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古代活字印刷術為什么未能取代雕版印刷術
中國古代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繼后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在通常的情況下,后起的較為先進的技術會在一段較短的歷史時期內,取代了先前的技術。青銅工具全面取代石頭工具,其后鐵制工具又徹底取代青銅工具,是眾人皆知的歷史發展過程。紙質文字記錄材料全面取代先前的竹簡木牘縑帛記錄材料,也是古代中國文字處理技術史上的典型實例。
但是,古代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并沒有取代先前的雕版印刷術,兩種古代印刷術一直并行兼用到清代。直到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的近代工業化鉛活字印刷技術輸入中國,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全面地取代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技術史上的這個問題,有必要探討清楚——回顧我們曾經走過的路,為了將來的路走得更順暢,這就是技術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和內容。
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發明現在受到了外國的叫板挑戰。作為中國人,筆者會盡自己的努力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去實事求是地論爭。而且筆者覺得這類論爭很可能不是三年兩載就能畫上句號,不可能一勞永逸;會是一種較為持久的論爭,特別是當各方都出現了新的論據資料時。為此,筆者呼吁有心關注這方面情況的中國人,今后多關心中華文化與鄰邦文化、世界文化的交往,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別的國家別的民族,以及世界范圍內的文明進步。再一方面,筆者認為,也要借外國叫板的這種強烈刺激因素,全面地反思我們自己的某些欠缺,這是為了努力使我們克服欠缺,走向強盛的未來。本文,通過對于我們兩種古代印刷術的技術工藝比較分析,探討技術發明和推廣的各種相關因素,擴展技術史的探討范圍。

1??兩種中國古代印刷術的方式比較
中國在隋唐時期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術的四百多年后,宋朝畢昇又發明活字印刷術。應該說,是社會對印刷有了某種形式的需求,才會促動畢昇的偉大發明;也是社會對印刷術有種種形式的需求,也才會使后世的人不斷選擇兩種印刷方式里具體采用哪一種。
筆者手里保存著一本當代的民間木刻版歷書《公元1989年,廣東羅氏工農日曆》(繁簡體字皆照原書),水性黑墨印刷(圖一)。這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小歷書雖然印刷簡陋,但是版式結構比較復雜,有線條畫“春牛圖”,有雙層圓圈內半徑多方向放射的“年神方位圖”,在歷書的每一頁,都有白地黑字的陽文和黑地白字的陰文兩種文字體式。這種比較復雜的版式結構,在古代用活字排版方式不容易實現。目前存世的幾件古代圖文并有的佛經愿文,都是木刻版印刷品。同樣,在元明清時期在民間流行的話本、劇本、小說一類商品圖書,基于商業利益,有好些是有插圖的“繡像本”,采用雕刻版的機會自然比活字版多。

木刻版,特別適用于同品種、多批次,每次少批量的商業性(書坊)印刷。比如小說,刻制好一套印版,印書出售,售完再印,無疑比活字版無法保存印版,有較大的優越性。書坊,固然是商業化的書籍生產企業,但是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總體上微弱,而商品圖書的市場又只是面向知識分子文化人,這個人群在社會總人口里的比例很小,對商品圖書的需求量雖然不絕于時,然而每個時間斷面上對某種圖書的需求量仍然不是大量,雕刻版便于保存,便于多次少量印刷,適應了古代中國的印刷商品經濟狀況。現在,江蘇揚州的廣陵古藉刻印社集中保存了我國古代遺存的印刷雕版,其中明清版片有20多萬片。但是,至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到古代活字印書版的遺存。揚州還建立了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古代印刷除了書坊印刷外(其產品在圖書版本學里叫做“坊刻本”),還有政府部門(特別是學政機關)主持印書(稱為“官刻本”,清代的最高級別版本是武英殿的“殿刻本”)、郡王自刻印刷(藩刻本,明代)、貴族富紳自刻圖書(家刻本)。這些游離于商品圖書市場之外的書本,往往對圖書的外在形式和文字內容都有嚴格的要求,雕版術因其歷史悠久技術成熟,比活字術更能得到精品書籍,得到了在非商品圖書方面的優先而廣泛的應用,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的版刻圖書。
活字版圖書也有自己的應用領域。這就是多品種、短工期時間里的小批量印刷。這誠如沈括在《夢溪筆談》里介紹的,“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現代民間還有采用活字排版技術為居民印刷家譜的匠人,稱為“譜匠”或“譜師”。顯然,一本家譜的印刷量很小,而不同家族的家譜內容又各不相同,活字排版印刷顯示了其優越性。CCTV10科教頻道《見證、發現之旅》欄目報道過,浙江瑞安地區一個叫東源村的小山村里,有一大半人家都靠代客排印家譜為生計。采用棠梨木制作活字。而且,前些年為村里最大的王姓家族重修新譜時,在老族譜里發現記錄著王氏在元代一位名叫法懋的先祖就是以編印家譜為營生。宗教的發愿經文,受到民間底層發愿者的財力限制,多半不可能印數很大,這為活字印刷提供了市場的需求。1965-年浙江溫州白象寺塔里發現的《無量壽佛經》就是泥活字印刷品。基于對活字印刷術的上述分析,筆者認為,今后在中原地域的考古里可能發現的宋元活字印刷品,非書籍形式的印品可能性比書籍的可能性更大些。民間的家譜遺傳,可能會比藏書家的藏書面廣量大,百姓對于自己家譜的保存和傳世的方式也遠比對書籍更為精心,宋元時代的活字書籍“一本難求”,或許在民間家譜里會有發現。愿研究家譜的譜牒學者們和版本學者們,除了關注內容之外,把注意力也兼顧到譜牒的承記形式上來。
元初人王禎在其著作《農書》的末尾附加了《造活字印書法》,但是現今尋覓元代以前的(漢文)木活字印刷品卻是“一本難求”,這反映出活字版印刷品在客觀總量上不像版刻書那樣多,以至后世難覓。然而,現在發現了西夏(1038-1227)文的泥活字印本書《維摩詰所說經》(1987發現)和《吉祥遍至口和本續》(1991發現);而且現在存世標有確切印制年代的最早的金屬活字印本,是1377年朝鮮半島上印刷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佛教圖書。這種古活字印本書存世和發現的地理分布,讓筆者不斷考慮,是哪些因素導致了在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中原故地,元代以前的漢文活字圖書“一本難求”,而在宋王朝的邊地以及中國的鄰邦反倒發現了古代的活字書籍。
筆者覺得,黨項民族的西夏王朝和高麗民族的國家,其政權能管轄的地域范圍,比中原王朝的地域范圍小許多,相應地其轄下的人口也比中原王朝少得多(朝鮮半島的總面積約21.23萬平方公里,比與其相鄰的中國遼寧省(15萬)和吉林省(18萬)的合計面積小。西夏王朝的地域范圍在今天的甘肅河西走廊、寧夏、內蒙古包頭以西和陜西的西北部三邊地區)。而且,無論西夏王朝還是高麗王朝,其領屬地域與中國中原王朝相比,也相對固定定,印刷圖書的流通范圍和流通數量,相對地容易估算。因而這兩個王朝對于國內圖書的需求,是多品種、但每次(比起中原來說)較少數量的需求模式,采用活字版印刷,對于這種需求模式來說就是一種比雕版更高效經濟的適用技術方式。活字印刷術更適用于西夏和朝鮮半島的社會情況,因此在某些歷史時段里,活字印刷術在邊地和鄰邦、外國發展得比其發源故土還要快,是一種很自然很正常的現象。包括德國的谷騰堡后來的鉛活字印刷術,也都是如此。
歐洲的活字印刷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字母文字的基本活字符號單字頭,比漢字和西夏字少得多,這更有利于發揮活字印刷的技術優勢。

2??兩種中國古代印刷術的工藝比較
2.1 兩種印刷術的印前準備比較
按照現代印刷意識對印刷工藝的劃分,有印前工藝——包括制作印版和拼合印版;印刷工藝;印后工藝——印刷品的裝訂和外觀裝飾。用印前工藝的觀點來分別看待古代的雕版和活字,那么寫版稿、刻版,是雕版印刷的印前工藝;而制備活字、再用活字排版,則是活字印刷的印前工藝。
在古代中國,使用活字印書的書坊和個體印刷者,都要從制備單個活字這道工序做起。 而要制備齊一套能用來印書的活字,需要極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僅從筆者見到的文獻里活字制備情況來看:
①. 畢升死后,他的泥活字由沈括的家族成員得到并收藏。
② 元初的王禎在任宣州旌德縣尹時(1295),令木匠制木活字,“二年(1297)而工畢,”王禎用這批木活字在縣尹任上試印了《旌德縣志》,“約計六萬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齊成,一如刊板。始知其可用。”后二年(1299)王禎調任信州永豐縣,把這批木活字帶到了新任所(“挈而之官”),準備用來印刷自己剛撰成的《農書》。而得知“江西見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貯,以待別用。”王禎利用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力量,制成一批木活字,印出了書,又寫出了《造活字印書法》。事先雕造一套活字,用了兩年的時間;而印一百部縣志,不到一個月。
③ 清代翟金生為了復活泥活字技術,竭盡全家資財,費時三十年(當然,這漫長的時間里有對泥活字制備技術的重新摸索),才完成了印前工序準備。
④. 當代的孫壽齡先生和尹鐵虎先生,為了再現泥活字的制備技術,也分別花費了三年和兩年的時間。即使不把工藝摸索所花費的時間算入活字制備的“正式”時間,印刷作坊或者個體印刷者要制備出一副印刷活字,也要很大的工作量、很多時間。至于清雍正的武英殿銅活字、乾隆的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那是皇室動用了國家的財政力量并征調全國的能工巧匠,普通的民間作坊不可能與之相提并論。
對比雕版印刷,雖然雕刻印版也費時費力,但是,一塊印版的印前技術工作絕不會去花數以年計的時間才能出印刷品。就像本文前面介紹的那本筆者手里保存著的木刻1989年歷小冊子,竟管羅氏作坊在1989年歷之前也可能會印賣過先期年份的年歷;但是,在改革開放后才興業的羅氏個體作坊,不會首先花費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去先備活字(盡管1988年時已有商品化的鉛活字售賣)。印制這份小歷書的個體羅氏作坊,選擇了“即雕即印”的版刻技術路線,而不是先備字,再排版印刷的活字方式。并且,羅氏作坊也不可能打算只印年歷一種產品,當其興業起步時,雕版印刷畢竟比活字印刷所所需的啟動資金少。
(插圖一,木刻1989年歷,本文作者自己收藏)
只有在實現了鉛活字的商品化專業化生產,近代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才真正實現了活字印刷技術對雕版印刷術的取代。

2.2??兩種印版的規矩性比較(金岷彬加注:“規矩性”是印刷技術術語,表示印版的組成整齊、牢固等方面的程度。規矩性好的印版,印品質量高,印版壽命長。)??
雕刻印版是整塊的印版,規矩性好,在印刷過程里不易變形走樣,印本質量平穩、好,印版壽命較長。而古代的活字版,要用粘藥來固版(畢昇法),或者以竹片嵌鑲字間和字行的縫隙。活字版總體規矩性不如雕刻印版,在其后的印刷里容易松動走位,影響印品質量。要組排成規矩的活字印版,首先每一個單獨活字的字身尺寸必須規矩一致,在古代中國用手工技術制造活字的狀態下,不容易做得批量性的規矩活字。而且即使在現代印刷工程里,對于印量大的印品,分立式活字版的規矩性仍然不如整體式印版,這就是需要把活字排成的印版再翻紙型澆鑄成整塊鉛活金版的技術原因。

2.3 兩種古印刷方式對印刷工匠的文化素質的要求比較
雕版印刷,寫版稿自然要有字寫得好的書工。而對刻版工匠,首位的要求不是讀書識字,而是刀法技藝,當然,識字的雕刻工更好。
活字排版則不然,不僅要求排字工匠必須識字,因為古代書面語和口語的不一致,排字工還必須讀得懂文言文。但是,在古代中國,讀書人愿意來當這個排字工匠嗎?科舉落第的讀書人可以去當塾師先生,可以去當帳房先生,可以去當師爺幕僚先生、可以去當寫字賣字求生的抄書和寫書稿的經生,但是肯輕易去當排字工匠嗎。按照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里的講述,排字時一人念書稿,一人檢字排字,那么活字排版對讀書識字的技工要求數量更多。排字技工普遍乏人,恐怕也是古代活字排版不能順利發展取代雕版的重要因素。

2.4 拆版以后的活字歸位
活字版在印后拆版,必須把各活字歸位到貯字處以利再用。活字歸位,是雕版印刷里所沒有的印后工序,是一個很繁瑣的工作。以至于在現代的鉛活字印刷工業技術里,寧愿把拆了版的鉛活字重新融化鑄字,而不愿分字歸位再用——在鉛活字版拆散之后,其中的鉛空、鉛線都可以簡易回收再用,而一大堆雜亂的活字卻不易分字再用。畢升最初的泥活字版采用粘藥來固版,拆版以后清除活字身上的殘留粘藥,也是頗為煩難的事情。沈括的記載里,明確提到畢升不用木活字的原因之二,就是木活字“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這也是畢升技術里要往蠟膠里摻紙灰的原因,也是后世要用竹片塞緊印版空隙,不再用粘藥固版的原因。

2.5 待用活字的排序與檢字
檢字,是每一個使用過漢字字典的人都身有體會的事情,要經過一定的努力手續,才能在字典里找到自己要尋找的那個字。在活字排版工藝里,排字工匠必須不停地檢字。王禎的活字印刷排版就已著手研究探索和試行轉動字架貯字,按韻分放、以韻檢字的工藝。
上述的五項概略比較,可以看出,在手工時代和工場手工業時代,雕版印刷術比活字印刷術簡單易行,更容易滿足自然經濟環境里社會對圖書的需求。因而,雕版印刷術在古代中國長盛不衰。即使有明確標志印制年代的《直指》這本目前最古老金屬活字印本的韓國,雕版印書在《直指》之后的年代仍然是主要的印刷形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后起的活字印刷術的技術含量比雕版術高,也就相應地要求高素質的操作工人——特別是活字的制作工人——和高水平的工藝裝備,要求實行社會大分工的專業化生產——把活字制作從印刷工藝里獨立出去——這,在近代的鉛鑄字技術反輸回中國和日本,才得以實現;而這些在自然經濟條件下不易辦到的事,使得活字技術不能成為主流技術去取代雕版術。

3??兩種中國古代印刷術的發明時間順序和使用觀念比較
宋版書在中國的圖書史、印刷史里都占著極重要的地位。現在存世的宋版書,許多是刻印精良、字體優美、版面清晰美觀、裝幀考究(宋代發明了書籍的線裝形式),宋版書一直是藏書界里的精品。能制造出精美宋版書的宋代雕版印刷術,是處于技術的高度發達狀態,這是在隋唐發明雕版印刷術后四百年所積累起來的技術高度。然而就北宋慶歷年間新出現的畢升活字術來說,任何一種新技術,總有一個發生、改進、逐漸走向成熟的客觀過程。在雕版印刷術已經成熟了的技術背景里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兩種技術表面層的優劣對比明顯,甚至會用雕版術的優點來挑剔活字術的弱點。兩相對照,可以說,雕版術處在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而活字術則處在社會對它不理解的惡性循環艱難發展道路。至使活字術長期得不到較大的發展,沒有能力去取代雕版術。
中國古代的圖書,有十分濃厚的人文氣質,除了傳播知識的作用外,圖書還被當作了一種高雅的工藝藝術品來看待和鈐章收藏。書籍字體、版式結構、印刷工藝、紙張印墨選用、書籍的裝幀,以至藏書章的鈐蓋,都十分考究,特別是在書籍上追求名家風格的字體。聘請書寫高手,仿照名家字體風格寫版雕刻,是宋代刻書的風氣。但是,要把名家字體轉變為活字的字體式樣,比在雕版上困難,特別是在泥活字上再現名家字體更難。對于酷愛藏書的人來說,字體不佳的活字版圖書可能不會被他們喜愛而選中入藏。這些有能力藏書的人士,往往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財力,他們對書籍字體和書籍版式的審美觀念取向,影響著全社會對書籍字體的審美觀念取向,影響著歷代書籍字體和書籍版式的走向,也影響著對雕版術的重視和對活字術的忽視。活字書籍在當時代的收藏量就少,這是現在對元代及其以前的活字書籍一本難求的客觀原因。

4.??從雕版工藝到活字工藝的意識飛躍
筆者從沈括的記載里讀得,畢昇原來可能是一個雕版刻字工,進而發明了活字術,并依據他自己的實踐,從木活字轉向了泥活字工藝。分述如下:
其一,當木印版雕刻成了之后,發現有錯字、漏字,如何補救?這種工藝失誤問題,不但古代有,今天也仍然有。損失最小的解決辦法,就是挖掉錯字,另刻一枚單字嵌補進印版里。同樣,印量較大或存放后再用的印版,會有掉缺筆畫、版面開裂、甚至蟲蛀鼠啃的損壞,也采取挖洞補字的修整工藝。這是從整版雕刻到有意識地單活字雕刻的工藝發端,進而發展成為專門刻出不同的單活字,這就是發明新興印刷技術的思想意識引擎。同樣的技術思想,也表現在北宋銅版印制鈔票,印版上嵌鑲著表示“字料”、“字號”的銅活字,這種技術應用實例可在文獻P190圖139得見。文獻]3]的作者潘吉星先生實測了現存金代(1215~1216)的“貞佑寶券鐠貫”銅印版上,留出嵌鑲“料號”“字號”活字的凹空尺寸:“直高1.6cm,橫寬1.3cm,凹槽深1.5cm,”P191(本文轉引,圖二)。布衣畢昇極有可能就是版刻的技術工匠,在他的工作實踐里,產生了由雕版補字到活字排版的思想意識飛躍。

(圖二,金代的印鈔銅版,其中留有插入編號活字的孔,采自潘吉星書)

其二,沈括的記載明文表示,畢昇的活字“不以木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這說明畢昇是首先從木活字開始他的發明創造實踐,在發現了木活字不盡人意后,另尋途徑采用了膠泥活字工藝路線,并且解決了用松脂、蠟和紙灰的固版材料和固版/拆版工藝,形成了一整條包括制備活字、交替排版、熱膠固版、上版印刷、印后拆版歸字,以及活字印的日常保存等技術環節嚴密相扣的技術鏈條,成為從原材料開始直到各項后續工序具體操作工藝俱齊備的完整成套技術發明——硬件軟件都有了!
發明創造的原創性思想意識是偉大的。可惜的是在我們的歷史發展長河里,留下來的具體發明思想火花記錄偏少了。因此沈括的記錄特別難能可貴。
韓國的某些學者,如果是真正客觀研究科學技術史,而不帶著某種功利目的的偏激,決不會把明白無誤的史料記載歪曲為中國沒有成熟的活字技術。

5??從社會大環境看印刷術
如果再從社會大環境來看印刷術在社會(這個大系統工程)里的位置,就可以更進一步明白,為什么活字術在其發祥地中國,幾百年來發展緩慢。從社會環境來分析活字印刷技術史,可以看到:
① 古代中國的商品經濟不發達,始終是自然經濟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場經濟利益推動的活字排版印刷技術,就缺乏了改進發展的推動力,處于自生自滅狀態。以至于,康熙年間連皇家印刷《古今圖書集成》采用銅活字技術,竟也沒留下可靠的技術檔案,(幸而,乾隆時期的武英殿木活字聚珍版圖書,金簡大人給后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1776,橫向比較——美國開國年))。以至于,由康熙朝著手準備的“內府鑄精銅活字百數十萬,排印書籍”;在雍正朝(1728)武英殿排印出66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共萬余卷,1.6億字,5020冊(比著名的第11版《不列顛百科全書》篇幅規模大四倍),卻在乾隆初年改鑄為銅錢!然后,再由金簡重新刻木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叢書》P172,P200。在皇家工場里,金屬活字技術與木活字技術也是自生自滅,皇家工場匯集了全國的技術精英,卻游離在了商品經濟之外。皇家技術可以為社會提供高精尖產品的樣板,但不計成本的皇家技術卻不可能促進民間產品的商業化、市場化。
②. 如前所述,活字印刷術相比雕版術,是一種技術含量更高的工藝技術。技術含量高,除要求實際工作的工人要有較高的技術素質外,還要求有盡可能多的知識分子參與研究、改進、發展和總結經驗。但是,許多方面的社會因素都限制了知識分子積極參與活字印刷,和其它的技術、工藝的發明與改進。象宋代沈括那樣能記錄下畢升發明,象元代王禎那樣能積極領導木活字印刷工程實踐,象清代翟金生那樣能堅持三十年,竭舉自己的家資、不管社會不理解的人際壓力,試驗復活畢升泥活字工藝,實在是古代知識分子里的鳳毛麟角。
③ 于是,在古代的中國,始終沒有建設起專門的活字印刷技術隊伍。即使在印刷史著作里還能見到更多的民間金屬活字印刷家,木、陶活字印刷家的資料,但這些活字印刷家往往也是雕版印刷家,活字印刷術沒有成為獨立的技術。包括韓國學者特別突出宣傳的金屬活字書《直指》,及朝鮮半島的印刷術史,活字印刷術都沒有獨立,仍然只是雕版印刷術的連體技術。民間采用木活字排印家譜的匠人,雖然也形成了一支家族世襲式的工匠隊伍,但是這支隊伍的規模、營業活動范圍實在太小,沒有在社會上產生能舉足輕重的影響。
相比較,另一種印刷技術史例,卻是在有了專門的技工隊伍之后,才能成為獨立的技術領域,才取代了先前的技術——漢字的印刷體宋體字。史料里有記載:“古書俱系能書之士各隨其字體書之,無有所謂宋字也。明季始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錢大庸《明文在凡例》,轉引自。)清初,蒲松齡在《聊齋筆記眠上》里稱“隆萬時有書工專寫膚廓字樣,謂之宋體。刊本有宋體字,蓋昉于此。” 明代中葉善寫膚廓字樣的專門技工在印書行業里的出現,對印刷字體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后世穩定持續地使用宋體字,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專業的寫工隊伍和專業的刻書字體,相伴相生地出現在中國的文字史、書籍史和印刷技術史上。科技的發展,人才是關鍵因素,而人才的涌現和培養,則仰賴于文化理念的熏陶、仰賴于社會環境。

6??推薦江蘇學者徐蘇論文《我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為什么發展緩慢》
在筆者的見聞范圍內,對于中國古代四大發明,頌揚的文字很多,當然,這是應該的,這是中國人的光榮和自豪。而筆者所見,能客觀分析古代中國活字印刷術未能長足進步,未能快速發展的文章不多。鎮江圖書館徐蘇先生1989年在北京《印刷技術》月刊2~3期連載的論文《我國古代的活字印刷術為什么發展緩慢》,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冷靜客觀分析文章。這篇文章,也引導筆者認識了古代商品經濟微弱,所導致的科技薄弱;對筆者四十五歲以后,注視古代中國的自然經濟和商品經濟關系,起了很大的作用。
了解我們曾經的輝煌,更要了解我們曾經的輝煌為什么不能持續永遠。這是徐蘇先生論文的作用,也是筆者全方位,多角度探討中國活字印刷史的由衷。同時也是筆者鄭重向印刷行業以外的人們推薦徐蘇論文的初衷。
http://www.pkucn.com/archiver/tid-197453.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北宋--科技家、活字印刷術創始人 畢升
中國四大發明之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
中國的這項偉大發明曾經沒人愛用,差點失傳?
張樹棟印刷史研究文選之二:印刷術的故鄉——中國
鑒別是否泥、木、鉛等的活字印刷,有哪些關... | 問答 | 問答 | 果殼網 科技有意思
造紙術與印刷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至县| 深州市| 上饶市| 双城市| 新建县| 九龙县| 怀安县| 滨州市| 西乡县| 东辽县| 文成县| 镇平县| 汉寿县| 凭祥市| 安龙县| 囊谦县| 临江市| 杭州市| 滕州市| 保康县| 蒙阴县| 邹城市| 万州区| 衡东县| 崇阳县| 宜黄县| 平乡县| 石林| 喀喇| 乃东县| 昭觉县| 水城县| 醴陵市| 赤峰市| 米脂县| 竹山县| 高州市| 靖江市| 罗田县| 彭水| 浮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