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江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
勞動力資源也稱人力資源,是國民經濟的根本要素,是構成社會經濟運動的基本前提。在現代社會,勞動力素質的提高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因此成為各地區比較優勢的一項重要指標。誠然,浙江的勞動力資源充沛,但在我國勞動力資源普遍充足的大環境中顯不出比較優勢。浙江在人力資源上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人口綜合素質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79‰,僅稍高于滬、京2個直轄市,是省區中最低的。1999年則為4.29‰,高于滬(已出現負增長)、京、津、遼、蘇,列全國倒數第6位,在省區中列倒數第3位。人口自然增長率較低減輕了人口負擔和就業壓力,對經濟發展有利。雖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浙江開發歷史早,文化積淀深厚,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在全國居較高水平。相對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學、敢闖、聰慧、勤奮、互助、務實等優秀素質。其優勢突出表現在浙江人對現實環境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并勇于創新。江浙滬歷來為我國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區。國內40%以上的科學家均出于此。根據《中國科學家傳略辭典》按籍貫統計,每百萬人所涌現的著名科學家,上海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為4.15倍,江蘇為3.49倍。特別是寧波,不僅以出商界巨子聞名于世,還是名冠全國的"院士故鄉"。目前,寧波籍院士占全國1/16,在全國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僅一所效實中學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國未聞其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肯動腦筋肯吃苦又富冒險精神的浙江人,邊干邊學,素質提高更多地倚仗于"來自課堂外的學習"。在改革的實踐中,涌現出滕增壽、馮根生、顏阿龍、魯冠球、宗慶后、南存輝、陳金義等一大批勇于創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機會的知名企業家。這些企業家的存在是浙江經濟騰飛極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環境的比較優勢
環境資源直接影響人們選擇定居點,企業選擇區位,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一般認為,區位、資源、經濟和生態環境是經濟發展的硬環境,社會、政|治、政策和法律環境為經濟發展的軟環境。以下僅對浙江的硬環境作簡要分析。(一)區位環境,浙江的區位優勢十分明顯。首先,濱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對外交往,又利于向內擴展。而且,緊鄰上海這一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商品、資金、技術、信息、人才"五流"及產業擴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加上北南兩邊鄰省江蘇和福建均為全國經濟增長領先省份,可充分發揮集聚效應,互相支持,共同發展。(二)資源環境。盡管就礦產資源和耕地資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資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氣候資源等方面卻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浙江地處祖國東南沿海的中部,港口眾多,腹地寬廣。改革開放后,港口建設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達58個,泊位600多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9個,深水泊位數占全國8 %。寧波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寧波港的吞吐量已達1億噸,成為國內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億噸的世界級大港。而且舟山、溫州、乍浦、海門等港規模日益擴大,且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浙江海洋漁業資源和海洋能源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浙江海域歷來是我國最大的漁場。1999年,浙江的海水產品產量為389.4萬噸,居全國第3位;浙江海洋捕撈漁獲量高達331.2萬噸,僅次于山東的332.5萬噸,居全國第2 位(表1)。緊靠浙江的東海陸架盆地是一個有著良好開發前景的油氣資源區,目前正在勘探開發之中。浙江雖然耕地面積少,農業卻一直領先于全國。除了浙江農民吃苦耐勞,素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外,與這里農業氣候條件優越也是分不開的。浙江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為農業發展多種經營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條件。(三)經濟環境。浙江開發歷史悠久。隋唐時期即已成為全國居優勢的經濟區域,至今依然。特別高的經濟活動效率,使浙江發展的經濟基礎在全國處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國市場經濟發育較早的省份,多年前經濟實力即已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而且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在市場競爭中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僅次于滬、京、津3個直轄市,居全國第4位;浙江農村人均收入3948元,僅次于滬、京2個直轄市,高居全國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為全國第一個消滅貧困縣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積居全國第一。雖然由于資源和戰備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國家對浙江的投資極少,然而,浙江民間的投資意識很強。自1982年以來,非國有投資年均增長28.6%。1999年,全省民間投資額達1214億元,超過建國前40年浙江全社會投資的總和,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達62.0%,高居全國第一。(四)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是一個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浙江山青水秀,歷史上即享有"千巖競秀、萬壑爭流"的美名,杭州則被譽為"人間天堂"。解放后,由于幾次政策失誤,山林破壞嚴重,80年代以后工業污染又給浙江的生態環境蒙上陰影。但是90年代以來,政府下大力氣,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備環境再生能力較強的先天優勢,形勢明顯好轉。最新的國家森林資源清查結果表明:浙江現有森林面積8309萬畝,比10年前增長26.6%,森林覆蓋率高達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個百分點,名列全國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國著名的竹業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綠化觀賞苗木輸出量占全國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會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蕭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6個國家級森林公園、40個省級森林公園。旅游收入領先于全國。浙江在城市生態建設方面也不乏大手筆,如杭州市決定投資60億,建設"藍天碧水"工程。由于浙江的生態環境好,氣候條件優越,因而宜居宜游,發展旅游業在全國具有突出的比較優勢。
三、浙江市場擴大的比較優勢。貿易(包括國際貿易和地區間貿易)是地區經濟增長的基礎。貿易增長,也就是經濟增長在地區之間的擴散。有經濟學家認為,地區增長的必要條件是創造出口基礎。西方經濟學家丹尼森認為:一個經濟體系的增長就意味著企業提供最終產品的市場規模的擴大。只要市場規模擴大,就有機會提高行業之間、企業之間的專業化程度,擴大企業規模。因此,隨著市場的擴大與生產和銷售規模的擴大,就有可能獲得遞增的報酬。浙江是"資源小省",產業結構的特點是"兩頭在外"(即資源和市場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產的產品有20%銷往國外,50%銷往省外,僅30%在省內銷售。從經濟學的觀點看,對商業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業環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歷來有重視經商的傳統。改革開放初期,農民自發地辦起了工業品市場,通過市場調節促進生產要素的流動,使資源趨向合理配置,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可以說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場的領先發育,繼而引發了生產要素市場的發育。甚至可以說浙江走出了一條"市場大省"通向"經濟大省"的獨特發展道路。在闖市場的實踐中,浙江人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即"引進來"(在本地大辦市場)和"走出去"(出外經商,或創辦外地市場),如今浙江省內市場和外地市場的成交額均遙遙領先于國內其他地區。1978年以來,各類市場的迅速崛起,成為推動浙江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為全國著名的市場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場4347個,總成交額3606億元,連續9年列全國第一。義烏的小商品、紹興的輕紡產品、海寧的皮革、嵊州的領帶等商品成交量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同類市場第一。義烏中國小商品城已擁有攤位24350個,成交額已連續8年居全國榜首,成為"中國第一市";紹興中國輕紡城是亞洲最大的紡織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領帶、諸暨珍珠均占全國交易量的80%。到1999年底為止,浙江專業市場已在外地開辦分市場30個,在國外開辦市場3個。漂洋過海辦市場,成為浙江農民"賺洋錢"的又一條捷徑。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聯酋、俄羅斯、匈牙利、喀麥隆、尼日利亞等10多個國家已創辦或即將創辦自己的市場。
四、浙江特色產業的比較優勢。興旺的各類商品市場為浙江發展區域特色產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正是以貿帶工、以銷促產,市場優勢與產業優勢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經濟如此充滿活力。浙江發展特色產業有的是在傳統優勢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有的是原來沒有絲毫基礎,但產品小而專,投資少、上馬快、資金回收快、憑借市場信息靈即可賺錢的輕小型產業。服裝、絲綢、茶葉是最具浙江特色的傳統產業。在全國紡織業普遍不景氣的大環境中,浙江的服裝、紡織業可說是一支獨秀。如今浙江服裝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額近40%,浙江服裝企業在中國服裝雙百強企業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裝業三巨頭"茉織華"、"杉杉"、"雅戈爾"同樣也是全國服裝業三巨頭。一省有2個城市(寧波和溫州)都一年一度舉辦"國際服裝節",爭創服裝名城,全國也唯有浙江。溫州和臺州地區是全省特色產業發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區。溫州目前已建有30多個特色工業園區,如龍港的包裝印刷、平陽的皮鞋、溫州的服裝、樂清的低壓電器、甌海的眼鏡、永嘉的橋頭紐扣等,其產品在全國市場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
五、浙江企業經營機制的比較優勢。歷史上,浙江企業具有"輕、小、集、加"的特點。即輕工業為主、小企業多、集體所有制企業和加工型企業多。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多種所有制成分經濟的增加,特色產業的發展,浙江企業的特點越來越表現出"輕、小、民、特"的特點。浙江第二產業的比重在全國居第二位,屬工業領先省份。浙江工業的特點首先表現為輕型工業為主,企業規模小,與市場聯系緊密。浙江是工業結構輕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輕工業占62.8%,重工業只占37.2%,而且相當部分重工業屬于輕小型的機電、金屬加工業和精細化工業。輕型工業對企業規模的要求較低,因此浙江小企業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業小企業占企業數的99.8%,改革開放以來小企業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0%以上。小企業機制靈活,適應現代社會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特點,更適合搞專業化分工協作,有利于提高競爭力。如今,浙江的小企業已經向"小而專"、"小而精"、"小而特"方向發展,加強了專業分工協作,許多產品的生產企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浙江工業的特點還突出表現在非國有工業和農村工業比重大,個私經濟發展基礎好。在1999年全部工業總產值中,非國有工業占89%,其中個私工業占45.6%。浙江個私企業的注冊資本總額、工業總產值、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在全國最大私營企業500強中,浙江占有數量也列第一。溫臺地區的工業總產值中,民營經濟的比重甚至超過90%。民營經濟大多決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場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為我省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時機,從而成為全省經濟的重要增長點。1999年浙江第三產業增加值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高達54%;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非國有經濟的比重更高達78.3%,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8個百分點。<BR> 1979-1999年,全省工業總產值新增量的78%來自鄉鎮工業。1999年浙江農村工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為76%。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銷售產值、利潤總額、實繳稅金的絕對額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區首位。近20年來,浙江經濟的快速增長主要來源于工業經濟的增長。而工業經濟的增長是市場帶動、農村工業的迅速發展、民營經濟的崛起、輕型工業的基礎較好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經濟制約瓶勁
資源短缺阻礙浙江經濟發展
“正在建設的項目沒有錢、正在投資的項目沒有地、正在生產的項目沒有電。”這句話在浙江企業中廣為流傳。據調查,浙江現在可用于工業用地的耕地不足400萬畝,按一年使用50萬畝的速度計算,8年后浙江的工業用地將告罄;同時,浙江面臨著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短缺、勞動力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頸。
瀕臨東海之濱的寧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貫穿市區,為名副其實的水鄉,但事實上,寧波全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1315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62%,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緊張線。據有關部門預測,如今寧波、舟山地區年缺水總量約為6億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邊地區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庫建成,但因經濟一直飛速發展,這一缺口仍將維持在6億立方米左右,情況相當嚴峻。
寧波市的缺水形勢可以說是整個浙江省的一個縮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對地下水大量開采,直接導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寧波市的沉降區域總面積達175平方公里,寧波整個市區已成了一個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聯的一份議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資源需求缺口將達55億立方米;2020年將上升到67億立方米。
不僅是水,電力也是如此。國家動能經濟研發中心總經濟師胡兆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浙江省的電力短缺最為嚴重。據統計,從2003年上半年以來,浙江省電力供應短缺問題越來越嚴重。2004年夏季,全省實際最大電力供應缺口在700萬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電損失電量達56.6億千瓦時,占全國的59%。
“不到一個月諸暨城區就涌出了12家自備發電機的經銷商,由于供不應求,公司倉庫里放了好幾年的存貨也一銷而空。” 諸暨市機電設備公司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由于電力短缺,去年浙江幾乎每家企業,連理發店都自備發電機。在全國百強、浙江十強縣(市)的諸暨,全市共有自備發電機約11655臺,發電容量26.05萬千瓦。
電力短缺等問題已經造成了大量浙江企業遷往外省。2005年初,國家統計局企調總隊和浙江企調隊對浙江596家企業的遷移問題作了調查。
根據調查,這次調查的浙江省596家企業中,已遷往省外的企業196家、有意向遷往省外的企業74家、省內遷移的企業128家、省內意向性遷移的企業48家、外省遷入浙江的企業150家。總體趨勢是向省外遷移。
浙江外遷企業最為關注的前三位遷移因素是:土地資源,認同率為55.6%;電力供應,認同率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應,認同率為42.9%。企業離開長三角的理由都很簡單:土地、勞動力成本高、電力、能源和原材料供應緊張。
“百姓經濟”抗風險能力不強
浙江,中小企業總數占到全部工業企業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業都屬于民營經濟,浙江經濟是典型的“百姓經濟”。民營經濟在浙江已經超過了“半壁江山”的作用。“從歷次經濟增長周期和加強宏觀調控階段的表現看,浙江工業往往顯現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點”。浙江經貿委的一份經濟運行報告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與浙江以中小企業為絕對多數有關。浙江的中小企業占絕大多數,而大企業和特大企業與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數量較少,而且規模也不大。這導致浙江在國家宏觀調控中,企業的整體抗風險能力不強,一遇到宏觀調控等形勢,經濟發展速度就明顯下滑。中小企業是浙江工業的命脈。2004年浙江實現工業總產值24461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實現總產值21601億元,占整個工業總產值的88%。中小企業在浙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臨土地緊缺、電力短缺、水資源短缺、資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難時,中小企業處境尤為艱難。“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政府只可能優先保證大企業。”浙江溫州一位建材企業的老板告訴記者,“盡管浙江省中小企業總數占到全部工業企業的絕大多數,但仍然是并不被優先考慮的群體。”
浙江經濟模式急需轉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術,改進產品,提高技術含量來提高他們的競爭力。要找出新的推進工業化方式來形成新的競爭優勢。”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認為,不僅僅是企業要轉型,浙江的經濟模式也急需轉型。
事實上,浙江模式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極限。以2003年為例,當年非典對浙江經濟的影響大約在0.3個百分點,而電力短缺、拉閘限電導致的GDP損失是0.6個百分點。浙江經濟模式的轉型已經是當務之急。
目前,浙江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水資源瓶頸制約相當突出。受此影響,浙江企業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業出口訂單無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資受阻,企業紛紛外遷,影響了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發展階段、宏觀形勢、體制條件尤其是資源環境情況的變化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資源約束將會是未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長期因素。所以,要考慮如何保障資源供給、合理利用資源的問題,要選擇適合浙江資源供給狀況的發展戰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技術進步,實現經濟向高級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