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藝術教育評價有了新尺子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就《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等三個文件答記者問
近日,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自評辦法》《中小學校藝術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辦法》等三個文件(以下簡稱“三個文件”),如何正確解讀和執行“三個文件”?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問。
問:出臺“三個文件”的背景和意義?
答: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教育部《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建立評價制度,促進藝術教育規范發展”的要求。研制和出臺“三個文件”,填補了藝術教育評價制度的缺失,對于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制度意義重大。建立規范完備的評價制度,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將有利于切實改進美育教學,切實提高藝術教育的育人質量,促使人才質量標準更加全面,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三個文件”的研制過程。
答:“三個文件”的研制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組織開展摸底調研,了解各地中小學藝術教育和探索進行藝術教育測評的有關情況,認真聽取教育行政部門、校長、教師、家長和學生的意見建議,針對重點和難點問題,集中進行論證。與此同時,開展相關國際比較研究,立足國情予以借鑒吸收。二是整合各方力量攻關。組建由專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教研科研人員、中小學校長和教師等各方面人士組成的研究團隊,研制起草“三個文件”初稿。三是廣泛征求意見。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征求專家學者、教育行政管理人員、校長和教師的修改意見,同時向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征求意見,反復修改,數易其稿。經合法性審查后,于2015年5月正式印發。
問:據悉“三個文件”填補了制度空白,《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是國際上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的制度創新,能否簡要介紹一下文件研制思路?
答:“三個文件”的研制思路簡要地說,就是一個堅持、一個遵循、三個注重。
一個堅持。堅持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出發點,以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改革目標,以科學性要求統領制度創新。
一個遵循,即遵循學科規律。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應遵循藝術教育自身規律,既關注學生藝術課程學習水平,也關注學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經歷;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既關注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也關注對學生的特長激勵。
三個注重。一是注重整體配套。“三個文件”各有側重、相互獨立、相互配合、相互印證,分別從學生、學校、教育行政部門三個維度,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評價。二是注重實踐檢驗。如《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中的“測評指標體系”目前是試行,要求各地按照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自文件印發之日起確定試驗區并展開試驗。三是注重政策銜接。關于招生考試制度重大改革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等改革舉措已相繼出臺,“三個文件”的研制注重立足全局,注重與其他改革政策的相互配套、相互銜接,共同推動教育綜合改革全面深化。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的適用范圍。
答:《測評辦法》適用于全日制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強調素質測評要覆蓋全體學生。本著試點先行、穩步推進的原則,教育部將在全國建立一批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試驗區,試驗區由各地申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推薦。
問:參加社會藝術培訓算不算“校外學習”?參加社會藝術考級和藝術比賽的結果能否作為“藝術特長”認定的依據?
答:這的確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
關于“校外學習”,依據《測評辦法》的文件界定,一不包括學生接受的家庭藝術教育;二不包括學生參加的社會藝術培訓機構或個體培訓者所組織的藝術培訓,而只是指學生“參與社區、鄉村文化藝術活動,學習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欣賞高雅的文藝演出和展覽等”實踐性、體驗性學習。
關于“藝術特長”,文件明確限定為“在學校現場測評中”展現出來的藝術特長,社會藝術考級、藝術競賽的等級名次證書等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對于目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藝術考級,許多專家學者十分擔憂,一是認為功利化傾向嚴重,以營利為目的;二是認為將藝術教育推向純粹的技能培養,會扼殺學生的興趣和潛能。
這里需要特別提醒廣大學生和家長,不要聽信某些機構移花接木解讀政策文件的不實信息。
問:請簡要介紹一下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的結果如何使用。
答:《測評辦法》對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的使用提出了明確要求。學校要如實記錄每一名學生的藝術素質測評結果,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初中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測評結果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地方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情況,作為評價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教育督導部門要將學生藝術素質納入中小學督導評估指標體系。(記者 劉博智)
《中國教育報》2015年7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