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窯名列宋代五大名窯,和傳說中的五代柴窯一樣身世撲朔迷離,明代《宣德鼎彝譜》記載:“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自此,六大名窯初步成型,但由于柴窯是燒造于五代之時,而其它窯口都是燒造于宋代,故宋 哥窯瓷器由于其獨特的審美價值,深得宋朝文人之喜愛,后世傳世很少。近些年,哥窯瓷器市場行情一路看漲。以下為歷年來哥窯拍賣行情。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30名 明 哥窯香爐
喜歡喝茶的藏友,可以加微信,一起交流探討鑒別藏品
可以添加微信:iuc899 (長按可復制)
器內外壁釉色瑩潤古樸,細紋開片。紋內呈黑褐兩色,有“金絲鐵線”之意。器物氣韻古樸高雅,器底一周露胎,底心施釉,胎土細密,為雅室焚香之用。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9名 明 哥窯葵口碗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8名 元/明 哥窯碗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7名 明 哥窯六方花口洗
如果你對手中藏品有疑問,可以添加老孫微信,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獲!
歡迎一起溝通探討!
微信號:wanying3060
哥窯葵花式洗為瓷質文房用器中的名品,數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們的贊賞。晚明鑒賞大家文震亨于其名著《長物志》中專門提及:“(筆洗)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葉洗、卷口蔗段洗。”可見彼時哥窯葵花洗深得士人推崇。
本品為哥窯葵花式洗之一例,造型端莊古樸,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寶光內蘊,周身紋片致密,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家大部落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6名 元 哥窯小方洗
此件仿哥釉小洗,四方型,直口,淺腹,四方底。通體滿施仿哥釉,釉層肥厚,釉色瑩潤,開片自然,錯落有致,淡雅雋永,厚潤古樸,頗得宋器遺韻,此水洗制式,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南宋、元米色青瓷文房器相似,可見《得佳趣-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頁134,圖46)。此件拍品形制規整,中心微凹,兼具實用與觀賞性,通體施以仿哥釉,釉質肥厚,開片自然交錯,形如冰裂。為一件難得的文房雅器。哥釉洗是文房用器中的名品,數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們的贊賞。此器造型端莊古樸,周身紋片致密,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寶光內蘊,實為難得之哥釉經典傳世品,原配木質底座及錦盒,更顯古樸高雅之美。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5名 明 哥窯印池
哥窯方印池,敞口折沿,平底臥足,采用裹足支燒的冶陶工藝,底有四枚小支釘痕。通體施灰青釉,釉面開大小不同的紋片。大紋片多呈黑色,猶如鐵線,小紋路細淺,呈黃色,恰似金絲,紋片大小交織,淺深相間,猶如金絲鐵線附于印池之上。器底外角略脫釉露胎成鐵褐色,支釘斷開處亦為褐色。釉面厚潤如堆脂,閃爍油光,于細膩平滑中透露著古樸典雅的美感。歡迎關注公眾號:古美收藏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4名 南宋 哥窯小瓶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3名 元—明 哥窯倭角小方洗
本品倭角方洗,四方倭角,斜直壁,器身隨口沿起伏凹凸變化,內外滿施灰青釉,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寶光內蘊,仔細觀察可見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后世鑒賞家稱之為「聚沫攢珠」,最為令人稱道。周身紋片致密,靜穆古雅,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底部四倭角處各有一支釘痕,可見黑褐色胎骨,細膩堅質。哥窯多為精巧之物,常入文房清供,其中作為筆洗使用,更是后世文人所推崇。明·屠隆《考盤余事》「筆洗」條有載:「陶者有官哥圓洗、葵花洗、磬口洗、圓肚洗、四卷荷葉洗、卷口蔗段洗、長方洗。」可知瓷質筆洗式樣豐富,并且當今的哥窯遺物皆與記載一一對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例「宋 官窯方洗」,造型與本件頗為接近。歡迎關注公眾號:曬藏會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2名 宋 哥窯蒜頭形水滴
此哥窯水滴作仿生蒜頭形,多瓣形身,上以蒜頭為流以出水,中部置一小口以注水,平足內倭,墊餅支燒露棕黑色胎骨。外滿施月白色灰青釉,釉面厚潤猶如凝脂,如冰似玉,寶光內蘊。口沿由于釉水流淌,釉層較薄,略呈紫色,底足露棕黑色鐵胎,正所謂“紫口鐵足”。周身紋片致密,靜穆古雅,深者呈紫黑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為南宋哥窯最典型之特征。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1名 元 哥窯貫耳壺
本品仿銅壺造型,頸部凸起二道弦紋,肩部兩側各有管狀貫耳,色澤米黃,周身紋片致密,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足端施釉不甚整齊,胎色深褐,益見古拙之氣,亦正是高濂《遵生八箋》、文震亨《長物志》所追求的“堂中插花”所用“哥窯瓶”。哥窯之所以見灰青和米黃二色,其實釉料配方應無大異,更多原因在于燒造后期還原程度所致,還原充分者為灰青,還原不充分者則為米黃,各見雅韻。哥窯瓷器拍賣榜第20名 南宋/元 哥窯水丞
估價:USD 1,000,000-1,500,000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9名 元 哥窯盞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哥窯之瓷,自燒成起,已見時人撰文贊之,證故時匠人神技巧思,盡諳美瓷韻,出窯成品時,溢散趙宋文士雅調。觀此盞釉色略偏粉青,昔日匠人定緩緩迭施釉層,甚或重復窯燒,始達如此柔光婉約之效。裹之厚釉,銳角斂藏,婉柔之處,讓人愛不釋手。遙想當時燒成出窯以后,冷卻工夫掌握得宜,繼而潤其色,方得如此鐵線開片,疏朗自然,彷佛瓊玉整塊琢成。胎土黝色,唯足可見。黑褐,悄使色增層次、形添沉穩。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8名 元-明 哥窯小洗
日本藏家舊藏,此件小洗直口,淺直腹,平底。整體造型精巧清素。通體施哥釉伴隨有細小開片,釉面大小紋片相間,錯落有致,鐵線清晰自然,施釉豐腴勻凈,釉色瑩潤自然,平整光亮,底邊緣略凸,有支釘小痕。明代從永樂朝已開始對哥窯器進行仿制,成化以后逐漸消失。洗為宋代流行器形,五大名窯皆有燒造,此哥窯小洗便是元明時期仿哥窯的典型代表,為瓷質文房用器中的名品,數百年來備受文人雅士們的贊賞。 哥窯自宋代燒制以來,因流傳稀少,格調高雅故倍受文人雅士,甚至皇帝貴賈的青睞,以致隨后一直至清代末期皆有仿燒者絡繹不絕。晚明鑒賞大家文震亨于其名著《長物志》中專門提及:“(筆洗)陶者有:官、哥葵花洗、磬口洗、四卷荷葉洗、卷口蔗段洗”,可見彼時哥窯洗深得士人推崇。歡迎關注公眾號:正點鑒藏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7名 元 哥窯小直頸瓶
估價:RMB 1,000,000-1,500,000本品釉面有網狀開片,重迭猶如冰裂紋,又有細密小開片,謂之“金絲鐵線”,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大開片是在窯爐中形成的,窯工們在裂縫中嵌進了褐色的紫金土,猶如鐵絲密布于器物表面,稱之為“鐵線”。而“金絲”是出窯后由于釉面繼續收縮,又形成細小的黃色開片。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6名 元 傳世哥窯葫蘆瓶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5名 明 哥窯弦紋八方貫耳壺
估價:RMB 1,500,000-2,500,000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4名 南宋/元 哥窯膽瓶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3名 元-明 哥窯葵口洗
估價:RMB 1,500,000-2,000,000歷代精英階層對哥窯的喜愛和追求,哥窯金絲開片的形象經常出現在明清繪畫中,如明代沈周《瓶中臘梅圖》、清代蔣廷錫《瓶蓮圖》等。明清之士仰慕趙宋風雅,復古之風盛行,此風帶領之下,家居生活陳設成為文人雅士們關注的焦點,是而誕生了高濂《遵生八箋》、文震亨《長物志》之類記載文人清供的專門書籍,其中有記載哥窯道:“堂中插花,乃以漢之銅壺、太古尊、罍或官、哥大瓶。方入清供。”明人鑒賞瓷器注重瓷釉表紋理的變化與色差,哥窯“金絲開片、紫口鐵足”的特點正好滿足了精英階層對居家清供的想法。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2名 元 哥窯海棠式洗
估價:RMB 1,500,000-2,500,000本品為宋代哥窯海棠式四足洗,雋巧可愛,造型別具一格,屬于傳世所見哥窯當中的罕見佳器,口呈四瓣海棠花形,器身隨口沿起伏凹凸變化,整體造型精巧優雅,秀氣中彰顯豪邁,釉質呈粉青色,釉面瑩潤腴厚,猶如凝脂,寶光內蘊,靜穆古雅,周身紋片縱橫,飄逸流暢,深者呈黑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二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底部有支燒的痕跡,胎骨灰黑既薄又輕,器體下有四如意足承載,器內壁和底部散布少許縮釉孔,予人益見古拙之氣。這些都反映了宋元時期哥窯的工藝制作特征。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1名 元 哥窯水丞
估價:RMB 1,200,000-2,200,000哥窯瓷器拍賣榜第10名 南宋 哥窯月白釉水盛
歡迎關注公眾號:收藏百分百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9名 明或更早 哥窯葵瓣洗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8名 元/明 哥窯葵形洗
洗葵瓣形,五方倭角,內外滿施灰青釉,通體開片紋,鐵足露胎,底有三支釘痕。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與汝窯、定窯、鈞窯、官窯齊名。國內外對哥窯和官窯課題的研究一直從未間斷。哥窯瓷器拍賣榜第7名 南宋-元 哥窯八方貫耳壺
估價:RMB 3,000,000-5,000,000歡迎關注公眾號:頂點收藏
本品仿銅壺造型,作八棱形,氣韻硬朗,剛陽古樸,頸部凸起二道弦紋,肩部兩側各有管狀貫耳,所敷施釉色厚潤猶如凝脂,色澤米黃,寶光內蘊,周身紋片致密,深者呈紫褐色,淺者則為金黃色,大小紋片相間,深淺兩色交織,遂成典雅美觀的“金絲鐵線”。縮釉現象明顯,散見于貫耳附近,足端施釉不甚整齊,胎色深褐,益見古拙之氣,亦正是高濂《遵生八箋》、文震亨《長物志》所追求的“堂中插花”所用“哥大瓶”,哥窯大瓶于明代插花的形象可見于陳括《端陽景圖》。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6名 宋 哥窯盤
估價:RMB 4,000,000-4,500,000此件哥窯盤,折沿口,平腹,淺圈足,通體施灰青色釉,滿布魚子紋開片,古稱之為“百圾碎”,乃宋代哥窯之尚品佳器。圈足露胎,呈鐵銹色,釉肥厚而微露紫口效果。然宋哥之鐵足特征極為顯著。整體古樸之極,釉色純若古玉,若配以燈光,仿佛一件古代玉盤。宋人尚玉,信奉儒教,常拜孔子。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意指夫子常以古玉比喻君子,以古玉之德來喻君子之德,故制瓷亦仿玉之效果。五大名窯之中,又以汝、官、哥三窯,突顯宋器之美,古時文人君子,視若至寶。
哥窯瓷器拍賣榜第5名 南宋 哥窯四方倭角小洗
估價:HKD 5,000,000-7,000,000哥窯舉世聞名,乃宋代名瓷之一,此倭角小洗為其經典之例。然哥窯樣貌,眾說紛紜,其名稱未明示所屬地區,難以判斷確切窯址,或為浙江龍泉一對瓷人兄弟所立,瓷征究竟為何,尚未能定述。
現今所述哥瓷多為高溫燒制胎身,施開片青釉,甚是接近宋官窯瓷,但釉色乳濁不透,略帶灰、或青、或褐調。古文獻中二詞用以詠哥瓷,「紫口鐵足」,意指胎骨色深褐,「金絲鐵線」,謂其釉面層疊豐富的開片紋,主紋深黑,細致密紋呈金紅色,如本器所示。