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歌括四百味》為明代醫家龔廷賢所撰,在醫藥界流傳頗廣,影響很大,是一本深受讀者歡迎的中醫啟蒙讀物。該書以四言韻語文體,介紹了四百味常用中藥的功效和應用。內容簡要,押韻和諧,便于記誦,不失為初學者之良師益友。但因成書久遠,有些文字比較深奧,錯訛之處亦屬難免;更為重要的是,長期以來,醫者往往不能詳辨所用之藥,甚則有誤用之虞。鑒于此,編者在無損于原著的原則下,對某些文字加以注釋,以期達到讀者記誦藥效時,又能識藥的目的。
 
1、人參
歌訣: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譯注:人參味甘微苦,性溫,是補益元氣力量最大的藥物。所謂元氣,就是藏于腎臟,周流全身的元(陽)氣、元陰(血、津液等)之氣,能推動五臟六腑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也是氣血運行和營養全身的動力。所以,凡是五臟臟氣不足,如心虛心悸不寐、脾虛瀉泄肢冷、肺虛氣喘息短、肝虛驚悸不寧、腎虛骨弱痿軟等癥,以及一切衰弱或大吐瀉、大出血后的虛脫(面色蒼白、肢冷脈伏等),都可應用,這就是大補元氣的含義。本品因有生津的功效,所以又能夠治療消渴癥以及熱性病津液耗傷之癥。總的來說,它既能調營(血),又能養衛(氣),凡是氣血不足之癥,均可應用。
用量:1~10克。
附:人參野生的稱“野山參”,栽培的稱“園參”。園參蒸熟后曬干為“紅參”,煮半日再浸糖汁中一、二日,取出曬干后為“白參”,直接曬干的為“生曬參”。因為價錢貴,一般多用黨參代替。

2、黃芪
歌訣: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譯注:黃芪味甘,性溫,是補氣的要藥,有固表止汗、托瘡生肌的作用。氣虛能使肌表不固,可引起汗出不止,本品能補氣固表,故常用于氣虛的自汗;氣充則血足,所以又能治療因氣血不足不能排膿或不易收口的癰疽瘡瘍等外癥。因此本品是治療氣虛不可缺少的藥物之一。
本品還有升舉中氣和利尿作用,可用于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及虛性的水腫病等。
用量:3~10克。
附注:補虛宜蜜炙(炙黃芪),外癥宜生用(生黃芪)。

3、白術
歌訣: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譯注:白術味甘苦,性微溫,主要有補脾胃燥濕的作用。可治因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而引起的泄瀉、水腫、以及因痰濕停留而致的胸腹脹滿的“痰痞”癥。
        本品又能安胎,應用于孕婦因脾胃虛弱、水濕內停而引起的嘔吐、眩暈,以及兩足浮腫等胎氣不和癥。
注:*痰痞:痞,積聚成塊,稱為痞塊;脹滿不痛,稱為痞滿,這里作痞滿解釋。
用量:3~10克。
附注:炒(或土炒)用(焦白術、土炒白術)可加強燥濕作用。

4、茯苓(白茯苓、赤茯苓)
歌訣: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譯注:茯苓味甘淡,性平。甘淡能利水滲濕,所以它的主要作用是使停留在體內的水濕從尿道排泄,故可治水濕不化而成痰,以及小便不通等癥。本品有赤白二種,化痰涎常用白茯苓,利小便則用赤茯苓。
        此外,本品也常用于因水濕而引起的水腫脹滿和泄瀉等癥。
用量:6~12克。
附注:水腫亦可用“茯苓皮”。
大戟、蕪花相反,這些藥物一般不與甘草同用!

5、當歸
歌訣:當歸甘溫,生血補心,扶虛益損,逐瘀生新。
譯注:當歸味辛甘,性溫,有補血活血的作用。因心與血有密切的關系,所以稱為“生血補心”。可以用它治療面色蒼白、頭暈眼花、心悸怔忡等血虛虧損之癥。而且還有逐瘀血、生新血的功用,所以又常用于婦女月經不調、痛經、經閉,以及癰疽腫痛等癥。
        本品還有潤燥滑腸的作用,可治血虛津液不足的大便秘結。
用量:3~10克。
附注:補血活血用全當歸;補血用當歸身;活血逐瘀用當歸尾。酒制加強活血作用。
 
6、白芍
歌訣: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譯注:白芍味酸苦,性微寒,有收斂和養陰補血的作用,可以平肝止痛。所以能止泄瀉、痢疾、腹痛,以及因陰虛血虧而肝陽偏旺所引起的胸脅脘腹疼痛、四肢拘攣、月經不調、多汗等癥。但屬于虛寒性的不能用。
用量:3~10克。
附注:如果要減低它的寒性,可以用酒炒。

7、赤芍
歌訣: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后勿犯。
譯注:赤芍味酸苦,性微寒,功能散癰腫、瀉肝火、破瘀血、通經閉。適用于熱毒癰腫和婦女瘀血不行的月經停閉,以及因血行阻滯而引起的各種疼痛,但對產后氣血虛弱的病人不宜用。
用量:3~10克。

8、生地(附:鮮生地)
歌訣:生地微寒,能消溫熱,骨蒸*煩勞,養陰涼血。

譯注:生地味甘、苦,性微寒,有養陰生津、清熱涼血的作用。常用它來治療溫熱病煩熱口渴、舌紅津少的陰津耗傷癥,以及陰虛骨蒸煩熱的勞病。此外,也常用于血熱所引起的各種出血癥。
注:*骨蒸:熱在骨中,所以叫“骨蒸”,是腎陰虧損到一定程度出現的一種虛熱,往往與陰虛潮熱、五心煩熱、盜汗,以及腰背酸痛、睡眠不安、飲食無味等癥狀同時出現。
用量:9~15克。
附:生地有干鮮的分別,都能清熱涼血,但鮮生地清熱的作用較強,而且能生津液,干生地養陰的作用較強,是它們的不同點。

9、熟地
歌訣: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發。
譯注:熟地味甘,性微溫,是滋腎、補益精髓及補血的重要藥。可治腎虛骨弱的腰膝軟弱和頭昏遺精,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血虛癥,并能治療陰血不足引起的須發早白。
用量:9~15克。
附:用生地加黃酒拌蒸至黑色即成熟地。

10、麥門冬
歌訣: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譯注:麥冬味甘,性寒。有養陰清熱的作用,所以能解除因熱病傷陰引起的口渴和心胸煩熱。對心陰不足,心火上炎,咽喉不利等癥也有療效;還能清肺熱、潤肺燥、止咳嗽,常用于肺熱陰傷的咽干、咳嗽、吐血等癥。總之,可使陰虛發熱的病癥得到安康。
用量:3~10克。
 
11、天門冬
歌訣: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譯注:天冬味甘,性大寒。可以治療陰虛咳嗽,咳吐濁沫的“肺痿”癥,也可治療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癥。它的主要功用是養陰清熱、潤肺化痰、止咳,所以對肺熱的喘咳也有療效。
用量:3~10克。

12、黃連(川連)
歌訣:黃連味苦,瀉心除 *,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譯注:黃連味苦,性寒。苦能燥濕,寒能清熱,所以能瀉心火,治心火旺的心煩不眠和熱病心煩或神昏說胡話,并能清熱明目,治目赤腫痛;還能增強胃腸功能而止熱痢。
本品還有涼血解毒作用,可以用于熱毒癰腫疔瘡等外癥。
注:①*  ( hu)音忽,多睡。這里作昏糊似睡解。
        ②*眸(mou),音謀,眼睛的瞳孔。
       ③*厚腸:增強胃腸功能的意思。
用量:1~5克。
附:不宜久煎。

13、黃芩
歌訣: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譯注:黃芩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濕的作用。枯芩*適用于清肺火,治肺有熱的咳嗽;子芩*適用于清大腸火,治大腸有熱的痢疾泄瀉。此外,凡是由溫熱所引起的黃疸和癰腫瘡毒等癥都可應用。
        本品還有清熱安胎的作用,可用于孕婦有熱胎動不安。
注:*黃芩老根中空而枯的稱”枯芩“,也稱”片芩“。新根中部堅實的稱”子芩“,也稱”條芩“。
用量:3~10克。
 
14、黃柏
歌訣: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譯注:黃柏味苦,性寒,有滋陰降火、祛濕熱的作用。可治陰虛火旺的骨蒸(骨蒸癥狀,見生地條)、勞熱、盜汗、遺精等癥。由于本品能清除下部的濕熱,所以也能治由濕熱所致的血痢、便血,婦女色黃氣臭的白帶和尿道澀痛的淋病,以及足膝腫痛、癰腫濕瘡等癥。
用量:3~10克。
附:黃連、黃芩、黃柏都是清熱燥濕的苦寒藥,黃連偏于清心火,黃芩偏于清肺熱,黃柏偏于清下焦濕熱。歌括中說的”降火滋陰“,是指陰虛火旺時用黃柏降火清熱,就能使陰不受虛火消灼,并不是黃柏有直接的滋陰作用。

15、梔子
歌訣:梔子性寒,解郁除煩,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譯注:梔子味苦,性寒,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能解除有郁熱的心煩不安,并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的吐血、鼻血等出血癥。此外,還可以治胃部熱痛。本品能使熱從小便排出。
本品并治有郁熱的目赤腫痛,全身發黃的黃疸病,小便不利,大小便出血,以及熱毒癰腫等癥。
用量:3~10克。
附:生用(生梔子)清熱,炒黑(黑梔子)止血,姜汁炒治煩嘔,表熱或便溏用皮,內熱用仁。

16、連翹(附:連翹心)
歌訣: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溫熱堪逐。

譯注:連翹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消腫。可治因熱毒引起的氣血不能流通而產生的癰腫瘡毒等外癥。又有清心散熱作用,所以又可治溫熱病發熱和心煩不安。
本品雖為苦寒藥,但清中有透,因此仍可用于溫熱癥。
用量:6~12克。
附:”連翹心“專清心熱,治溫熱病神昏說糊話。

17、石膏
歌訣:石膏大寒,能瀉胃火,發渴頭疼,解肌立妥。
譯注:石膏味辛甘,性大寒。辛能散肌表之熱,甘能生津止渴,大寒可以清熱,所以能瀉胃火,可治因胃火上升而引起的頭痛、牙痛,以及溫熱病之壯熱煩渴、神昏譫語、發斑等胃熱癥和肺熱的氣喘癥。同發汗解表藥配合,可以解除病在肌表的高熱煩躁,能立見功效。
此外,本品火煅研細外用,有清火生肌斂瘡口的作用,可治刀傷、燙火傷、癰疽等潰瘍癥。
用量:10~30克,大劑量100克~240克。
附:石膏為礦物藥,內服多生用,宜軋碎先煎。煅石膏多外用,宜研極細末。

18、滑石
歌訣:滑石沉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譯注:滑石質重沉降,味甘,性寒而滑利,有通小便、解口渴、清煩熱的作用。凡濕熱引起的小便淅瀝不暢,尿道熱痛的淋病以及濕溫病身熱小便不利等,均可應用。
本品又常用于夏天感受暑濕出現的身熱煩渴和泄瀉等癥。研末外敷,有清熱吸收水濕的作用,可治皮膚濕疹和足趾潰爛瘙癢。
用量:內服10~15克。入煎劑用布包。外用適量。

19、貝母(川貝母、象貝母)
歌訣: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郁除煩。
譯注:貝母味甘苦,性微寒。它是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藥,可治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癥和肺熱津傷、咳吐濁沫的肺痿癥;也可治療咳嗽痰黃、口干咽癢的痰熱咳嗽和陰虛內熱咳痰帶血的虛勞咳嗽。并且還有開郁解除煩熱的作用,所以又能治因痰熱郁結而產生的癰腫、瘰疬(多生于頸部,為大小不等的核塊)等外癥。
用量:3~10克。
附:貝母產浙江象山的名“象貝母”,又名“大貝母”、“浙貝母”;產四川省的名“川貝母”。象貝母清火化痰開郁的力量較大,適用于外感性的痰熱咳嗽和癰腫、瘰疬等外癥;川貝母潤肺止咳的作用較好,適用于虛勞咳嗽。

20、大黃(川軍、錦紋)
歌訣:大黃苦寒,實熱積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閉。
譯注:大黃味苦,性寒,它是寒性的瀉下藥,可以清除腸胃中實熱積聚的熱結便秘和痰水停留的水腫喘滿等癥,有疏導腸胃、通便去結、除痰逐水的功效。
此外,本品尚有清血分實熱和去瘀通經的作用,可治因血熱而致的吐血、鼻出血和由瘀血凝滯的月經不通、腹中結塊,以及癰腫、疔毒等外癥。
用量:3~12克。
附:本品生用藥力較大,制熟用藥力較小,不宜久煎。

21、柴胡
歌訣: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譯注:柴胡味苦,性微寒,有瀉肝火及和解退熱的作用。可治因肝膽郁熱而引起的頭暈、口苦、嘔吐、兩脅作痛等癥。并為治邪在半表半里(少陽膽經)出現寒熱往來的主要藥物。由于它有和解表里的功能,因此又可治療瘧疾。
此外,本品又能升提中氣和疏肝解郁,所以又常用于氣虛下陷的胃下垂、脫肛和婦女子宮脫垂等癥,以及肝氣郁結的頭目眩暈、脅痛和月經不調。
用量:3~6克。
 
22、前胡
歌訣: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譯注:前胡辛苦,性微寒,有散邪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解除外感風邪引起的咳嗽痰多、惡寒發熱、頭痛和痰阻胸脅的痞滿脹悶等癥。
用量:3~10克。

23、升麻
歌訣: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譯注:升麻味甘辛,性微寒。它能清胃火,解熱毒,并有升提透發的作用,所以可治氣虛下陷的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和斑疹初期不宜透發等癥。其次,還適用于因胃火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口瘡和牙痛。
用量:2~6克。
 
24、桔梗
歌訣: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藥上升,開胸利壅。

譯注:桔梗味苦辛,性平。它有宣肺散邪、祛痰排膿的功效,是治療咽喉腫痛的主要藥物;并有載藥上升的作用,可以作為上部疾病的引導藥。此外,還能宣通肺中的痰阻壅塞,有開胸利壅的作用。
本品常用于外感性的咳嗽,胸悶咳不暢快,痰多不易吐出等癥。由于能祛痰排膿,所以還用于咳嗽胸痛、咳吐膿血的“肺癰”。
用量:3~10克。
 
25、紫蘇(紫蘇葉、紫蘇梗)
歌訣: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譯注:紫蘇味辛,性溫。葉有發表散風寒的作用,可治風寒感冒,惡寒無汗、鼻塞咳嗽等癥。梗有降氣作用,可以消除氣滯引起的胸腹脹滿。
蘇梗兼有安胎作用,可治懷孕期氣脹胸悶噯氣等癥。又用大量(30克)紫蘇煎湯服,可治食魚蟹中毒、胸腹脹痛、嘔吐泄瀉等。
用量:3~10克。
附:紫蘇包括蘇葉和蘇梗,是風寒感冒兼氣滯脹悶的常用藥物。

26、麻黃(附:麻黃根)
歌訣: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譯注:麻黃味辛微苦,性溫,有發汗解表的作用。治惡寒發熱、頭痛無汗的風寒表癥。
本品還有宣肺平喘和利尿退腫的功效,可治實性的氣喘病和水腫病。
用量:1~7克。
附:麻黃根味甘,性平,有良好的止汗作用,善治自汗、盜汗。研末外撲,止汗功效亦很好。用量3~10克。

27、葛根(附:葛花)
歌訣:葛根味甘,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譯注:葛根味辛甘,性平,有發散風寒和解熱生津的作用。治發熱口渴、項背強、無汗怕風的外感表證和先熱后寒、往來不止的“溫瘧”。此外,還能解酒毒。
本品還有升散透發的作用,所以又治脾胃虛弱的泄瀉和有表證的痢疾,以及麻疹初期不易透發等癥。
用量:3~10克。
附:退熱宜生用,止瀉宜煨熟,解酒毒用“葛花”。

28、薄荷
歌訣: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散熱,骨蒸宜服。

譯注:薄荷味辛,性涼,最能清頭目、散風熱。善治頭痛、目赤、牙痛、咽喉腫痛等頭、目部分的風熱癥。因為有清散風熱的作用,所以又常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發熱無汗的表證和麻疹初期不易透發,還治皮膚受風熱引起的風疹等。炒炭用可兼治骨蒸勞熱。
本品炒炭雖然可以治骨蒸勞熱,但必須配合養陰清熱藥物同用。
用量:1~10克。

29、防風
歌訣: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痹痛,諸風口噤。

譯注:防風味辛甘,性微溫,有發汗散風寒除濕的作用。能治風寒感冒的頭痛、頭暈、身痛等表證和風濕性關節疼痛的痹癥,以及因風邪引起的牙關緊閉、口不能張、頭項強直、四肢抽搐等癥。
用量:3~10克。

30、荊芥
歌訣: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瘀。

譯注:荊芥味辛,性微溫,它能發汗解表,散風寒,清頭目。治風寒引起的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癥,以及風寒感冒和皮膚瘡疹等有怕冷發燒現象,或麻疹不易透發。
本品雖有消瘀血的作用,但臨床很少使用。荊芥炭有止血功效,可治各種出血。
用量:3~10克。

31、細辛
歌訣: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
譯注:細辛味辛,性溫。它的主要作用能散少陰經的風寒,并可止痛,所以常用治療少陰經的風寒頭痛。本品還有開竅通關的作用,外用研末吹鼻,可以催嚏通關,能治因關竅閉塞的神志昏迷不醒。此外,也常用于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疼痛。
本品除上述功效外,又能下氣祛痰,所以又治肺有寒痰的痰多咳嗽氣喘癥。
用量:0.5~3克。
附:本品有毒,藥性比較猛烈,用量不宜過大,所以古人有“細辛不過五(五分)”或“細辛不過錢(一錢,即3克左右)”的說法。對于陰虛火旺,血虛內熱和氣虛多汗的病證忌用。

32、羌活
歌訣: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疼,舒筋活絡。
譯注:羌活味辛苦,性溫,有發汗解表、散風寒、除濕的作用。治風寒感冒,身痛頭痛和因風寒濕引起的關節筋骨疼痛。本品治上半身的風寒濕邪,功效較為顯著,有舒筋活絡的功能。
用量:3~10克。

33、獨活
歌訣:獨活辛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譯注:獨活味辛苦,性微溫,有發表散風除濕的作用。治因風濕引起的頸項不靈活和腿足酸重麻木、疼痛、不能行走的“濕痹”癥。其他各種風濕性疾病,應用本品也有良好的效果。
本品發表作用與羌活相同,但沒有羌活猛烈,常與羌活同用以治風寒感冒的惡寒、頭痛等癥。本品適用于治下半身的風寒濕邪,如腰膝酸重疼痛或麻木不能行走等。
用量:3~6克。

34、知母
歌訣:知母味苦,熱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皆舒。
譯注:知母味苦,性寒,有清熱滋陰潤燥的作用。能夠解除溫熱病高熱煩渴,以及骨蒸勞熱,盜汗,咳嗽痰不易出等癥。
用量:3~10克。

35、白芷
歌訣: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搔癢,排膿通用。

譯注:白芷味辛,性溫。它能發表散風寒,善治風寒侵犯陽明經引起的頭額作痛,是風寒感冒的常用藥。又能祛風濕,治皮膚風邪濕熱所致的濕疹搔癢。此外,還有活血排膿作用,所以又是癰疽瘡毒等外癥的常用藥。
用量:3~10克。

36、藁本
歌訣: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祛,風邪可屏。
譯注:藁本味辛,性溫,有治頭部巔頂作痛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巔頂作痛。不但可以散寒除濕,而且還可祛風。
用量:2~6克。
附:白芷、藁本都能治風寒濕引起的頭痛,但白芷偏治頭額痛,藁本偏治頭頂痛。

37、香附
歌訣:香附味甘,快氣開郁,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譯注:香附味辛微苦,性平。它有理氣解郁的作用,常用于氣郁不得流通的胸脅脘腹脹痛。氣與血有密切關系,“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凝”,所以可治因郁結氣滯引起的月經不調和行經少腹脹痛等癥。由于它能理氣,所以又可以消化腸胃中停留的食物。
用量:6~10克。

38、烏藥
歌訣:烏藥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能用。
譯注:烏藥味辛,性溫,有除寒順氣的作用。治胸腹寒氣脹痛和膀胱有冷氣引起的小便滑利頻數,是順氣的常用藥物。
本品還適用于少腹連睪丸作痛的“疝氣”,以及婦女氣滯血凝、少腹作痛等癥。
用量:3~10克。

39、枳實
歌訣: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墻倒壁。
譯注:枳實味苦酸,性微寒,有消食化痰、行氣破積的作用。可以消除因食積痰滯、氣行不暢引起的胸腹脹滿、痞塞不通,或濕熱積滯的痢疾。歌中“沖墻倒壁”的說法,主要是形容本品有較大的行氣破積的作用。
用量:3~6克。

40、枳殼
歌訣:枳殼微寒,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譯注:枳殼味苦酸,性微寒,有降氣的作用。可以寬暢腸胃之氣。凡胸腹脹滿之疾,都可以服用。
用量:3~6克。
附:枳實、枳殼性味相同,但枳實力強,多用于破積導滯,通利大便;枳殼力緩,多用于理氣寬中,消脹除滿。

41、白蒄(附:白豆蒄花、白豆蔻殼)
歌訣:白蒄辛溫,能祛瘴翳*,溫中行氣,止嘔和胃。
譯注:白豆蔻味辛,性溫。它能消除因肺寒引起的目生障翳,但主要作用是行氣溫中、散寒燥濕、開胃消食,所以能治胃氣不和的嘔吐噯氣、胸脘脹痛等癥。
注:*翳(yi):音義,即眼珠上生出的障膜。
用量:1~6克。
附:不宜久煎。白蒄又名“白豆蔻”,是干燥的種子。花名“白豆蔻花”,殼名“白豆蔻殼”,功用相同,力量較弱。

42、青皮
歌訣:青皮苦溫,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譯注:青皮味辛苦,性溫。它能疏肝破氣,善治肝氣郁結的胸脅或乳房脹痛、乳癰和疝氣痛,可以起到平肝止痛的功效,并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對食積不消的脘腹脹痛均可治療。
用量:3~10克。

43、陳皮(附:橘白、橘紅)
歌訣:陳皮辛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譯注:陳皮味辛苦,性溫,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作用。所以適用于中氣不和而發生的胸悶腹脹、嘔吐、噯氣、食欲不振及痰多的咳嗽等癥。如去掉外面紅色的而單用里面白色的稱為“橘白”,則減低了燥性和散性,只有和胃化濕的作用;如去掉里面白色的而單用外面紅色的稱為“橘紅”,則加強了消痰的功效。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橘皮,偏于健脾理氣,作用較緩,臨床上多用于疏利中、上二焦的氣機;青皮偏于疏肝理氣,作用較猛,臨床上多用于疏利中、下二焦的氣機。若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二藥可同用。

44、蒼術
歌訣:蒼術苦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祛瘴疫*。

譯注:蒼術味苦,性溫。它有燥濕健脾發汗的作用,所以對胃脘脹悶不舒的嘔吐、水瀉,以及外感風濕的身重疼痛和風寒溫痹、關節酸痛,均較適宜。又治因感受山嵐瘴氣而發生的傳染病。
注:*瘴疫,即山嶺間濕熱郁蒸的穢惡之氣引起的傳染病。
用量:3~10克。
附:蒼術與白術都能健脾祛濕,但蒼術燥濕而健脾,還有發汗的作用,白術健脾而祛濕,有止汗的作用。

45、厚樸
歌訣:厚樸苦溫,消脹泄滿,痰氣瀉痢,其功不緩。
譯注:厚樸味苦辛,性溫,有下氣燥濕散滿的作用。對濕阻腸胃、氣滯不通的胸腹脹滿及痰多肺氣下降的氣喘咳嗽,以及濕郁氣滯的水瀉痢疾等病,都有較好的療效。
用量:3~6克。

46、南星(附:膽星)
歌訣: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風搐自安。
譯注:南星苦辛,性熱,有毒。有散風化痰、解除痙攣的作用。治中風病的突然昏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涎上壅,又可治破傷風病,口不能張、肢體強直、抽搐等癥。
用量:1~5克。
附:生南星有大毒,內服宜慎,一般均加生姜制后用。又有將南星研末加牛膽汁制,稱為“膽星”,性味苦涼,有清化痰熱、解除痙攣的功效,適用于小兒的驚風痰喘,以及中風、癲癇因痰熱而引起驚厥、抽搐等癥。

47、半夏
歌訣: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疼,嗽嘔堪入。
譯注:半夏味辛,性溫,有燥濕化痰、健脾和胃、降逆止嘔的作用。治因濕痰多引起的頭痛、咳嗽,或因痰水停留而出現的胸脘脹滿、不思飲食、嘔吐等癥。
用量:3~10克。
附:生半夏有毒,一般均制后用。因炮制方法不同,效用也稍有區別。如“法半夏”(用生姜、白礬制)偏于燥濕化痰;“清半夏”(用姜、礬制后,再用清水浸泡)燥性較輕;“姜半夏”(又名“制半夏”,用姜汁拌制)偏于止嘔;“半夏曲”(用姜汁和面粉制后發酵而成)主要用于和胃止嘔。以上都不可和烏頭同用。
半夏、南星,都能燥濕化痰,但半夏化脾胃濕痰,兼能止嘔;南星化經絡風痰,燥烈之性更甚。

48、藿香
歌訣: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譯注:藿香味辛,性微溫,有芳香化濕、理氣發表的作用,能止嘔吐,也能發散風寒。本品主治夏天受了暑濕,脾胃不和,出現上吐下瀉等癥。
注:*霍亂:這里是指急性胃腸炎,即因吃了不清潔的食物,或感受暑濕,體內清濁之氣一時混亂,而致脘腹脹痛,上吐下瀉。多發生在夏秋季節。(非指惡性傳染病之“霍亂”!)
用量:3~10克。

49、檳榔
歌訣:檳榔辛溫,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后重*。
譯注:檳榔味辛苦,性溫。它的下降行氣較大,并有驅除腸寄生蟲(絳蟲、蛔蟲、鉤蟲、姜片蟲等)的功效,所以稱為破氣殺蟲。此外,對于因痰水停留而致的胸腹脹滿、水腫,以及因食積不消引起的泄瀉、痢疾、腹痛后重等癥,均可治療。
本品有截瘧的功效,因此,又可以治療瘧疾。
注:*后重:時時要想大便而又便不出來,并有下墜的感覺。
用量:3~10克。臨床驅除絳蟲,可用60~90克。

50、腹皮(大腹皮)
歌訣: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譯注:腹皮味辛,性微溫。它有降氣的作用,適用于因氣不下降的胸腹脹悶;并有利水濕、健脾胃的功效,可治因水濕停留而致的浮腫病。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檳榔的殼。

51、香薷
歌訣: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譯注:香薷味辛,性微溫,有發汗祛暑,通利小便的作用。治夏天感受暑邪冷濕而引起的頭痛惡寒、發熱無汗、小便赤澀和腹痛吐瀉等癥,也治因水濕停留而出現的水腫病,又有解除暑邪煩熱的功效。
注:*霍亂:見藿香條。
用量:3~10克。

52、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歌訣:扁豆微溫,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譯注:扁豆味甘,性微溫。它有健脾化濕的作用,適用于暑濕內傷脾胃,以致中氣不和,引起上吐下瀉、小腿肌肉攣急(轉筋)等癥。并治婦女脾虛有濕的白帶病。生研絞汁服又有清熱解毒的作用,且可解酒毒。
用量:3~15克。治暑濕宜生用,健脾胃宜炒用。
附:
“扁豆衣”,即扁豆的干燥種皮,功用與扁豆相同,但藥力稍弱,臨床常用于脾虛有濕,或暑濕引起的吐瀉。用量6~9克。
“扁豆花”,即白扁豆的花,有清暑化濕的作用,可治泄瀉、痢疾。用量3~6克。

53、豬苓
歌訣: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多服損腎。
譯注:豬苓味淡,性平,本品為利尿滲濕藥,所以可治小便短少、尿道熱痛的淋病和水濕停聚小便不利的水腫病,以及水濕引起的泄瀉、白帶等。但不宜多服,多服,恐消耗津液,損傷腎陰。
注:*淋,是小便不爽,尿道疼痛的一種病。
用量:6~12克。
附:豬苓、茯苓都能利水滲濕,茯苓能健脾,偏于滲濕;豬苓專能利水,且較茯苓為強,無補益的作用。

54、澤瀉
歌訣:澤瀉甘寒,消腫止渴,除濕通淋,陰汗*自遏。
譯注:澤瀉味甘,性寒,有利小便、清濕熱的作用。治小便不利的水腫和因濕熱引起的口渴、泄瀉、淋病以及陰部出汗等癥。
注:*陰汗:即前陰下部有汗,為濕熱下注的一種病。
用量:6~12克。

55、木通
歌訣: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譯注:木通味苦,性寒,有清熱和利尿的作用。能利小便,善治小腸有熱的小便淋瀝、尿道作痛,以及小便不利的浮腫病。又能疏導血脈,通經行滯,可治婦女經閉及乳汁不通。
用量:3~6克。

56、車前子(附:車前草)
歌訣: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實。
譯注:車前子味甘,性寒,有利尿清熱明目的作用。治小便不利和小便短少澀痛的淋病,以及眼睛紅腫作痛等癥。由于能利小便,所以又能止大便泄瀉。
注:*溺澀:溺(niao)同尿,即小便,溺澀,就是小便不通暢。
用量:3~10克。
附:“車前草”,性味功效與車前子相同,兼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吐血、鼻血、尿血等癥;鮮車前草還能治熱痢。

57、地骨皮
歌訣: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譯注:地骨皮味甘,性寒,有解除肌膚虛熱和涼血的作用。治有汗的骨節煩熱、陰虛勞嗽、吐血、盜汗和肺熱咳嗽氣喘、心煩口渴等癥,并有降火補陰的功效。
用量:6~10克。

58、木瓜
歌訣:木瓜味酸,濕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譯注:木瓜味酸,性溫,有除濕舒筋的作用。善治濕邪引起的足膝腫痛或麻木的腳氣病,以及因吐瀉而津液耗損不能養筋引起的小腿肌肉攣急的轉筋癥。此外,還有強筋骨的作用,可治足膝無力。
注:*腳氣:是指由濕氣引起的病,表現為兩腳軟弱,行動不便。分干、濕二種,濕腳氣兩脛腫大,干腳氣兩脛不腫,或麻木,或攣急,或痿軟。
用量:3~10克。
 
59、甘草: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60、威靈仙: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61、牡丹皮: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62、玄參: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63、沙參:沙參味甘,消腫排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64、丹參: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65、苦參: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66、龍膽草:龍膽苦寒,療眼赤疼,下焦濕腫,肝經熱煩。
67、五加皮:五加皮溫,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68、防己(木防己、漢防己):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69、地榆: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70、茯神:茯神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怒隸。
71、遠志: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72、酸棗仁(附:酸棗樹皮):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73、菖蒲: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74、柏子仁: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潤腸,更療驚悸。
75、益智仁: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76、甘松: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77、小茴香: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疼,調中暖胃。
78、大茴香: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79、干姜:干姜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寒尤堪。
80、附子: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功有。
81、川烏: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疼,破積之物。
82、木香(廣木香):木香微溫,散帶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83、沉香: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地,氣逆為佳。
84、丁香:丁香辛熱,能除守嘔,心肺疼痛,溫胃可曉。
85、砂仁:砂仁性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行氣破滯。
86、蓽澄茄:蓽澄加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逐寒氣。
87、肉桂:肉桂辛熱,善通血脈,用痛虛寒,溫補可得。
88、桂枝: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89、吳茱萸:吳萸辛熱,能調疝氣,臍腹寒疼,酸水能治。
90、延胡索: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91、薏苡仁(苡仁):薏苡味甘,專除溫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92、肉豆:肉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93、草豆:草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94、訶子(訶黎勒):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95、草果: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辟瘴。
96、常山: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97、良姜(附:紅豆):良姜性熱,下氣溫中,轉筋霍亂,酒食能攻。
98、山楂: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99、神曲: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結逐痰,調中下氣。
100、麥芽: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101、蘇子(紫蘇子)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 肺。
102、甘遂:甘遂苦寒,破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103、大戟: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堅,其功瞑眩。
104、白芥子: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痞塊,服之能安。
105、蕪花:蕪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濕,止咳痰吐。
106、商陸(赤商陸、白商陸):商陸苦寒,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
107、海藻:海藻咸寒,消癭散疬,除脹破,利水通閉。
108、牽牛子(黑丑、白丑):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癖,散滯除壅。
109、葶藶:葶藶辛苦,利水消腫  ,痰咳瘕,治喘肺癰。
110、瞿麥:瞿麥苦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111、荊三棱: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112、五靈脂:五靈味甘,血滯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3、莪術: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經最宜。
114、干漆:干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115、蒲黃:蒲黃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須炒,破血用生。
116、蘇木:蘇木甘或,能行積血,產后血經,兼醫年跌。
117、桃仁:桃仁甘平,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嘗。
118、姜黃:姜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結痛,下氣最捷。
119、郁金(廣郁金、川郁金):郁金味苦,破血行氣,血淋溺血,郁結能舒。
120、金銀花(附:忍冬藤):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
121、漏蘆:漏蘆性寒,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122、白蒺藜:蒺藜味苦,療瘡搔癢,白癜頭瘡,翳除目良

123、白附子
歌訣: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痹*風瘡,中風痰癥。
譯注:白附子味辛甘,性溫,有毒。有祛風痰、散寒濕的作用,善于升散上行,能治面部各種疾病,還可治療體虛風邪入侵,肢體麻木的血痹*和瘡瘍等癥。特別是對偏正頭痛、口眼歪斜、中風痰壅等癥,功效較好。
注:*血痹:即氣血痹閉不行,以致肢體麻痹不仁的一種病。
用量:1~6克。
附:本品即“獨角蓮”。

124、全蝎
歌訣:全蝎味辛,祛風痰毒,口眼喎斜,風癎發搐。

譯注:全蝎味甘辛,性平,有毒。有祛除風痰、止痙攣抽搐的作用,善治中風引起的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以及小兒驚風、癎癥等四肢抽搐。本品還有解瘡毒的作用,可治痔瘡或瘡腫發癢諸癥。
用量:煎服全用2~4枚,蝎尾2~5枚。散劑適當減少。
附:蝎尾功效較全蝎為大。


125、蟬蛻
歌訣:蟬蛻甘寒,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
譯注:蟬蛻味甘,性寒。有散風熱、止驚風抽搐的作用,并可透疹。常用于風熱感冒和溫病初起的發熱,小兒驚風或破傷風的抽搐,以及麻疹、風疹初起不易透發等。并治小兒形瘦肚大的疳積病和因風熱而起的失音癥。此外,還可消退目生翳障遮睛的眼病。
用量:1~5克。去頭足。

126、僵蠶
歌訣:僵蠶味咸,諸風驚癎,濕痰喉痹,瘡毒瘢痕。

譯注:僵蠶味咸辛,性平。有除風熱、熄肝風、止抽搐、化濕痰的作用,可治驚風和癎癥的四肢抽搐及風熱頭痛、齒痛、目痛、咽喉腫痛等癥。此外,本品尚有除濕化痰消瘡毒的作用,常用于瘰疬痰核和皮膚濕瘡、丹毒等癥。研末外敷又能滅諸瘡瘢痕。
用量:3~10克。

127、蜈蚣
歌訣:蜈蚣味辛,蛇虺*惡毒,鎮驚止痙,墮胎逐瘀。

譯注:蜈蚣味辛,性溫,有毒。有解瘡毒、蛇毒的作用,能治毒蛇咬傷和惡瘡腫毒。還有除風邪止痙攣的功效,可治小兒驚風和破傷風的痙攣抽搐、口不能張、項背強直等癥。此外,又有去惡血墮胎的作用,孕婦忌用。
注:*虺(hui),音悔。毒蛇。
用量:1~3條。
附:孕婦忌用。

128、木鱉子
歌訣:木鱉甘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疼,消腫最速。

譯注:木鱉子味甘,性寒,有毒。有清血熱、消瘡毒的作用,對乳房腫痛的“乳癰”和跌打損傷的腰痛,消腫止痛的效果最快。
本品還能用于惡瘡腫毒和瘰疬等癥。
用量:0.06~0.15克。
附:本品以外用為主,醋磨外涂,內服只可用極少量,且須慎用。

129、蜂房(露蜂房)
歌訣:蜂房咸苦,驚癇瘛疭*,牙疼腫毒,瘰疬乳癰。

譯注:蜂房味咸苦,性平,有毒。有除風解毒殺蟲的作用,可治驚風癲癇、手足抽搐、蛀牙作痛和癰腫瘡毒、瘰疬、乳房癰腫疼痛等癥。
注:*瘛疭(zhi  zong),讀作“制縱”。筋脈拘急曰瘛,筋脈弛張曰疭。
用量:0.5~1.5克。
附:本品有毒,不宜內服。一般都作外用,煎湯洗或研末敷。

130、白花蛇
歌訣:花蛇溫毒,癱瘓喎斜,大風疥癩,諸毒稱佳。

譯注:白花蛇味甘咸,性溫,有毒。它有除風濕、定驚、止抽搐的作用,可治風濕引起的肢體筋脈拘攣疼痛,或麻木不能活動(左癱右瘓)和口眼歪斜、以及小兒驚風抽搐等癥。并治疥癬皮膚搔癢和大麻風等病,療效都比較好。
用量:3~5克。

131、蛇蛻
歌訣:蛇蛻咸平,能除翳膜,腸痔蠱毒*,驚癇搐搦。

譯注:蛇蛻味甘咸,性平。能退目翳,消腫、殺蟲、止抽搐,可治目生翳膜、痔瘡腫痛、皮膚疥癬和各種蟲毒,以及驚風、癲癇、抽搐等癥。
注:*蠱毒:在這里是泛指各種蟲毒。
用量:3~6克。

132、槐花
歌訣:槐花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譯注:槐花味苦,性微寒。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治痔漏肛門出血和大便下血,并且能治大腸有熱的痢疾。此外,還有殺蛔蟲的功效。
本品亦常用于吐血、鼻出血、子宮出血,以及肝熱引起的頭痛、目赤、眩暈等癥。
用量:3~10克。

133、鼠粘子(牛蒡子、大力子)
歌訣:鼠粘子辛,能除瘡毒,癮疹*風熱,咽疼可逐。

譯注:鼠粘子味辛苦,性寒。有疏散風熱、透疹、解毒和消腫等作用,可治瘡癰腫毒和皮膚發疹搔癢成片的癮疹,以及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和麻疹不透等癥。
注:*癮疹:是熱邪客于皮膚,又受風濕而發出的一種皮疹,遍身搔癢如蚊蚤所致一樣。
用量:3~10克。

134、茵陳蒿
歌訣:茵陳味苦,退疸除黃,瀉濕利水,清熱為涼。

譯注:茵陳蒿味苦,性微寒,是治療黃疸的主要藥物。對濕熱引起的全身發黃,療效較好,這是因為它有利水濕和清熱的作用。
用量:6~12克。

135、紅花(附:藏紅花)
歌訣:紅花辛溫,最消瘀熱,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譯注:紅花味辛,性溫。有活血、行瘀血的作用,能消除因瘀血引起的發熱。多用可以行瘀血、通月經,適用于由瘀血不行的經閉、難產或產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等癥。少用又可養血。
用量:2~6克。
附:“藏紅花”味甘性平,功效與紅花相近,但養血的力量較大,去瘀血的力量較小。一般用量1~3克。

136、蔓荊子
蔓荊子苦,頭疼能醫,拘攣濕痹,淚眼堪除。

譯注:蔓荊子味苦辛,性微寒。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的作用,善治風熱感冒頭痛,并治風濕痹痛,四肢拘攣,不得屈伸。此外,還可治目痛多淚的眼病。
用量:3~10克。

137、馬兜鈴(附:杜青木香)
歌訣:兜鈴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

譯注:馬兜鈴味苦,性寒。能清肺與大腸之熱,有降氣、化痰、止咳喘的作用。外用,熏洗痔漏,可起到消腫止痛的功效;內服可治有痰的氣喘和肺部有熱的久咳。
用量:3~6克。
附:“杜青木香”即馬兜鈴的根,味辛苦,性寒,有催吐、解毒、消腫的作用。可治食物中毒、毒蛇咬傷,以及熱毒腫痛等癥。內服用量3~10克;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138、百合
歌訣: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譯注:百合味甘,性微寒。有清心、安神、定驚的作用,可治心煩驚悸、神志不安,即所謂“安心定膽”。又有潤肺、止咳、利尿的功用,可治肺熱咳嗽和浮腫疾病。此外,癰疽等外癥也可內服,能起到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啖(dan):音淡,吃的意思。
用量:3~10克。

139、秦艽
歌訣:秦艽微寒,除濕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譯注:秦艽味苦辛,性微寒。有除風濕、舒筋和血、退虛熱的作用,可治風濕痹痛、四肢關節拘攣和大便下血,以及虛勞骨蒸的發熱等癥。
用量:3~10克。

140、紫菀
歌訣: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癰吐膿,寒熱并濟。

譯注:紫菀味苦辛,性溫。有溫肺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既能治肺部有寒、肺氣壅塞的痰喘咳嗽,又能治肺部有熱、咳吐膿血的肺癰。本品溫而不熱,潤而不燥,所以對肺寒、肺熱都適宜。
用量:3~10克。

141、款冬花
歌訣: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喘咳,補勞除煩。

譯注:款冬花味辛甘,性溫。有理肺下氣、消痰止咳的作用,可治咳嗽吐膿血的肺癰和肺部有寒的氣喘咳嗽。并治虛勞煩熱咳嗽。
用量:3~10克。

142、金沸草(附:旋覆花)
歌訣:金沸草溫,消痰止嗽,明目祛風,逐水尤妙。

譯注:金沸草味咸,性溫。有消痰、止咳、降氣的作用,能治痰壅氣喘的咳嗽,及肺部有寒的痰飲咳嗽氣喘。此外,還有祛風明目和祛除痰水的功效。
本品不但能降氣,并可止嘔,所以又常用于噯氣嘔吐等癥。
用量:3~10克。
附:莖葉名“金沸草”,花名“旋覆花”(此藥有細毛,宜布包入湯煎),功用相同。

143、桑皮
歌訣:桑皮甘辛,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淺。
譯注:桑白皮味甘辛,性寒。有止咳平喘、善瀉肺部熱邪的作用。因此,對肺熱的咳嗽氣喘,功效很好。
此外,本品還有利小便、退水腫的作用,可用于小便不利的水腫。
用量:3~10克。


144、杏仁(苦杏仁、甜杏仁)
歌訣:杏仁溫苦,風寒喘嗽,大腸氣閉,便難切要。

譯注:杏仁味苦,性溫,有小毒。有止咳平喘、降氣潤腸的作用,善治外感風寒引起的氣喘咳嗽,并大腸氣滯的大便閉結不通,以及老人、產婦等腸中津液不足的大便困難。
用量:3~10克。
附:杏仁有甜、苦二種。上面所指的是苦杏仁,有小毒;甜杏仁味甘性平,無毒,有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適宜于虛勞咳嗽。

145、烏梅
歌訣:烏梅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津,能安瀉痢。

譯注:烏梅味酸,性溫。有收斂肺氣、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治肺氣虛的久咳不止和津液不足的消渴癥;并能澀腸,可治久瀉久痢。
本品還有安蛔蟲的作用,可治蛔蟲厥逆的嘔吐腹痛。本品外用擦牙,治牙關緊閉、口不能張。
用量:3~10克。

146、天花粉
歌訣:天花粉寒,止渴祛煩,排膿消毒,善除熱痰。
譯注:天花粉味甘酸,性寒。甘酸能生津,寒能清熱,所以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可治熱病津傷的煩熱口渴;并能消腫解毒排膿,治療癰腫瘡毒。本品又善于化熱痰,也可治肺部有熱痰的咳嗽。
用量:10~15克。
附:本品即“瓜蔞根”。

147、瓜蔞仁
歌訣:瓜蔞仁寒,寧嗽化痰,傷寒結胸,解渴止煩。

譯注:瓜蔞仁味甘,性寒。有清熱化痰、潤肺寬胸的功效,可治痰熱咳嗽和傷寒病痰熱結在胸部,按之作痛的“結胸”癥;并可解除熱病的煩渴。
本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治腸液干燥的大便秘結。
用量:6~12克。
附:本品即瓜蔞的種子。瓜蔞的果殼即“瓜蔞皮”,全用即“全瓜蔞”。瓜蔞皮偏于清熱化痰;仁偏于潤燥通便;全瓜蔞既清熱化痰,又潤腸通便。

148、密蒙花
歌訣: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虛翳青盲*,服之效速。

譯注:密蒙花味甘,性微寒,是眼科的專用藥。它的主要作用是明目,并能養肝。肝開竅于目,因此對肝血虛引起的眼睛生翳膜和眼睛外觀雖無變化但看不見東西的“青盲”癥,用本品治療,療效較好。
注:*青盲:指眼外觀無異常而逐漸失明者。相當于視神經萎縮。
用量:3~10克。

149、菊花(黃菊花、白菊花、野菊花)
歌訣:菊花味甘,除熱祛風,頭暈目眩,收淚殊功。

譯注:菊花味甘苦,性微寒。有散風熱、平肝陽、明目的功效,能治外感風熱感冒,頭暈目眩或目赤多淚等癥。凡因風熱或肝陽上升引起的頭目諸病,用本品治療,效果較好。
本品尚能解毒,治療疔瘡腫毒,內服外敷均可。
用量:3~10克。
附:藥用菊花,主要有“黃菊花”(“杭菊花”)、“白菊花”(“滁菊花”)、“野菊花”三種。黃菊花產浙江杭州的最好,所以又稱杭菊花,它的功效偏于散風熱,常用它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等癥。白菊花產安徽滁縣的最好,所以又稱滁菊花,它的功效偏于平肝陽,常治肝陽上升的頭暈、目眩等癥。野菊花的功效偏重于解毒,常用于疔瘡腫毒。野菊花葉又能外敷治療瘡瘍。

150、木賊
歌訣:木賊味甘,祛風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

譯注:木賊味甘苦,性平。它的功效主要是散風熱、明目退翳,可治風熱引起的目赤多淚和翳膜遮睛等目疾。此外,本品還有止血化瘀的作用,既能止月經過多,又能消瘀血積聚。
用量:3~6克。

151、決明子
歌訣:決明子甘,能祛肝熱,目疼收淚,仍止鼻血。

譯注:決明子味甘苦,性微寒。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常用于目赤腫痛和多淚不收的眼睛病。又可止肝經有熱的鼻出血。
本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治大便燥結不通。
用量:3~10克。

152、犀角(附:廣角)
歌訣: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譯注:犀角味苦酸微咸,性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能治溫熱病熱邪入于血分,出現的神昏譫語、驚狂、發斑、發疹和熱盛迫血妄行的吐血、鼻血、便血等出血癥。此外,亦常用于疔瘡腫毒或毒蛇咬傷,毒邪內陷,出現的神志昏迷等。
用量:沖服1~3克,煎服3~10克。
附:犀牛是稀有動物,犀角來源極少,現多用廣角代替。但廣角作用較弱,用量宜較大,一般用10~15克。

153、羚羊角
歌訣: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驚解毒,神志能安。

譯注:羚羊角味咸,性寒,是清肝火、熄肝風的主要藥物。肝開竅于目,所以又能明目,治肝火過盛的目赤腫痛、羞明怕光等癥。此外,還有解熱毒的作用,善治溫熱病高熱神昏痙攣和小兒驚風四肢抽搐等癥。
用量:0.6~5克。
附:本品是貴重藥品,一般都是磨汁服或研末服,亦可煎湯服。

154、龜甲(附:龜板膠)
歌訣:龜甲味甘,滋陰補腎,止血續筋,更醫顱囟*。

譯注:龜甲味咸甘,性寒。它主要有滋陰補腎的作用,并能強筋健骨,可治陰虛發熱和腎虛的筋骨不健,腰腳軟弱無力,以及小兒的囟門不合等癥。
此外,本品尚可止血,能治痔瘡出血或婦女崩漏等出血癥。
注:*顱囟(lu  xin):讀作“盧信”,即囟門。
用量:10~25克。
附:龜甲又名“龜板”,熬成膠為“龜板膠”,它的滋陰止血的功效更為顯著,并能補血。用量3~10克。

155、鱉甲
歌訣:鱉甲咸平,勞嗽骨蒸,散瘀消腫,去痞除癥。

譯注:鱉甲味咸,性平。有養陰散瘀、消痞除癥的作用,可治虛勞咳嗽、骨蒸盜汗和瘀血停滯的月經不通、痞塊癥瘕等癥。此外,還能消腫,對癰腫而有瘀血的有效。
用量:10~25克。

156、桑寄生
歌訣:桑上寄生,風濕腰痛,止漏安胎,瘡瘍亦用。

譯注:本品是桑寄生屬的寄生植物,味苦性平。有補肝腎、強筋骨、除風濕、安胎的作用,可治風濕性關節疼痛,特別是對因肝腎虛虧而引起的腰膝酸痛,療效較好。又治孕婦胎動不安、漏胎(懷孕期子宮出血)。此外,還可用于刀傷、癰腫等外癥。
用量:3~10克。

157、火麻仁
歌訣: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潤腸通結,小水能行。

譯注:火麻仁味甘,性平。有滑利的作用,能下乳催生,可治乳少難產。又因滑潤大腸的作用較著,兼能補中,適用于老人、產后和熱性病后血虧津少的腸燥、大便秘結等癥。此外,還能通利小便。
用量:3~10克。

158、山豆根
歌訣:山豆根苦,療咽腫痛,敷蛇蟲傷,可救急用。

譯注:山豆根味苦,性寒。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善治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和齦腫牙痛;并可外敷蛇蟲咬傷,用來急救。
用量:3~6克。

159、益母草(附:茺蔚子)
歌訣:益母草苦,女科為主,產后胎前,生新去瘀。
譯注:益母草味辛苦,性寒,是婦科要藥。適用于月經不調,及產后瘀血不行的腹痛、頭目眩暈等癥。不論胎前、產后都可應用,能起到生新血、去瘀血的功效。
此外,本品還有利小便,退水腫的作用。
用量:3~10克。
附:益母草子名“茺蔚子”,活血調經的功效與益母草相同,兼有明目的作用,能治肝熱目赤腫痛。用量3~10克。

160、紫草
歌訣:紫草咸寒,能通九竅,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譯注:紫草味咸甘,性寒。能滑腸通大便和利水消水腫,即有通竅的作用。但更主要的作用是涼血解毒,最適用于血分有熱的斑疹痘毒;并可用于預防麻疹。
用量:3~10克。
附:預防麻疹的用量:6個月~1歲3克,2歲~3歲6克,4~6歲9克,7~12歲12克。水煎三次分服,連服三天。

161、紫葳(凌霄花)
歌訣:紫葳味酸,調經止痛,崩中帶下,癥瘕通用。
譯注:紫葳味酸,性微寒。有活血通經、行瘀止痛的作用,可治婦女瘀血不行、經閉腹痛。對于婦女子宮出血、瘀血不盡、腹部刺痛、帶下,以及瘀血結聚成塊的癥瘕都可應用。
用量:3~10克。

162、地膚子
歌訣:地膚子寒,去膀胱熱,皮膚搔癢,除熱甚捷。

譯注:地膚子味甘苦,性寒。有清除膀胱濕熱、通利小便的作用,可治由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尿道熱痛的淋病。外洗,可治皮膚疥癬濕瘡搔癢。本品對于清除皮膚濕熱的療效是較快的。
用量:6~12克。外用無定量。

163、楝根皮
歌訣:楝根性寒,能追諸蟲,疼痛立止,積聚立通。

譯注:苦楝根皮味苦,性寒,有小毒。有毒,能殺蟲。蟲痛用它可以止痛,蟲積用它可以通利。
本品主要有殺蛔蟲、鉤蟲的作用,可用于蛔蟲或鉤蟲引起的腹痛。外用煎湯洗或研末敷,能治疥癬等皮膚病,可以殺蟲止癢。
用量:干品:3~10克;鮮品:10~20克。

164、樗根白皮
歌訣:樗*根味苦,瀉痢帶崩,腸風痔漏,燥濕澀精。

譯注:樗根白皮味苦澀,性寒。能治久瀉久痢、白帶、子宮大出血、大便下血、痔漏出血等癥,可以起到燥濕收斂的功效。并可澀精、治遺精滑精。
注:*樗(chu):音初,即“臭椿樹”。
用量:3~10克。
附:本品與“椿根白皮”功效相近。

165、澤蘭
歌訣:澤蘭甘苦,癰腫能消,打撲傷損,肢體虛浮。
譯注:澤蘭味甘苦,性微溫。有行瘀血的作用,可治月經不通或產后瘀阻腹痛;并能消散癰腫和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等癥。此外,還能利小便,消浮腫病。
用量:3~10克。

166、牙皂
歌訣:牙皂味辛,通關利竅,敷腫痛消,吐風痰妙。

譯注:牙皂味辛咸,性溫,有小毒。有開竅的作用,可以作為催嚏藥,并可作為催吐藥,能吐熱風痰涎,治突然昏迷、痰涎上涌,或中風痰多、神昏不語等癥,可研末吹鼻取嚏或溫水調灌取吐。此外,本品研末外敷,有消癰腫止痛功效。
用量:1~3克。
附:本品形狀象豬牙,所以又名“豬牙皂”,功效與普通大皂莢一樣。

167、蕪荑
歌訣:蕪荑味辛,驅邪殺蟲,痔瘺癬疥,化食除風。
譯注:蕪荑味辛,性平。有除內臟風冷和殺蟲(蛔蟲、絳蟲、繞蟲)的作用,可治蟲積腹痛。外敷治痔瘡或瘺管和疥癬等皮膚病;內服還有消食和散皮膚風濕的的功效。
用量:3~6克。

168、雷丸
歌訣:雷丸味苦,善殺諸蟲,癲癇蠱毒,治兒有功。

譯注:雷丸味苦,性寒,有小毒。它的作用主要是殺蟲,可治多種蟲積腹痛,如絳蟲、鉤蟲、蛔蟲等。此外,還能治因蟲而致的癲癇和多種蟲毒而致的形瘦腹大、便血等蠱毒癥。本品對小兒的治療效果較好。
用量:一次量,3~10克,一日服三次,連服三日,做成丸散吞服。
附:本品加熱能破壞藥效,所以不宜入煎劑。

169、胡麻仁(黑芝麻)
歌訣:胡麻仁甘,疔腫惡瘡,熟補虛損,筋壯力強。

譯注:胡麻仁味甘,性平。生用外敷腫毒惡瘡,熟用內服有養血補肝腎作用,能治肝腎不足的虛損病,可使筋骨堅強而有力。
此外,本品又有潤滑大腸的作用,可用于老人、產后及病后腸液枯燥的大便秘結。
用量:3~10克。

170、蒼耳子
歌訣:蒼耳子苦,疥癬細瘡,驅風濕痹,搔癢堪嘗。
譯注:蒼耳子味甘苦,性溫,有毒。有發汗祛風濕的作用,善治疥癬和細小的濕疹、濕瘡以及麻風等皮膚病;又治風濕性關節痹痛。對于皮膚病的搔癢,內服療效較好。
本品又能治風寒頭痛和風濕上攻引起的鼻流濁涕而有腥臭味的“鼻淵”癥。
用量:3~10克。

171、蕤*仁
歌訣:蕤仁味甘,風腫爛弦,熱脹胬肉,眼淚立痊。

譯注:蕤仁味甘,性寒。有除風熱明目的作用,善治風熱引起的目赤腫痛、眼睛邊緣赤爛、眼球熱脹、胬肉遮睛和多淚等眼病。
注:*蕤(rui),音銳。
用量:3~10克。

172、青葙子
歌訣:青葙子苦,肝臟熱毒,暴發赤障,青盲可服。

譯注:青葙子味苦,性微寒。有清肝火明目的作用,是眼科常用藥,善治肝火熱毒引起的眼睛突然紅腫作痛,或眼生翳障、視物模糊等癥。對視物不見的“青盲”癥,也可內服。
用量:3~10克。

173、谷精草
歌訣:谷精草辛,牙齒風痛,口瘡咽痹,眼翳通用。

譯注:谷精草味辛,性微溫。有散風熱、清頭目的作用,對于風熱引起的頭痛、牙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和眼生翳膜等癥,都可應用。
用量:3~10克。

174、白薇
歌訣:白薇大寒,療風治瘧,人事不知,昏厥堪卻。

譯注:白薇味苦咸,性寒。最能清解血分熱邪,善治瘟熱病熱邪入于營分,舌紅口干,午后熱盛和夜熱早涼的陰虛發熱,以及瘧疾經久不止,身熱不退等癥。又治婦人血虛、陽氣偏勝發生神志昏迷、人事不知的“血厥”證。
用量:3~10克。

175、白蘞
歌訣:白蘞微寒,兒瘧驚癇,女陰腫痛,癰疔可啖。

譯注:白蘞味苦辛,性微寒。有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治小兒瘧疾和因熱引起的驚癇;并治婦女陰部腫痛及癰腫疔瘡等外癥,都可以內服。
本品主要用于癰腫瘡瘍、紅腫疼痛,不但可以內服,外敷的效力也很好。
用量3~10克。
附:本品反烏頭,不能與之同用!

176、青蒿
歌訣:青蒿氣寒,童便熬膏,虛熱盜汗,除骨蒸勞。
譯注:青蒿味苦,性寒。用男孩的尿去首尾與青蒿同熬成膏,可治夜熱早涼的陰虛發熱、盜汗,以及骨蒸勞熱等癥,能起到清除陰分虛熱的作用。
此外,又有清解暑熱的功效,常治傷暑的發熱和熱重寒輕的瘧疾。
用量:3~10克。

177、茅根(附:白茅花)
歌訣:茅根味甘,通關逐瘀,止吐衄血,客熱可去。

譯注:茅根味甘,性寒。功能通關竅、利小便、清血熱、消瘀血,善治熱性病引起的吐血、衄血、尿血,以及小便不利等癥。肺胃有熱,亦可祛除。
用量:干品,6~12克;鮮品,15~30克。
附:“白茅花”止血作用與茅根相同,亦用于吐血、鼻血等癥。用量3~6克。

178、大小薊(大薊、小薊)
歌訣:大小薊苦,消腫破血,吐衄咯唾,崩漏可啜。

譯注:大、小薊味甘、苦,性涼,有清血熱、消腫毒、破血行瘀的作用。生用可以消癰腫瘡毒,炒炭可止各種出血,如吐血、鼻血、咳痰或唾液中帶血,以及子宮出血等癥。凡是血分有熱的,都可以內服。
用量:干的,6~10克;鮮的,30~60克。
附:大、小薊雖同是菊科植物,但為兩種不同的品種。兩者功效相同,唯小薊力量較小,消癰腫不如大薊。

179、枇杷葉
歌訣:枇杷葉苦,偏理肺臟,吐噦不止,解酒清上。

譯注:枇杷葉味苦,性平。有清肺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可治肺部有痰熱的咳嗽和胃熱的惡心嘔吐。此外,還可以解酒毒,除口渴。
用量:3~10克。
附:刷去毛,生用或蜜炙用。

180、射干
歌訣:射干味苦,逐瘀通經,喉痹口臭,癰毒堪憑。

譯注:射干味苦,性寒,有毒。有逐瘀血、通經閉和清火解毒、降氣清痰等作用,可治婦女瘀血不行,月經不通和痰熱上壅的咽喉腫痛、口臭以及咳嗽、痰鳴氣喘等癥。此外,本品外敷又能消癰腫瘡毒。
用量:2~5克。

181、鬼箭羽
歌訣:鬼箭羽苦,通經墮胎,殺蟲祛結,驅邪除乖。

譯注:鬼箭羽味苦,性寒。有破瘀血、通月經和散風邪的作用,可以墮胎和除瘀血結聚,能治婦女瘀血不行的月經不通。此外,還有殺蟲和治風濕性關節痛的功效。
用量:3~10克。
附:孕婦禁用!

182、夏枯草
歌訣:夏枯草苦,瘰疬癭瘤,破癥散結,濕痹能瘳。

譯注:夏枯草味苦辛,性寒。有清肝火、散郁結的作用,善于消散因肝火和氣郁引起的瘰疬和癭瘤。此外,還有能消散腹中的結塊和治風濕痹痛的功效。
本品還適用于肝火上升的目珠疼痛、頭痛頭暈以及肝火郁結的乳痛腫痛等癥。
注:癭(ying)瘤:癭,音影,生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小的為“癭”,大的為“瘤”。
用量:3~10克。

183、卷柏
歌訣:卷柏味辛,癥瘕血閉,風眩痿躄,更驅鬼疰*。

譯注:卷柏味辛,性平。生用有破血的作用,可以消腹中瘀血積聚的“癥瘕”和治經閉;并治肝風頭目眩暈,兩足軟弱、不能行走的“痿躄”,以及肺癆等。
本品焙成炭用,有止血之效,善治大便下血。
注:*鬼疰(zhu):疰,音注,是指一種能互相傳染的疾病。鬼疰,即肺癆的一種。
用量:3~10克。

184、馬鞭草
歌訣:馬鞭味苦,破血通經,癥瘕痞塊,服之最靈。

譯注:馬鞭草味苦,性微寒。有破瘀血、通月經的作用,對腹中瘀血積聚的“癥瘕”痞塊,煎湯內服,效果頗好。
本品尚有清熱消腫的功效,可治癰腫和濕瘡腫痛。
用量:3~10克。

185、鶴虱
歌訣:鶴虱味苦,殺蟲追毒,心腹卒痛,蛔蟲堪逐。

譯注:鶴虱味苦辛,性平,有小毒。它的作用主要是殺蟲,并可外敷消瘡毒。善治脘腹部蟲痛,有驅蛔的療效。
用量:3~6克。

186、白頭翁
歌訣:白頭翁寒,散癥逐血,癭疬瘧疝,止痛百節*。

譯注:白頭翁味苦,性寒。有消癥瘕、逐瘀血的作用,可治頸項的癭瘤和瘰疬,及先熱后寒、熱多寒少的“溫瘧”,并止疝氣腹痛和關節痛。
本品主要功能是清熱涼血,為治熱毒赤痢的要藥。
注:百節:在這里指周身關節而言。
用量:3~10克。

187、旱蓮草
歌訣:旱蓮草甘,生須黑發,赤痢堪止,血流可截。

譯注:旱蓮草味甘酸,性寒。功能補腎滋陰、生須黑發,可治腎陰不足、須發脫落和須發早白。又能涼血止血,可止赤痢和便血。
用量:3~10克。

188、慈菰(山慈菇)
歌訣:慈菰*辛苦,疔腫癰疽,惡瘡癮疹,蛇虺并施。

譯注:山慈菇味辛苦,性寒,有清熱、消腫、解毒的作用。凡疔瘡腫毒、癰疽惡瘡和皮膚風疹及毒蛇咬傷等,外敷內服均有效。
注:*菰(gu),音姑,同菇。
用量:3~6克。外用適量。

189、榆白皮
歌訣:榆皮味甘,通水除淋,通利關節,敷腫痛定。

譯注:榆白皮味甘,性平。能通利小便,可治小便短少熱痛的淋病和小便不利的浮腫病;并能通利關節而治關節腫痛。外敷,又能消腫止痛。
用量:6~12克。外用適量。


190、鉤藤
歌訣:鉤藤微寒,療兒驚癎,手中瘛疭,抽搐口眼。

譯注:鉤藤味甘,性微寒。有清熱和平熄肝風的作用,善治小兒發高熱,肝風內動的驚癇、手中口眼抽搐等痙攣現象;并治成人肝風上升的頭目眩暈。
用量:6~12克。
附:本品不宜久煎。

191、豨薟草
歌訣:豨薟草苦,追風除濕,聰耳明目,烏須黑發。

譯注:豨薟草味苦,性寒。有祛風濕的作用,可治因風濕引起的四肢肌膚麻木和筋骨酸痛、腰膝無力,以及風疹、濕疹搔癢等癥。此外,又能聰耳明目和烏須黑發,可治因風濕而致的耳聾、兩目視物模糊及須發早白等。
用量:10~15克。

192、辛夷
歌訣: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聞,通竅之劑。

譯注:辛夷味辛,性溫。有散上部風寒的作用,善治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不聞香臭等癥,有通竅的功效。
用量:2~5克。

193、續隨子(千金子)
歌訣:續隨子辛,惡瘡蠱毒,通經消積,不可過服。
譯注:續隨子味辛,性溫,有毒。有瀉水消腫和通月經、消瘀血結聚的作用,適用于水腫脹滿或多種蟲病引起的腹水、大便不利的實證。又適用于婦人瘀血不行的月經停閉,或瘀血結塊的癥瘕等癥。外敷,能治疥癬惡瘡。但本品藥性猛烈,并有毒,內服用量不可過多。
用量:1~3克。
附:藥用一般去殼取仁打碎紙包,壓去油(即千金子霜)。身體虛弱的病人和孕婦均忌用。

194、海桐皮
歌訣:海桐皮苦,霍亂久痢,疳 *疥癬,牙痛亦治。

譯注:海桐皮味苦,性平。能治霍亂吐瀉,痢疾經久不止。本品主要有祛風濕、殺蟲作用,可治小兒形瘦腹大、消化不良的蟲積疳疾,以及疥癬等皮膚風濕病。也止風蟲牙痛。
本品還善治風濕關節痛。
注:*疳 蠯(ni), ,音匿,小蟲;疳 ,即蟲積。
用量:3~10克。
195、石楠葉
歌訣:石楠味辛,腎衰腳弱,風淫濕痹,堪為妙藥。
譯注:石楠葉味辛苦,性平。有補腎、強腰膝和除風濕的作用,是治療腎虛腰膝軟弱和風濕痹痛等癥的好藥。
用量:3~10克。

196、大青葉
歌訣:大青氣寒,傷寒熱毒,黃汗黃疸,時疫宜服。
譯注:大青葉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能治傷寒病,心胃熱毒的發斑發疹和汗出染衣色黃的黃汗,及面目皮膚發黃的黃疸病,并治咽喉腫痛和皮膚紅腫作痛的丹毒等癥。此外,還適用于流行性瘟疫病。
用量:6~12克。

197、側柏葉
歌訣:側柏葉苦,吐衄崩痢,能生須眉,除濕之劑。

譯注:側柏葉苦澀,性微寒。有涼血、止血、清血分濕熱的作用,可治因血熱引起的吐血、鼻血、子宮大出血,血痢等出血癥;并能去頭面風濕,使因風濕脫落的須眉重生。
此外,湯火燙傷,可用鮮側柏葉搗爛敷患處,有止痛滅瘢痕的功效。
用量:3~12克。

198、槐實(附:槐花)
歌訣:槐實味苦,陰瘡濕癢,五痔*腫毒,止血極莽*。
譯注:槐實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燥濕的作用,可治前陰生瘡流黃水搔癢;并治五種痔瘡腫痛便血等癥。本品有較大的止血功能。
注:
①*五痔:即內痔、外痔、舉痔、蟲痔、脫肛。
②*莽(mang):音蟒,粗魯的意思。這里借作“大”解。
用量:3~10克。
附:本品又名“槐角”,性質沉降,能催生墮胎,孕婦忌用。
“槐花”,功效與本品相近,但止血的作用較強,治療痔瘡腫痛的

199、瓦楞子
歌訣:瓦楞子咸,婦人血塊,男子痰癖,癥瘕可瘥。

譯注:瓦楞子味甘咸,性平,有散瘀血、消痰積的作用。凡瘀血不行、癥瘕和痰聚胸脅的痰癖癥,用它都有效。
此外,瓦楞子還能制酸止痛,對胃酸過多的胃病有效。
用量:6~12克。
附:本品散瘀消痰宜生用,打碎先煎;制酸止痛宜煅研末用。

200、棕櫚子
歌訣:棕櫚子苦,禁泄澀痢,帶下崩中,腸風堪治。
譯注:棕櫚子味苦澀,性平。有澀腸止瀉痢和止血的作用,可治久瀉久痢、白帶或子宮出血不止,以及腸風下血和鼻出血等癥。
用量:3~10克。
附:現在一般臨床應用,均用棕櫚皮,炒炭,稱棕櫚炭,治各種出血不止。用量與本品相同。

201、冬葵子
歌訣:冬葵子寒,滑胎易產,癃利小便,善通乳難。

譯注:冬葵子味甘,性寒。有滑利的作用,能滑胎,可治難產,可以利小便,治小便不通的癃閉、淋病及水腫。并能催乳,治乳汁不通。此外,又能滑腸,治大便困難。
用量:3~10克。
附:孕婦忌用!

202、淫羊藿(仙靈脾)
歌訣:淫羊藿辛,陰起陽興,堅筋益骨,志強力增。

譯注:淫羊藿味辛甘,性溫。有補腎壯陽作用,能治腎陽衰弱的陽痿和子宮寒冷的不孕癥,這就是陰起陽興的意義。并能強筋骨、祛風濕,可治腰膝無力、筋骨酸痛或四肢拘攣、麻木不仁。此外,還有強志治健忘的功效。
用量:3~10克。

203、松脂(松香)
歌訣:松脂味甘,滋陰補陽,驅風安臟,膏可貼瘡。

譯注:松脂味苦甘,性溫。有滋陰補陽、燥濕祛風、安五臟的作用,內服可以強壯身體。熬膏外貼,可治癰腫瘡毒和疥癬等皮膚病,能起到生肌止痛、收濕止癢等作用。
附:本品多熬膏外用,不作內服。

204、覆盆子
歌訣:覆盆子甘,腎損精竭,黑須明眸,補虛續絕。
譯注:覆盆子味甘酸,性平。有補肝腎、固精的作用,能治腎虛精關不固的遺精、滑精;并能明目、黑須發,是補腎虛的有效藥。
此外,還能治腎虛小便頻數。
用量:3~10克。

205、合歡皮(附:合歡花)
歌訣:合歡味甘,利人心志,安臟明目,快樂無慮。

譯注:合歡皮味甘,性平。有解除郁悶、安五臟、明目的作用,可治精神憂郁引起的失眠及兩目昏暗。
本品還有續筋骨、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治筋骨折傷和癰腫等癥。
用量:3~10克。
附:“合歡花”,有安神的作用,可治虛煩不眠。

206、金櫻子(附:金櫻花)
歌訣:金櫻子澀,夢遺精滑,禁止遺尿,寸白蟲殺。

譯注:金櫻子味酸澀,性平。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善治腎虛精關不固的夢遺滑精和腎虛遺尿或小便頻數、白帶等癥。
用量:3~10克。
附:“金櫻花”,味酸澀,性平。有殺寸白蟲和止痢的作用。

207、楮實(楮實子)
歌訣:楮實味甘,壯筋明目,益氣補虛,陽痿當服。

譯注:楮實味甘,性平。有補腎、壯筋骨、明目的作用,可治腎虛筋骨軟弱,腰膝無力,以及兩目昏暗、視物模糊不清等癥。由于本品有益氣補虛的作用,腎虛陽痿,亦可服用。
本品尚有利水作用,可治腎虛、氣虛的水腫。
用量:3~10克。

208、郁李仁
歌訣:郁李仁酸,破血潤燥,消腫利便,關格*通導。

譯注:郁李仁味辛苦酸,性平。有潤燥滑腸、利水消腫的作用,并能破血,可治大便燥結不通和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癥。可以使關格通利。
注:*關格:是一種病名,癥狀為食入即吐,大便不通,或大小便都不通。
用量:3~10克。


209、密佗僧
歌訣:密陀僧咸,止痢醫痔,能除白癜,諸瘡可治。

譯注:密陀僧味咸辛,性平,有小毒。有收斂的作用,內服可治久痢;外用可療痔瘡、白癜風,以及疥癬濕瘡搔癢流水等癥。
用量:3~5克。外用不拘。
附:本品內服須經過加工炮制。現在臨床極少用它內服。

210、伏龍肝(灶心土)
歌訣:伏龍肝溫,治疫安胎,吐血咳逆,心煩妙哉。
譯注:伏龍肝味辛,性溫。有止嘔、止血、安胎的作用,能治孕婦嘔吐不止的“妊娠惡阻”,并能止各種虛寒性的吐血、衄血、便血、子宮出血等癥。此外,又可治流行性疫病吐瀉。心煩、反胃、脘腹冷痛等癥,用它也很有效。
用量:15~30克。

211、石灰
歌訣:石灰味辛,性烈有毒,辟蟲立死,墮胎甚速。

譯注:石灰味辛,性溫,作用猛烈而且有毒。用它殺蟲,可使蟲立刻死亡,墮胎也很快。
本品現不內服,只作外用。水泡澄清去水,油調涂湯火傷;又研末敷,可治濕瘡和刀傷出血,能起到燥濕、收斂、止血的功效。
用量:外用不拘。

212、穿山甲
歌訣:穿山甲毒,痔癖惡瘡,吹奶*腫痛,通絡散風。
譯注:穿山甲味咸,性微寒,有毒。有消腫、排膿、下乳汁的作用,可治痔瘡腫痛和癰疽瘡毒等外癥;并治哺乳期因吹奶引起的乳汁不通、乳房腫痛生癰等。凡癰腫初起,可使消散;已成膿時,可以促使早潰。此外,還可治療濕痹的肢體拘攣或強直,疼痛不得屈伸的病癥。
注:吹奶:古人認為哺乳的小兒含乳頭入睡,將氣吹入乳房,因而引起乳房結塊而成癰腫的,叫吹奶。實則多因乳汁瘀滯,又復感染而引起。
用量:3~10克。

213、蚯蚓(地龍)
歌訣:蚯蚓氣寒,傷寒溫病,大熱狂言,投之立應。

譯注:蚯蚓味咸,性寒。有清熱鎮痙的作用,能治傷寒病或溫熱病發高熱、驚狂亂語和小兒驚風抽搐等癥,奏效很快。
本品又能通經絡、利小便,可治肢體屈伸不利和熱結的小便不通。
用量:3~10克。

214、蟾蜍(附:蟾酥)
歌訣:蟾蜍氣涼,殺疳蝕癖,瘟疫能辟,瘡毒可祛。

譯注:蟾蜍味辛,性涼。內服有消積殺蟲的作用,可治小兒形瘦腹大、消化不良的疳積蟲積病。外用能消腫解毒,可治惡瘡腫毒。又有辟穢惡疫毒的作用,可治瘟疫病。
用量:3~6克。
附:蟾酥,是蟾蜍皮膚腺體的分泌毒液經加工而成。味甘辛,性溫,有毒。有拔毒散腫、止痛開竅的作用。內服0.01~0.03克,治霍亂吐瀉腹痛和中惡昏迷;外用適量,研末涂患處,治癰疽疔毒。

215、刺猬皮
歌訣:刺猬皮苦,主醫五痔,陰腫疝痛,能開胃氣。
譯注:刺猬皮味苦,性平。主要治各種痔瘡腫痛、便血和睪丸腫痛連及少腹的疝氣痛,可以起到行氣散瘀血的作用。并有開胃的功效,可治胃氣痛。
用量:3~10克。

216、蛤蚧
歌訣:蛤蚧味咸,肺痿血咯,傳尸勞疰*,服之可卻。

譯注:蛤蚧味咸,性平。有補肺、定喘、止嗽的作用,善治肺痿氣喘咳嗽和痰中帶血等癥。尤其對于虛性的氣喘特別有效。治療肺結核病,功效也好。
注:*傳尸勞疰:即肺結核病。
用量:用尾一對,用身3~6克。
附:尾的療效好;用身當去頭足。

217、螻蛄
歌訣:螻蛄味咸,治十水腫,上下左右,效不旋踵。

譯注:螻蛄味咸,性寒。有利水消腫的作用,能治小便不利的水腫病。古人雖有將螻蛄分成上下左右四截,上部腫用上部,下部腫用下部,左邊腫用左部,右邊腫用右部,功效都很快的說法,但臨床實際應用都用整個螻蛄,去翅與足,炒用。
此外,螻蛄搗爛外敷,或煎湯洗患處,可治癰腫、風疹、腳氣腫,還能使肉中竹刺、木刺、針刺外出。
用量:3~5克。
附:孕婦忌用。

218、桑螵蛸
歌訣:桑螵蛸咸,淋濁精泄,除疝腰疼,虛損莫缺。

譯注:桑螵蛸味咸甘,性平。有補腎助陽、固精縮尿 的作用,可治腎虛引起的小便頻數、遺尿、淋濁和白帶經久不止、夢遺滑精等;并治疝氣腰痛。是治療肝腎虛損不可缺少的藥物。
用量:3~10克。

219、田螺
歌訣:田螺性冷,利大小便,消腫除熱,醒酒立見。

譯注:田螺味甘,性大寒。有清熱、通利大小便的作用,適用于熱結的小便不通和大便秘結。外用,取汁點眼,可治目赤腫痛;外敷治痔瘡腫痛。此外,還可止渴,治酒醉不醒。
用量:內服4枚~10枚。外用不拘。

220、水蛭
歌訣:水蛭味咸,除積瘀堅,通經墮產,折傷可痊。

譯注:水蛭味咸苦,性平,有毒。有破血逐瘀、通經閉的作用,適用于瘀血積聚、腹中成塊、月經不通等癥;并能墮胎。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均可治愈。
此外,將活水蛭洗凈,放患處吸血,可消癰腫丹毒。
用量:3~6克。
附:孕婦禁忌!

221、貝子(貝齒)
歌訣:貝子味咸,解肌散結,利水消腫,目翳清潔。
譯注:貝子味咸,性平,有毒。有清熱散結的作用,能散結熱;又有利小便、退水腫和消除目生翳膜等功用。
本品又能平肝熄風,可治熱動肝風的頭暈、抽搐等癥。
用量:10~12克。
附:本品有“紫貝齒”和“白貝齒”二種,功效相同。

222、海螵蛸(烏賊骨)
歌訣:海螵蛸咸,漏下赤白,癥瘕疝氣,陰腫可得。

譯注:海螵蛸味澀咸,性溫。有收斂止血制酸止帶的作用,能治婦女子宮出血和吐血、衄血、便血、赤白帯下,以及胃痛吐酸水和胃潰瘍等癥。
此外,還能通血脈,祛寒濕,可治腹中血塊、疝氣腹痛及陰部腫痛等癥。
用量:6~12克。

223、青礞石
歌訣:青礞石寒,硝煅金色,墜痰消食,療效莫測。

譯注:青礞石味甘咸,性微寒。應用時和硝石放在一起煅成金黃色,有下痰消食、平肝鎮驚的作用,善治痰積不消引起的驚風、癲癇等癥;也可治食積不消,療效是不錯的。
用量:10~15克。
附:孕婦及體質虛弱的病人禁忌使用。
煅礞石法:用礞石同火硝同等分量,放入小砂罐內蓋好,鐵絲縛住,外用鹽泥封固,曬干后入炭火中煅紅,候冷取出。

224、磁石
歌訣:磁石味咸,專殺鐵毒,若誤吞針,系線即出。

譯注:磁石味辛咸,性寒。它能吸鐵,所以能殺鐵的毒。古人曾說可用真磁石來吸出誤吞的金屬針,但這種方法實際上是辦不到的,目前已經無人應用。
本品在臨床應用方面,取其能納氣潛陽和鎮驚安神的作用,適用于腎不納氣的虛喘和肝陽上升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以及心神不安的驚悸失眠等癥。
用量:10~30克。先煎。

225、花蕊石
歌訣:花蕊石寒,善止諸血,金瘡血流,產后血通。

譯注:花蕊石味酸澀、性平。有化瘀止血的作用,善止一切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產后大出血等。外敷又能止刀傷出血。
用量:3~10克。外用無定量。
附:本品需煅透研細,水飛,曬干用。入湯劑宜先煎。

226、代赭石
歌訣:代赭石寒,下胎崩帶,兒疳瀉痢,驚癇嘔噯。
譯注:代赭石味苦,性寒。質重善降逆氣,可治難產、胎衣不下;色赤性寒入血分,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于子宮出血和赤白帶下,以及小兒疳積瀉痢;并能鎮驚,治療小兒驚癇。
由于本品能降逆氣,所以又善治氣向上逆的嘔吐、噯氣、吐血、鼻血,及肝陽上升的頭目眩暈等癥。
用量:10~30克。
附:本品入湯劑宜先煎。

227、黑鉛(黑錫)
歌訣:黑鉛味甘,止嘔反胃,瘰疬外敷,安神定志。

譯注:黑鉛味甘,性寒,有毒。有鎮逆止嘔的作用,可治氣逆的嘔吐和食入即吐的反胃病。銼末外敷,可消瘰疬,此外,還可安神定志,治心神不寧。
用量:6~10克。
附:入湯劑宜先煎。本品不宜久服,久服易中毒。

228、狗脊(金毛狗脊)
歌訣:狗脊味甘,酒蒸入劑,腰背膝疼,風寒濕痹。

譯注:金毛狗脊味苦甘,性溫。用酒蒸以后入藥,有補肝腎、強腰膝、除風濕的作用,善治肝腎不足、腰背足膝酸痛無力,以及關節酸痛的風濕痹癥。
用量:3~10克。


229、骨碎補(申姜)
歌訣:骨碎補溫,折傷骨節,風血積疼,最能破血。

譯注:骨碎補味苦,性溫。善治跌撲筋骨損傷,瘀血停積疼痛。這是因為本品能破除瘀血的緣故。
本品還有治腎虛久瀉、耳鳴、齒痛等功效。
用量:3~10克。

230、茜草(血見愁)
歌訣:茜草味苦,便衄吐血,經帶崩漏,損傷虛熱。
譯注:茜草味苦,性寒。炒炭用有止血作用,可治吐血、便血、鼻出血和月經過多、帶下不止、崩漏等癥;生用能行瘀血,可治跌打損傷,瘀血作痛及發熱等。
用量:3~10克。

231、王不留行
歌訣:王不留行,調經催產,除風痹痛,乳癰當啖。
譯注:王不留行味甘苦,性平。有行血通經、催生下乳的作用,并可消腫止痛,可治婦女瘀血不行的月經不通、難產、風濕痹痛、癰腫等癥。對乳汁不通而造成的乳癰,服之效果亦好。
用量:3~10克。

232、狼毒
歌訣:狼毒味辛,破積瘕癥,惡瘡鼠瘺*,止心腹痛。
譯注:狼毒味辛,性平,有大毒。有行血破積、消痰殺蟲的作用,能消除腹中瘀血積聚成塊的癥瘕和不易治愈的惡瘡及鼠瘺。此外,本品又能治心腹作痛和咳嗽氣喘。
注:*鼠瘺:即瘰疬。
用量:外用適量。內服0.6~1克,需慎用。

233、藜蘆
歌訣:藜蘆味辛,最能發吐,腸澼瀉痢,殺蟲消蠱。

譯注:藜蘆味辛苦,性寒,有毒。能催吐,可治中風痰涎上涌和因痰涎閉塞而成的癲癇病,又能殺蟲,可治各種蟲毒引起的瀉痢,大便膿血。
本品催吐功效很強,毒性較大,所以很少內服。外敷又能治疥癬瘡瘍。
用量:內服1~1.5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反芍藥、細辛、人參、沙參、玄參、苦參、丹參,不能與之同用。孕婦禁內服。
南方治血吸蟲病的“黃花菜根”,別名藜蘆,與本品不是一種,必須注意。

234、蓖麻子
歌訣:蓖麻子辛,吸出滯物,涂頂腸收,涂足胎出。

譯注:蓖麻子味甘辛,性平,有小毒。將它搗爛外敷,治瘡腫,有追膿排毒的作用,還可使滯留在肉中的針刺外出。如研爛涂在頭頂部,可治脫肛和子宮下垂,敷在足心,能治難產。
用量:外用適量。

235、蓽撥
歌訣:蓽撥味辛,溫中下氣,痃癖陰疝,霍亂瀉痢。

譯注:蓽撥味辛,性熱。有溫中下氣、散寒止痛的作用,可治胃寒嘔吐和寒痰結聚、氣不通暢的兩脅及肚腹疼痛的“痃癖”,以及寒疝疼痛、寒瀉冷痢等癥。
本品研末外用,又可以止牙痛。
用量:內服1~3克。外用適量。

236、百部
歌訣:百部味甘,骨蒸勞瘵,殺疳蛔蟲,久嗽功大。

譯注:百部味甘苦,性微溫。有潤肺止咳、殺蟲的作用,善治陰虛骨蒸煩熱的肺癆咳嗽。雖然也可治小兒形瘦腹大、消化不良、疳積蛔蟲病,但比較起來,還是治久嗽的功效好。
本品對外感風寒的咳嗽,有鎮咳祛痰的效果。外用又可治皮膚疥癬,并有殺滅諸虱的作用。
用量:內服炙百部,3~6克。外用生百部,適量。

237、京墨
歌訣:京墨味辛,吐衄下血,產后崩中,止血甚捷。

譯注:京墨味辛,性溫。有止血的作用,可治吐血、衄血、便血和產后子宮大出血等。止血的功效很好。
本品外涂,可止刀傷出血;同醋或膽汁磨涂患處,可以消腫。
用量:1~5克,磨汁服。外用適量。
附:京墨由松煙末和膠質做成。

238、女貞子
歌訣:女貞子苦,黑發烏須,強筋壯力,祛風補虛。

譯注:女貞子味甘苦,性微寒。有補益肝腎陰血和清虛熱的作用,能黑發烏須、明目和強筋健骨,治須發早白和腰膝筋骨酸軟無力,以及腎陰不足,肝風上升的頭目眩暈等癥。
用量:3~10克。

239、瓜蒂(苦丁香)
歌訣:瓜蒂苦寒,善能吐痰,消身腫脹,并治黃疸。

譯注:瓜蒂味苦,性寒,有小毒,是催吐藥。善吐風熱痰涎和停在上脘的不消化宿食,可治風熱痰涎引起的癲癇病,或食不消化的胃脘脹痛。
此外,研末吹鼻,能使鼻流黃涕,引導濕熱外出,治身面浮腫和全身發黃的“黃疸病”。
用量:入湯劑,1~5克;散劑0.6~1.2克。
附:本品即甜瓜的瓜蒂,又名“苦丁香”。

240、粟殼(罌粟殼)
歌訣:粟殼性澀,泄痢嗽怯,劫病如神,殺人如劍。
譯注:罌粟殼味酸澀,性微寒,有毒。有澀腸止瀉和斂肺止咳的作用,可治久瀉久痢和肺虛久咳。本品用于虛性病療效是很好的,如果咳、痢初起,寒熱未凈,誤用本品,會使外邪滯留不解,為害極大,甚至不治。所說“殺人如劍”,無非是引人注意而已。
用量:3~6克。
附:蜜炙或醋炒用。本品不宜久服。

241、巴豆(附:巴豆霜)
歌訣:巴豆辛熱,除胃寒積,破癥消痰,大能通利。

譯注:巴豆味辛,性熱,有大毒,是猛烈的瀉下藥,能排除腸胃中的寒積,破腹中的癥瘕,消痰水的脹滿,并能通寒積的痢疾。
用量:0.15~0.3克。
附:本品有大毒,不可輕用。一般當壓去油,名“巴豆霜”,入丸散中用。凡身體虛弱的病人或孕婦都不能用。

242、斑蝥
歌訣:斑蝥有毒,破血通經,諸瘡瘰疬,水道能行。

譯注:斑蝥味辛,性寒,有毒。有破血通經、通利小便的作用,能消腹中瘀血積聚,并可用它以毒攻毒,來治療各種瘡毒疥癬和瘰疬等外癥。
本品還可用于狂犬咬傷。
用量:內服1~3只,或0.3~0.6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有毒,切勿輕用,孕婦禁內服。外用對皮膚有刺激,能引起紅腫、水皰,也須注意。

243、蠶砂(晚蠶砂)
歌訣:蠶砂性溫,濕痹癮疹,癱風腸鳴,消渴可飲。

譯注:蠶砂味甘辛,性溫。有祛風濕、化濕濁的作用,常用它來治療風濕性關節痛和半身不遂的風癱,以及皮膚風疹。對于腸鳴泄瀉由寒濕引起的也有效。古人認為可治消渴癥,但臨床上一般少用。
用量:6~12克。

244、胡黃連
歌訣:胡黃連苦,治勞骨蒸,小兒疳痢,盜汗虛驚。

譯注:胡黃連味苦,性寒,是清熱藥。有退虛勞骨蒸和殺蟲的作用,并治小兒形瘦腹大、消化不良的疳積痢疾,以及盜汗(睡中出汗、醒后汗止)和驚癇等癥。
用量:3~10克。

245、使君子
歌訣:使君曰溫,消疳消濁,瀉痢諸蟲,總能除卻。

譯注:使君子味甘,性溫,主要的作用是殺蟲。對小兒形瘦腹大,經常肚痛的蟲積疳痢,或泄瀉痢疾等,只要是由蟲積引起的,都可以治愈。并治小便如米泔水的尿濁癥。
本品是驅除蛔蟲的主要藥,味甜,反應小,一般服后不須再服瀉藥,因為它有消積通便的作用,所以常用它來治療小兒蛔蟲疳積病。但大量服用或與熱茶服用,可能引起呃逆、頭暈、惡心、嘔吐、泄瀉或便秘等反應,須注意。
用量:6~10克。小兒酌減,一般每歲服一粒。
附:本品入藥去殼用仁,生用或炒用,或連殼打碎用,或炒香研末空腹服。

246、赤石脂
歌訣:赤石脂溫,保固腸胃,潰瘍生肌,澀精瀉痢。

譯注:赤石脂味甘酸,性溫,有澀腸止瀉、固虛脫的作用。對于泄瀉痢疾經久不止、滑脫不禁的有良效。癰疽瘡瘍,穿破后久不收口的用它外敷,可起到生肌斂瘡的功效。此外,還能澀精,可治遺精滑精。
本品還有止血作用,可治子宮出血和白帶等癥。
用量:內服10~24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入藥須火煅、醋淬,研末用,或研末水飛后用。

247、青黛
歌訣:青黛咸寒,能平肝木,驚癇疳痢,兼除熱毒。

譯注:青黛味咸,性寒。有瀉肝火的作用,可治小兒驚癇、疳熱、痢疾等癥。此外,本品還兼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熱毒引起的癰腫、皮膚赤爛的丹毒、口瘡、牙齦腐爛,以及蟲蛇咬傷等癥。
用量:內服1~3克。外用適量。

248、阿膠(驢皮膠)
歌訣:阿膠甘平,止咳膿血,吐血胎崩,虛羸可啜。

譯注:阿膠味甘,性平。有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的作用,可止虛勞咳嗽、吐血、咯血、便血,以及崩漏或子宮出血等癥。身體虛弱的,均可以服。
此外,本品還可治陰虛的心中煩熱、不得安臥等癥。
用量:6~12克。
附:本品宜烊化沖服,入湯煎,須炒用。如用蛤粉炒,可加強它的止咳血的功效。

249、白礬(附:枯礬)
歌訣:白礬味酸,化痰解毒,治癥多能,難以盡述。

譯注:白礬味酸,性寒。有燥濕化痰、解毒殺蟲的作用。內服可治因痰引起的癲癇,以及黃疸;外用可治濕瘡疥癬等皮膚病。此外,還可以止血、止瀉,療效都很好,不能一一詳盡。
用量:內服0.6~1.5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放火上燒后,成為輕松如海棉樣塊狀物,稱“枯礬”。枯礬主要外用,收澀燥濕功效較好。

250、五倍子(附:百藥煎)
歌訣:五倍苦酸,療齒疳  *,痔癰瘡膿,兼除風熱。

譯注:五倍子味苦酸,性平。外用有收斂、殺蟲的作用,可以治療牙齦發癢、潰爛出血的疳 ,以及痔瘡、癰疽濕瘡,潰爛流膿滋水,久不收口等。此外,還兼有除風熱的作用。
        本品是收斂藥,內服有澀腸止瀉、斂肺止咳、止血、止汗等作用,適用于久瀉久痢、脫肛下血、肺虛久咳、虛汗等癥。
注:齒疳 :(ni) ,音匿。齒疳 ,是齒齦腐爛發癢的牙病。
用量:1~6克。
附:本品又名“文蛤”,但與海生文蛤不是一種,不可誤混。
       “百藥煎”是本品的制劑,功效一般相同,多內服。

251、玄明粉(附:樸硝、芒硝)
歌訣:玄明粉辛,能蠲宿垢,化積消痰,諸熱可療。
譯注:玄明粉味辛苦咸,性大寒。苦寒能清熱瀉下,咸能軟堅潤燥,故能清除腸胃中的宿食積垢。臨床上常用它來瀉除食、痰等積滯。由于它是寒性的瀉下藥,所以凡是腸中有積糞、大便秘結、發熱神昏、譫語、腹痛脹滿,或痢疾里急后重等實熱癥,均可治療。
本品外用,尚能治口腔及喉頭紅腫痛爛。
用量:6~15克,水化沖服。外用適量。
附:用天然含硫酸鈉的礦物,經初次煎煉,結在盆底的粗硝為“樸硝”,結在上面有細芒如鋒的為“芒硝”。將芒硝同蘿卜同煮后的結晶為“玄明粉”(又名“元明粉”)。樸硝質不純,只作外用;芒硝味咸,性寒,功效與玄明粉相同,但作用比玄明粉猛烈。

252、通草
歌訣: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癰散結,能醫乳房。
譯注:通草味甘淡,性寒。甘淡能通利小便,性寒能清熱。所以它能清除膀胱濕熱,可治由濕熱引起的小便不利和小便短赤澀痛的淋病、濕溫病及水腫等。此外,尚有通乳汁的作用,可治因乳汁不通引起的乳房癰腫,具有消疳散腫的功效。
用量:3~6克。

253、枸杞
歌訣:枸杞甘平,添精補髓,明目祛風,陰興陽起。

譯注:枸杞子味甘,性平。有滋腎補髓、養肝明目和祛風的作用,所以臨床常用于腎虛的陽痿遺精、腰膝酸軟和肝腎陰虛的頭暈目眩、視物模糊等癥。因本品既能補精壯陽,又能滋腎養肝,所以有“陰興陽起”的功效。
用量:6~12克。

254、黃精
歌訣:黃精味甘,能安臟腑,五勞七傷*,此藥大補。

譯注:黃精味甘,性平。有補脾潤肺、益氣生津的作用,可治臟腑虛損的勞傷病,如脾胃虛弱、肺虛咳嗽和消渴等癥。
注:*五勞七傷:五勞是肝勞、心勞、脾勞、腎勞。七傷是大飽傷神、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
用量:9~15克。

255、何首烏(附:鮮首烏)
歌訣:何首烏甘,添精種子,黑發悅顏,強身延紀。

譯注:何首烏味苦甘,性微溫。有補腎益精、增強生殖力的作用,并能烏黑須發,以及使人皮膚光澤美潤。本品補精血的力量很好,不但能治肝腎精血虧損所致的虛弱癥,同時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延長壽命。
本品還能補血,常用于血虛陰虧的遺精、帶下、腰膝酸痛等癥。
用量:9~15克。
附:本品一般酒蒸熟曬干用。生“鮮首烏”有潤腸通便和解瘡毒的作用,可治陰血不足的便秘,并治瘰疬、癰疽。

256、五味子
歌訣:五味酸溫,生津止渴,久嗽虛勞,肺腎枯竭。

譯注:五味子味酸,性溫。有滋腎補肺、生津止渴的作用。可治肺腎不足的勞嗽氣喘。
本品還有斂汗、澀精、止瀉等收斂的功效,故亦常用于自汗、盜汗、遺精、久瀉不止等癥。
用量:1~6克。

257、山茱萸
歌訣:山茱性溫,澀精益髓,腎虛耳鳴,腰膝痛止。

譯注:山茱萸味酸,性溫。有補腎益髓澀精的作用,可治腎虛的遺精、耳鳴、小便頻數。凡腰膝酸痛,是由腎虛所致的,應用本品可以止痛。
另外,還有止汗功效,可治自汗、盜汗及大汗虛脫等癥。
用量:6~10克。
附:本品入藥,須酒蒸熟去核用,稱“山萸肉”。

258、石斛(鮮石斛、干石斛)
歌訣:石斛味甘,卻驚定志,壯骨補虛,善驅冷痹。

譯注:石斛味甘,性微寒,是養陰藥。主要能滋養胃陰、生津液,適用于熱性病津液受傷或陰虛內熱,以及舌光無苔、津液少等胃陰不足癥。本品善于補虛,所以有實邪或濕溫病尚未化燥傷津時不能用。
本品性寒而滋潤,無散寒的作用,對冷痹(寒性關節痛)不能用。
用量:6~12克,鮮的10~30克。
附:鮮石斛比干石斛的清熱生津的力量大,一般熱病津傷多用鮮石斛,陰虛舌干用干石斛。

259、破故紙(補骨脂)
歌訣:破故紙溫,腰膝酸痛,興陽固精,鹽酒炒用。

譯注:破故紙味辛苦,性大溫。有溫補腎陽的作用,可以興陽固精,縮尿止瀉,可治腎陽虛的陽痿遺精、腰膝酸痛、小便頻數,以及脾腎虛寒的泄瀉等癥。先用酒浸,曬干后再用鹽水炒,可以加強本品補腎溫陽的作用。
用量:3~10克。

260、薯蕷(山藥)
歌訣:薯蕷甘溫,理脾止瀉,益腎補中,諸虛可治。
譯注:薯蕷味甘,性溫。有補脾胃、止泄瀉和滋腎的功效,適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泄瀉久痢及腎虛遺精、帶下等癥,并治消渴和虛弱不足的病。
用量:10~20克。

261、蓯蓉
歌訣:蓯蓉味甘,峻補精血,若驟用之,更動便滑。

譯注:肉蓯蓉味甘咸,性溫。它補精養血的作用比較強,并可壯陽。臨床常用它來治療腎虛的陽痿,以及腰膝無力、軟弱冷痛等癥。此外,還可潤腸通便,常用于血虛、腸液干枯的大便秘結。但對脾胃虛弱,經常便稀,以及陽盛陰虛,遺精滑泄的病人不宜服。
用量:6~10克。

262、菟絲子
歌訣:菟絲甘平,夢遺滑精,腰痛膝冷,添髓壯筋。
譯注:菟絲子味甘,性平。有補肝腎、益精髓、壯筋骨的作用,可治腎虛的陽痿和有夢的遺精或無夢的滑精,以及肝腎虛弱的腰膝冷痛、軟弱無力、小便不禁等癥。
用量:6~12克。

263、牛膝(懷牛膝、川牛膝)附:土牛膝
歌訣:牛膝味苦,除濕痹痿,腰膝酸痛,小便淋瀝。

譯注:牛膝味苦酸,性平。有補肝腎、強筋骨和活血通經的作用,可治風濕關節痛和腰膝酸痛,或兩足痿弱不能行走等癥,以及婦女月經不通,瘀血結塊。此外,還有下行的功能,因此還可治療小便淋瀝不通。
本品臨床應用,尚有四川產的“川牛膝”和河南懷慶產的“懷牛膝”的分別。川牛膝偏于活血通經,用于瘀血阻滯、經脈不通;懷牛膝偏于補肝腎、強筋骨,用于肝腎不足的腰膝軟弱等癥。
附:“土牛膝”,它的作用主要是瀉火解毒,可治咽喉腫痛和小便短少澀痛等癥。
用量:6~10克。

264、巴戟天
歌訣:巴戟辛甘,大補虛損,精滑夢遺,強筋固本。

譯注:巴戟天味辛甘,性微溫。有補腎壯陽、強筋健骨和祛風濕的作用,可治虛損病,如腎虛陽痿、夢遺滑精和腰背酸痛、足膝痿軟、宮冷不孕、經期小腹冷痛,以及風濕關節痛等癥。
用量:6~10克。

265、仙茅
歌訣:仙茅味辛,腰足攣痹,虛損勞傷,陽道興起。
譯注:仙茅味辛,性溫。有補腎壯陽、散寒除痹的作用,可治腎虛的腰膝筋脈拘急、肌膚麻木、關節不利、行動困難等虛損勞傷病;并治腎虛的陽痿、性欲減退等,可起興陽的功效。
用量:3~10克。

266、牡蠣
歌訣:牡蠣微寒,澀精止汗,崩帶脅痛,老痰祛散。

譯注:牡蠣味咸,性微寒。有澀精、止汗的作用,可治遺精滑精、自汗盜汗;并治子宮出血及帶下等癥。由于本品味咸,又能軟堅化老痰,可治脅下堅滿作痛和頸項生痰核、瘰疬等。
用量:10~30克。
附:入藥有生用(生牡蠣)或火煅(煅牡蠣)研細用。生牡蠣入湯劑須打碎先煎。

267、川楝子(金鈴子)
歌訣:楝子苦寒,膀胱疝氣,中濕傷寒,利水之劑。

譯注:川楝子味苦,性寒。能清肝火、除濕熱,又可利水,除膀胱濕熱。此外,還有理氣止痛、殺蟲的作用,為治濕熱氣滯引起的胸脅痛和疝氣腹痛要藥。寒濕郁久化熱的亦有效。蟲積腹痛亦可用。外涂還能治疥癬。
用量:3~10克。

268、萆薢
歌訣:萆薢甘苦,風寒濕痹,腰背冷痛,添精益氣。
譯注:萆薢味甘苦,性平。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可治風濕性關節痛及腰背疼痛(寒痛不宜)。此外,還能利濕濁,可治濕熱引起的小便混濁如米泔水,或尿道刺痛的淋濁,以及白帶等癥。
用量:6~15克。

269、續斷
歌訣:續斷味辛,接骨續筋,跌撲折損,且固遺精。

譯注:續斷味苦辛,性微溫。主要有補肝腎、強筋骨、和血止痛的作用,可治肝腎不足的腰痛腳弱、關節不利、行動困難,以及跌撲筋骨折傷疼痛等。此外,并能固精、止崩帶,可治遺精、婦女血崩或胎漏(懷孕期子宮出血)和帶下等癥。
用量:6~12克。

270、龍骨(附:龍齒)
歌訣:龍骨味甘,夢遺精泄,崩帶腸癰,驚癇風熱。

譯注:龍骨味甘,性平,是收澀藥,主要作用是澀精、斂汗、固腸止瀉,還能鎮驚,所以常用它來治療夢遺滑精、崩中帶下、自汗盜汗、久瀉脫肛等癥。并治因風熱引起的驚癇。
本品外用,可治潰瘍久不收口,有生肌斂瘡的作用。
用量:10~30克。
附:本品是古代動物骨的化石。另有“龍齒”,功效與本品相類,但偏于鎮驚安神,常用于心神不安及驚癇等。用量10~15克,打碎先煎。

271、人發(血余)
歌訣:人之頭發,補陰甚捷,吐衄血暈,風驚癇熱。

譯注:人發,味苦,性微溫。補陰作用很快,更主要的是止血。可治吐血、衄血、及血出過多引起的昏厥(“血暈”);并治風熱驚癇。
用量:1~3克。
附:本品又名“血余”。臨床炒炭用,名“血余炭”。

272、鹿茸
歌訣:鹿茸甘溫,益氣補陽,遺精尿血,崩帶堪嘗。

譯注:鹿茸味甘咸,性溫。主要有壯腎陽、益精血、補氣的作用。適用于腎陽不足的陽痿、遺精,女子崩中帶下,以及腰膝寒冷,下肢軟弱無力,遺尿或小便帶血、陽虛精虧等一切虛損病。
本品還可治虛寒性瘡瘍,穿潰后久不收口,用它補養內托,有生肌收口功效。
用量:1~3克。多入丸散用。
附:本品為梅花鹿或馬鹿尚未骨化的幼角。幼角上有細毛茸,入藥須放火上燎去毛,用熱酒浸潤切片,或放油中炙松脆研末用。

273、鹿角膠(附:鹿角、鹿角霜)
歌訣:鹿角膠溫,吐衄虛羸,跌撲傷損,崩帶安胎。

譯注:鹿角膠味甘,性溫。有溫補精血的作用,并能止血、安胎,適用于虛寒性吐血、衄血和虛損瘦弱、崩中帶下等癥。此外,亦可治跌撲損傷及虛寒性瘡瘍等。
用量:3~10克。
附:本品由鹿角煎熬凝結而成。
“鹿角”,味咸性溫,熟用補腎助陽,強筋健骨,作用同鹿茸,但效力薄弱;生用活血散瘀消腫,多用于癰疽腫毒,內服外敷均可。用量3~10克。
“鹿角霜”是熬鹿角膠的剩余骨渣,味咸性溫,有益腎助陽的作用,但功效薄弱,可治腎陽不足,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食少、便溏等癥。用量6~10克。

274、膃肭臍(海狗腎)
歌訣:膃肭臍熱,補益元陽,固精起痿,痃癖勞傷。

譯注:膃肭臍味咸,性大熱。有暖腎壯陽、補益精氣的作用。主要用于陽痿和腰膝寒冷軟弱無力等腎陽虛弱癥;亦可治寒痰結聚、脅腹作痛的“痃癖”和陽虛勞傷病。
用量:1~6克。
附:本品即海狗的陰莖與睪丸,壯陽的作用較好,但來源不多,臨床常用黃狗腎或黑狗腎代替,也有一定效果。

275、紫河車
歌訣:紫河車甘,療諸虛損,勞瘵骨蒸,滋培根本。

譯注:紫河車味咸甘,性溫。常用它治療男女一切虛損勞傷病,如勞熱骨蒸、盜汗、咳嗽氣喘、吐血、咯血等癥。本品所以能治上述的病癥,主要是因為它有補氣血、益腎精等培本的作用。
用量:1~3克。
附:本品即胎盤。新鮮胎盤用清水漂凈血水后,放火上烘干,研末用。

276、楓香脂(白膠香)
歌訣:楓香味辛,外科要藥,搔疹癮疹,齒痛亦可。

譯注:楓香脂味辛苦,性平。有理氣血、消癰疽的作用,是外科要藥。能治疥瘡、風疹皮膚搔癢,以及癰疽惡瘡。牙痛,外擦亦有效。
本品還能止血,可止吐血、衄血、便血及刀傷出血,不論內服外用,均有效。
用量:2~5克。外用不拘。  

277、安息香
歌訣:安息香辛,驅除穢惡,開竅通關,死胎能落。
譯注:安息香味辛苦,性平,氣極芳香。善能驅除穢惡之氣,有開竅醒神和行血的作用,可治突然昏厥,或胸腹脹滿作痛等癥;并有墮死胎作用。
用量:1.5~3克。
附:孕婦忌用!

278、蘇合香
歌訣:蘇合香甘,祛痰辟穢,蠱毒癇痓*,夢魘*能去。

譯注:蘇合香味甘,性溫,氣芳香,為開竅藥。有醒腦、辟穢、祛痰的作用,可治突然昏倒,或痰厥癲癇等癥;并能解除多種蟲毒和惡夢驚怕等。
注:
*痓(ce):音廁,作強直解。
*夢魘(yan):音掩,即夢驚。
用量:0.3~1.5克。

279、熊膽
歌訣:熊膽味苦,熱蒸黃疸,惡瘡蟲痔,五疳驚癇。

譯注:熊膽味苦,性寒。內服可治由濕熱郁蒸的黃疸,及熱盛的驚癇;外用能治熱毒瘡瘍、痔瘡腫痛等癥。此外,也可用于小兒疳積驚癇,起到清熱鎮驚、解毒殺蟲的作用。
本品化水點眼,或內服可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等癥,有明目退翳的功效。
用量:1~3克。外用適量。

280、硇砂
歌訣:硇砂有毒,潰癰爛肉,除翳生肌,破癥消毒。

譯注:硇砂味咸苦辛,性溫,有毒。有穿破癰腫、腐蝕爛肉、行瘀血、破癥塊、生肌解毒和消除眼中翳膜或胬肉的作用,可用于瘜肉惡瘡、癰腫疔毒,未化膿時可使消散,已成膿時可使早日穿潰。癥瘕積塊,外貼本品,也能消散。
用量:內服0.3~1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主要外用,內服須經醋焠后水飛研末,多入丸散用。

281、硼砂
歌訣:硼砂味辛,療喉腫痛,膈上熱痰,噙化立中。
譯注:硼砂味辛咸,性寒,是口腔病和喉科的主要藥,有清熱解毒化痰的作用,可治咽喉腫痛、齒齦腐爛、口舌生瘡等癥;并能清除胸膈以上的熱痰,放口中含化,就能很快見效。
用量:內服0.6~1克。外用適量。

282、朱砂
歌訣:朱砂味甘,鎮心養神,祛邪解毒,定魄安魂。

譯注:朱砂味甘,性微寒。有鎮心安神定驚的作用,能治心神不寧、多夢驚悸不眠、癲癇神昏等癥,可使精神恢復正常。此即所謂本品有“定魄安魂”的功效。
本品外用又能解毒,可治瘡瘍腫毒和咽喉腫痛,還可治目赤翳障。
用量:內服0.3~1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是汞礦硫化物,藥用須水飛,忌用火煅。火煅后有大毒。

283、硫黃
歌訣:硫黃性熱,掃除疥瘡,壯陽逐冷,寒邪敢當。

譯注:硫黃味酸,性熱,有毒。外用善治疥癬濕瘡等皮膚病,有殺蟲的作用。內服有補火壯陽、驅寒逐冷、通大便的功效。適用于陽痿、腰腳冷痹無力和老年人下焦虛冷的便秘。
用量:本品有毒,內服須經精制,每次1.5~3克,多入丸散用。外用量也不可過多, 也不可經常使用。

284、龍腦(冰片)
歌訣:龍腦味辛,目痛竅閉,狂躁妄語,真為良劑。

譯注:龍腦味辛苦,性微寒,氣極芳香。辛香有開竅醒腦的作用,苦寒能清熱明目。內服可治痰熱內閉的神志昏迷、驚癇癲狂、胡言亂語等癥;外用治目赤腫痛、翳膜遮睛和咽喉腫痛、牙疳口瘡,以及癰疽瘡瘍等癥。療效均很好。
用量:內服0.3~1克,多合丸散用。外用適量。

285、蘆薈
歌訣:蘆薈氣寒,殺蟲消疳,癲癇驚搐,服之立安。

譯注:蘆薈味苦,性寒。有殺蟲治小兒蟲積疳積的作用。外用能治疥癬;內服能清熱涼肝,可治癲癇、驚風抽搐等癥。凡是由肝經實火引起的,服后奏效甚速。
本品還有通大便的作用,適用于熱結便秘或習慣性便秘。
用量:1.5~3克。

286、天竺黃
歌訣:天竺黃甘,急慢驚風,鎮心解熱,化痰有功。

譯注:天竺黃味甘,性寒,有鎮心安神、清熱化痰的作用,可治小兒發高熱、神昏抽搐的急驚風;或病久而發四肢抽搐的慢驚風;或大人中風不語;或熱病痰多,神昏譫語等癥。應用本品,均顯功效。
用量:3~10克。

287、麝香
歌訣:麝香辛溫,善通關竅,辟穢安驚,解毒甚妙。

譯注:麝香味辛,性溫,特別芳香,為開竅的要藥。善辟穢濁惡氣,并能定驚。常用于驚癇、神志昏迷、痰厥及中穢惡氣突然昏倒等閉癥。此外,解毒的功效也很好。
本品還有活血、通經絡和止痛的作用,常用它來治療外科的癰疽瘡瘍和傷科的跌撲損傷,瘀血作痛等癥。不論內服、外用,療效均很好。
用量:內服0.01~0.15克;不入湯劑,多合丸散用。外用適量。
附:孕婦忌用!

288、乳香
歌訣:乳香辛苦,疔諸惡瘡,生肌止痛,心腹尤良。

譯注:乳香味辛苦,性溫。有活血理氣、止痛生肌的作用,可治癰疽腫毒諸瘡和跌撲損傷、瘀血作痛等癥。尤以氣血阻滯所致的胸腹脹痛,用本品治療,療效較好。
用量:3~6克。外用適量。

289、沒藥
歌訣:沒藥苦平,治瘡止痛,跌打損傷,破血通用。

譯注:沒藥味苦,性平,是外、傷科的要藥,能治外科癰腫瘡瘍和傷科的跌打損傷,瘀血作痛。由于本品有破血的功用,所以又治婦女瘀血不行,月經停閉或瘀血積聚成塊的癥瘕。
用量:3~6克。外用適量。
附:沒藥、乳香都有散瘀止痛的作用,孕婦不宜。但乳香偏于調氣,沒藥偏于散瘀,臨床常同用治療氣滯血瘀的疼痛。

290、阿魏
歌訣:阿魏性溫,除癥破結,止痛殺蟲,傳尸可滅。

譯注:阿魏味辛,性溫。有消積殺蟲的功效,善治癥瘕結聚、痞塊,攻撐作痛;并治肺癆病。
用量:內服1~1.5克。外用適量。
附:本品極臭,多用它作膏外貼。內服,多入丸散劑用。對脾胃虛弱者或孕婦忌用。

300、水銀
歌訣:水銀性寒,治疥殺蟲,斷絕胎孕,催生立通。

譯注:水銀味辛,性寒,有毒。主要有殺蟲的作用,適用于疥癬惡瘡等皮膚病。它的毒性非常大,雖有催生、墮胎的作用,一般不內服,所以多作外用。
用量:外用隨癥定量。
附:孕婦禁用。

301 輕粉
歌訣:輕粉性燥,外科要藥,楊梅諸瘡,殺蟲可托。

譯注:輕粉味辛,性寒而燥,有毒,是外科的要藥。常用于疥癬濕瘡、惡瘡等癥,可起到殺蟲攻毒的作用。
本品內服有下痰、逐水、通便的功效,可治痰涎積滯、實性水腫、膨脹、便秘尿閉等癥。
用量:0.03~0.1克,合丸劑服。外用適量。
附:本品是用水銀、膽礬、食鹽等加工而成的片狀結晶,毒性大,內服慎用,孕婦忌用。

302、砒霜(信石)
歌訣:砒霜大毒,風痰可吐,截瘧除哮,能消沉痼。

譯注:砒霜味辛酸,性大熱,有大毒。內服有祛除寒痰和截瘧止喘的作用,可治瘧疾和肺有寒邪的氣喘。對喉中有痰聲、呼吸急促、不能平臥、經久不愈的哮喘病,療效較好。
本品外用、能消除腐肉,用治痔瘡、牙疳、瘰疬、癰疽、疔毒諸癥,療效均好。
用量:內服0.1~0.15克。不能連續服用。外用隨癥而定。
附:砒霜即砒石經過加工提煉而成。本品為劇毒藥,須經過加工制煉,才能內服,用量要嚴格注意。

303、雄黃
歌訣:雄黃苦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風瘜肉。
譯注:雄黃味苦辛,性溫,有毒。有解毒殺蟲的作用,可治癰疽腫毒、疥癬濕瘡和蛇蟲咬傷。本品又能消痰,能治咽喉腫痛,呼吸急促、痰多壅塞的喉風。此外,還可消除瘜肉。
用量:內服0.3~0.6克,入丸散服,不作煎劑。外用隨癥定量,涂患處。

304、珍珠
歌訣:珍珠氣寒,鎮驚除癇,開聾磨翳,止渴墜痰。

譯注:珍珠味甘咸,性寒。有鎮驚和明目的作用,治驚風癲癇、目赤翳障。并能祛痰解渴,常用于熱病痰厥。耳聾亦可應用。
本品常外用于咽喉腫痛、牙疳、口瘡及潰瘍不易收口等癥。能起防腐生肌的作用。
用量:內服,0.6~1.5克。外用適量。

305、牛黃
歌訣:牛黃味苦,大治風痰,定魄安魂,驚癇靈丹。

譯注:牛黃味苦,性涼。有清熱、定驚、化痰、開竅的作用,并能安神,善治中風痰厥、神志昏迷和熱病驚狂諸癥。對小兒驚癇療效更好。
本品還能治咽喉腫痛,口瘡腐爛及癰疽瘡毒等,不論內服或外用,都有較好療效。
用量:內服0.3~1.5克,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306、琥珀
歌訣:琥珀味甘,安魂定魄,破瘀消癥,利水通澀。
譯注:琥珀味甘,性平。能安神定志,治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和驚風癲癇;并能破瘀血、消癥瘕,治瘀血不行的月經停閉和瘀血結塊的癥瘕疼痛。且有利水通淋的作用,治小便不通或小便短赤澀痛的淋病等。
用量:1~2.4克。多作散劑或沖劑沖服,不宜煎服。

307、血竭
歌訣:血竭味咸,跌撲勞損,惡毒瘡癰,破血有準。
譯注:血竭味甘咸,性平,是傷科和外科的要藥。治跌撲損傷、瘀血作痛或外傷出血,及癰疽瘡瘍,穿潰不收口等癥。本品內服,有破血行瘀止痛的作用;外用可以止血,生肌斂瘡。由于它能破血,所以還可治婦女經閉脹痛和產后瘀血作痛等。
用量:內服1~3克,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308、石鐘乳(鐘乳石、鵝管石)
歌訣:石鐘乳甘,氣乃慓悍,益氣固精,治目昏暗。

譯注:石鐘乳味甘,性溫。它的藥力比較猛烈,有補氣固精的作用,并能明目。可用于肺氣虛的咳嗽氣喘和腎虛的陽痿、遺精,以及兩目昏暗。
用量:6~10克。

309、陽起石
歌訣:陽起石甘,腎氣乏絕,陽痿不起,其效甚捷。

譯注:陽起石味甘,性微溫,有溫腎壯陽的作用。用于腎陽虛的陽痿和子宮虛寒不孕諸癥,有較快的治療效果。
用量:3~10克。

310、桑椹子
歌訣:桑椹子甘,解金石燥,清除熱渴,染須發皓。

譯注:桑椹子味甘,性寒。有養陰潤燥和補血的作用,并可解除礦物金石藥的燥性和治療陰虛有熱的口渴。外用染發,可治頭發早白。
本品臨床多用于精神不振、眩暈失眠和血虛腸燥的便秘等。
用量:10~15克。
附:本品可以熬膏常服。

311、石韋
歌訣:石韋味苦,通利膀胱,遺尿或淋,發背瘡瘍。

譯注:石韋味甘苦,性微寒。有清利膀胱濕熱的作用,可治膀胱有濕熱引起的小便頻數不暢如遺尿狀,或小便短赤澀痛的淋病,以及小便澀痛帶血的血淋;并治發背、濕瘡等由濕熱所致的外癥。
用量:3~10克。

312、萹蓄
歌訣:萹蓄味苦,疥搔疽痔,小兒蛔蟲,女人陰蝕。

譯注:萹蓄味苦,性平。有利濕熱、殺蟲的作用,可治疥癬搔癢的皮膚病,以及癰疽、痔瘡腫痛;并治小兒蛔蟲病。對婦女陰道腐爛發癢作痛、流臭水的“陰蝕”亦有效。
本品還能通淋,是治淋病的要藥。
用量:3~12克。

313、雞內金
歌訣:雞內金寒,溺遺精泄,禁痢漏崩,更除煩熱。

譯注:雞內金味甘,性寒。有止遺尿和遺精的作用,并止痢疾及子宮出血。又能解除煩熱。
本品主要有消食積的作用,善治食積停滯引起的脘腹飽悶、噯氣或腹脹泄瀉,以及小兒疳積等癥。
用量:3~10克。

314、鯉魚
歌訣:鯉魚味甘,消水腫滿,下氣安胎,其功不緩。

譯注:鯉魚味甘,性平。有通利小便的作用,能治水腫脹滿氣喘,并能安胎。它的功效是較顯著的。
用量:適量。

315、芡實(雞頭米)
歌訣:芡實味甘,能益精氣,腰膝酸痛,皆主濕痹。

譯注:芡實味甘澀,性平。有補腎益精的作用,可治腎虛的腰膝酸痛;并能化濕,所以對濕痹關節痛也有效。
本品更有固精和健脾止瀉的功效,可止腎虛遺精和白帶,以及脾虛的泄瀉、久痢等。
用量:6~15克。

316、石蓮子
歌訣:石蓮子苦,療噤口痢,白濁遺精,清心良劑。

譯注:石蓮子味苦,性寒。善治不能飲食的噤口痢疾;并治小便混濁,如米泔水的白濁和遺精。此外,苦寒又能清除煩熱,是清心的良藥。
用量:6~12克。
附:本品質堅色黑帶殼,是蓮子經霜后沉在水中的,與食用的蓮子不同。

317、藕(附:藕節)
歌訣:藕味甘寒,解酒清熱,消煩逐瘀,止吐衄血。

譯注:藕味甘,性微寒。有解除酒毒和清熱除煩、涼血止血的作用,并能化瘀血,可治煩熱口渴和血熱引起的吐血、衄血。
用量:鮮藕打汁服,沒有定量。
附:藕節味澀性平,為止血藥,炒炭用,善止各種出血。用量5~10個。

318、龍眼(桂圓肉)
歌訣:龍眼味甘,歸脾益智,健忘怔忡,聰明廣記。

譯注:龍眼肉味甘,性平。有補心脾、益氣血的作用,可治心脾血虛引起的心悸不安、失眠和記憶力減退。氣血受補,精神充足,自然耳目聰明。
用量:3~10克。
此外,本品還能止血,對大便下血和婦女崩漏有效。

319、蓮須
歌訣:蓮須味甘,益腎烏須,澀精固髓,悅顏補虛。

譯注:蓮須味甘澀,性微溫。主要有收澀的作用,可以補腎固精,并能烏黑須發,常用于腎虛精關不固的遺精、滑精和吐血崩漏。此外,又能使皮膚潤澤。
用量:1~6克。

320、石榴皮(附:石榴根皮)
歌訣: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澀腸,染須尤妙。

譯注:石榴皮味酸澀,性溫。有固精澀腸的作用,可止夢遺滑精,可止精液自流和久痢、久瀉、下血等滑脫癥。又能染須發,可使須發由白變黑。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石榴的果皮。另有石榴根皮,性味相同,功專殺蟲,能驅除寸白蟲和蛔蟲。

321、陳倉米
歌訣:陳倉谷米,調和脾胃,解渴除煩,能止瀉痢。

譯注:陳倉米味甘,性平。有補脾養胃、除煩止渴的作用,可治病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后脹滿,煩渴或泄瀉、痢疾等癥。
用量:10~20克。
附:陳倉米即陳久的粳米。

322、萊菔子
歌訣:萊菔子辛,喘咳下氣,倒壁沖墻,脹滿消去。

譯注:萊菔子味辛甘,性平。它的降氣祛痰、消食除脹的力量很大,所以對肺有實邪的咳嗽氣喘和腸胃食積不化、胸腹脹滿或脹痛瀉痢等癥,均可消除。
用量:6~12克。
附:本品一般炒用,生用能涌吐痰涎,解散風寒。

323、砂糖(赤砂糖、紅糖)
歌訣:砂糖味甘,潤肺利中,多食損齒,濕熱生蟲。

譯注:砂糖味甘,性微溫。有潤肺、調和脾胃的作用,但多服要損傷牙齒,并能助濕熱,以致生蟲。
本品又能行血化瘀,善治產后瘀血阻滯的腹痛。
用量:6~12克,沖服。

324、飴糖
歌訣:飴糖味甘,和脾潤肺,止渴消痰,中滿休食。

譯注:飴糖味甘,性溫。有補脾止痛和潤肺化痰的作用,善治脾胃虛寒、胸腹急痛和肺虛咳嗽等,但由于濕熱或食積阻滯引起的胸腹脹滿,不能服用。
用量:30~60克。烊化沖服。

325、麻油
歌訣:麻油性冷,善解諸毒,百病能治,功難悉述。

譯注:麻油味甘,性微寒。它善于解毒,對游風丹毒、疥癬濕瘡腫毒,均能解除,并且功效是很好的。
內服有潤腸通便的作用,能治燥結的便秘。
用量:適量。

326、白果(銀杏)
歌訣:白果甘苦,喘嗽白濁,點茶壓酒,不可多嚼。

譯注:白果味甘苦澀,性平,有小毒。它有斂肺止咳嗽、氣喘,及止白濁、白帶的作用。作點心服食,能解酒,但有毒,不可多吃。
用量:3~10克。

327、胡桃
歌訣:胡桃肉甘,補腎黑發,多食生痰,動氣之物。

譯注:胡桃肉味甘,性溫。有補腎烏黑須發的作用,可治腎虛、腰痛腳弱和須發早白。但多食能助濕生痰,并能使氣行不暢而引起脹滿。
此外,本品能斂肺止咳喘,對肺腎不足的咳嗽氣喘有效。
用量:10~20克。

328、梨
歌訣:梨味甘酸,解酒除渴,止嗽消痰,善驅煩熱。
譯注:梨味甘酸,性寒。有清熱除煩解渴、潤肺化痰止咳的作用,并能解酒毒。善治熱病津傷的煩熱口渴和肺有熱的干咳無痰等癥。
用量:適量。

329、榧實(榧子)
歌訣:榧實味甘,主療五痔,蠱毒三蟲,不可多食。

譯注:榧子味甘,性平,為殺蟲、消食積的要藥。有潤腸緩瀉作用,能治痔瘡大便困難,以及多種蟲積的脹痛等癥。由于能潤腸,故不可多服,恐致滑泄不禁。
用量:9~15克,或10~20枚。
附:入煎劑須打碎,或去殼(即“榧子肉”)。生用或炒用均可。

330、竹茹
歌訣:竹茹止嘔,能除寒熱,胃熱咳噦,不寐安歇。
譯注:竹茹味甘,性微寒,為和胃止嘔良藥,又有清肺化痰的作用。常用于胃熱的嘔吐呃逆,及肺熱的咳嗽;并治胃不和引起的失眠。
用量:6~10克。
附:本品用姜汁炒,能增強止嘔化痰的作用。

331、竹葉
歌訣:竹葉味甘,退熱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煩。

譯注:竹葉味辛甘淡,性寒。有清熱、除煩、止渴的作用,適用于溫熱病心煩口渴、睡眠不安等癥;并能化痰止喘,可治肺有熱的咳嗽氣喘。
用量:3~10克。

332、竹瀝
歌訣:竹瀝味甘,陰虛痰火,汗熱煩渴,效如開鎖。
旀竹瀝味甘,性大寒。它主要有清熱滑痰的作用,對陰虛肺有熱痰的可以暫用。對熱病有汗、煩熱、口渴,亦有良好的療效。
本品又善治中風口噤,昏迷不語,及痰熱蒙閉清竅的驚癇癲狂等癥。
用量:30~100克。
附:本品與姜汁同用,能增加它的祛痰作用。

333、萊菔根
歌訣:萊菔根甘,下氣消谷,痰癖咳嗽,兼解面毒。

譯注:萊菔根味甘,性微寒。有降氣化痰、消食積的作用,可治痰積在兩脅的喘滿咳嗽和谷食停滯引起的胸腹脹滿等癥;亦能消除面食積。
用量:10~20克。
附:本品即食用蘿卜。

334、燈草(燈芯草)
歌訣:燈草味甘,運利小便,癃閉成淋,濕腫為最。

譯注:燈芯草味甘淡,性微寒。有通小便、利濕熱的作用,善治濕熱引起的小便不通和小便短赤澀痛的淋病。對濕性浮腫也有療效。
此外,本品用朱砂拌,能鎮心安神;青黛拌,能清肝涼血。
用量:1~3克。

335、艾葉
歌訣:艾葉溫平,溫經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安。

譯注:艾葉味苦辛,性溫。有溫通經脈和止血、止痛、安胎的作用,常用于孕婦的子宮出血和胎動不安,以及虛寒性的月經不調、脹痛等癥。對于胸脘寒痛,使用本品能很快止痛。
用量:3~10克。

336、綠豆
歌訣:綠豆氣寒,能解百毒,止渴除煩,諸熱可服。

譯注:綠豆味甘,性寒。能解除草木、金石藥毒,及瘡瘍熱毒。此外,還能清暑熱、除煩止渴,善治暑熱煩渴。其它的熱性病也可服用。
用量:10~15克。

337、川椒(附:椒目)
歌訣:川椒辛熱,祛邪逐寒,明目殺蟲,溫而不猛。

譯注:川椒味辛,性熱。有溫腎暖脾、逐寒燥濕和殺蟲的作用,適用于胸腹冷痛或瀉痢脹痛,以及嘔吐蛔蟲等癥。
本品辛熱燥烈,還能補火助陽,可治腎陽虛、腎不納氣的痰喘咳嗽,但陰虛火旺的人忌用。
此外,煎湯外洗,能治濕瘡作癢。至于“明目”的作用,古書雖有記載,現多不用。
用量:1~6克。
附:椒目:即川椒的種子,色黑,苦味,性寒,有下氣行水的作用,能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用量3~10克。

338、胡椒
歌訣: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氣溫中,跌撲堪用。

譯注:胡椒味辛,性熱。有溫胃散寒、下氣的作用,可治胸腹寒冷作痛,及胃寒嘔吐,或泄瀉痢疾等癥。跌撲損傷,亦可以用。
用量:1~3克。

339、石蜜(附:蜂蜜)
歌訣:石蜜甘平,入藥煉熟,益氣補中,潤燥解毒。

譯注:石蜜味甘,性平。入藥用必須煉熟。有益氣補脾胃和潤燥解毒的作用,適用于脾胃虛弱、津液不足的腸燥便秘,以及肺燥干咳。一般補養藥用蜜作丸,能加強它的補益作用。治咳藥用蜜炙,可以增加潤肺止咳功能;并可緩和毒性藥物,起到解毒作用。
用量:10~25克。
附:本品是野蜂蜜,現多用蜂蜜,性味功用相同。

340、馬齒莧
歌訣:馬齒莧寒,青盲白翳,利便殺蟲,癥癰咸治。
譯注:馬齒莧味酸,性寒。有清熱解毒、殺蟲散血的作用,可治熱毒引起的視物不清或生翳膜腫痛,以及熱毒血痢。此外,由于本品能散血,所以對瘀血不行的癥瘕和癰腫都可以治療。
用量:內服10~15克,鮮的30~60克。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341、蔥白
歌訣:蔥白辛溫,發表出汗,傷寒頭痛,腫癰皆散。

譯注:蔥白味辛,性溫。有解表發汗的作用,善治外感風寒、頭痛怕冷等癥。癰腫瘡毒,用它外涂,可以消散。
本品又能通陽利水,可治痢疾脈微,以及寒凝腹痛、小便不利等癥。
用量:2~5枚。
附:蔥與蜜相反,不可同服。

342、胡荽(芫荽)
歌訣:胡荽味辛,上止頭痛,內消谷食,痘疹發生。

譯注:胡荽味辛,性溫,有散風寒、透疹和開胃消食的作用,適用于風寒頭痛和痘疹的透發不快,以及消化不良、食欲減退等癥。
用量:1~6克。
附:本品透發麻疹和痘疹,多用它煎湯熏洗或乘溫擦病人胸背部。

343、韭(附:韭菜子)
歌訣:韭味辛溫,祛除胃寒,汁清血瘀,子醫夢泄。
譯注:韭味辛,性溫。有通胃氣、散寒邪的作用,可治胃寒氣滯、脹悶作痛。韭汁能活血散瘀;韭子能溫腎助陽,可治腎虛的陽痿、腰膝酸軟和夢遺滑精、遺尿等癥。
用量:韭,適量。子,3~10克。
 
344、夜明砂
歌訣:夜明砂糞,能下死胎,小兒無辜*,瘰疬堪裁。

譯注:夜明砂即蝙蝠的糞,味辛,性寒。它有散瘀血、下死胎的作用,并治小兒疳積,且有消散瘰疬的功效。
本品還有明目的作用,善治視物不見的“青盲”癥和夜間視物模糊的“夜盲”癥,以及目生翳膜等眼睛病。
注:*無辜(gu):即無辜疳,是小兒疳積的一種。
用量:2~5克。
 
345、大蒜
歌訣:大蒜辛溫,化肉消谷,解毒散癰,多用傷目。

譯注:大蒜味辛,性溫。有消肉食積滯和解毒殺蟲的作用。內服可治痢疾、泄瀉、咳嗽和蟲積腹痛;外用能散癰腫,并治疥癬瘡毒。但多服會傷眼睛。
用量:10~15克。外用不拘。

346、食鹽
歌訣:食鹽味咸,能吐中痰,心腹卒痛,過多損顏。

譯注:食鹽味咸,性寒。有催吐作用,能吐胃中的宿食或痰水的停積,可治胸腹突然疼痛。過多服用,能耗傷血液,并損人皮膚顏色。
用量:6~15克。
附:水腫病人忌用。

347、茶
歌訣:茶茗*性苦,熱渴能濟,上清頭目,下消食氣。

譯注:茶葉味苦,性微寒。有清熱降火、消食利尿的作用,并有興奮的作用。適用于暑熱煩渴、頭目眩暈、食積不消、精神疲倦、嗜睡及小便不利等癥。
注:*茗(ming,音名,即茶葉的別稱。
用量:3~6克。

248、酒
歌訣:酒通血脈,消愁遣興,少飲壯神,過多損命。

譯注:酒味苦甘辛,性熱。有通利血脈的作用,可用于關節酸痛、行動不利,并能引藥上行而助藥力。少飲可振奮精神,多飲或久飲,會傷害身體。
用量:隨量。

349、醋
歌訣:醋消腫毒,積瘕可去,產后金瘡,血暈皆治。

譯注:醋味酸苦,性溫。有散瘀血、消腫毒的作用,可治胸腹疼痛和瘀血積塊攻撐作痛,以及癰腫等癥。此外,還能治產后或外傷出血過多引起的昏暈,以及膽道蛔蟲引起的突然疼痛。
用量:10~25克。
附:本品古名“苦酒”,是米釀制的可以作藥用。

350、淡豆豉
歌訣:淡豆豉寒,能除懊憹,傷寒頭痛,兼理瘴氣。

譯注:淡豆豉味苦,性寒。有解表發汗、清除煩熱的作用,適用于感冒或溫病初起,寒熱頭痛,無法和胸中不舒,煩熱不眠等癥。此外,兼能清除濕熱瘴氣。
用量:3~10克。
附:豆豉有二種制法,一種用青蒿、桑葉制,性寒;另一種用蘇葉、麻黃水拌制的,性溫,發汗的力量較強。

351、蓮子(附:蓮芯)
歌訣:蓮子味甘,健脾理胃,止瀉澀精,清心養氣。
譯注:蓮子味甘,性平。有補脾胃、止泄瀉、益腎澀精和補養心氣的作用,適用于脾虛的泄瀉久痢,腎虛的夢遺滑精、白帶,以及驚悸失眠等癥。
用量:6~12克。
附:蓮芯是本品的苤芽,味苦,性寒。有清心熱的作用,可治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出現的神志昏迷、說糊話等。用量:1~3克。

352 、大棗
歌訣:大棗味甘,調和百藥,益氣養脾,中滿休嚼。
譯注:大棗味甘,性溫。功能調和百藥,并有益氣補脾的作用,可治脾胃虛弱、泄瀉久痢和心悸腹痛等癥。本品是補養藥,容易助濕生痰,因此由痰濕引起的胸中脹滿不要服。
用量:3~10枚。

353、生姜(附:生姜皮)
歌訣:生姜性溫,通暢神明,痰嗽嘔吐,開胃極靈。

譯注:生姜味辛,性微溫。有醒神、止嘔、散風寒的作用,可治中惡氣的突然昏倒和胃寒的嘔吐,以及肺有寒邪的痰多咳嗽。此外,還能治風寒感冒,頭痛鼻塞,并可增進食欲,開胃的功效是很好的。
用量:3~10克。
附:“生姜皮”能行水,可治皮膚水腫,用量1~3克。

354、桑葉
歌訣:桑葉性寒,善散風熱,明目清肝,又兼涼血。

譯注:桑葉味甘苦,性寒。質輕,善能疏散風熱;性寒,又能清肝明目。可治外感風熱的發熱咳嗽、頭痛目赤以及肝陽上升的頭暈目眩等癥。此外,本品還兼有潤肺涼血的作用,可治燥熱傷肺、咳血咽痛等。
用量:3~10克。

355、浮萍
歌訣:浮萍辛寒,發汗利尿,透疹散邪,退腫有效。

譯注:浮萍味辛,性寒。有發汗解表、透疹散邪、利尿退腫的作用,可治外感風熱,發熱無汗,皮膚風濕,風疹搔癢以及有表熱證的水腫、小便不利等癥。前人有“發汗勝于麻黃,利水捷于通草”的說法。
用量:3~6克。

356、檉柳(西河柳)
歌訣:檉柳甘咸,透疹解毒,熏洗最宜,亦可內服。

譯注:檉柳味辛甘咸,性溫。主要有發表透疹的作用,多用于麻疹初起,不易透發,或疹透時感受風寒,以致疹毒內郁,透發不出。可以煎湯外用熏洗,亦可內服。如麻疹已透即不宜用。
此外,煎湯洗浴,還可以治皮膚風疹,周身搔癢。
用量:3~6克。外用不拘。

357、膽礬
歌訣:膽礬酸寒,涌吐風痰,癲癇喉痹,爛眼牙疳。

譯注:膽礬味酸澀辛,性寒,有毒。內服有涌吐風熱痰涎的作用,可用于風痰癲癇、咽喉腫痛、痰涎壅塞,以及誤食毒物等癥。外用有燥濕收斂的功效,泡湯洗,可治風眼赤爛;研末敷,能治牙疳腫痛。
用量:0.3~0.6克。外用適量。
附:內服用于催吐,每次極量為1克,限服一次,虛弱之人忌用。

358、番瀉葉
歌訣:番瀉葉寒,食積可攻,腫脹皆逐,便秘能通。
譯注:番瀉葉味甘苦,性大寒。有瀉熱、消積、通便的作用,適用于腸胃蘊熱、積食停滯、便秘不通,以及消化不良、胸腹脹滿等癥。此外,還可用于水腫腹脹,有瀉下逐水的功效。
本品用1.5克,即能排便,并無腹痛;用3克,就能瀉下;若用6克,在2小時內,即發生雷鳴腹痛,瀉下水便,并伴有惡心嘔吐等副作用。
用量:1~5克。開水泡服,久煎則效力減弱。
附:本品用量稍大,瀉下作用猛烈,所以虛人、孕婦均不宜用。

359、寒水石(凝水石)
歌訣:寒水石咸,能清大熱,兼利小便,又能涼血。

譯注:寒水石味辛咸,性大寒。功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兼能利尿涼血。適用于溫熱病壯熱煩渴、小便不利、脈洪大的癥候。
本品外用可治湯火傷。
用量:10~20克。

360、蘆根
歌訣:蘆根甘寒,清熱生津,煩渴嘔吐,肺癰尿頻。
譯注:蘆根味甘,性寒。有清熱除煩、養胃生津的作用,常用于溫熱病初起的發熱煩渴和胃熱津傷的嘔吐呃逆,以及肺熱胸痛、痰吐膿血的肺癰等癥。此外,還可用于小便頻數及解河豚魚毒。
用量:15~30克。

361、銀柴胡
歌訣:銀柴胡寒,虛熱能清,又兼涼血,善治骨蒸。

譯注:銀柴胡味甘,性微寒。有退陰分虛熱和涼血的作用,善治勞熱骨蒸和小兒疳熱等癥。
用量:3~10克。
附:本品為石竹科植物,與柴胡品種不同,功效亦不相同,不可混用。

362、絲瓜絡
歌訣:絲瓜絡甘,通絡行經,解毒涼血,瘡腫可平。

譯注:絲瓜絡味甘,性寒。有通行經絡和涼血解毒的作用,可治氣血阻滯、經絡不通的胸脅疼痛、關節酸痛,以及熱毒癰腫瘡瘍等癥。
本品兼有利尿功效,可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炒黑又能止血,治便血有效。
用量:3~12克。

363、秦皮
歌訣:秦皮苦寒,明目澀腸,清火燥濕,熱痢功良。

譯注:秦皮味苦澀,性寒。苦能燥濕,寒可清熱,澀主收斂,所以它有清熱燥濕、澀腸止瀉的作用。用于溫熱痢,功效良好。此外,又能清肝明目,煎湯洗眼,可治肝火上升引起的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癥。
用量:內服3~10克。外用適量。

364、紫花地丁
歌訣:紫花地丁,性寒解毒,癰腫疔瘡,外敷內服。
譯注:紫花地丁味苦辛,性寒。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善治熱毒引起的癰腫疔毒。既可搗爛外敷,亦可煎湯內服。
用量:內服一般用10~15克,大量可用至60克。外用適量。

365、敗醬
歌訣:敗醬微寒,善治腸癰,解毒行瘀,止痛排膿。

譯注:敗醬味辛苦,性微寒。有清熱解毒、行瘀排膿的作用,可以消散癰腫,對腸癰腹痛,療效較好。又治產后血滯腹痛,但產后虛寒腹痛者不宜用。
用量:3~10克。

366、紅藤
歌訣:紅藤苦平,消腫解毒,腸癰乳癰,療效迅速。

譯注:紅藤味苦,性平。有清熱解毒,散結消癰的作用,為治腸癰腹痛的要藥;并治乳癰,乳房結塊腫痛,療效均是很快的。
用量:10~20克。

367、鴉膽子
歌訣:鴉膽子苦,治痢殺蟲,瘧疾能止,贅疣*有功。

譯注:鴉膽子味苦,性寒。有殺蟲、止痢、截瘧的作用,用治痢疾(阿米巴痢)、瘧疾、療效都很好。本品用仁搗爛外涂治瘊瘤,可起腐蝕功效。
注:*贅疣(zhui  you),音墜游,皮膚外面的贅生物,即瘊瘤。
用量:成人治痢疾,每次10~20粒,每日3次,連服8~12天。治瘧疾,每次5~10粒,每日3次,連服5~7天。小兒酌減。外用適量。
附:本品內服,均需去殼用仁,裝入膠囊或用龍眼肉包裹吞服。

368、白鮮皮
歌訣:白鮮皮寒,疥癬瘡毒,痹痛發黃,濕熱可逐。
譯注:白鮮皮味苦,性寒。有清熱除濕的作用,凡由溫熱引起的疥癬瘡瘍,風疹丹毒,以及關節腫痛、黃疸等癥,應用本品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用量:3~10克。

369、土茯苓
歌訣:土茯苓平,梅毒宜服,既能利濕,又可解毒。

譯注:土茯苓味甘淡,性平。既能淡滲利濕,又能清熱解毒。為治梅毒的要藥。對梅毒因服輕粉而引起的肢體關節拘攣,亦有療效。
用量:30~120克。
附:服本品時忌飲茶。

370、馬勃
歌訣:馬勃味辛,散熱清金,咽痛咳嗽,吐衄失音。

譯注:馬勃味辛,性平。有散風熱、清肺利咽的作用,適用于風熱蘊肺引起的咳嗽、失音、咽喉腫痛,以及吐血、衄血等癥。
本品外敷,可止外傷出血。
用量:3~5克。

371、橄欖
歌訣:橄欖甘平,清肺生津,解河豚毒,治咽喉痛。

譯注:橄欖味甘酸澀,性平。有清熱生津解毒的作用,可用于肺胃壅熱的咽喉腫痛,以及食河豚魚中毒等癥。
橄欖核燒存性(燒至外面枯黑,里面焦黃),研末油調外敷,治凍瘡有效。
用量:6~12克,大劑量可用至60克。

372、蕺菜(魚腥草)
歌訣:蕺菜微寒,肺癰宜服,熏洗痔瘡,消腫解毒。

譯注:蕺菜味辛,性微寒。辛能發散,寒可清熱,有散肺熱、解熱毒、消癰腫的作用。內服為治痰熱壅肺、咳吐膿血的肺癰要藥;外用煎湯熏洗,治痔瘡腫痛有效。此外,還可用于癰腫疔瘡,有消腫解毒的功效。
用量:10~15克。外用適量。

373、板藍根
歌訣:板藍根寒,清熱解毒,涼血利咽,大頭瘟毒。

譯注:板藍根味苦,性寒。有清熱涼血、解毒利咽的作用,適用于風溫時毒而致的頭面部紅腫脹痛的大頭瘟及咽喉腫痛。
用量:6~12克。

374、西瓜(附:西瓜翠衣)
歌訣:西瓜甘寒,解渴利尿,天生白虎,清暑最好。
譯注:西瓜味甘淡,性寒。善能清暑熱、除煩渴、利小便,適用于夏天感受暑熱的暑溫,及溫病壯熱煩渴、小便不利等癥,前人有“天生白虎湯”的稱號。是清暑的佳品。
用量:西瓜瓤搗汁,多少隨意飲服。
附:“西瓜翠衣”(西瓜皮)味甘,性涼,功效與西瓜相同,多用它作煎劑內服。用量:干的10~30克;鮮的60~120克。

375、荷葉(附:荷梗)
歌訣:荷葉苦平,暑熱能除,升清治瀉,止血散瘀。

譯注:荷葉味苦,性平。有清除暑熱和升發脾胃清陽的作用,適用于暑濕瀉痢及脾虛清陽下陷的泄瀉等癥。此外,又有止血散瘀的功效,可治便血及子宮出血等。
用量:3~10克。
附:“荷梗”(葉柄)性味與荷葉相同,功效除清暑外,又能通氣寬胸,多用于夏天感受暑濕,胸悶不舒,泄瀉,痢疾等癥。用量1尺~2尺。

376、大豆卷
歌訣:豆卷甘平,內清濕熱,外解表邪,濕熱最宜。

譯注:大豆卷味甘,性平。既能清利濕熱,又可發汗解表。今多用于暑濕、濕溫、濕熱內蘊,發熱汗少、胸悶不舒等癥。古方用治水腫脹滿、濕痹筋攣,但以濕熱所致的為宜。
用量:10~15克。

377、佩蘭(省頭草)
歌訣:佩蘭辛平,芳香辟穢,祛暑和中,化濕開胃。

譯注:佩蘭味辛,性平,氣清香。有芳香辟穢、祛暑化濕、醒脾開胃的作用,適用于暑熱內蘊、寒熱頭痛、胸悶不舒,以及濕濁郁滯脾胃,口中甜膩、多涎作惡、不能進食等癥。
用量:3~10克。
附:本品即“蘭草”,又名“省頭草”,為菊科植物,與唇形科的澤蘭不可混用。

378、冬瓜子(附:冬瓜皮)
歌訣:冬瓜子寒,利濕清熱,排膿消腫,化痰亦良。

譯注:冬瓜子味甘,性寒。既能清上焦肺部蘊熱,又能除下焦大腸的熱積,并可排膿消腫。對濕熱內蘊、日久成膿的肺癰和腸癰,有良好的效果。此外,兼能化痰,用治痰熱咳嗽,療效也很好。
本品還有清除下焦濕熱的作用,可治白帶、白濁。
用量:6~12克。
附:“冬瓜皮”性味與子相同,功效偏于利水退腫,常用于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癥。用量15~30克。

379、海金沙
歌訣:海金沙寒,淋病宜用,濕熱可除,又善止痛。
譯注:海金沙味甘淡,性寒。甘淡能利水滲濕,寒能清熱,性偏下降,所以它有清除下焦濕熱的作用,為治淋病的要藥;對小便短赤、尿道澀痛的熱淋更為有效,可起通淋止痛的功用。
用量:6~12克。

380、金錢草
歌訣:金錢草咸,利尿軟堅,通淋消腫,結石可痊。
譯注:金錢草味微咸,性平。有利尿通淋、消腫軟堅的作用,適用于淋病尿道澀痛,尤以小便急迫、尿道刺痛的石淋為有效。近年來用治腎與膀胱結石及肝膽結石,都有一定的療效。
本品外用搗敷,可用于瘡瘍腫毒。
用量:30~60克。鮮用150克~300克。

381、赤小豆
歌訣:赤小豆平,活血排膿,又能利水,退腫有功。

譯注:赤小豆味甘酸,性平。既有活血排膿、清熱解毒的作用,又有利水退腫的功效。所以凡是熱毒引起的癰腫瘡毒、丹毒、皮膚紅腫作痛,以及水腫脹滿、腳氣、黃疸等癥,用本品均有效。
用量:10~30克。
附:本品紫紅色,粒小形長,種臍為白色。另一種外形相似,半紅半黑的紅黑豆,即“相思子”,別名“赤小豆”,它的作用與赤小豆完全不同,并且有毒,不宜內服,須辯別清楚,不可混用。

382、澤漆
歌訣:澤漆微寒,逐水捷效,退腫祛痰,兼消瘰疬。

譯注:澤漆味辛苦,性寒,有小毒。有比較強烈而見效快的逐水退腫和祛痰的作用,適用于水腫脹滿、痰水咳喘實證。此外,本品熬膏外搽,用治瘰疬痰核有效。
用量:內服3~10克。外用適量。

383、葫蘆
歌訣:葫蘆甘平,通利小便,兼治心煩,退腫最善。
譯注:葫蘆味甘,性平。功能通利小便,善消皮膚水腫,常用于面目四肢浮腫及大腹水腫、小便不利等。
用量:15~30克。

384、半邊蓮(急解索、細米草)
歌訣:半邊蓮辛,能解蛇毒,痰喘能平,腹水可逐。

譯注:半邊蓮味辛,性平。有解毒的作用,尤其是解蛇毒的作用較大,所以有“家有半邊蓮,可以伴蛇眠”的傳說。凡治毒蛇咬傷或蜂蝎刺傷,用本品外敷、內服都有效。本品又能消炎行水,能治痰飲氣喘、喉蛾腫痛(扁桃體炎)、闌尾炎、腸炎和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等。
此外,本品搗爛外敷治疔瘡腫毒、蟲蛇咬傷有效。
用量:內服干的15~30克,鮮的30~60克。外用適量。

385、海風藤
歌訣:海風藤辛,痹證宜用,除濕祛風,通絡止痛。

譯注:海風藤味辛苦,性微溫。適用于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等癥,可起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作用。
用量:3~10克。

386、絡石藤
歌訣:絡石微寒,經絡能通,祛風止痛,涼血消癰。

譯注:絡石藤味苦,性微寒。有祛風熱、通經絡、涼血、消癰腫的作用,可用于風濕或濕熱引起的關節腫痛、筋脈拘攣,以及血熱引起的癰腫瘡毒等癥。
用量:3~10克。

387、桑枝
歌訣:桑枝苦平,通絡祛風,痹痛拘攣,腳氣有功。

譯注:桑枝味苦,性平。有祛風濕、通經絡、行水氣的作用,適用于風濕痹痛、四肢拘攣、關節不利等癥。用本品治濕熱引起的腳氣腫脹,也有功效。
用量:15~30克。

388、千年健
歌訣:千年健溫,除濕祛風,強筋健骨,痹痛能攻。
譯注:千年健味苦辛,性溫。有祛風濕、強筋骨的作用,適用于風寒濕痹、筋骨酸痛、以及四肢拘攣、麻木等癥,有通痹止痛的功效。
用量:3~10克。 

389、松節
歌訣:松節苦溫,燥濕祛風,筋骨酸痛,用之有功。

譯注:松節味苦,性溫。有祛風燥濕的作用,適用于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筋骨酸痛等癥。
用量:10~15克。

390、伸筋草
歌訣:伸筋草溫,祛風止痛,通絡舒筋,痹痛宜用。

譯注:伸筋草味苦辛,性溫。有祛風止痛、通絡舒筋的作用,適用于風寒濕痹、皮膚麻木、四肢關節酸痛、筋脈屈伸不利等。
用量:3~10克。

391、虎骨
歌訣:虎骨味辛,健骨強筋,散風止痛,鎮驚安神。

譯注:虎骨味辛,性溫。有祛風止痛和強筋健骨的作用,能治風邪勝的關節走注(不固定)疼痛及肝腎虛寒而致的筋骨軟弱、足膝無力、不能行走的痿痹癥。此外,本品也可用于驚悸健忘、多夢不寐,有鎮驚安神的功效。
用量:10~15克。

392、烏梢蛇
歌訣:烏梢蛇平,無毒性善,功同白花,作用較緩。

譯注:烏梢蛇味甘,性平,無毒。有祛風、定驚、止抽搐的功效,用于風濕麻痹,小兒驚風抽搐,皮膚疥癬及大麻風等癥。本品與白花蛇功用相同,但性較和平,作用緩慢。
用量:3~6克。

393、夜交藤
歌訣:夜交藤平,失眠宜用,皮膚癢瘡,肢體酸痛。

譯注:夜交藤味甘,性平。有安心神、養經絡的作用,多用于虛煩多夢不眠及血虛肢體酸痛等癥。
此外,本品煎湯外洗,能治皮膚瘡疹搔癢,有止癢功效。
用量:10~20克。

394、玳瑁
歌訣:玳瑁甘寒,平肝鎮心,神昏痙厥,熱毒能清

譯注:玳瑁味甘,性寒。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作用,可用于溫熱病的壯熱、神昏、譫語,以及小兒驚風、神昏、痙厥、抽搐等癥。此外,本品還用于熱毒癰腫及痘瘡內陷,有清熱解毒功效。
用量:6~12克。

395、石決明
歌訣:石決明咸,眩暈目昏,驚風抽搐,勞熱骨蒸。
譯注:石決明味咸,性微寒。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常用于肝陽上升的頭暈目眩及肝熱生風的小兒驚風、四肢抽搐等癥。肝開竅于目,本品能清肝,故又能治療兩目昏暗、視物模糊或目赤羞明等眼病。此外,還能治陰虛的骨蒸勞熱。
用量:10~30克。

396、香櫞
歌訣:香櫞性溫,理氣疏肝,化痰止嘔,脹痛皆安。

譯注:香櫞味辛苦酸,性溫。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嘔的作用,能治肝氣不舒、脾氣壅滯的胸腹痞滿、兩脅脹痛、嘔吐食少及痰多咳嗽等癥。
用量:3~10克。

397、佛手
歌訣:佛手性溫,理氣寬胸,疏肝解郁,脹痛宜用。

譯注:佛手味辛苦酸,性溫。有疏肝解郁、理氣寬胸的作用,可用于肝郁氣滯的胃脘脹痛、胸悶嘔吐、食欲不佳等癥。
本品還能化痰,治痰多咳嗽。
用量:3~6克。

398、薤白
歌訣:薤白苦溫,辛滑通陽,下氣散結,胸痹宜嘗。

譯注:薤白味辛苦,性溫而滑。苦降、溫通、辛散、滑利,所以它有溫中通陽、下氣散結的作用。本品對于因寒邪痰濁結于胸中,以致陽氣不通而引起的胸悶不舒、胸背兩脅牽引作痛、痰多咳喘的胸痹癥,最為適用。
此外,本品還能治痢疾后重,這也是取它有苦降滑利、泄大腸氣滯的作用。
用量:10~15克。

399、荔枝核
歌訣:荔枝核溫,理氣散寒,疝瘕腹痛,服之俱安。

譯注:荔枝核味甘,性溫。有理氣散寒的作用,能治疝氣、睪丸腫痛及少腹氣聚脹痛等癥。此外,還可用于胃脘痛和婦女寒凝瘀滯腹痛。
用量:6~12克。

400、杮蒂(附:杮霜)
歌訣:杮蒂苦澀,呃逆能醫,杮霜甘涼,燥咳可治。

譯注:杮蒂味苦澀,性平。善降逆氣,為治呃逆的要藥,可治胃氣上逆的呃逆癥。
用量:3~10克。
附:“杮霜”味甘,性涼,有清熱生津、潤燥止咳的作用,可用于肺部燥熱咳嗽、咽喉腫痛、胃熱煩渴、口舌生瘡等癥。用量10~15克。

401、刀豆
歌訣:刀豆甘溫,味甘補中,氣溫暖腎,止呃有功。

譯注:刀豆味甘,性溫。有溫胃暖腎、降氣止呃逆的作用,用治病后胃虛氣逆或腎虛寒的呃逆癥都有效。
用量:6~12克。

402、九香蟲
歌訣:九香蟲溫,胃寒宜用,助陽溫中,理氣止痛。
譯注:九香蟲味咸,性溫。有溫脾胃、助腎陽、理氣止痛的作用,適用于脾腎陽虛、胃寒氣滯的胸脘脹痛。
用量:3~6克。

403、玫瑰花
歌訣:玫瑰花溫,疏肝解郁,理氣調中,行瘀活血。

譯注:玫瑰花味甘微苦,性溫,氣芳香。善能疏肝解郁、調中醒脾,可用于肝胃不和、胸脅脹痛、惡心嘔吐、胃納不佳等癥,并治婦女血滯、經行不暢,以及損傷瘀血作痛等,有活血行瘀的功效。
用量:1~5克。

404、紫石英
歌訣:紫石英溫,鎮心養肝,驚悸怔忡,子宮虛寒

譯注:紫石英味甘,性溫。有鎮心定驚、養肝益血、溫暖子宮的作用,適用于心神不安、肝血不足的心悸怔忡、驚癇眩暈,以及宮冷不孕等癥。
用量:10~12克。
 
405、檀香
歌訣:檀香味辛,升胃進食,霍亂腹痛,中惡穢氣。
譯注:檀香味辛,性溫。有理氣止痛、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可用于霍亂吐瀉、胸腹脹痛等癥。由于它的氣香,所以又能解除穢惡不正之氣。
用量:1~3克。
 
406、白及:白及味苦,功專收斂,腫毒瘡瘍,外科最善。
407、蛇床子:蛇床辛苦,下氣溫中,惡瘡疥癩,逐瘀祛風。
408、天麻:天麻味甘,能驅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
409、蒲公英:蒲公英苦,潰堅消腫,結核能除,食毒堪用。
410、仙鶴草:(附:仙鶴草根):仙鶴草澀,收斂補虛,出血可止,勞傷能愈。
411、三七:(參三七):三七性溫,止血行瘀,消腫定痛,內服外敷。              
412、百草霜:百草霜溫,止血功良,化積止瀉,外用療瘡。
413、降香:降香性溫,止血行瘀,辟惡降氣,脹痛皆除。
414、川芎:川芎辛溫,活血通經,除寒行氣,散風止痛。
415、月季花:月季花溫,調經宜服,瘰疬可治,又消腫毒。
416、劉寄奴:劉寄奴苦,溫通行瘀,消脹定痛,止血外敷。
417、自然銅:自然銅辛,接骨續筋,散瘀血,又善止疼。
418、皂角刺:皂角刺溫,消腫排膿,瘡癬搔癢,乳汗不通。
419、虻蟲:虻蟲微寒,逐瘀散結,瘕蓄血,藥性猛烈。
420、蟅蟲:(地鱉蟲):蟅蟲咸寒,行瘀通經,破癥消瘕,接骨續筋。
421、黨參:黨參甘平,補中益氣,止渴生津,邪實者忌。
422、太子參:太子參涼,補而能清,益氣養胃,又可生津。
423、雞血藤:雞血藤溫,血虛宜用,月經不調,麻木酸痛。
424、冬蟲夏草:冬蟲夏草,味甘性溫,虛勞咳血,陽痿遺精。
425、鎖陽:鎖陽甘溫,壯陽補精,潤燥通便,強骨養筋。
426、葫蘆巴:葫蘆巴溫,逐冷壯陽,寒疝腹痛,腳氣宜嘗。
427、杜仲:杜仲甘溫,腰痛腳弱,陽痿尿頻,安胎良藥。
428、沙苑蒺藜(沙苑子、潼蒺藜):沙苑子溫,補腎固精,養肝明目,并治尿頻。
429、玉竹(葳蕤):玉竹微寒,養陰生津,燥熱咳嗽,煩渴皆平。
430、雞子黃:雞子黃甘,善補陰虛,除煩止嘔,療瘡熬涂。
431、谷芽:谷芽甘平,養胃健脾,飲食停滯,并治不饑。
432、白前:白前微溫,降氣下痰,咳嗽喘滿,服之皆安。
433、胖大海:胖大海淡,清熱開肺,咳嗽咽疼,音啞便秘。
434、海浮石:海浮石咸,清肺軟堅,痰熱喘咳,瘰疬能痊。
435、昆布:昆布咸寒,軟堅清熱,癭瘤瘕,瘰疬痰核。
436、海蛤殼:海蛤殼咸,軟堅散結,清肺化痰,利尿止血。
437、海蜇:海蜇味咸,化痰散結,痰熱咳嗽,并消瘰疬。
438、荸薺:荸薺微寒,痰熱宜服,止渴生津,滑腸明目。
439、禹余糧:禹余糧平,止瀉止血,固澀下焦,瀉痢最宜。
440、小麥:(附:浮小麥):小麥甘涼,除煩養心,浮麥止汗,兼治骨蒸。
441、貫眾:貫眾微寒,解毒清熱,止血殺蟲,預防瘟疫。
442、南瓜子:南瓜子溫,殺蟲無毒,血吸絳蛔,大劑吞服。                
443、鉛丹:(黃丹):鉛丹微寒,解毒生肌,瘡瘍潰爛,外敷頗宜。
444、樟腦:樟腦辛熱,開竅殺蟲,理氣辟濁,除癢止疼。
445、爐甘石:爐甘石平,去翳明目,生肌斂瘡,燥濕解毒。
446、大風子:大風子熱,善治麻風,疥瘡梅毒,燥濕殺
447、孩兒茶:(兒茶):孩兒茶涼,收濕清熱,生肌斂瘡,定痛止血。
448、木槿皮:(川槿皮、土槿皮):木槿皮涼,疥癬能愈,殺蟲止癢,浸汁外涂。
449、蚤休:蚤休微寒,清熱解毒,癰疽蛇傷,驚癇發搐。
450、番木鱉:(馬錢子):番木鱉寒,消腫通絡,喉痹癰瘍,癱瘓麻木。

增訂:常用中草藥

1、老鸛草:(牛兒苗、老鸛嘴):老鸛草苦,祛濕散風,活血通絡,關節腫痛。
2、茄根:茄根甘平,散寒舒筋,風濕痹痛,凍傷亦靈。
3、柳葉:(附:柳枝、柳芽):柳葉苦寒,可治尿難,關節腫痛,預防黃疸。
4、穿山龍:(穿地龍、山姜):穿山龍苦,活血舒筋,祛風除溫,肢麻痛平。
5、透骨草:(細葉鐵線蓮):透骨草溫,散風止疼,祛濕解毒,陰囊濕疹。
6、玉米須:玉米須甘,利尿何難,腎炎水腫,肝炎黃疸。
7、連錢草:(透骨消、金錢薄荷、大金錢草):連錢草溫,祛風止疼,利尿除熱,活血消疳。
8、小檗:(醋不溜、三棵針、刺刺溜):小苦寒,止痢消炎,清肺解毒,咽腫痢疾。
9、仙人掌:仙人掌涼,治痢效強,外用消腫,解毒尤良。
10、白花蛇舌草:白花蛇舌,消炎解毒,利尿活血,癌腫惡瘤。
11、半枝蓮:(并頭草、望江青、挖耳草):半枝蓮辛,熱毒能清,利水消腫,惡瘡癰疔。
12、虎耳草:(石荷葉、金錢吊芙蓉):虎耳苦辛,止血消腫,解毒止痛,只作外用。
13、馬尾連:(唐松草):馬尾連苦,消炎解毒,皮炎外用,痢疾內服。
14、穿心蓮:(一見喜、欖核蓮):穿心蓮寒,熱毒能痊,消腫止痛,炎癥能安。
15、鐵莧菜:鐵莧菜涼,清熱解毒,腸炎痢疾,止血最良。
16、酸漿:(錦燈籠、紅姑娘):酸漿苦寒,清肺治肝,咽喉腫痛,熱咳能安。
17、洋金花;(白花曼陀羅):洋金花溫,平喘鎮咳,蟲蛇咬傷,亦治風濕。
18、芹菜:芹菜甘淡,打汁飲啖,棗糖合煎,降壓可贊。
19、羅布麻:羅布麻涼,熄風潤腸,血壓上升,常服效強。
20、臭梧桐:臭梧桐苦,降壓有功,祛除風濕,截瘧可用。
21、豬毛菜(扎蓬棵):豬毛菜涼,降壓專長,高血壓病,痛暈俱忘。
22、黃瓜秧:黃瓜秧寒,利水降壓,濕熱瀉痢,服之能安。                  
23、瓦松:瓦松酸平,止血調經,炒研外敷,治瘡也靈。
24、地綿:地錦味苦,止血效著,利濕除黃,刀傷外敷。
25、苧麻根:苧麻根寒,胎動能安,涼血解毒,皰疹可啖。
26、薺菜:薺菜味甘,止血清熱,降壓利尿,出血腎炎。
27、雞冠花:雞冠花涼,收斂效強,血痢都治,帶下亦良。
28、紫珠(起風紫、山指甲):紫珠治血,止而不瘀,內外敷,出血無慮。
29、酸模(羊蹄草、金蕎麥、土大黃):酸模苦寒,涼血通便,利水消腫,外治瘡癬。
30、棉花根:棉花根溫,補氣城珍,子宮脫垂,喘腫都成。
31、鹿銜草(潞安茶):鹿銜草溫,益精補腎,強筋壯骨,止血除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藥性四百味歌訣及注解
藥性歌括400味白話解(三)
藥性歌括400味白話解(二)
藥性四百味 : 第二篇 譯注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增訂《常用中草藥》)
(1)海桐石楠大青側柏槐實瓦楞棕櫚冬葵淫羊松覆合金8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睢宁县| 城口县| 合山市| 惠来县| 石屏县| 靖远县| 临夏县| 宜川县| 托克逊县| 大渡口区| 长子县| 双牌县| 娄烦县| 西平县| 日喀则市| 明光市| 临洮县| 五寨县| 沁阳市| 自治县| 乌兰察布市| 尼勒克县| 庆安县| 汉寿县| 安岳县| 丰原市| 天祝| 随州市| 佛教| 永吉县| 盐城市| 大洼县| 金湖县| 邯郸市| 阿尔山市| 房山区| 清苑县| 防城港市| 平邑县| 楚雄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