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秀蘭從1984年開始在湖北省黃石市紙糟吳教學點執教,一晃就是32年,不知送走了多少孩子,有的考取了重點高中,有的考取了名牌大學,有的獲得了舒適的工作崗位,而她曾經的秀發已染上了銀絲。從18歲小姑娘翻山越嶺去教書,到戀愛結婚,再到三十多年如一日堅守,看似平淡的生活,卻飽含了這個山村教師無限的愛。
倪秀蘭在給學生輔導作業。圖片來源:黃石文明網
1.破舊學校來了美麗姑娘
1984年以前,東山村紙糟吳教學點從來沒有一個穩定的教師,因為教師一年的工資僅300元,而且還是白紙條,這點薪水根本不能養家糊口。每學期開學,村干部都要為沒有老師的事情焦急萬分,孩子們也盼望老師早日到來。1984年春,紙糟吳又沒有老師了,村干部只好四處招聘,可沒有一個人愿意任教。當請到第9位老師,剛高中畢業的隔壁法隆村姑娘倪秀蘭時,沒想到她爽快答應了,從此她便與這個“山溝小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倪秀蘭放學送學生。圖片來源:黃石文明網
因為太過刻骨銘心,倪秀蘭永遠記得第一次來到這里的情景。那天,她凌晨4點多就起床,因為沒有公路,摸黑翻山越嶺走了4里地到教學點。說是學校,其實是村里(當時紙糟吳還是一個行政村)的吳氏禮堂,土胚房、青瓦片、地面凹凸不平,十幾張課桌擺在空蕩蕩的禮堂里,小姑娘心里涼了一截。
夏天,火一樣的太陽從千瘡百孔的屋頂射進來,剛好射在講臺那片區域,倪秀蘭白凈的臉被曬得黝黑。冬天,凜冽的寒風吹得人如坐冰窖;雨天更不用說,大雨大漏,小雨小漏。
盡管村里每年叫人補瓦,可還是經常漏雨。一到下雨天,教室成了“水簾洞”,倪秀蘭只得不停挪動學生課桌,躲避雨水。
即使條件再艱苦,只要看著這群孩子們天真渴望的眼神,她便舍不得離開。倪秀蘭知道,這里太需要她了,她立志要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2.顧了大家卻忘了小家
紙糟吳是陽新縣王英鎮東山村的一個移民后靠組。前面是煙波浩淼的仙島湖,后背是雄渾高聳的白毛山,與其他村組隔山又隔水,與外界聯系只有一條山路。紙糟吳教學點承擔紙糟吳組和該鎮鄰村毛家塘組的教學任務。這個教學點學生最多時沒超過30人,最少時只有10多人,有多個年級,卻只有一位老師。校長、班主任、老師都是倪秀蘭,里里外外一人挑,教學教研一人搞。一年時間過得很快,倪秀蘭并沒有走,她對這里有了感情。不僅僅是這些朝夕相處的學生,還有一個一直傾慕她的小伙子。1985年,這對戀人喜結連理。 第二年,大兒子吳遠飛出生。又過了兩年,二兒子吳遠健出生。
倪秀蘭課間與學生一起活動。圖片來源:黃石文明網
倪老師顧了大家,卻忘了小家。為了那份堅守和執著,她覺得非常愧對自己的兒子、丈夫、父母。1989年10月9日,倪秀蘭吃完早飯放下一歲多的兒子在家玩耍,照例給學生上課去了。突然,有人在叫喊:“倪老師快回去,你家有事?!彼龢O不情愿放下粉筆,趕回家中,只見兒子被火燒傷,上肢嚴重殘疾,她抱起兒子,頓時淚如雨下。她強忍內心痛苦,只好讓丈夫帶著燒傷的兒子四處求醫,長達半年之久,未能盡到為人母之責。
1990年因為禮堂太過破舊,而村里又沒錢修繕,倪秀蘭覺得連風雨都不能遮擋的破禮堂怎么能成為學生的樂園呢?為了孩子們的健康,倪秀蘭把學校搬到自己的家中,騰出主屋做教室,她一家七口擁擠在一間破舊的平房。
2002年4月,倪秀蘭的丈夫突然胃大出血,在親友幫助下送往王英鎮衛生院就診,衛生院要求快速轉到陽新人民醫院,陽新人民醫院告訴她院方“無能為力”,又急忙送往武漢協和醫院,在去武漢途中多次休克。本應守在丈夫的身邊,但學校只有她一個老師,只好把丈夫交給年邁的父親。2007年,父親患上癌癥,因為忙著教學,她沒能見到父親最后一面。
有人說倪秀蘭不孝,可是她自己,她家人都明白,她只是放不下學校的孩子。
3.既當老師又當媽
1998年,紙糟吳全體村民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建起了一棟二層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因為是大家群策群力建起來,倪秀蘭老師便將學校取名為“群力”。 1997年她考取了陽新師范,成為了一名公辦老師。2001年因組織關心把她調到馬坪中心小學,可她仍然忘不了紙糟吳的孩子們。在她再三要求下兩年后又回到了紙糟吳教學點。
在這個教學點,學生最多時也不過30人,最少時十幾個人。紙糟吳背依大山,面朝仙島湖,是典型的山區、庫區、貧區。少得可憐的農田和貧瘠的土壤讓這里的人們至今還在吃供應糧,村民的收入幾乎全靠外出打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倪秀蘭所帶的孩子們全是留守兒童。
現在紙糟吳一共有兩個年級,共一個教室,一年級11個學生,二年級3個學生,14張桌子排成4排,課間與學生一起玩耍,放學一個個的送回家,這都是他的日常工作。
倪秀蘭送學生回家。圖片來源:黃石文明網
“倪老師上課一直帶著針線?!奔堅銋菫?6歲的婆婆劉元福說,遇到學生衣服破了,她就補一補,刮風下雨天,一路送學生回家,說她是保姆,一點都沒錯。
不僅如此,倪秀蘭還當過學生的“媽媽”。2006年大學畢業的陳麗明還記得,上高中時,因為父親早已去世,母親是文盲,開家長會時,她還讓倪老師冒充過她母親。
已經出外打工的陳斌回憶,母親懷他的時候,父親到黃沙鎮(屬通山縣)迎親出車禍身亡。母親后來改嫁他鄉,他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倪秀蘭像母親一樣,經常帶他到家里改善伙食。最讓陳斌難忘的是,在一個夜晚發高燒時,村里年輕人都出去了,倪老師背著他趕幾里山路送到法隆村衛生室急救,終于撿回一條命。
吳劍家有點調皮,學習不用心,天天打架,成績倒數第一。但倪老師沒有放棄、沒有歧視,用無私的愛溫暖他、激勵他,幾乎每天都要找他談心,有一點進步就公開表揚他,有時候把他帶到家里補習功課。兩年下來,吳劍家判若兩人變得愛學習了,也不再打架了。2004年,他沒有辜負倪老師的期望考取了武漢科技大學。
對學生,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三十二年來,她不知為山里的孩子們墊付了多少學雜費、醫藥費。正如她自己所說:“三十二年來,我堅守在糟吳教學點,是因為我愛這里的孩子們,愛我的職業?!?/p>
(本網根據《中國好人榜——倪秀蘭》、《“好教師”倪秀蘭: 31年的堅守托起一座學校的教育希望》等稿件綜合整理,感謝黃石文明網提供素材。)
編輯點評
倪秀蘭雖只是在一個鄉村小角落里耕耘,卻展現著自己生命的極大價值,為貧寒的山區孩子撐起一片藍天,也為孩子們播下了希望的種子,讓他們能飛向更高更遠的天地。倪秀蘭扎根山區,幾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她沒有舒適的辦公室,沒有優厚的待遇,沒有豐富多彩的生活,卻擁有著對山區孩子無私的關愛,擁有著對山區教育的執著奉獻,擁有著一顆寧靜樸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