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青銅器。1935年出土于河南省汲縣山彪鎮一號墓。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高31.6厘米,口徑10.9厘米,腹頸21.5厘米,重3.54公斤。壺身的造型為縮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部有兩只獸首銜環,整體簡潔樸素,紋飾精美,其最著名之處就在于壺身上的漁獵攻占紋圖。
(上圖:銅壺及拓片)
壺身上的花紋從口至圈足分段分區布置,以雙耳為中心,前后中線為界,分為兩部分,形成完全對稱的相同畫面。自口下至圈足,以云紋劃分為三層。
第一層在銅壺的頸部,主要表現采桑、射禮活動的情形;第二層位于壺的上腹部,分為兩組畫面,左面一組為宴享樂舞的場面,右面一組為射獵的場景;第三層為水陸攻戰的場面,一組為陸上攻守城之戰,另一組為戰船水戰。另外,銅壺的最下面采用了垂葉紋裝飾,使得整個銅壺看起來敦厚而穩重。
(上圖:銅壺拓片)
圖中總共有178個人物,另外還有鳥獸魚蟲94只,人和動物的形象極為生動,生動而藝術地再現了2300年前的生活畫卷。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紋飾多是抽象而且神秘的獸面紋、蟠螭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紋飾則多傾向于展現人類社會的真實生活場景,而這件銅壺就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上圖:戰國金銀錯銅鼎)
這件銅壺的紋飾采用了高超的“金銀錯”工藝,這種工藝也就是在銅器上嵌金銀后磨光錯平。這種工藝的出現是與鐵器的出現有關的,因為只有鐵器才能夠使得在青銅器上刻畫精細的花紋成為可能。這種“金銀錯”在戰國時期較為流行,其中著名的還有錯金云紋鼎。
(上圖:年輕時代的王世襄先生)
這件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青銅壺出土之后飽經曲折,在抗日戰爭期間險些被外國侵略走掠奪至海外,后來在王世襄等人的努力之下,這件銅壺最終被留在中國,此后一直被放置于故宮博物院中,并專門辟陳列室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