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以“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為主題的校長論壇在青島舉行,20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臺上,10名來自基層的校長分享了各自在教學信息化創新應用的故事;臺下,數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校長收獲著經驗和感動。沒有華麗的辭藻,有的是校長們樸實、純粹的言語背后透射出的對教學信息化的不斷思索與熱愛。為此,本刊特選登部分校長的發言實錄,以饗讀者。
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新華小學 劉秀芬
隨著數字辦公、集體備課的常態化,教師們更能省時、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因為教案、課件、學案都是共享集體智慧的。然而,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個體,他真的精心研究過教材了嗎?反復地思量過如何改進設計了嗎?對集體教案的個人加減成分有多少?質量有多高?這些,管理者是很難通過檢查獲得準確信息的。這樣的“減負”,正在讓部分教師獨立備課的能力逐漸退化。但我們又不可能因噎廢食,返回頭來施行紙質備課。
如何將集體備課的優勢充分發揮,同時又引領教師把該花的時間還給鉆研教材、自主備課呢?我們學校的做法是:推行“協同備課·每時美課”教研活動——借助協同備課平臺,針對“集體備課”進行二次研課,每周一小時,以備課組為單位研討下周所要教學內容的教學設計、學案、課件。
活動分六個步驟——
一邀:主備人在平臺上發布教案、課件、學案,并發起協同備課邀請。
二說:開展面對面教研。主備人說課,備課組成員邊傾聽、邊思考、邊在平臺上在線批注自己的見解、建議。
三論:主備人說課完畢,備課組成員互看批注,就有疑問處、有異義處開展峰會式的討論。
四批:線下研討后,備課組成員帶著思考,繼續借助在線批注的方式完成對教學設計的修改、建議。
五合:完成“線上線下”的研討后,主備人“一鍵整合”大家的批注,并進行歸納、整理,定稿后將汲取集體智慧的教案發布到“主備模板”中。
六改:備課組成員對教案進行個人加減,既可沿用主備人的整理意見,也可繼續參閱大家的批注。
“協同備課·每時美課”在操作過程中特別強調三個“+”,以實現三方升級:
空間升級——線上+線下
“線上”和“線下”共行,實現備課空間的升級。
協同前,有“備”而來:主備人提前上傳主備內容,提前一周發出邀請,其他教師針對研備內容做好個人初備。在集體研備前,教師對備課內容有了比較深入的研讀,可做到有“備”而來。
協同時,隨時隨地:突破時空限制,研課隨時隨地。即使有事不能參加集中討論,也能在平臺上了解團隊研課的過程,查看團隊成員的思考與發言,進行批注和修訂。
協同后,聚沙成塔:所有的集體研備資源(教案、課件、批注、反思、鏈接資源)都上傳到校園資源共享平臺,眾人一起共建學校教研資源云庫,聚沙成塔,云庫內容不斷豐富、優質。這樣為新一輪的教研備課,提供更有實際操作意義的資源空間。
交流升級——互動+聯動
協同備課平臺不能僅僅是為了備課,更是備課與教科研發展的雙重平臺。教師專業在最鮮活、最有價值的教學研究中得到成長。
促進互動:既有面對面的交鋒,又有網絡的互動對話;既通過合成“批注”分享集體智慧,又根據實際個人加減修改。將教師間的差異轉化成資源,使共性與個性并存。
加強聯動: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邀請不同學科的教師參加跨學科協同,促進學科有效融合。還可以邀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專家、教師參與研討,讓云效應發揮最大優勢。
評價升級——留痕+熱度
“常態教研”難以進行連續的立體的過程記錄,評價模糊。“協同備課”突破了這一瓶頸,實現了評價升級——
過程可尋跡:平臺直觀呈現、記錄每位成員發布的資源,參與“協同共研”的批注記錄、個人加減的修改痕跡,讓備課、研課的過程有跡可尋、一目了然。
熱點可排行:平臺“排行榜”及時統計各項研討數據,直觀呈現熱門度、活躍度等,使研課效果、影響力等都有量化的考評。
“協同備課·每時美課”,升級常態教研,創設跨時空、跨學科、共成長的現代化研課氛圍,形成高效的校本教研體系,在合作、學習、共享中,均衡教學資源,培養“勤于、敢于、善于”教學研究的教師群體。
武漢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張巖
可汗先生來了,“慕課”來了!慕課引發了一場關于教育革命的大討論。全新教育模式的沖擊,能否動搖傳統教育的根基?我們在思考著:當“慕課”遇上小學生,我們能做什么?“慕課”能不能和小學生進行“碰撞“?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 “慕課”在孩子的眼中是什么呢?
孩子眼中的“慕課”——萬花筒一樣的電子書
我校易凡老師是第一個吃“慕課”螃蟹的人。在平臺技術人員幫助下,易老師將精心設計的英語校本課程《創世紀》放在了“慕課”平臺上。這門課緊扣《創世紀》這個英語故事,融合了地理、科學、天文、布景、舞臺表演等多個學科的專業知識,課程中呈現了大量電子圖書、音頻、視頻、圖片等富媒體資源,孩子們邊玩邊學。在孩子眼中,“慕課”就是萬花筒一樣的電子書。
孩子眼中的“慕課”——“我的地盤我做主”的課堂
一年來,我們嘗試運用“慕課”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變革。下面,以我校譚昌杰老師執教的繪本閱讀《小黑魚》一課為例,說說我們是如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課前,學生按照《導學單》要求在慕課平臺上自主學習,他們可以閱讀中英文《小黑魚》繪本;可以在平臺上完成微筆記、微提問;可以觀看與海有關的科學頻道紀錄片,跟著微視頻學習水彩拓印繪畫方法,將自己的配樂朗讀錄音上傳給老師。
在課堂,教師不再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而是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愛好分成繪本研究組、繪聲繪色組、海底探秘組和繪本創作組,各組同學合作學習。教師作為指導者、輔助者,適時進行答疑和幫助。這樣的課堂總是給我們帶來驚喜,海底探秘組在探究過程中竟發現一處教材編寫的錯誤。
在課后,學生可以將他們的學習收獲在書評網上與他人分享,也可以繼續閱讀平臺上有關海洋的電子圖書。
孩子眼中的“慕課”——沒有圍墻的學校
《云游歐洲》是我校開設的國際理解課程之一,今年的國際節,我們將課程放在了“慕課”平臺上。一個月里,無論課上還是課下,孩子和家長們一起在平臺上學習繪制歐洲地圖、制作意面等美食,走拼裝歐洲特色建筑,閱讀歐洲文學……
“慕課”豐富了學校的校本課程,使學校拆掉了圍墻,學生可以在任何一個地方學習:在家里,在美術館,在科技館,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當“慕課”遇上小學生,會產生許多奇跡。在利用慕課平臺進行校本課程本土化開發與應用中,我們發現:
第一,“慕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有效促進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挖掘教師的集體智慧,構建信息技術背景下專業化的師資培訓環境。
第三,“慕課”作為一種新的學習理念,可以構建和諧的家校合作泛在環境,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學生成為適應信息時代發展的人才。
山東省昌樂一中 黃發國
山東省昌樂一中自2013年9月開始實施翻轉課堂,截止到2014年9月,已在初一至高三6個年級、146個教學班的所有學科中常態化實施翻轉課堂。在如此大的一個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是如何有效推進翻轉課堂的呢?推進過程中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首先,我們采取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學校已有基礎,充分借鑒學校已有經驗。初步對學校的翻轉課堂體系架構如下:繼承了學校原有的集體備課、學案導學、合作學習、學生評價的已有經驗,更新硬件設施,開發教學資源。
在硬件建設上,2013年4月,我們首先與山東省出版傳媒集團合作開發數字化學習平臺,我校提供架構思路,借助校園鏡像服務器,讓平臺通過外網運轉,保證學生在家也能利用平臺學習;同時,校園外網帶寬增加至千兆,并通過無線AP實施無線網絡覆蓋;積極爭取家長支持,學生每人一臺平板電腦,都由學生自己購買。
在資源開發上,我們通過全體教師假期分散修改、骨干教師開學起集中修改、集體備課日常修改,逐步形成翻轉課堂學案資源;通過集體備課,老教師與青年教師合作開發微課資源。目前,我們的平臺上已有3萬多個微課。
其次,我們采取分步實施,逐步推進的策略,有效實施翻轉課堂實驗。第一階段,點上突破,初步建立模式。初一、高一各隨機選取2個班級,在所有學科中實施翻轉課堂。第二階段,面上實驗,改進教研體系。實驗班級初一增加10個,高一增加14個,全校由4個增加到28個。第三階段:規模推進,開展學生學習過程研究。高一增加24個實驗班,全校由28個增加到52個。第四階段:整體推廣,深化各種課型研究。初二、初三16個班全部實施翻轉課堂,全校由52個實驗班增加到68個。第五階段:全面實施,開展國家課程校本化研究。全校所有年級全部實施翻轉課堂,全校實驗班增加到146個。
經過實踐總結,我校探索出了“二段四步十環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二段”是指學生學習的兩個階段:自學質疑階段和訓練展示階段;“四步”是指教師備課的四個步驟:課時規劃→微課設計→兩案編制→微課錄制;“十環節”是指每一個階段的基本流程。自學質疑階段包括五個環節:目標導學、教材自學、微課助學、合作互學、在線測學;訓練展示階段包括五個環節:疑難突破、訓練展示、合作提升、評價點撥、總結反思。目前,不同的學科,可以根據學科特點和內容特點,科學調整各個環節。
再次,我校能夠在一年內整體推進翻轉課堂,還得益于我們持續的研究以及對學校教研體系的重新優化。根據翻轉課堂的需要,我們對課程表編制方案、集體備課流程、學案編寫制度、教學設計方案、課堂研究制度等都做了相應地修改、完善,同時,還開發了“教學生怎樣讀教材”等學生學法指導系列課程、“三三三”翻轉課堂培訓方案、微課設計模板。
總結起來,昌樂一中的翻轉課堂有六大特色,即:全校全科整體推進、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遵循認知建構模式、自主合作開發資源、全面優化教研體系、校企合作共建平臺。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