬史詩》的迷信可以說是達到了狂熱的程度,按照荷馬的說法,雅典娜神廟建在特洛伊城的最高處,所以施里曼從一開始就指揮工人從山丘的中央挖起,因為他相信,這里應該是雅典娜神廟的位置。用今天的考古眼光來看,施里曼的這種直接闖入遺址中心的做法堪稱野蠻,但在當時卻使他獲得了最大的收益。就在距離地面幾英尺的地方,施里曼發掘出了一處古羅馬時代的遺址。令他震驚的是,這些廢墟之下還有別的廢墟。這座山丘好似一個碩大無朋的洋蔥頭,自己正著手把它一層層剝開。每一層似乎都有不同時代的居民生活過。人民在這兒生活和死亡,城市在這兒興建和凋零。每天都有新的驚人發現。在一座地下古建筑物的圍墻附近,施里曼掘出了大量珍貴的金銀制作器皿,僅一頂金冕就由16353個金片和金箔組成。于是他興奮地宣布,他發現了特洛伊國王普里阿姆的寶藏!可惜施里曼至死不知,他挖過了頭,那頂金冕的主人所生活的時代,比《荷馬史詩》提到的特洛伊戰爭還要早一千年。
實際上,希薩利克遺址可分為九層。前五層存在于公元前3000-前2000年,比荷馬的特洛伊早了好幾百年。第六層屬于邁錫尼時代,這一層才應該是被希臘人破壞的特洛伊的廢墟。施里曼曾經發現了屬于這一層的一角房屋和一段城墻。但他卻認為它們是馬其頓人的遺存,輕易棄之不顧。第七層也是邁錫尼時代的,第八層屬于早期希臘時代,第九層則已到了羅馬時代。盡管至今在此尚未發現任何與特洛伊戰爭相關的“直接的、帶有文字載記的遺存”;但是施里曼依據《荷馬史詩》的記載按圖索驥考古找到古代遺跡的事實,仍舊為荷馬史詩的真實性提供了第一份有力的證據,也對以往的希臘歷史的“疑古”論調提出了有力的質疑。這對于當時歷史學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